首页资讯亲子 “当面没话说,有话网上讲”的怪象是如何形成的

“当面没话说,有话网上讲”的怪象是如何形成的

赵凯网络社交的日益普及,使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变化,无论是在家里还是在校园里,孩子们都习惯于通过微信、微博、抖音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然而,沉迷网络社交也会给青少年带来诸多负面影响,比如现实社交障碍。“当面没话说,有话网上讲”,网络社…

赵凯

随着网络的日益普及,青少年的社交方式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无论在家还是在校园,孩子们都习惯通过微信、微博和Tik Tok等社交媒体进行交流。但是,沉迷于网络社交也会给青少年带来很多负面影响,比如现实的社交障碍。

“当面没话说,网上有话说。”网络社交倾向于以表情、视频、图片为主的碎片化交流,较少使用大量语言。长此以往,会导致青少年语言表达能力的下降。

17岁的小胖是初二的一个沉默寡言的男孩,学习成绩中等偏上。在学校,他很少参加集体活动,回到家也几乎不出门。他总是把自己关在房间里玩手机或者静静地上网。因为他学习成绩还过得去,所以父母也没有刻意限制他玩手机和电脑,只是比较担心他内向的性格,怕他长大后不会与人打交道。

一天下午,小胖的父亲老庞回家拿文件。一进门,他就听到小胖在房间里大声喊着什么,好像在指挥别人,但他的大嗓门和盛气凌人的语气似乎根本不像是来自小胖。老庞轻轻推开小胖的房门,看见小胖坐在电脑前,戴着耳机和朋友们玩英雄联盟,却没有意识到父亲要回家了。

“看到儿子的威风凛凛,我惊呆了!”老庞道:“可是他怎么就成了线下的胆小鬼呢?”此后,老庞注意观察,越来越怀疑小胖有双重人格:“他有很多微信好友,以前的同学,还有通过同学认识的朋友;他的微博有8000多粉丝,还有几个经常组队打游戏的伙伴。他经常在网上与朋友和同学交流,有时会有矛盾,但他们很快就和好了。说实话,我喜欢我儿子线上的样子,但不喜欢他线下的样子。”

让老庞惊讶的是,就连小胖那条线上无话不谈的朋友,在学校见面也只是点点头,一副“聊上线”的神秘神态:“我问他为什么不想和朋友当面聊他的游戏玩法。他说对不起,还说这叫‘面对面聊天’。我怀疑他心理有问题。他说现在的年轻人都这样,没什么好奇怪的。”

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助理研究员许指出,这种“当面无话可说,网上有话可说”的现象是沉迷于网络社交造成的:“网络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更倾向于碎片化传播,比如微信聊天。很少出现长句,而是用表情符号代替文字进行交流。朋友圈呈现的是短视频,大量的图片,简短的文字。这种交流方式不需要熟练的语言控制能力,久而久之就会导致青少年语言文字表达水平的下降,出现‘面对面聊天’的情况。但一回到社交媒体平台,这些在现实中不善于沟通的孩子立刻表现出良好的沟通能力。现实交往能力和网络交往能力在同一个孩子身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这种情况被称为‘真正的社会失序’。这种心理障碍在青少年中相当普遍,但并没有引起家长的重视。家长往往认为孩子性格内向害羞,因此错过了最好的干预时机。"

南京脑科医院主任医师于锦云认为,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对心理健康有诸多隐患。虽然现在不明显,但将来可能会导致很大的灾难:“比如人脑在生理结构上具有偏好新事物的属性,这本来就是一种优势,可以帮助人类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存,也是人类的基本心理特征。不幸的是,这种天生的对新鲜事物的渴望在信息时代已经成为一种劣势,因为各种社交媒体每天发送大量的链接、推送、短信和提醒,让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体验新鲜事物,因过度刺激而产生疲劳,从而形成‘新成瘾’——一种基于过度社交的新型心理障碍。”

珠海心理咨询师雷云燕提醒家长,网络社交善于利用奖励机制控制青少年,一定要提高警惕:“众所周知,人类喜欢从事能带来快乐的活动,比如吃饭、听音乐、看美图。这些活动可以促进大脑释放多巴胺,多巴胺可以带来快乐,这是人类的回报。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奖励机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也造成了很多悲剧,比如国王因纵情声色而亡国。现代心理学研究发现,电子刺激也能使人快乐,并激活类似的多巴胺奖励机制。有回报在手,谁还愿意努力?谁愿意努力学习?孩子厌学有什么奇怪的?”

问问你的孩子,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过去,孩子们说他们想成为科学家、将军和宇航员。现在,至少有一半的人想成为网络名人!

一段时间以来,初二女生萧楼迷上了Tik Tok,平均每周发布三条短视频,渐渐拥有了不少粉丝。对于这个时尚爱好,的母亲高女士持观望态度,不反对也不支持。底线是不能影响她的学习成绩。但没过多久,高女士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问题,迫使她不得不介入:萧楼用软件美化自己的自拍,把自己美化到连妈妈都认不出来。

“我知道现在的女孩子都想成为网络名人,完善自己,但是萧楼小小年纪就热衷于制造虚假的人,是不是有点不诚实?”高女士很担心。“上周我去学校开家长会,我的班主任景老师把我拉到一边,很有礼貌地说,‘其实的薄嘴唇挺好看的,没必要修成性感的厚嘴唇。我羞愧难当,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卢把他的照片装饰成那个鬼,让我恶心。我暗暗祈祷熟人不要看到。我没想到娄会成为学校里的“Tik Tok名人”!显而易见,萧楼正在失去自我,并被他的同学所拒绝。"

深圳教育专家、家庭教育导师齐认为,青少年或多或少都有完美主义倾向,这是可以理解的,甚至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毕竟“完美”是每个人的成长目标。但如果这种态度和倾向蔓延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就会出现问题:“比如孩子在写简历时,可能会不自觉地美化自己,失去应有的正直和诚信。孩子展现最好的自己没有错,但是‘弥补自己的不完美就是对自己的某些方面感到羞耻,这是心理脆弱的表现,可能会对心理健康造成威胁,因为在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不完美是无法弥补的。孩子还能接受自己吗?他的精神世界会崩溃吗?"

重庆市青少年心理研究会董亮博士向笔者介绍,网络社交的虚构性可以用心理学上的“面具效应”来解释:“在一个群体中,每个人都不展示自己的真实面目,就像戴了一个面具。结果大家都不信任别人,甚至忘记了自己曾经是什么样的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被称为面具效应。面具效应大大降低了社交网络的可靠性,最终让所有人都成为受害者。”

董亮博士表示,在线社交网络伤害青少年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英国研究人员认为,由于社交媒体的虚假性,以及用户不太可能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周围的世界,年轻用户很容易形成自恋、不安全感和强迫症等负面人格。调查显示,大约60%的12-17岁英国青少年的在线社交媒体用户感到孤独,三分之一的受访者感到在朋友中不受欢迎,甚至有5%的人表示放学后从不和朋友一起玩。匹兹堡大学的一项研究表明,在线社交媒体的重度用户(重复使用一种产品的消费者)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普通用户的2.7倍。根据密歇根大学的一份研究报告,网络社交媒体实际上摧毁了年轻人的幸福感。在日本和中国,类似的报道数不胜数。”

济南家长苏女士在接受采访时气愤地说:“为什么只说隐患?网络的明显危害够三天三夜了!比如你问你的孩子,他们的理想是什么,过去的孩子说想当科学家、将军、宇航员。现在,至少有一半的人想成为网络名人!什么丑闻?!比如你在网上看一看,色情暴力信息随处可见,还有歪曲历史、恶搞英雄的。至于骂人和错别字,更是随处可见。这种环境适合青少年吗?如果在这样的环境里待久了,不要抑郁!”

兰州资深律师季群表示,青少年沉迷网络社交可能导致“网上模仿”:“由于青少年缺乏明辨是非的能力,法治意识薄弱,在接触到网络暴力、色情、犯罪等不良信息后,容易在现实社会中模仿,甚至犯罪。这几年这样的案例越来越多。孩子威胁父母,都说要跳楼。为什么要跳楼?上网看看。青少年自杀最容易的方式是什么?对,就是跳楼。”

虽然社交网络非常流行,但它并没有打破人们保持稳定人际关系的数字限制——每个人只有100多个熟人,最亲近的也只有5个。

长沙家长姚先生坦言:“凡事都有两面性。为什么我们要贬低网络社交呢?没有微信,谁能每天和几百个朋友面对面分享生活的美好?”

贵阳师范大学教授罗斌认为,网络社交和现实社交可以共存,没有必要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但孩子们需要知道的是,虽然新技术看起来无所不能,但它无法满足人们对人际交往的深层次需求:“20多年前,英国牛津大学人类学家、进化心理学家罗宾·邓巴提出了一个理论:每个人可以和大约150个熟人保持联系,但只能和大约5个人保持亲密关系。”50这个数字,也叫‘邓巴数’,是每个人能够维持稳定人际关系的数量极限。令人惊讶的是,大量研究证明,这个数字在人类历史上一直保持稳定,网络社交媒体也没有打破这种稳定。"

美国数据科学家布鲁诺·贡萨尔维斯(Bruno Gonsalves)和他的同事希望发现在线社交媒体的流行是否改变了维持社交关系的人数。发现人们仍然保持着100 ~ 200个稳定的社会关系,而最亲密、最重要的关系仍然只有5个。这五个人是我们最真诚的朋友。他们会经常见面,在危急时刻会互相打电话。

为什么真正的朋友更可靠?社会学家、心理学教授潘幼青告诉笔者,这是由“共享体验效应”决定的:“当你和一个人一起哭过、笑过,一起去社交场所或一起吃饭,一起体验过生活,这种有社会意义的情感纽带会变得更加紧密,是网络社交媒体无法替代的。”

潘教授解释说,身体接触在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心理学实验发现,梳理和抚摸哺乳动物会触发它们的内啡肽系统,使它们产生快乐和依赖感。人类也是如此。研究证实,人类皮肤有一组神经元,这在其他哺乳动物中也很常见。他们只对触摸有反应,对其他类型的触摸没有反应。也就是说,轻轻一碰,就能触发内啡肽系统,迅速强化人际关系。”

潘幼青教授强调:“青少年沉迷于网络社交会阻碍他们真正的社交,而缺乏真正的社交又容易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研究表明,如果人们切断与他人的联系,他们很容易出现精神障碍。这是因为人类具有社会属性,需要通过与他人的接触来构建我们的社会和文化,寻求生命的意义,改善自己的情感状态。如果在成长的关键期缺乏正常的人际交往,危害会更深远。"

编辑后:

社交网络不能取代真正的社交网络。

要避免孩子受到网络社交的伤害,仅仅提高警惕是不够的。家长一定要让孩子知道,网络社交不能代替现实社交,帮助孩子提高自制力。家长也要鼓励孩子参加校内外的集体活动,帮助孩子拓宽朋友圈,培养孩子的实际交际能力,让孩子身心健康成长。

[责任编辑:陈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18690.html
上一篇王刚:最快乐的事情是陪儿子“虚度时光”
下一篇 尊重孩子的意愿是教育的基本原则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