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汉服穿起来热吗

汉服穿起来热吗

李梦馨2003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身穿汉服走上郑州繁华的街头,尘封数百年的服饰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后来这一天被汉服爱好者定为汉服出行日。十余年前,穿著“奇装异服”的王乐天在人群中尚属另类;而在今天,不管是在校园、闹市,还是在景区、博…

汉服穿起来热吗

2003年11月22日,电力工人王乐天穿着汉服走上了郑州繁忙的街头,尘封了几百年的衣服重回大众视野。后来,这一天被汉服爱好者定为汉服旅行日。

十几年前,穿着“奇装异服”的王乐天还是人群中的另类;时至今日,无论是在校园、闹市,还是在景点、博物馆,衣袂飘飘、头戴发圈的汉服爱好者已经成为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

汉服已经成为一种文化潮流。今年汉服市场特别火。在拥有全国三分之一汉服市场的菏泽曹县,绣花机每天都在高速运转。“现在公司都在加班生产,需求还是供不应求,只好先把产品从网上撤下来,等产品出来了再上架。”曹县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主任说。

最新预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汉服爱好者人数将达到689万,比上年增长33.5%,汉服市场即将突破100亿。汉服撕掉了小众文化的标签,拥抱了更多的受众。然而,在积极的趋势背后,相当一部分人对规则繁杂的汉服圈敬而远之,是层出不穷的抄袭对行业发展的侵扰...人们不禁要问,这汉服热能持续多久?圆形还是非圆形?

有人的地方就有圈子。汉服爱好者自然被划入汉服圈。而从事传统服饰修复的刘辉却不认为有“汉服圈”。“现在人们说汉服出圈了,不是说它打破了一些界限,而是说汉服越来越日常化了。”

“圈”这个字眼,总带着一些圈地自萌的狭隘,而汉服爱好者的初衷并不在于此。现在所说的“汉服圈”的由来,肇始于一场现代汉服复兴运动。2002年,一则“失落的文明——汉族民族服饰”帖子出现在舰船军事论坛上,名为“华夏血脉”的网友在文中梳理了历代汉民族传统服饰的式样、风格,两年内收获了累计三十万的点击量。

“圈”字总有些圈地的狭隘,这不是汉服爱好者的初衷。“汉服圈”的起源,始于一场现代汉服复兴运动。2002年,舰船军事论坛上出现了一个名为《失落的文明——汉族服饰》的帖子。名为“中国血统”的网友梳理了近两年汉族传统服饰的款式和风格,两年共获得30万次点击量。

经过几百年的约会,汉服在大多数人心中早已模糊。说到汉服,很多人往往把它等同于古装。对于相当一部分非专业人士来说,汉服的复原是不合理的,杂乱无章的,混乱的,找不到线索的。

如何给“汉服”这个概念一个合理且有思想的解读?《失落的文明》这个帖子交出了最早的答案,随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试图将汉族的传统服饰再次发扬光大。

这些人互称“同袍”,取自《诗经》中的“不穿衣服,同袍贵子”。他们聚集在一起,通过严谨的考证还原汉服的原貌,最终目的是复兴传统文化。

刘辉几乎是第一批行动的人之一。2003年,她加入了传统文化复兴的阵营。后来,她和朋友成立了一个名为“光亚丝”的工作室,恢复传统手工艺技艺,传统服饰就是其中之一。"服装是一种工艺文化,包括布料制造、刺绣和缝纫技术."刘辉说。

她从出土文物、博物馆展品、笔画、古画、书籍中寻找传统服饰曾经存在的线索。甚至地理气候也是她修复工作的重要基础。“比如宋代,气候处于炎热时期,所以服饰趋向轻薄。”刘辉说。

像刘徽这样有专业素养的人,构成了汉服运动的核心群体。但严谨细致的考证,丰富复杂的服饰造型,往往会迷惑外行人。无形中竖起了一堵高墙,墙外的人看不懂,墙内的一小部分人甚至沾沾自喜,以此来显示自己的优越感。

刘辉说,所谓汉服圈,就像一个江湖,门派众多。里面有改革者,有考据派,有神仙。每个派别都有自己的说法和自己公认的规则。

比如,改革派主张汉服要适当改革,以符合现代人的生活习惯;考证派坚持还原传世或出土的传统服饰和文物,连壁画、文献等资料都不能完全相信;仙女们单纯追求汉服优雅灵动的美感,而造型是否正确并不在她们的考虑范围之内。

造型是判断一件衣服能否称之为汉服的标准,所以也是汉服爱好者一直坚守的底线原则。把平面切开对折,不要弄断肩线;付出右手;前后缝是汉服的基本元素。

说到形制,网上总是争论不休,圈内人还争论不休,更何况是对汉服一知半解的圈外人。但批评过后,不是达成共识,而是为下一波争议埋下伏笔。

一些比汉服更早出圈的“汉服警察”,也让很多对汉服感兴趣的人望而却步。这里的“警察”指的是追求自己的外形,要求别人也这样做的人。比如无意穿假衣服的人被称为“穿山甲”,被嘲讽。

就圈子文化而言,“好事不出门,坏事传千里”的道理往往行得通。少数不成熟的人成为汉服圈污名化的重要推手,也增加了外行入坑的成本。

随着资本的涌入,汉服市场扩大,进一步稀释了一些商家在造型和布局上的执着。超过十三个汉服品牌近期获得A轮过亿融资。这个主打少女风格的平价汉服品牌,去年登上淘宝天猫汉服品牌销量榜首。然而,风头正劲的石喻却在汉服圈饱受诟病。为了避免争议,超过13款的现代服装产品基本都用“国风”而不是“汉服”。

十几年前,那些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志同道合者,可能没有想到,现在的汉服繁荣一定程度上已经偏离了他们预定的轨道。

《2019-2021中国汉服行业报告》显示,根据汉服消费者的购买动机,47.2%的消费者喜欢汉服文化,40.3%的消费者追求时尚。汉服原本民族文化符号的意义被淡化了,更多的让位于一种消费标签。

无论如何,汉服的消费市场扩大是确定的事实。这能算是殊途同归的另一种意思吗?内外人士达成共识似乎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争论可能伴随着汉服的普及。

被困在一个破碎的圈子里

汉服、洛丽塔、JK制服被称为“破产三姐妹”,一旦入坑成立,就意味着多了一个烧钱的爱好。与普通衣服相比,汉服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比如设计、布料、刺绣、图案等。增加了层层工序,拉长了工期,抬高了价格。

在定位中高端汉服的浣花堂,单品通常在1400元到7800元不等,套装价格大多在万元左右。由于其流程复杂,从下单到拿到成衣大约需要一年时间。截至5月20日,浣花堂官网展示的服装工期已排至2022年3月中旬。

对于一件喜欢的衣服,往往要等上一年。虽然这只是极个别的情况,但是从下单到收货等上个月的情况并不少见。这无疑是在挑战消费者的耐心。正因如此,目前汉服商家基本采用“定金+尾款”的销售方式。消费者先交定金,商家根据订单要求与厂家确定生产量。

但建设周期长、成本高也为抄袭提供了生存土壤。一个原创店铺,每个季度能推出新款式的,极其有限。经过市场的大浪淘沙,可以成为爆款。“但抄袭商家只需要买一套爆款衣服,然后以更低的价格大量投放市场。”刘辉说。

劣币驱逐良币,挤压原创汉服品牌的生存空。

抄袭商家乐此不疲,原创商家不以为然,花大价钱买正版的消费者坐不住了。汉代“山政”之争愈演愈烈。“山寨”的意思是“山寨”,指模仿或复制其他汉族服饰。消费者缺乏直接复制商家的能力,就把屠刀指向穿“山”的人,要把穿“山寨”汉服的人钉在耻辱柱上。

一些知名汉服品牌不堪抄袭,对簿公堂。版权的矛盾,归根结底还是来自于商家。不过近年来,一个可喜的事情是,商家的版权意识明显提高。

曹县的汉服业就是一个生动的例子。

曹县从2009年开始发展电子商务,最初经营服装生意。从2013年到2015年,服饰逐渐精细化,其中一项发展成为欣欣向荣的汉服产业。设计、印刷、缝制、加工,产业链完整的曹县,盯上了汉服热的机会,从2017年开始迅速铺开汉服产业的版图。据统计,曹县现有汉服及上下游相关企业2000多家,原创汉服加工企业600多家。

然而,冲进汉服行业的商家们,最初都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饱受版权之苦的曹县商家,更加注重原创设计。“现在商家都在网上对接设计师,基本上花1000-3万元就能拿到一套西装的版权费。”兰涛说。此外,还有学过美术的归国人才来设计,与设计师合作,更多原创品牌在这片土地上不断涌现。

在业内人士看来,汉服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汉服这种小爱好在上市过程中必须经历的“阵痛”,恰恰说明其正处于破圈的关键时期。

无论汉服本身承载了多大的文化意义,归根结底还是一件衣服。在破圈的道路上最急需解决的,也是最表面的问题,依然是汉服需要更加普及的场景。

一项关于汉服同袍的调查显示,有60.19%的人希望在日常生活中穿汉服,比去年有明显提高。传统节日和活动选择穿汉服的人数分别为10.06%和14.32%,比去年有所下降。

不同于和服和韩服,韩服同袍对韩服的适用场景寄予了更多期待。不方便脱下的汉服已经和现在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格格不入。于是改良汉服应运而生,兼顾传统汉服形制和现代人的日常习惯,如宋代制作的飞机袖、两件纺裙等。改进后成为日常通勤着装的又一选择。

汉服普及的理想程度是怎样的?“大概最理想的程度是,每个人的衣柜里都有一件汉服。”刘辉说。然而,这一天的到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来源:大众日报)

编辑/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742.html
上一篇让中医药文化更有魅力阅读理解
下一篇 破圈与破局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