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女人 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教育孩子生命高于一切,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教育孩子生命高于一切,对孩子的生命教育

特邀主持人 刘律廷循序渐进让孩子了解、认识死亡(周女士,30岁,工程师)6岁的时候,有一天我被父母从寄宿幼儿园接回家,因为缠绵病榻多日的爷爷去世了,他们让我见爷爷最后一面。在之后的很多年里,爷爷去世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上大学时,我读到教育学…

特邀主持人刘绿汀

循序渐进,让孩子了解死亡。

(周女士,30岁,工程师)

6岁的时候,有一天我被父母从寄宿幼儿园接回家。因为卧床多日的爷爷去世了,他们让我见他最后一面。很多年来,我祖父去世的阴影一直笼罩着我。

我在大学的时候看过一篇教育学博士张淑梅关于死亡的论文,题目是《儿童生死教育的理念与实施》。她在文章中写道:“孩子在4岁左右就会有死亡的概念。如果他们不能得到父母或老师的正确引导,他们很容易对死亡产生错误的认知,从而产生负面情绪,影响一生。”

而我的经历似乎也印证了这个观点,所以我很赞同。所以有了孩子,我就给女儿读相关主题的绘本,让她了解人是如何出生、长大、老去、早逝的。女儿四五岁的时候,我带她看关于生命起源和死亡的纪录片,讲长辈的故事,让她知道死亡不代表遗忘。

我婆婆中风后被查出淋巴瘤,已经是晚期了。医生说她还有三个月。我如实告诉女儿:“奶奶可能会死,也许某次见面后我们就再也见不到她了。”我女儿不知道“死亡”是什么意思。碰巧我家有一棵巴西树,树根烂了。我想了很多办法挽救,就对女儿说:“这棵树的根因为浇水太多,已经烂掉了。就像一个得了绝症的人,没救了。一切有生命的东西,最终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死亡。当一个人死了,我们通常说这个人死了。父亲、母亲、祖父和祖母总有一天都会死去,离开你。但之后你会有自己的孩子和家庭。就算我们走了,你还有其他的亲戚朋友,你也不会孤单。现在,你奶奶可能很快就要离开你了,但是爸爸妈妈可以陪你很多年。”

最后,女儿知道奶奶快不行了,要离开她了,忍不住哭了。我抱着她,安慰了她一会。等她冷静下来,我们一起把巴西树送到了垃圾站。在路上,我告诉女儿,“这棵树虽然死了,但是腐烂之后会变成土壤,然后给其他的树和花提供营养,相当于它复活了,变成了其他的植物。”女儿说:“那我以后去哪里看呢?”我说:“公园里或者路边可能有一棵树。”

第一,女儿经历了一次失去一棵巴西树的感觉,可以算是一种心理上的成长。所以,几个星期后奶奶去世的时候,女儿虽然伤心,但还是平静地接受了现实。

葬礼上,她伤心地哭了,嘴里却说:“我没哭,眼泪是自己跑出来的。”听到这件事我很难过。

那段时间,我允许她把奶奶的照片放在书包里,告诉她:“奶奶总是希望你开心。不要让她失望。”所以她经常反过来安慰我:“我每天都很开心,不会让奶奶失望的。”

在我看来,对孩子最好的生命教育就是让他们认识和记住逝去的亲人,珍惜自己的生命。让孩子知道他在任何时候都是被爱和被信任的;无论他遇到什么事,家人都是他的避风处,都是他坚强的后盾。

一定要告诉孩子:跳楼不是游戏,人不可能死而复生。

(周先生,29岁,程序员)

一个星期天,我带着我五岁的儿子去公园。他带着一群孩子从一块大石头上跳了下来。虽然石头不高,在下面的草坪上跳也不危险,但是孩子们落地后却做出了各种惨死的动作。一个孩子甚至躺在地上当尸体,让其他孩子用松针把他埋了。

有的家长觉得不吉利,赶紧把孩子带走了。其余的孩子越玩越疯狂,喊着“我从八楼跳下来了。”“我从100层楼跳下来。”"我从东方明珠跳下."“我从月亮上跳下来。”......他们的行为让我想起了未成年人跳楼的新闻报道。我想,可能是孩子对死亡太陌生了,出于好奇,把死亡当成了游戏。

那天从公园回家后,写程序时遇到电脑死机。儿子凑过来问:“爸爸,电脑死了吗?能让它起死回生吗?”

我说:“是的。但是,人死了,就活不成了。”

儿子激动地反驳道:“骗人的。我们经常跳楼,人死后还能复活。”

见他不明白,我拿起一个玻璃杯,往离地几厘米的地方扔了下去。玻璃完好无损;我又把杯子摔离地面1米,杯子碎了。我告诉儿子:“如果一个人真的从高楼上跳下来,他会变得像玻璃一样粉碎,当场死亡,再也不会复活。所以,跳楼是个危险的游戏,小孩子玩不了。”

过了几天,老婆批评我儿子用手机时间太长,他气得说:“我要跳楼了!”待他情绪稳定后,我严肃地告诉他:“跳楼不是儿戏,再生气也不能当威胁。有些孩子总是说‘我要跳楼了’和‘我要死了’。结果,他们可能真的那样做了,死了,因为孩子没有成年人那样足够的自制力。所以,生气的时候,最好直接说‘我生气了’,不要把‘跳楼’或者‘死了’之类的话挂在嘴边。”

新冠肺炎疫情爆发后,我不止一次和儿子讨论这个问题:为什么白衣天使要去救人?结论是他们想保命,因为每个生命只有一次,一旦失去就没有了。生命对他自己和家人来说都是非常珍贵的。如果我们不能打败新冠肺炎,无数人会失去生命。白衣天使不顾自身安危,冲在救治新冠肺炎病人的第一线,挽救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的生命。所以他们特别伟大,值得大家尊敬。

我的儿子明白生命的珍贵和治病救人的伟大,他决心将来当一名医生。他不再像以前那样做好死亡或跳楼的准备。

我相信,只要孩子真的明白死亡意味着什么,知道人死了之后是无法复活的,很多青少年跳楼的悲剧就不会上演。

不同年龄的孩子对死亡的不同认知应该得到尊重。

(儿童心理学家王教授)

生命教育,又称死亡教育,是人生必修课。如果父母不教,孩子可能会通过不正当的渠道获得对死亡的认知,这种认知往往是不完整的,甚至是畸形的。如果父母敏感、忌讳或禁止谈论死亡的话题,幼儿可能会将死亡与可怕的事情联系在一起,从而导致更深的恐惧。相反,如果鼓励孩子提出与死亡相关的问题,并允许孩子表达对失去亲人的负面感受,那么当孩子遇到挫折时,他们就能坦然面对,而不是走向极端。

心理学家发现,儿童对死亡的认知是分年龄阶段的。

阶段一:孩子认为死亡是一种离开,是可逆的,是暂时的,死去的东西还会回来。阶段二:孩子认为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有些人是不会死的,比如英雄、幸运儿、特殊的人、有超能力的人等。阶段三:孩子意识到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是普遍的。

我们在和孩子谈生死的时候,要遵循孩子的认知顺序和发展水平,按照以下时间阶段循序渐进。

婴儿分不清死亡和分离的概念。家长要尽量减少亲子分离,不要频繁的给孩子换保姆、换环境、换校长。

当两三岁的孩子第一次提出关于死亡的问题时,父母可以用简洁的语言告诉孩子关于死亡的准确信息。不要用“睡着了”、“远行了”、“离开了”之类的委婉语。这些话可能会导致孩子害怕入睡,害怕分离,害怕旅行。家长不妨借助自然、生命现象来引导孩子:“婴儿、树叶、花朵春天长出,秋冬枯萎死亡,这是自然的变化。”“鸟和小狗死了都不动,就像你的玩具死了,却不能换电池。”

上了幼儿园之后,孩子对死亡的理解就不一样了。有的孩子早熟,会提前对死亡产生深深的恐惧。对于孩子怕黑、老是说“死”等异常情况,家长要表现出理解和接受。对于幼儿来说,父母的态度比言语更能传递真实的信息。如果父母听到与死亡有关的问题时感到恼火和厌恶,他们的焦虑就会增加。

有些孩子是晚熟的,学龄前不懂死亡的不可逆性和普遍性。他们认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不会像影视作品中的超人、英雄、神仙、巫师一样死去。他们认为一些魔法或游戏可以让人起死回生。他们对死亡的理解就像手机没电一样简单。在孩子懵懂的时候,父母要接受孩子幼稚的认知,然后帮助孩子理解什么是死亡。具体方法可以就地取材,多种多样。比如一起为小动物举行正式的葬礼。在陪伴小动物走过从出生到死亡的旅程后,孩子会对生命的脆弱留下深刻的印象。你也可以通过阅读绘本或讲故事来鼓励孩子分享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爷爷变成鬼》、《奶奶的宝贝》、《我永远爱你》等绘本都是很好的教材。家长可以问孩子:“奶奶去世了,对小英雄来说意味着什么?”“你怎么安慰失去亲人的小英雄?”比如通过新闻来教育孩子死亡的不可逆性。就像案例中的周先生,他引导自己的孩子知道,死于疫情的人是不会回来的,所以孩子们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从而树立了当医生的理想,从内心认识到死亡不是游戏。

小学以后,孩子会对死亡有更成熟的认识。遇到公共安全事件或参加葬礼等活动时,家长应及时了解孩子的悲伤和恐惧,并给予适当的安慰和引导。在中国的传统节日,如清明节和中秋节,我们可以让我们的孩子参与纪念他们已故的亲人。用这个过程告诉孩子为什么要有这样的节日。带孩子看老照片,讲家族祖先的趣事,重温好的家族传统,也是对孩子进行生命教育的好机会。

无论如何,都要让孩子看到积极乐观的一面。比如,一个寿高的老人驾鹤西行,是一件喜事;奶奶把做菜的秘方传给了妈妈,奶奶做的菜的香味还在我们身边;爸爸经常翻看的笔记本是爷爷留下的。当孩子们长大后,他们也可以通过笔记本与年轻的爷爷交谈。这样做可以向孩子展示永恒的家庭关系,为他们的内心注入温暖而坚定的力量,使他们珍惜生命,正确认识生死,真正理解生命的意义。

[责任编辑:冯]

3085500338258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3648.html
上一篇引导孩子做家务的方法(儿童学做家务)
下一篇 在法律上压岁钱归谁(压岁钱所有权该归属谁)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