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影像 常量与变量

常量与变量

2022年2月7日国家电影局发布统计数据显示:虎年春节档中国内地电影票房为60.35亿元,总观影人次1.14亿。仅次于2021年同档期票房78.22亿元,位居历史第二。经历了去年春节档一次爆发式增长之后,在严格遵守低风险地区影院上座率不高于…

国家电影局2022年2月7日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虎年春节档中国大陆电影票房60.35亿元,观众总数1.14亿。仅次于2021年同期78.22亿元的票房,位列历史第二。在经历了去年春节档的爆发式增长后,2022年春节档在严格遵守低风险地区影院上座率不得高于75%、中高风险地区影院全部关停的防疫要求下,逐渐呈现出相对平稳的下降态势。

很多业内人士都在为春节档未能复制牛年奇迹而惋惜,有的也在重点分析票价对整体票房的影响。甚至悲观主义者也或多或少地表达了“唱衰”春节档和中国电影市场的论调。应该说,春节档票房稳步下滑是后疫情时代中国电影市场的“新常态”。我们不能超越电影市场的客观规律,期望七天档期每年能占到全年票房收入的16%以上。同样,我们也不能苛求一个春节档,在全球电影市场还不够繁荣,北京主场举办冬奥会的情况下,我们也能取得历史性的成就。

虎年春节档电影市场的情况充分证明,电影档期是逐步定型的,是以观众需求为主导的,充分体现了中国电影市场的周期性客观规律。春节档的这种发展趋势和总体特征正在逐渐清晰,对于中国电影的产业化发展和面向、尊重观众的创作导向来说,这是一个积极而有意义的信号。任何市场都必然意味着价值规律和市场规律的作用。只有把握清楚供求关系、观众构成和消费心理,电影产品才能适销对路,具有更长久的市场生命力。所以,我们应该少一些“惊喜少,问题多”的负面判断,多一些发现优点,补足缺点的分析态度。将总票房稳定在60亿左右,应该是春节档在这个“后疫情”阶段非常科学、合理、可持续的市场目标。同时,我们也可以从2022年春节档的电影中看到一些显著的特点和规律,这对电影市场的未来大有裨益。

以国产片为主体的档期

成熟的

回顾虎年春节档重点影片的市场表现,不难看出排名靠前的都是国产片。更长时间以来,自2019年以来,国产电影一直牢牢占据历年春节档电影排行榜前十的位置。回顾2016年以来,每年春节档能排进前十的进口片只有七部。分别是:2016年《鼠宝4:萌在路上》(美国)排名第8,票房293万元,《星球大战:原力觉醒》(美国)排名第9,票房122万元;2017年,《大幸福》(法国/加拿大)排名第7,票房1031万,《泰空(美国)排名第9,票房690万,《降临》(美国)排名第10,票房665万;2018年,《神秘巨星》(印度)排名第7,票房605万,《移动迷宫3:死亡解药》(美国)排名第9,票房291万。在春节档电影市场,进口片很难撼动国产片的主导地位,市场份额微乎其微。在影院排片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客观形势下,春节档的电影文化产品基本来自国产电影。春节档国产电影的历史数据充分说明,一个以国产电影为主体的电影档期已经很稳定了。

从春节档总票房来看,2018年实现了50亿元以上的重要突破,从2016年占总票房的6%左右上升到9%,2021年达到顶峰,占全年总票房的16.7%。从其发展规律和市场情况来看,2018年的57.7亿元、2019年的59.05亿元和2022年的60.35亿元基本持平,应该是这一时期比较稳定合理的票房数据。随着中国电影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春节档的票仓势必会继续增长。但综合考虑银幕数量、影院运营情况以及疫情可能持续影响,春节档总的理想票房值在最近两到三年应该保持在60亿到80亿之间相对稳定,对全年票房的贡献应该稳定在10%到15%左右。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和长远利益来看,这样的定位也是符合市场规律的。

除了国产片一统天下和票房毛额合理提升这两个基本指标,春节档的成熟和定型还有三个基本特征:一是成熟稳健的创意制作策划;二是成熟稳定的市场类型分布;第三,成熟稳定的市场需求。本质上,这就是电影市场供求关系的三要素,市场预期、产品供给和实际需求。从春节的时间来看,客观上既包含了春节七天长假带来的市场时间条件,也包含了春节作为一个特殊节日的国人的文化心理条件。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精神文化生活已经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消费也逐渐成为一种无处不在的经济形式。其中,电影消费已经成为当前国民最重要的文化消费习惯。对于中国人和中国社会的文化生活来说,“过年”天生就带有一种团结、团圆、回顾历史、展望未来的美好精神理想。如何注重“中国人”精神价值的发掘,是电影制作过程中更高的文化要求,春节档期的成熟为电影制作创造了契机。就像一直被各界讨论的新主流电影的代表《长津湖水门桥》,如果暂且抛开其他因素,其呼应当下中国社会的文化心理、价值判断、审美趣味和道德理想的文化内涵,才是其被观众普遍接受的前提。进入新时代的中国社会,我们需要强烈的自我认同。我们需要表达,宣泄,表达我们作为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和自豪感,以及对未来强大中国的向往。长津湖水门桥与当前国际形势、民族心理、社会普遍情感需求的共鸣,恰恰与春节的气质相吻合。再来看看上一篇提到的近年来春节期间票房一直高居榜首的电影,比如《嗨,妈妈》,《中国力量》《中国计划》等注重亲情伦理价值观的电影化表达,《流浪地球》等。,这一切无疑都具有与中国社会和当下时代相一致的文化气质。

变与不变:春节档案的主要类型

纵观2019年、2021年、2022年春节档票房前十的电影类型和类型元素的类别,虽然每年情况略有不同,但以喜剧、动漫、奇幻、动作、冒险为主体的春节档电影类型特征非常鲜明。因为每年表现突出的重点影片都不尽相同,所以春节档的影片也突出了战争、科幻、伦理、爱情类型的元素。应该说,类型元素首先是一个与电影市场共存的功能性电影文化价值指标。观众通过特定的流派偏好选择影片,制片方和院线通过一定的流派优势吸引观众。这是电影的市场属性决定的;另一方面,类型元素是一个具有特色的电影文化价值指数,它总是与这个时期的民族心理、消费习惯和观众的特殊需求联系在一起,具有非常明显的民族文化差异。

明确春节市场的类型是刚需,这是更好把握这一时期市场规律的前提。从近几年的客观数据来看,春运档案的种类可以非常丰富,但总有一些相对稳定的常数。这些不变的因素指向两个重要方面:一是以传统家庭为中心,与整个家庭团聚的情感需求因素;另一种是以庆祝春节为中心的快乐需求因素,喜庆祥和。这两个不变的常数转化为亲子陪伴、亲情表达、乡愁、家国情怀、对欢乐喜剧的心理需求。嗨,妈妈,2021年的春节档,完美契合了这种需求,成为了很多观众的首选。同样情况的还有《熊出没》《喜羊羊与灰太狼》等系列动画片,凭借春节亲子陪伴的特殊功能,每年能占到总票房的5%到10%。

这一时期的标志是对一个以喜剧、动漫、奇幻、伦理、动作、爱情等类型元素为主体,以家庭乐趣为主要目的,以温暖、情感、欢乐、愉悦为心理满足核心诉求的市场的需求。特别是春节档的喜剧类型、喜剧效果、观众的情绪状态,是一个非常“中国化”的“知”的结构,具有中国电影特有的气质。中国喜剧电影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基本的情感基调和与现实生活的明确关系。人物和形象都是社会生活中的小人物,他们遇到的也是大多数观影者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否可以认为《这个黑仔不太冷不太静》排在35.2%档期第一位的上座率,并不代表该片在艺术表现和制作水平上有多么创新,而是其产品定位更符合档期规律?同样,以艺术表现为特色的《四海》,口碑一般,上座率只有25.2%。这并不是说电影本身质量差,而是没有完全满足这个时期观众的核心期待?2022年春节档票房第一的《长津湖水门桥》上座率仅为31.4%,远低于2021年同期《神探唐人街3》的70%和《嗨,妈妈》的53%。让我们进一步做个大胆的假设。如果这部电影和张艺谋导演的同类战争片《狙击》(上座率21.3%)搬到其他档期,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成绩?面对客观的市场规律和春节档电影的“富矿”,是“趁热打铁”,还是合理规划,确实值得研究分析。

市场需要顺应规律,当然也需要因势利导。除了主导类型的培育和主导类型元素的充分发挥,创造新的档期价值,引领观众也是中国电影创作和制作的必然要求。2019年的流浪地球就是一个特别好的尝试,相信绝不会是孤例。中国“硬科幻”类型片首次进入春节档,以34.4%的总票房位居当年第一。应该说在迎合观众和引导观众之间找到了最好的平衡。但需要特别注意一个特点,就是这部电影的故事内核被赋予了中国式的家庭伦理价值。而这种核心价值与春节固有的文化规律是一致的。与此同时,中国电影不断提高的工业化水平和大大增强的生产能力正在吸引观众走进电影院。对于春节档来说,由社会文化和观众心理决定的市场需求是一个常数,而对于参与春节档市场竞争的中国电影来说,要打造适合观众的新类型电影。致力于更完善和奇观化呈现的制作手段和能力;以及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更深层次文化满足的创作初心和真诚态度,是决定一个档期潜力的动态变量。

两大趋势:下沉和分散

如前所述,2022年春节的市场表现符合市场的客观规律。一方面,2022年观影总人数为1.14亿,不仅低于2021年同期的1.6亿,也低于疫情前的2019年的1.32亿;另一方面也要看到,虎年春节档总票房依然超越2019年的59.05亿元,位居历史第二。这是在疫情持续影响和北京举办冬奥会的情况下实现的。之所以各方都不满意,很大程度上是因为2021年春节档经历了一个历史高峰,国庆档创造了接近44亿的纪录。两个意外的惊喜,让我们对这7天的赛程产生了惯性思维,产生了继续破纪录的新期待。

在这种预期下,观影人数的下降直接引发了关于票价的讨论,如何科学地制定价格一时间成为争论的焦点。2022年春运市场和机票价格之间有什么样的规律?上涨的门票价格是否应该为了市场而回落?让我们试着回答这些问题。

首先,笔者坚持认为,春节期间观影人数的适当下降,还是属于市场规律的正常范畴。从根本上说,票价上涨是市场规律和供求关系的客观作用,虽然也有疫情以来电影院经营困难的客观因素。但基本上是中国电影市场深入发展和电影产品供求关系的结果。但2022年春节档的市场表现,让两个趋势更加明显:即电影市场进一步向二三四线城市下沉,向更多城市影院分散。加价对二三四线城市观众的影响更明显。我们提供的电影产品的丰富性和质量并没有像前几年那样对这些群体产生强大的消费动力。二四线观众的流失以及对票价上涨和消费回报的不满,使得票价问题凸显。“艺享”数据显示,2021年春节7天平均影院票价为45元,2022年春节平均影院票价为48元,环比上涨3元。相比2021年全年,43元里的票价也有所上涨。

2022年春节档票房前10名中,只有无锡广美伊美影城和吴尚摩尔国际影城,其余均为京籍。无锡广美伊美影城票房从336.8万元下降到288.04万元,观影人次从6.34万下降到5.03万。平均票价从53元涨到57元。物美国际影城平均票价从47元涨到48元,票房下跌超过16%,仅为266.71万元。观影人数缩水近17%,7天流失超过1万人。榜单中,2022年,北京电影院平均票价从86.75元上涨至88.8元。2021年,8家上市影院平均观影人次为3.71万,平均票房为317.36万元。2022年,上榜的10家影院平均观众3.39万人,平均票房297.53万元,平均仅下降8.6%和6.2%。就连连续两年排名第一的北京盈佳国际影城(金源店)的平均门票价格(105元)也低于2021年(109元)。可见,对全国影院票房数据影响较大的是二三四线城市的经营情况。在城市重点影院仍保持一定市场份额的情况下,主力消费人群向二三线影院、院线分流分散的趋势正在加速。对于常年在一线城市有很多电影消费习惯的消费者来说,票价的波动影响很小或者没有影响。但对于春节期间二三四线城市刚刚培养起来的电影消费习惯来说,票价波动的影响会被放大。

春节历来是中国人阖家团圆的重要时刻,也是人口大迁徙、大流动的时期。用任何固定的思维去思考春节期间的电影市场是不够的。本质上,春节档是第一次展现电影市场的下行趋势。2017年以来,三四线以下城市对春节档票房的贡献已经超过一二线城市。

毕竟电影是属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产品。归根结底,电影市场要想继续繁荣,还是要提供更好、更丰富、更高质量的电影作品。同时,针对不同层次的市场消费者进行精细化服务、精准化营销、针对性管理,也是这个市场的必然要求。时间表本身来源于市场,遵循市场规律的一般原则。从2022年春节档的发展特点,首先应该看到中国电影市场的不断成熟和中国电影产业化的成就。同时对解决问题、赢得市场、克服困难的终极关键要有更清晰的认识,那就是作品至上,观众至上。(文王伟,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电影美学博士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3506.html
上一篇[新蝙蝠侠][The batman]一路磕碰 终究归来
下一篇 科幻片 重装上阵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