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朱振猷:“我无悔当年的选择!”

朱振猷:“我无悔当年的选择!”

林曙朝新加坡归侨、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退休教师朱振猷的原籍在海南省东部琼海县博鳌镇莫村。1931年11月27日,他就出生在这里。海南岛的沿海居民,“靠海吃海”,成天念“海经”,跟大海打交道,自然跟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向往大海远处的地方,产生…

林书超

新加坡归侨、山西工程学院退休教师朱振友原籍海南省东部琼海县博鳌镇莫村。他于1931年11月27日出生在这里。海南岛沿海居民,“靠海吃海”,终日读“海经”,与海打交道。他们自然对大海有着深厚的感情,也向往着远离大海的地方,有着探索外面世界的欲望。琼海博鳌,风景秀丽,因举办博鳌亚洲论坛而闻名,现已成为国际知名的会展、旅游、度假胜地。然而,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它是一个贫穷的地方。由于“三座大山”的压迫和人民的贫困,一部分人会揭竿而起,涌现出“红色娘子军”这样的革命队伍,一部分人会背井离乡,出国谋生,形成遍布五大洲的琼籍华侨。

朱振友6岁时随父母出国谋生,定居在赤道附近的岛国新加波,居住在努米陆贽,成为琼籍华侨的一员。

作为一个国家,新加坡有50多个大大小小的岛屿。新加坡作为首都,其实是全国众多岛屿中最大的一个岛(比海南岛小很多)。新加坡资源匮乏,但转口贸易、金融服务、航运相当发达,是传统经济基础。早已熟悉大海的朱振友一家,到了新加坡后继续“靠海吃饭”。父母集资买了一艘帆船,雇了几个帮手,开始运货物养家。航运是很多海外华人谋生致富的手段。对于朱振友的父母来说,从事航运这种高风险的行业,其实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因为他们没有文化。他们不畏艰难险阻,整日在大海中与风浪搏斗,甚至远航到印尼、泰国、缅甸等国。一切都有回报。我父母的航运生意很顺利,他们的努力得到了回报。家庭经济状况持续好转,一家人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于1942年2月15日占领新加坡。沦陷前夕,朱振友一家和叔父一家乘帆船离开新加坡,在印尼丹戎巴避难,躲过了日寇以“大检查”为名的屠杀。丹戎巴莱是个小地方。虽然这里曾被日军占领,但没有像新加坡那样大规模的屠杀。但是,被日寇欺负的情况并不少见。朱振友的父亲被日本兵打过。敌人凶狠的嘴脸,还是给年轻的朱振友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朱振友的父亲随家人回到新加坡,重操旧业,以海运为生。

朱振友在新加坡受教育。他在中兴小学上小学,在南阳华侨中学上中学。后者由陈嘉庚等爱国华侨创办,在新加波乃至东南亚颇有名气。上学期间,朱振友通过报纸和广播了解了很多关于祖国的情况。他经常阅读《南洋商报》、《星洲日报》、《南侨日报》等中文报纸和《海峡时报》等英文报纸。豁然开朗,眼界开阔,思想趋于进步。对祖国的感情一步步加深,从模糊到了解,从了解到热爱,从热爱到向往。1950年,朱振友以优异成绩毕业于南洋华侨中学。在毕业纪念特刊中,朱振友留言:“这五年来,对我启发最大的是我们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在苦难中前进;只有在苦难中前进,才能显示中华民族非凡的力量。”关心祖国和民族的命运占据了年轻的朱振友的头脑。

他刚从南洋华侨中学毕业,新加坡樟宜的人民学校就聘请他去教书。他工资很高(每月180元),有一份稳定的工作,生活舒适无忧。这是许多海外华人青年梦寐以求的。此时父亲去世,母亲和姐妹们都指望着他在家里当家,全家留在新加坡发展。然而,朱振友工作了一年多,心却安不下来。中国建国的喜讯传遍了东南亚。作为炎黄子孙中的一员,我对祖国深深的向往被唤起了。“我能为我的国家做些什么?”朱振友一遍又一遍地问自己。

“回祖国深造吧!好好学习,建设祖国!”朱振友思想上有明确的答案,行动上有明确的方向。1952年6月,他义无反顾地辞去教师工作,带领母亲、姐姐和侄女离开新加坡,回到祖国。这是他人生的第一个重大选择。

当时朱振友参加高考,考上了哈工大水暖系。另一方面,其他家庭成员返回海南老家成为农民。

在哈工大读了一年,朱振友面临着人生的第二次选择。当时国家建设急需“短期、快节奏”的人才,学校号召学生转专业课,以便尽快走上工作岗位。出于回国参加祖国建设的初衷,朱振友响应上级号召,提出转学。放弃本科转专科,对他个人来说是另一个不可逆的选择。哈工大教务长马先生曾找朱振友谈话,叮嘱他“慎重考虑,不要急于做决定”。不过,朱振友开心地说:“我愿意转学。”于是我来到太原理工大学(现在太原理工大学的前身)学习金属切削。这种选择意味着个人利益会受到损失,这一点很多人至今无法理解。但朱振友认为这是“合乎逻辑的”,理由很简单,“祖国需要”。

朱振友和其他华侨留学生一样,在求学期间时刻关注国际国内形势。1955年4月,周恩来总理率团出席在印尼万隆举行的首届亚非会议,美蒋特务极力阻挠和破坏。4月11日下午,参赛代表团工作人员和记者乘坐的一架印度航空空公司“克什米尔公主”号飞机在航行途中发生爆炸并坠毁。据调查,一枚炸弹是国民党特务放在飞机上的。遇难者包括中国和印度等五个国家的公民,其中包括中国代表团的三名工作人员和五名记者。噩耗传来,山西留学归国华侨立即行动起来,发出强烈抗议。太原理工大学朱振友等13名归国华侨学生在报纸上发表抗议书《愤怒抗议美蒋特工杀人罪行》。抗议书说:“正当我们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期待着亚非会议的召开,为印尼华侨有机会见到祖国的亲人而高兴的时候,我们听到了美国和蒋介石特务以极其卑劣的手段杀害我出席亚非会议代表团的工作人员和记者的消息。这个消息点燃了我们心中的怒火。石之昂、沈建图等十一位烈士不幸牺牲,被和平的敌人阴谋杀害,我们深感悲痛。我们对美国和蒋介石特务的血腥罪行更加义愤填膺!......我们已经看到和听到太多美国和蒋介石特务的卑鄙罪行,我们找不到合适的词语来表达我们对他们的仇恨和愤怒。因此,我们完全支持我国外交部的声明,并决心更加努力地学习和工作,在亚非会议上对我国代表团即将进行的争取远东和世界和平的斗争表示衷心的支持。”

1955年10月,朱振友从太原工学院毕业,满腔热情地走上工作岗位,践行着“学好本领,建设祖国”的志愿。先后在孝义中学、汾阳师范学校、汾阳一中、榆次一中担任普通教师,教授化学、物理、几何、代数、英语等课程。当时留在省城大厂做技术员,是公认的“学用一致”的理想工作;被分配到县里当老师,意味着不被重用,或者至少是学以致用。但是,朱桢-尤心里却很平静,觉得当老师也是国家的需要,是一份神圣的工作。他只看国家需要,不考虑个人得失。就像一首歌里唱的:“毛主席的兵最听党的话,哪里需要去哪里,就在艰苦中安家。”

无论在学校教什么课,他都认真对待,游刃有余。他自嘲是“万能药”,但老师和学生都说他是“多面手”。

1957年,朱振友在汾阳结婚。山西孝义人任崇莲,曾是他的学生,后调入太原重型机械中学任教,后在太原半导体厂当工人。从此,朱振友在黄土高原上的奋斗不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组合”。他的妻子和他同甘共苦,同甘共苦。一路走来,她尝遍了人生的酸甜苦辣,不离不弃,不怨不悔。他们共同养育了4个孩子,也成就了朱振友报效祖国、建设祖国的理想。

1976年,朱振友调到太原冶金工业学校(现山西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任教,直至1991年退休。主要讲授《机械制造》、《金属工艺学》等课程,最后将在高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到实践中。他曾带领学生实习,几乎走遍了山西省所有大型机械加工厂。除了专业,他还教英语课程,这得益于他在新加坡南洋华侨中学的教育:当时除了汉语和中国历史,所有课程都用英语。此外,他还得益于自己的努力和自学。为了教好英语,他努力学习,弄坏了好几本英汉词典。每天坚持阅读《中国日报》英文版,甚至收集上千条英语谚语、格言、名言,研究其内涵和用法。

在处理工作时,朱振友总是勇挑重担。面对困难时,他经常给自己施加压力,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同时,做他所做的事,热爱他所做的事,繁重的工作不仅不会让他觉得累,反而会让他乐在其中,越努力越有精神。很多人佩服他,称赞他:“像雷锋一样,是一颗‘螺丝钉’,拧到哪里都发光。”

爱如子是朱振友作为老师最大的特点,也是他一贯的风格。在教学中,他采用启发式,尊重学生,注重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掌握知识,还要教会他们如何立足社会,如何对待人生。在生活中,他像亲人一样爱学生,像朋友一样关心学生。作为班主任,我经常深入教室、宿舍,问寒问暖,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等情况。学生发现实际困难,及时给予帮助。学生学习外语缺少素材,他亲自为他们录制教学磁带;学生生病不能去食堂,他就在家做饭,送到宿舍。学生借书不方便,他就亲自去图书馆借了...一个来自内蒙古的学生家里发生了重大变故,心生怨恨,情绪异常。他多次要求退学,想回老家“为父报仇”。朱桢——你了解了他的经历,多次找他谈话,对他家庭的不幸表示同情和帮助,同时又动情地解释,积极参加家庭工作。劝他要相信政府,不要冲动做傻事;同时请相关人士为他普及法律知识,指导他通过法律途径处理纠纷。这位学生终于从“报复”的冲动中解脱出来,情绪稳定,继续学习。毕业后,他顺利上班。他不仅通过法律程序圆满处理了案件,还自学了法律。通过努力,他成为了当地有名的律师。他非常感谢朱振友在关键时刻的帮助。有一次他来太原,特地从老家带了一筐土鸡蛋来感谢他,说:“你没有及时开导我,帮助我,我怎么会有今天!”

国家改革开放后,放宽了公民出国的限制。许多定居山西的归国华侨,特别是那些在以前的政治运动中遭受不公正待遇的人,已经申请离开这个国家。有的回不了原居住国,就留在香港、澳门等地。朱振友有两个华中学生已经回国,他们也在香港定居。1980年,友的大表哥也从国外来信说:“经过长时间的杳无音信,我很高兴地得知我的好兄弟已在陕西成家立业。回国多年,哥哥为国家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现在他可以放心了,以后可以过更好的生活。...... "以朱振友的条件,完全可以成为一只飞向东南的“孔雀”。但他不改初衷,不听大表哥的劝告,依然坚持扎根山西,继续奉献。他愿意做一只永远扎根、栖息在黄土地上的“棕马鸡”。

1982年7月,朱振友的姐姐和姐夫访华。朱振友会在北京接吻。阔别30多年,很开心,也很感慨!姐姐多次邀请他带家人出国探亲旅游,还说要带儿子出国发展。朱振友婉言谢绝。后来,他把三儿子送去参军,儿子在那里进步很快,入了党。

后来,朱振友在三姐的邀请下去新加坡探亲旅游。当我重游此地时,我感触良多。独立后的新加坡发展迅速,经济繁荣,人民富裕,成为发达国家之一。过去的痕迹很少,现代化的建筑设施已经被取代。但南阳华侨中学的一些标志性建筑还保留着,朱振友特意在校园里拍了一些照片,算是一种怀念吧。大部分的亲戚朋友都成了中产甚至有钱人。他们说,以你的才华和能力,留在新加坡发展肯定更好。他笑着说:“这大概就是缘分吧!”人各有志,路是自己的。回国是我的选择,我决定了自己的命运,所以我不会后悔!

1985年,朱振友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归侨侨眷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力量。然而,在极左路线横行的时期,归侨及其亲属遭受歧视、打击甚至迫害。他们中的优秀知识分子入党就更难了。粉碎“四人帮”拨乱反正后,党的侨务政策逐步落实,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入党问题开始引起各级领导的重视。我们通过各种会议和文件,反复强调要克服极左思潮的影响,吸收优秀的归侨、侨眷知识分子入党。在这种形势下,学校党委把朱振友入党提上了重要议事日程。党委负责人亲自找他谈话,了解他的思想状况,得知他早就想入党了。因为政治原因,他不得不把美好的愿望深藏心底,努力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现在一切条件都成熟了,朱振友入党已经没有障碍了。可以说瓜熟蒂落,但自然会来。尤把入党看作是他一生中最光荣、最珍惜的事情,也是他多年奋斗的最高成就。从此,他的政治信念更加坚定,目标更加明确,热情更高,干劲更大,所有的才能都得到了更大程度的发挥。

1991年,朱振友从太原冶金学校退休。他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退路。退休后,他被学校返聘教英语。历任学校离退休党支部书记、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副主任、街道议事协商委员、学校离退休党支部支部委员等职务。有人给他介绍职业,有人请他上课,家人也希望他收几个学生教英语增加收入。但他没有这么做。他考虑的不是自己的经济利益,而是哪里需要。他以前在学校收发室帮忙几十年,没有工资。一旦发现一批可疑信件,我就高度警惕,向学校汇报,及时处理。他也做过一些工作,比如辅导英语和翻译资料。当然,他是“志愿者”,没有报酬。

朱振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爱国华侨的纯真情怀,一个共产党员的坚定信念。党和人民也给了他很多荣誉。据粗略统计,30多年来,他受到表彰奖励几十次,几乎每年都有。称号有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劳动模范、优秀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等。其中高层表彰包括:1985年被太原市劳动竞赛委员会评为太原市劳动模范,并由太原市人民政府授予;1985年被评为山西省优秀教师,受到山西省人民政府表彰;1986年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冶金工业部授予全国冶金教育先进工作者称号。1999年被评为山西省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受到山西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表彰;2008年被评为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受到山西省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和省委老干部局表彰;等一下。多次获奖,这在山西侨界是不多见的。每一次奖励,都是党和人民对他无私付出的肯定和褒奖,都是他报效祖国的见证,都是他一步一个脚印进步的记录。

朱振友的人生跨度如此之大:从外国到中国,从大海到高山,从南方到北方,从红土地到黄土地。多年来,由于当时各种可以理解的客观原因,他在思想上曾有过迷茫和困惑,但他最根本的一个信念从未动摇: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始终不渝,对社会主义的信念毫不动摇。在党的教育和关怀下,经过艰苦的思想训练,他终于战胜了自己,实现了人生的几次伟大飞跃。

山西侨界曾举办“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征文会”。朱桢——你热情地申请了这份工作。文章题目是信仰,关键一句是:“我对当年的选择没有后悔!”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1368.html
上一篇赵意空年谱简编连载
下一篇 我和我的政协故事,我和我的政协故事,一届政协委员一生政协情缘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