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军事 伏地惊雷扫敌顽英雄浩气贯长空

伏地惊雷扫敌顽英雄浩气贯长空

三土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教学片《地雷战》,将这一独特战法的影响扩大到了几代人历史篇抗日战争期间,中国军民使用地雷的地域范围十分广泛,北至关外的茫茫雪原,南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哪里有日寇,哪里就出现它的身影。特别是在我***下的各抗…

删除

1962年,八一电影制片厂拍摄的教学电影《地雷战》将这种独特战术的影响延续了几代人。

历史文章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军民使用地雷的地区非常广泛,从北方的关外茫茫雪原到南方的海南岛。哪里有日本侵略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特别是在我们的抗日根据地,我们非常重视地雷的制造和使用。早在1938年10月,毛泽东同志在中国的六届六中全会上就提出:“每一个游击根据地都必须尽可能地建立小型的兵工厂,使其能够制造自己的弹药、步枪、手榴弹等。,这样游击战争就不会缺少武器”。* *军委也多次强调了在游击战条件下可以自行制造的大规模武器的重要性,比如地雷。“……仅仅依靠落后武器的质量和这些武器的数量,就会使到处的敌人被我们的手榴弹、地雷、土枪和土炮搞得筋疲力尽”。* * 1941年初,军委发出《关于普遍建立炸弹(手榴弹和地雷的总称)工厂的指示》。同年6月,朱德、彭联合发布《关于批量生产水雷的指示》,要求各大军区根据具体环境和条件,“批量生产各种型号的水雷和鱼雷(指具有防水功能的水雷)”。11月7日,* *军委在《关于民兵武器的指示》中再次指出:“在目前条件下,军械生产的基本方针,应是修火器,再造子弹,特别是大量生产手榴弹和地雷……”虽然在抗日战争时期,七大抗日根据地的军民使用了不同规模的水雷与日伪军作战,但对地雷战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作为长期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内容之一,群众爆炸运动在根据地得到了系统而广泛的开展,涌现出了一大批“矿王”和“爆炸英雄”,取得显著成绩的属于晋察冀、山东根据地。地雷战是中国人民革命斗争史上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图为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上的“抗日游击战争”浮雕从草稿到成品的变化(自上而下,1953年的素描,1954年的泥塑,1956年的泥塑,19 57年汉白玉雕刻的成品)。地雷、布雷工具、民兵形象永远是必备元素。

晋冀边区位于山西、察哈尔、河北三省交界处,创建于1937年秋。它是中国第一个敌后抗日根据地。自1938年以来,晋察冀在边区的每一个村庄都大力发展人民武装、自卫队和其他民兵组织。但这一时期民兵并未广泛使用地雷作为武器,少数战斗案例由八路军主力和地方部队执行,主要用于交通突袭和伏击作战。比如1939年9月14日,八路军在温塘洞公路上埋设两枚地雷,炸死20多名日本侵略者;同月29日,在石庄至平陵公路上埋设地雷数十枚,炸毁日系车8辆,毙敌指挥官1人,士兵40人(《八路军军政杂志》第10卷)。在此之前,1939年1月31日,冀中3师5旅由甄凤山率领,趁着大雪,在定县东关八里店村附近的公路上埋设了50枚火雷,并在公路两侧的沟渠中埋设了大量绑有捕鼠绳的手榴弹,击毁坦克1辆,汽车多辆,击毙日军60人,圆满完成了阻击解救定县来文之敌的任务。水雷战与地道战、麻雀战一起,是中国* * *,尤其是根据地民兵领导下的抗日武装最主要的作战方式,是抗日战争的标志和象征。

冀中地区在正规军和地方军取得胜利的鼓舞下,在反“扫荡”和反“蚕食”的斗争中,逐渐开始使用地雷。1940年春,反扫荡时,安国县东赵、溪口两个村民兵在路上埋下两枚手榴弹,拉火引爆,炸死两个伪军,被视为整个冀中地区地雷战的开端。在各级武装委的大力推动下,各地开始积极效仿。1940年夏,第七区青年救护会率先在定县炸弹厂附近开办了炸药训练班。在第一阶段,有30多名具有一定战斗经验的武装部队委员会和民兵干部参加。教学内容着重结合敌人“扫荡”和破坏活动的特点,教授民兵作战方法和地雷、手榴弹等爆炸物的使用,以及如何用土法翻沙制作雷壳、准备土炸药和组装技术。训练方法包括口头指导、简单图表和物理观察。这些学员回去后,将成为未来地雷战的中坚力量。接着,七区武装部又相继举办了几次爆破培训班,为爆炸斗争的广泛普及奠定了基础。为确保保密和安全,第七师还指示各村成立专门的爆炸小组,指示有翻沙厂的县制造和供应地雷弹壳,并鼓励各地收集可用的旧弹壳和易拉罐等容器制造地雷。到第二年的四五月份,七个分区的大部分村庄都掌握了黑火药、地雷等自制技术,使地雷战逐渐成为群众运动。1938年10月,毛泽东(右一)在六届六中全会主席台上与朱德(中)、贺龙(左一)交谈。

晋察冀根据地不仅有最生动的水雷战,其《晋察冀画报》还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水雷战资料。

利用地雷成功打赢八里店伏击战斗的甄凤山(1903 ~ 1972),历任晋察冀边区第3师第5旅大队长、铁道兵支队大队长、第3师师长。他曾长期在定县周边从事游击战争,是电影《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的原型之一。

1941年,日本侵略者加强了对根据地的进攻。在应对两次扫荡和两轮“加强治安”的过程中,冀中军民对敌的实战经验有了很大提高,特别是地雷战和地道战的运用,开创了平原游击战的新篇章。这一时期,澧县、无极、定县、安国、新乐、深泽等地地面水雷战的实施和运用速度快,成效最显著。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死伤日伪军400余人,创造了一些全新的使用方式。各县通过举办培训班和展览,互相观摩学习,举办比赛等方式,交流经验,取长补短,逐步丰富了地雷的品种和使用方法。同年6月22日,《晋察冀日报》报道:“5月23日,区武委召开炸药运动总结会,总结几个月来的经验教训,传授各种炸药创造方法。来自各县、区、村的共93名代表参加了下午的正式会议。主席报告了会议的意义,来宾们向这些群众武装力量的杰出代表和发明者表示祝贺。第二、三天,汇报了专案组的组织领导和各县新造炸药情况,新造炸药42种。28日上午展示了各县带来的爆炸物,参观者十分活跃。...... "6月26日,冀中区委组织会议期间,在整个冀中地区举办了大型地雷展览,介绍了七个分区开展爆炸战役的经验,以增强各地、各级对使用地雷的重视和支持。从此,地雷战运动在整个冀中地区更加广泛深入地开展起来,并扩展到整个晋察冀根据地。以冀中为源头,地雷战迅速蔓延到整个晋察冀边区,武装了千千数以千计的民兵。

1941年11月15日,《晋察冀日报》发表了题为《第九师的爆炸斗争》的报道:“……从这种新的斗争方式创立以来,第九师就抓了起来,培养了一大批爆炸人才。大部分村庄都成立了爆炸小组,进行连续实验。在两个月的斗争中,它被证明是打开落后地区工作的好武器。”同年11月19日,《晋察冀日报》刊登了《北岳区赴冀中考察团成功归来》的消息:“自七月初起,由北岳区各群众团体组织的冀中考察团归来。它在冀中访问了两个多月,对冀中地区的群众工作,对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群众武装,对敌斗争的方式、方法和经验,都有了深刻的了解。...... "其中,为了推动排爆运动,代表团特别邀请了安平县陆平川、肃宁县周耀先、博野县刘三位同志随团回到北岳区,在区武装部担任排爆教员。1942年1月,三位同志授课,开设了北岳区第一个爆炸训练班。各区县武装部负责人和区大队大队长50余人参加,主要学习地雷制造和埋设技术。之后,周耀先被派往一、四区,陆平川、刘被派往二、三、十一区,轮流举办了几期培训班,培养了一大批县、区、村三级民兵干部,使地雷战在北岳区发扬光大。

1942年4月2日,晋察冀军区发出《关于广泛开展民兵水雷战的通告》(1942年字第16号):“目前在敌后的战争环境中,以运动战大量歼灭敌人的机会很少。为了不断消耗敌人,积小胜为大胜,在整个边区展开大规模的水雷战,是非常必要的。最近冀中第三抗日团工程队举行演习,3月17日在邯台击毙敌伪20余人,18日夜在邯台至新城间炸毁装甲车1辆、汽车2辆,击毙敌军10余人。这些结果充分证明,大范围的水雷战确实可以消耗大量的敌人。尤其是民兵,因为熟悉地形,目标隐蔽,更有可能有效。因此,对民兵进行水雷战教育是非常迫切的。而且要制造大量的地雷来满足水雷战的需要。各师司令部必须有计划地进行,同时要下大力气帮助民兵进行水雷战训练,制造地雷,使主力配合民兵作战。如果敌人深入中国内地,部队和民兵一定要有组织地布雷,以免伤及己方部队。希望各部的具体方案能落到实处。”这一宣布标志着地雷战已经成为群众游击战的重要形式和内容。1942年春,晋察冀军政委员会撤销后,程(1912-1990)调任晋察冀边区人民武装部部长,负责地方武装建设和水雷战推广工作。

从1942年下半年到1943年春,晋察冀边区的每一个县、每一个边区,每天都有矿山胜利“开花”的消息,特别是工作最积极、战绩最高的三个分区。时任军区武装部长的程曾幽默地称赞他们:“地轴都给你们炸了!”

1943年是抗日战争最艰苦的一年。日本侵略者集结重兵,疯狂地反复“扫荡”边区,实行灭绝人性的“三光”政策。残酷的斗争环境凸显了水雷战的优势和作用。地雷成为民兵最有力的战斗武器,给敌人以极大的威胁和打击,坚定了根据地军民将战争进行到底、赢得最后胜利的信心。在使用过程中,广大民兵与日寇斗智斗勇,进行了布雷排雷的拉锯战,克服了技战术上的困难和不足,创造了更多的地雷新品种和战术,并初步与地道战、麻雀战、村庄战等战术相结合,使地雷这种单纯的防御武器具备了战术进攻能力。1943年6月9日,《晋察冀日报》发表社论《向李咏学习,把民兵战斗推向更高阶段》,介绍了边区爆炸英雄李咏和富平县五丈湾村游击队的先进事迹,号召在全区开展“李咏爆炸运动”,广泛开展了地雷战,杀伤了大批敌人,根据地地雷应用进入了新时代。1943年6月,在晋察冀边区开展的“李咏爆炸运动”把地雷战推向了一个新阶段。图为边区爆炸案英雄李勇。

1944年以后,晋察冀边区的水雷战运动基本发展成熟。无论在根据地、游击区还是敌占区,到处都是地雷的爆炸,到处都是日伪军的打击和轰炸,他们哪儿也动不了。他们一直生活在地雷的阴影下,时刻处于恐惧之中。这一时期涌现出一大批抗日军民用地雷破、围、伏击、阻击、主动进攻的经典战例,涌现出一大批熟练使用地雷的民兵“爆炸王”。在山西、察哈尔、河北的影响带动下,周边其他根据地也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群众爆炸运动。1944年9月至1945年7月,晋绥边区共爆炸地雷681枚,死伤日伪军1924人,占同期民兵死伤总人数的86%。仅1944年2月至8月,新县、宁武县、南林县四个区就用地雷炸死日伪军103人,沉重打击了敌人的凶猛气焰。1944年10月中旬,日本侵略者为破坏秋收,集结7000余人,对兴县、临县发动大规模“扫荡”。行动前,敌酋长反复强调要“提防八路军地雷”。然而这并没有摆脱他们被苦心轰炸的命运。面对民兵地雷和狙击手的不断骚扰,日寇“不敢走马路,不敢过桥”。半个月内,兴县民兵单枪匹马或带兵对敌作战136次,死伤日伪军301人,其中大部分是地雷记录。仅11月7日一天,兴县十里铺民兵英雄李友年埋设的一组连环地雷,就一次炸飞了23个敌人,其中12人当场死亡。到11月9日,在八路军和民兵的联合打击下,日伪军共死伤1567人,只好狼狈撤退,反“扫荡”战役胜利结束。

1944年以后,晋察冀边区的地雷战已经成熟,无论是根据地、游击区还是敌占区,到处都有地雷爆炸的声音。

在晋察冀边区的带动下,各地展开了轰轰烈烈的水雷战,杀伤和牵制了大量日伪军。图为电影《平原游击队》的画面

1944年12月,晋察冀边区召开第二次英雄会,表彰了一批民兵英雄模范,总结了爆炸斗争以来的经验,从技术和战术上提炼出“建、埋、看、疑、拉、打、起、晒”八字公式,进一步系统化、明确化、固定化了水雷战经验,提高了作战效率和安全系数,使夺取抗日战争成为可能。

山东根据地的水雷战发展过程与山西、察哈尔、河北等地相似,但也有自己的特点。电影《地雷战》中的英雄村赵家庄,取材于位于胶东半岛海阳县盆地山区的赵疃村。抗日战争时期,以赵疃、文山侯、谭笑、小荠、叶嘉、栾家、李悝等村为代表的海阳民兵,积极运用地雷等自制武器,开展全方位的反“扫荡”、“反蚕食”斗争,充分显示了人民战争的巨大威力。1966年后,作为毛泽东人民战争思想的成功实践范例,先后接待了来自阿尔巴尼亚、巴勒斯坦、罗马尼亚、坦桑尼亚、越南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宾。,所以比晋察冀边区的阜平等地雷战模范县有更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大泽山是山东根据地最早开展地雷战的地区。图为大泽山民兵“铁壁”雕塑,一手拿枪,一手拿地雷。

但山东根据地最早尝试水雷战的不是海阳,而是离其不远的平度县大泽山。1940年7、8月,八路军山东纵队消灭国民党顽固派沈观臣,解放了大泽山地区。同年9月,平度县抗日民主政府在东大田村成立,西水师司令部和西海行政公署驻于此。大泽山成为平(都)赵(元)来(阳)叶(县)抗日根据地的中心。日本侵略者为了包围和“蚕食”根据地,先后在大泽山周围建立了20多个基地,经常进山“扫荡”。为了保卫根据地,在西海武装部主任傅建武、副主任王应洲的领导下,成立了由高家、九原、南台、北台、索头五个村组成的高家民兵联防。高家村的石匠高放从爆破和采石中获得灵感,在响石壁的洞中建立了第一个石头矿。因为是用装有黑火药的簧片管点燃,无法准确控制起爆时机,未能发挥作用。民兵们没有气馁。参考农村打獾用的地炮结构,他们改成了点火,把固定打眼放雷改成了石头打孔装药,方便布置。几经改进,他们终于研制出了拉石雷,随后又研制出了绊脚雷和踩雷的品种。1941年秋,高联防民兵第一次用石头地雷在高家村西北河滩布设雷场,杀伤前来“扫荡”的日伪军50余人,首战告捷。1942年冬,日寇集结1500余人再次“镇压”大泽山区,在不到1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接连打出30多颗石矿,造成70多人伤亡。1943年10月,平度、叶县3000余名敌人再次展开拉网式扫荡。当地民兵配合八路军主力在九原、高家村布雷,共击毙侵略军250余人。平度县古庙村与日军大田据点隔江相望。村民的士兵沿河埋了500多颗地雷,迫使敌人永远不敢渡河入侵。傅建武(1917-1999)时任西海武装部主任,时任胶东行署武装部副主任、武装部副部长、渤海军区人武部部长、人武部委员会主任。1945年,他撰写了我军最早的民兵专著《民兵战术二十种》,对地雷战、麻雀战等战术进行了科学总结。

大泽山东部海阳县,是胶东区党委、行政公署驻地。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尤其是在海阳和莱阳的交界处。西有敌伪军控制的延(台)-清(岛)公路,西南有国民党投降派赵宝元。是敌我三方接触的最前沿,斗争形势十分严峻。为了更好地自卫和打击敌人,1943年春,海阳县武装部主任栾金杰到大泽山九原、北台村,参加了西海武装部组织的为期两个月的地雷训练班,学习了制作和埋设石头地雷的技术,并参加了敌伪进攻大泽山时的实战演练。同年5月16日,海阳县武装委员会在小荠区沙步前村召开了各区武装委员会主任会议。会上,栾金杰介绍了大泽山民兵利用地雷杀敌的经验,提出了在全县开展地雷战的初步方案。栾金杰和工作人员杨兆龙现场教授了埋设地雷的基本方法,还将一些铁甲地雷发放到各个区。会后,各区武装部随后召开了村民兵首长会议,介绍了制雷和布雷的方法,并将地雷分发到敌人经常骚扰的重点村庄试用。在学习推广阶段,栾金杰跑来跑去指导村民。5月30日,瑞余乡民兵副队长余在杭村据点埋设分布在路上的地雷,炸死炸伤出来抢麦的日伪军5人。栾金杰得知后,立即将其写成经验材料,广为传播。很快,谭笑村战士孙春帆带来的一枚地雷被打成了夹子地雷,埋在了星村据点敌人的修桥地点,并故意留下了痕迹。第二天,敌人发现后,在搬石头排雷时触发了夹子,击毙伪军1人。赵疃、文山后等村也传来了地雷实战成功的喜讯。起初,水雷战只在敌人据点附近的几个村庄进行,后来逐渐覆盖全县。杨民兵在实践中看到了地雷的效果,开始争先恐后地学习制雷、布雷技术。在随后的几十年里,他们与地雷战结下了不解之缘。

高家民兵联防最早在大泽山地区开发应用石矿。图为在高家民兵联防遗址建立的大泽山抗战纪念馆。

杨迪地雷战最大的亮点是,在这个县与赵疃乡、邢村镇相邻的一个小区域,先后涌现出三位闻名全国的民兵英雄。赵疃村的赵寿福(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的原型之一),他和民兵队长赵同伦一起认真研究铺设方法。1943年8月20日,埋在灶部顶部的两枚地雷成功爆炸,炸死炸伤5名伪军。赵寿福等人还针对敌人用探雷器探雷、绕可疑地点、强迫群众踩雷的战术,研制出子木雷、毛雷、延时自发雷、长腾雷等30多种新型地雷,并研究出真假雷区等新战术,主动诱敌、送雷上门,使敌人得到了破解。文山后村的余华虎(电影《地雷战》中赵虎的另一个原型)和村民兵李树子在野狐岭打了第一仗。两个铁矿都爆炸了,炸死了七个敌人。没有等待,他们自己制造了大量的石矿。仅一场战斗,他们就用了70多颗石矿,打死打伤敌人17人,在全县掀起了制造石矿的热潮。铁石矿结合,水雷战威力翻倍。在作战方式上,余华虎等人率先采用了“飞爆”的方法,利用民兵熟悉地形和道路的优势,在敌人前进的方向迅速埋设地雷、挂弦,克服了传统方法地雷被动待敌的缺点,出其不意,取得了不少战果。在一个乡村小镇谭笑村,有一个16岁的神枪手孙毓敏(电影《地雷战》中玉兰的原型之一)。两个地雷炸死了四个敌人,带动了村里40多个妇女学会了埋地雷。她把麻雀战和地雷战结合起来,骚扰和杀伤日伪军,取得了不少战果。1945年春夏,她和村民们与敌人连续战斗了105天。大泽山民兵制作的石磊。

大泽山民兵使用的铁壳地雷

大泽山民兵在敌人前进的道路上埋设了地雷。

右为栾金杰(1912 ~ 1949),海阳水雷战创始人,曾任海阳县人民武装部主任、胶东军区政治部主任。1946年去东北后,任鲁大市副市长。

余冯明,海阳县兴村镇瑞玉村人,创造了海阳第一个水雷战杀敌纪录,1943年任村民兵副队长,1944年被胶东军区授予“爆破大王”称号,1945年被评为“胶东民兵英雄”。

1945年,不甘失败的日本侵略者奄奄一息。他们一方面收缩战线,固守海陆交通干线的据点,一方面拼凑兵力疯狂“扫荡”盆地山区。杨民兵适时改变战术,用地雷封锁敌人据点,断敌交通线。同时,他们配合主力部队在山区举行“地雷宴”,迫使敌人无法抢食或长时间停留。赵寿福、余华虎等人设计了一种对付汽车的“钉子地雷”,专门轰炸通过卫青公路的敌人运粮车队。看到敌人的路被堵死了,他们就从何家以南的海岸线搬粮。孙早勋、孙毓敏等人在一个葫芦里开发了一个“矿”,布设在卫青路和岗柳渡口附近。七枚地雷炸死了13名涉水运送物资的敌人。仅赵疃、文山后河、谭笑三村,当年5月10日至6月17日就炸雷118枚,核实的敌伤亡人数达268人。三个村全部成为“胶东样板爆款村”。7月下旬,海阳县委、县武装部在高家庄召开民兵英雄模范大会,号召民兵主动出击,把敌人“赶出盆地山区”。会后,地雷战迅速向敌人据点外围和内部推进,民兵们也划分了范围。某个村子或几个村子轰炸了某个据点或山头,一时间雷声四起,无时无刻不在爆炸。日伪军进退两难,无法安生,只好退守县城等几大据点。石磊、赵疃村民使用的铁雷和建造石磊的工具。

洋县有三位著名的民兵英雄,从左至右分别是赵寿福、余华虎、孙毓敏。

杨民兵创新创造了多种地雷和战术。

胶东武装部出版的《爆炸之王》一书,对地雷战经验的传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随着战绩越来越多,海阳地雷战的名声也越来越大。许在回忆录《胶东反扫荡岁月》中指出,“海阳民兵以地雷战闻名胶东全境”。为扩大地雷的应用范围,1944年至1945年,在胶东军区的指挥下,从海阳民兵中选拔赵寿福、余华虎、余、赵同伦、栾等60多名“爆王”和技术专家,组成远征爆队,分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为地方民兵和部队培养水雷战骨干。1944年10月,余华虎带领5名队员到延(台)-卫(县)线进行地雷战,历时4个多月。他们在黄县、蓬莱等地向1000多名民兵传授布雷技术,在蓬莱市区一次布下20多枚地雷,炸死炸伤28名日伪军。1945年1月,胶东武装部派于率4人爆破组,赴蓬莱执行任务。10天内,他教导部队和民兵600余人,埋设地雷封锁敌人大辛店据点,给敌人造成40余人伤亡。他受到了胶东武装部队委员会的嘉奖。同年5月初,赵同伦受胶东军区委派,率领赵炳坤等5人组成“胶东远征爆破队”。他到吉焦铁路沿线的兰村地区,与西海独立团合作,并与部队尝试使用“地雷加炸药”的方法,先后三次破坏敌铁路轨道,造成敌铁路运输长期中断。

整个抗日战争期间,海阳民兵单独或与主力作战2000余次,死伤俘虏敌人1500余人,缴获武器600余件。涌现出500多名县级以上英雄模范,包括赵守福、余华虎、孙毓敏3名全国民兵英雄,赵同伦、纪中生、陈桂香等13名胶东民兵英雄,99名胶东民兵模范,11名胶东民兵模范。在它的带动下,地雷战在整个山东根据地继续蓬勃发展,沂南、黄县等地相继成为群众炸药运动的新模式。1945年1月29日,山东发布《关于民兵冬训的补充指示》,仍强调冬训“以爆破技术为主”。到抗战胜利时,山东共有民兵50多万人,占根据地民兵总数的四分之一,长短枪8.5万支。地雷成了民兵最重要的装备。山东根据地的地雷战不仅为局部抗战的胜利做出了突出贡献,而且有力地支援了其他根据地的斗争,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做出了巨大贡献。胶东军区司令员许(右一)在1944年八一纪念大会上。他十分关心胶东水雷战的发展,许,并亲自为余华虎、纪中生等民兵英雄改了名字。

1944~1945年,海陽民兵“爆炸大王”和技术能手多次组成远征爆炸队,赴外地配合部队作战,并为当地民兵和部队培训地雷战骨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0160.html
上一篇枪械的伴侣
下一篇 彰显个性:萨维奇Impulse直拉枪机式步枪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