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教育 随班就读教育学

随班就读教育学

邓猛 赵勇帅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对教育体制的整体变革产生巨大的影响。融合教育是“人皆有潜能”“人皆有权平等接受高质量教育”等基于公平的价值理念的直接体现。这些理念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与制定教育政策…

随班就读教育学

邓永帅

20世纪80年代以来,融合教育逐渐成为全球特殊教育发展的趋势,并对教育体系的整体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教育是以公平为基础的价值观的直接体现,如“每个人都有潜力”、“每个人都有平等接受优质教育的权利”。这些思想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识和制定教育政策的指南。例如,联合国发布的《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明确提出:确保包容性和公平的优质教育,让所有人都享有终身学习的机会。

“随班就读”要向公平优质融合的方向发展。

“随班就读”是在我国特殊教育资源不足的前提下,让没有机会上学的残疾儿童能够经济、快速地“有学上、有书读”的切实举措。“随班就读”是我国特殊教育发展的最重要形式,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但“上课学习”质量不高,存在“坐课”“混课”等现象。围绕“随班就读”的专业支持体系亟待完善,社会观念和教育体制的束缚依然严重。这说明我们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系统的全纳教育生态架构,残疾儿童只是“进入”学校环境空,并不能真正享受到公平优质的教育。

教育融合并不意味着残疾儿童应该像其他学生一样被“改变”,这样我们的教育系统才能平等对待他们。相反,融合教育的价值在于尊重每个学生的“差异”。学生不是千人一面的“标准化产品”,而是有着不同棱角的“有趣的灵魂”。“融合”的意义是让每一个“不同的人”都感受到平等:每一个学生都是学校中“平等”但“不同”的一员,所有的学生因为各自的“独特”和“不同”而平等共存。总之,“融合”不是让每个人都“一样”,而是尊重每个人的“差异”,在尊重的基础上为每个人的发展提供支持。教育一体化就是在尊重学生差异的前提下,为每个学生提供优质、适宜的教育。

为什么目前「定期学习」的质量不高?很多刚接触融合教育的老师,可能做了很多非常努力的工作,却看不到残疾学生的“进步”。在升学和竞争氛围的帮助下,教师很容易失去最初的“关怀”和教学热情,跟着读书的学生成为坐在教室角落里的“坐班生”甚至“捣蛋鬼”。问题在于,很多老师在观念上还想着“矫正”,想把随班就读的残疾学生“矫正”成所谓的师范生。这从根本上违背了融合教育的理念。融合教育不应局限于改变残疾学生,而应通过改变整个学校系统来应对学生日益多样化的需求。

经过4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的特殊教育进入了一个关键的发展时期。作为残疾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随班就读”已从提高残疾儿童入学率逐步发展为“高质量”的融合教育——《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了“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的目标。十八大报告提出“支持特殊教育”,十九大报告进一步要求“办好特殊教育”;2017年修订的《残疾人教育条例》指出,“积极推进全纳教育,根据残疾人的残疾类别和接受能力,采取普通教育或者特殊教育,优先发展普通教育”。

发展融合教育,必须建立专业支持系统。

教育一体化的核心理念是公平和质量,成功的关键是资源和支持。21世纪以来,有识之士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随班就读”如果不改革,只能停留在初始状态。人们更加关注普通班残疾儿童的教育质量,以及相关配套支持是否得到保障和落实。现在很多地方都在谈论如何开展“融合教育”,有相应的资金、政策等方面的支持,但是专业人才和资源的缺乏仍然是融合教育发展的瓶颈。没有专业人员在学校运作中发挥作用,融合教育就无法高效开展。融合教育学校形成的关键必然是能够在融合教育中发挥作用的专业人员。无论是办学理念,学校管理制度,还是具体的教育教学和课程内容设计,都需要人的参与。“随班就读”的做法应该得到巡回教师、资源教师、康复训练专业人员等的支持和帮助。然而,我国现有的特殊教育及相关专业人员的培训和资格认证体系并不完善,职前和职后培训体系亟待构建和规范。

如果教师缺乏融合教育的理念和知识素养,日常教学的方向就会在原有的圈子里,无差别教学和因材施教只能是口号。没有一体化的学校文化营造和氛围培育,残疾儿童在班里无法得到平等对待,无法有真正的归属感。学校文化从传统竞争到共荣的转变,教学设计从一刀切到多元化的转变,课程评价从粗放到精细的飞跃等一系列变革,都有赖于相关专业人士的参与和支持。

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尝试融合教育的普通学校投入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建设了昂贵的资源教室,购置了精致的教育设备甚至康复设备,但是资源教室的利用率普遍不高。原因之一是资源教师的专业素质、资格、培训和地位存在问题,制约了融合教育质量的提高。

很多学校没有融合教育的专职老师,也没有资源老师,只有德育主任、心理老师或者陪读学生兼职所在班级的班主任。特殊教育只是这些兼职资源教师众多工作中最小的一部分,结果可想而知。其他学校虽然设置了专职资源教师,但没有明确的资质要求和专业发展规划。有些学校虽然设置了专职资源教师,但并不重视这项工作,把资源教师当成应付上级检查的“装饰品”。导致很多资源教师的积极性被挫伤,甚至失去了职业认同,产生了职业倦怠。

为了处理这种现象,需要一个有效的制度来确保参与普通学校融合教育的工作人员的专业地位。只有这样,融合教育的教师才能没有后顾之忧,为融合教育建立真正的职业认同。只有这样,学校才会把融合教育纳入与其他教育教学事务同等重要的范畴,一视同仁。

“随班就读”应体现“中国味”的综合教育

教育是许多社会领域的一部分,教育中的问题从来不仅仅局限于自身的简单事务,而是宏观层面的社会问题在教育领域的折射和反映。

长期以来,残疾人教育之所以没有得到重视,其实与整个社会对残疾人群体的认知有关。在现代社会,虽然人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好,但残疾的负面印象仍然影响着人们的态度和行为。命运与原罪论影响大众,关爱和帮助的传统与“耻感文化”交织在一起。我们需要用一些法律和政策来引导大众学习和吸收更先进的教育理念,从而改善残疾人的教育状况。

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特殊教育的专门立法,以确保残疾儿童享有公平的教育机会和高质量的教育过程。我们希望将特殊教育和融合教育相关的课程内容纳入所有教师的职前教育和培训体系。谢天谢地,现在的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增加了一些特殊教育相关的内容,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始。同时,也要重视与残疾相关的知识普及和权益倡导。这样的活动不仅要有残联相关部门的参与,还要有更多的学术机构、教育机构、社会公益组织的参与。

教育融合无疑是我国“随班就读”未来的发展方向。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如何发展真正植根于中国文化的融合教育。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推进,中国已经深深地融入了国际社会秩序,融合教育和其他“舶来品”一样,是一个新生事物。“随班就读”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项重要举措。是中国特殊教育实践经验的总结,是国际融合教育发展趋势下的本土化探索和政策宣示。虽然名字没有改成融合教育,但是目标和内涵更符合融合教育的精神。它是一种具有浓郁“中国味”的融合教育,也是我国在新时代追求教育公平和权利平等、构建普特共享支持保障体系、推进学校改革和质量提升的重要途径。未来,我们需要进一步从中国的历史语境、文化传统和社会现实中寻找与融合教育共有的因素,从而创造出真正孕育于本土文化土壤中的具有"中国味道"的融合教育。

(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

编辑:李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71863.html
上一篇让孩子跪着
下一篇 我们的教育是否经得起一场雪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