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生活 老北京的端阳耍青

老北京的端阳耍青

北京作为延续了几代皇朝的古都,大量的消费人口使休闲成为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民的生活方式自然与众不同,因此“玩”成为北京文化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老北京人以爱玩儿而闻名于世,玩的种类繁多,大致可分为玩戏剧、玩艺术、玩花鸟鱼虫,以及随季节的…

北京作为几个朝代的古都,拥有大量的消费者,这使得休闲成为古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居民的生活方式自然不同,于是“玩”就成了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北京人是出了名的爱玩。玩的种类很多,大致可以分为玩戏剧、玩艺术、玩花鸟鱼虫、随季节变化玩自然。具体游玩,包括观看戏曲票房演出,进行戏曲讨论,饲养花鸟鱼虫,制作器皿,四季娱乐活动,如春季逛庙会,看花灯,春游,夏季游园,端阳游玩等。,这些都显示了北京人玩的精致、优雅、悠闲,显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

在中国传统的阴阳观中,阳数重叠的每一天,大多成为节日,如三月初三,被民间誉为太后生日;例如,在七月的第七天,它是为了乞巧节;再比如九月初九,也就是重阳节。那么双五重叠的那一天,就是我们熟悉的端午节。端午节是中国传统“三大节日”之一,老百姓对它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吃粽子和赛龙舟似乎是这个节日的代名词。然而,任何节日最重要的主题自然是美食和娱乐。但是北方水系少,赛龙舟不时尚。所以很多人也把端午节叫做“粽子节”,让人忽略了这一天重要的“玩”事。其实老北京的端午节还是很重视娱乐的。

所谓的节日,在建立初期,大多与先民的现实生活需求密切相关。经过层层创造,逐渐形成民俗,其实际功能会逐渐成为一种文化符号,被游乐所取代,从习俗中被拉出来,成为一个重要的节日,如端阳节(端午节)。现在是夏天,万物生长,毒虫病菌繁殖最厉害的时候。早期的人在这个时候会采取很多切实可行的避虫、避疫、避毒的措施,到五月初五逐渐固定下来。驱虫避毒这种古老的活动逐渐成为一种思想,以赛龙舟、插艾叶等娱乐活动的形式表达这种文化符号。老北京的端午节习俗大多也来源于此。

我们先来看看老北京的端午节。马志翔在20世纪30年代的《北平旅行指南》中这样记载:

五月的第一天到第五天是端午节,也叫龙舟节。家家门前插普爱,贴五雷天师,不祥之兆。这也是古代艾虎普建的遗产...聪明的女人和歌舞女郎制作老虎、桑葚、葫芦等。从灵罗,并用丝线串起来,挂在头上或系在孩子背上,寓意避鬼。将雄黄酒书中的“王”字贴在孩子的额头上,或涂在鼻子、耳朵或墙壁上,以避开毒虫。当天中午,朱墨画了钟馗的画像,用鸡血点眼睛的人,俗称“朱砂句”,挂在屋内,说是可以驱邪。

“避五毒”是端午节最重要的活动。在民间习俗中,蛇、蝎子、蟾蜍、壁虎、蜈蚣被视为五种毒虫,其实只是一个象形符号,涵盖的范围要广得多。除了毒虫,它们还与病菌和瘟疫有关。随着时间的推移,它们逐渐有了避鬼避灾的内容。老北京民俗中的“避毒”活动有:门插艾蒿,饮雄黄酒,至今仍有一定的避虫实用价值;贴个五雷天师图,贴个钟馗像,点个朱砂句,就完成了从避瘟疫毒虫到避邪灵的过渡,是从实用到精神层面的上升。《北平旅游指南》还提到,儿童要佩戴五色丝线,或在头上、背上悬挂老虎、桑葚、葫芦等凌罗制成的饰品,在儿童的耳朵、鼻子上涂抹雄黄酒。这些民俗在避毒辟邪等严肃内容中产生了娱乐性,可见“玩”是主要内容。

要说“五毒”跟现实生活有关系,但说到五色丝线,完全是一种文化符号。再加上佩戴各种装饰品,可见人们是借题发挥,带着娱乐的心态打扮的。北京的端午节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就是“女儿节”,这是全国独有的。无论是大姑娘还是小媳妇,都是喜庆的节日。除了五颜六色的丝线和各种配饰,燃烧的石榴花还要斜插在太阳穴处,使其光彩夺目。其实这和西方的万圣节很像。以“辟邪”为名,在装扮上玩出各种花样,脱离了最早的实用,更符合节日气氛的娱乐精神。正如彭在他的诗《幽州土风吟女儿节》中所说:

女儿节,女儿归来;打绿,送绿回来。杨柳已经插在球场上看弓领走了。

杏色单衫满花,五彩扇香囊不离身。谁挑AI穿衣服?你知道你女儿傻吗?

所谓“繁花似锦”,是指端午节时妇女们五颜六色的头饰。诗的开头提到了“打青”。当时是盛夏,打着“节”的名义去玩,去摆脱日常生活的琐事,去大自然中享受和旅行。北京无河无枝,南方龙舟赛盛况不过瘾,但四郊风景也不错。《帝都风光》里说老北京人“争着玩”。然后去南边的金鱼池、西边的高良桥、北边的林冬松和北边的满静玩。土地不同,喝酒也不同。“可见东南西北都有好玩的好地方。

从明朝到清朝,北京的金鱼大多养在金鱼池里,节日也很多。人们来这里看金鱼,买金鱼,所以也有“端午观金鱼”的说法。鱼塘在今天的天桥一带。在过去,这里有一个庞大的水系。明代中期,因修建外城而置于城内。过了将近500年,人们才逐渐把它填满。据说在清代,两岸的亭台柳榭,河中的莲花船,还是避暑的一个景点。在张慈禧的《天桥丛谈》中,据说民国二年(1913年),父亲带他乘船到天桥的水心亭喝茶。这里不仅有水波亭,还有大面积的空。康熙《大兴县志》说,端午时节,许多人来此“速游一戏”,可见当年这里是风景胜地。直到民国初年,因为水系慢慢干涸,景点逐渐消失,于是出现了著名的天桥演艺区。

城市北部的满静在过去也是一个观光的好地方。它的位置大概在安定门外五里,东直门外五里,大致是城市东北郊区比较大的一个区域。它以其丰富的水井和“沧腾曹锋和亭台楼阁”的景色而闻名。明清时期,文人墨客不时关注这里的风景。明代王思仁《游满静记》记载“士女聚于早春”;黄如冰有诗《游满静》,写着“秋郊野云影遍,古今泉遍”。最著名的是袁宏道的散文《满静游记》,也被编入语文课本。可惜1953年出版的《古都文物》记载“风光不再”。也就是说,这样的美景至少在民国时期已经没有了。

不像今天的老北京,那里有如此多的公园和景点,人们在假期去郊区玩。美好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约上三五知己,去郊外旅游,席地而坐,喝雄黄酒,是如此的享受。都说端午节要“避毒”,但看起来不像。不仅没有猫在家里“避灾”,反而去了“危险系数”更大的大自然。我觉得这只是人们休闲的借口。和今天小长假去农家乐挺像的。

五一节,老北京人一定要玩“打青”。“避毒”的实际应用和“避邪”的童话故事都不重要。屈原和粽子之间的传说,不过是士大夫圈子里的心灵鸡汤。老北京的孩子只是把生活卫生和生活情趣混在一起,以节日的名义在有限的时间里放松和犒劳自己和家人。

(摘自中华书局《玩:老北京的休闲生活》作者:杨远)

(传说:端午北海喝雄黄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1867.html
上一篇蝉:生命的最后时刻看不到天空
下一篇 “头条审判”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