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生活 有一家杂货铺(开一间杂货铺)

有一家杂货铺(开一间杂货铺)

陈丽萍去年10月,周祺挎着“杭州篮”去虹口区一处热闹的菜市场,不少阿姨纷纷投来好奇的目光,还叫住她询问是不是从别区过来的。周祺惊讶如何一眼就被认出了来路。“我们这边以前买小菜都是用圆的篮子,不太用这种‘杭州篮的。”一位阿婆索性跑回家拎出自己…

有一家杂货铺(开一间杂货铺)

陈丽萍

去年10月,周琦带着“杭州菜篮子”来到虹口区一个热闹的菜市场。很多阿姨投来好奇的目光,问她是不是从别的区过来的。周琦很惊讶怎么一眼就被认出来了。“我们以前在这里买配菜都是用圆筐,不怎么用这个‘杭州筐’。”一个老太太干脆跑回家,给她看她以前用的篮子。两种筐都是圆形的,只是高度和密度不同,编织方法自然也不同。

对此,周琦很感慨:一个篮子,对于年轻人或者外地人来说,可能不算什么,但是对于长辈或者本地人来说,真的包含了很多。

在沙滩上,找到一个篮子。

今年3月,周琦在上海群艺馆举办了一个名为“上海杂货铺”的小型展览。红包、耳勺、铁蛙、竹蜻蜓、带竹壳的热水袋等六十件展品,都是她这两年拜访的工匠收集的手工杂货。说起收集和记录手工杂货的原因,周琦淡淡地说,“其实我很想告诉你,这些杂货现在还在我们身边,很实用。不要因为你有各种各样的新产品而忽视和忘记它们。”

我不喜欢朝九晚五的工作,辞职后有很多时间可以“闲逛”。出于小时候的习惯,周琦喜欢逛杂货店。逛的多了,她发现记忆中的城市变了,曾经遍地的杂货店、手工作坊都在慢慢消失。

对上海杂货店的正式访问始于2012年4月。一个偶然的机会,她得知一家出版社要举办创意大赛,于是有了上海手工杂货的创意。从此,“流浪”变成了有计划的寻找。

真的搜了一下,周琦才发现,虽然杂货不难找,但是要找出制造者却不容易。杂货店的商品总是在变化,许多“手工”物品正在慢慢消失。“人工、房租等成本太高,愿意买杂货的人太少,师傅自然不多。”

周琦拜访的第一个人是朱家角镇的竹篮匠朱金林。除了他的名字,他一无所知。她沿着古镇慢慢寻找。耳边传来“呼啦圈-呼啦圈”的熟悉叫声,再往前,我听到了修船人的敲打声。朱师傅还没发现,镜头里已经有铁环和修船人了。

就这样,我一路走,一路拍,一路问,终于来到了朱师傅的店里。我进去了好几次才说明来意。

朱师傅60多岁,经营一家竹木店。他的手艺是编篮子。文章开头的“杭州篮”是朱师傅编的。

周琦花了三天时间完成了采访,问的问题很广泛,基本包括年龄、开店时间、社会经历等。“大部分都是他们随口说的。好在老师一般都很健谈,你想停都停不下来。”老师挺孤独的吧?一个年轻人难得听他们聊这些“老套”的往事。他怎么会不开心呢!

朱师傅告诉她,她只学了三个下午的编筐,后面的技术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生意好的时候,家家户户都用篮子,他能养活自己。现在本地人买的少了,他还得靠养老金生活。

临走时,周琦买了几个篮子。现在她出门买菜,习惯提着篮子,提着篮子里的水果走亲访友。在她看来,篮子既实用又美观,更重要的是环保。“匠人不懂什么是环保,却身体力行;我们都知道什么是环保,但我们却一直在破坏它。”

有没有都好。

工匠大多分散在郊区。要找到它们,需要一张嘴,一双腿和一点运气。周琦用这种“笨”的方法,走遍了上海各区县,拜访了打铁、做铁锅、织土布、做铲子、箍脚盆等手艺人。

自然不是所有的工匠都接受她。舟山路上的制陶师傅周琦去过几次。他很警觉,冷冷地说:“没有照片,没有录音。”周琦有点疑惑,但灵机一动:“我可以一直画画吗?”来来往往的人都被周琦的画所吸引,纷纷围过来,称赞周琦的画惟妙惟肖,师傅的手艺好。他们这才打开陶师傅的话匣子:锅是用来燃气的还是电磁炉的?什么材料不粘底,加热快?为什么这个锅卖得好,那个不卖...

“其实只要你尊重他们,谦虚好学,大师们是不会为难你的。”周琦说起这些事的时候很开心。大部分旧主留给她的印象都是安于贫穷,乐此不疲。她没有对现在不满,也没有觉得以后这些事情没人做有什么不好。老师们都很开明:“用户多了自然会留下来,用户少了消失也很正常。”

有时候着急的时候,周琦会问老师傅要不要招徒弟,希望这些手艺能传承下去。“问完之后我后悔了。我知道我根本不会读书,也不知道怎么推荐年轻人读书。”她知道以前的师傅可以靠手艺养活自己,但是现在的人包括她都太难做到了。其实老师很清楚为什么年轻人不愿意向他们学习。“年轻人总能找到自己想做的事。”

这些都让她不得不去比较日本的艺术家。今年年初,她去过日本,日本人对手艺的郑重让她难忘。“也是穷,但他们不会让生意把他们拖走,甚至不会挑客户。”说着,她笑了起来,“可是日本的工匠很刻板,太严格了,每天做几个,几十年不变。中国大师不会。如果你今天心情好,就多做几个。如果明天没有空就做一个。很自由。”她想,如果把日本师傅的严谨和中国师傅的轻松结合起来,效果会更好。

人生,应该有更多的可能性。

拜访每一位手艺人,周琦都会拍下他们的手工制作过程。拜访的工匠越多,周琦就越被他们的安逸感染,不再像以前那样为前途担忧。“老师傅的热情让我感受到了久违的醇厚人情味。”她的另一个生活习惯也得到了改善,就是不再熬夜和晚睡,而是早睡早起。因为师傅们都是日出日落留宿,拜访多了自然就“感染”了。

拜访每一位匠人,周琦都会至少买两件作品,一件收藏,一件日常使用。但是,两块往往不够,因为我拿回去的时候,亲戚朋友要,让她再买。这也让她想得更多。其实这些手工杂货是有市场的,只是大家都忘记了它们的存在。

《拜访工匠》的手稿没有在比赛中获奖,却受到书籍策划人的青睐。她挑选了120个手工杂货,挑出10个手艺人,汇编了一本名为《上海杂货店》的书,去年8月正式出版。该书的出版并不是寻找匠人的结束,而是一个新的开始。

今年春节,周琦在徐汇美术馆举办了“上海篮子”展,展示了她收藏的50个手工编织篮子,并邀请工匠现场教授篮子编织。再加上随后的“上海杂货铺”展览,两次展览都有很多老人、家长和孩子参观,尤其是年轻人。对此,她甚至感叹:“这些本不应该进入美术馆,而是挂在我们的厨房,出现在我们的客厅。”她说,如果这个展览有什么目的的话,它可能会提醒习惯了快节奏生活的都市人,许多传统工艺在今天或多或少被低估了,但它们仍然可以在生活中发挥作用。

对于拜访手艺人,自己出书,她说她并不是想拯救什么,因为杂货和手艺人不需要“同情”,只是想让大家重新认识这些被忽视的杂货和师傅的价值。“如果有年轻人觉得可怜,愿意加入进来,那就更好了。”注重消费或许能唤起人们回归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让这些手工杂货不会太快成为城市文化生活的记忆,而成为生活的另一种选择。正如日本民间美术作家米松矢野所说,“真正保护这些工艺品的,是购买和使用这些大师制作的东西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7149.html
上一篇银造逝去的感动
下一篇 我想有一间自己茶室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