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影像 国色“天相”

国色“天相”

林路天相,上天佑助。国色“天相”,以“国色天香”的谐音,说的是牡丹之所以成为百花之首,是源自上天的佑助。王昆峰牡丹摄影的一路走来,也许恰逢其时深入到牡丹神秘的内核,其神来之笔,莫非也有上天佑助?不妨跟随王昆峰这些年来牡丹摄影的演进路径,窥其…

林路

天堂,上帝保佑和帮助。国色“天香”,谐音“国色很美”,说牡丹之所以是花头,是上天的赐福。王的牡丹摄影一路走来,或许正是深入牡丹神秘内核的时候。也是上帝保佑的吗?让我们跟随王多年来牡丹摄影的演进之路,看看他“天赐”的秘密。

我曾写道:从摄影创作的历史演变观察,可以发现影像实验和冒险最密集的点发生在两个阶段:一个是20世纪初,一个是数码影像时代。第一阶段,现代艺术运动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运动,尤其是“唯物主义”、“力量”和“运动”,都成为当时艺术界革命性的、重要的朋友。然而,蜂拥而至的影像中的动态、抽象的表达,不仅仅是科技进步的结果,更重要的是转化为许多摄影师的思维词汇,成为一些摄影师个人风格的主要特征。但由于技术条件的相对限制,这一时期的影像实验和冒险很难达到一定的高度,或者说很难在更大的范围内引起更多艺术家的实验兴趣。所以,当摄影进入数码技术广泛普及和快速推广的时代,新一轮的创意竞赛和概念较量,有了更大的空空间和平台,才能释放出新的能量。当时我以为王面对牡丹的实验和冒险,在上亿像素飞思卡尔相机、微距镜头、现代灯具、后期图形工作站的技术能量支撑下,证明了第二阶段的无限可能。然而,我没想到的是,实验和冒险的道路从最新的数字技术转向了宝丽来,这几乎可以被归类为图像的“古典工艺”。王的牡丹“开花”了,呈现出另一种危及生命的气象。

首先,面对王的《牡丹》,我读出了三个维度的审美价值。第一维度属于极度简化的微距特写。在光影迷茫的地方,我们依然可以看到牡丹妖娆的身影,或者说除了模糊的光影,它还能带我们进入一个更轻松快乐的世界。这么高的像素表现出这么微小的局部空空间,我们知道它的控制能力和性能可能往往已经到了极限,但细读之下,似乎还有更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第二个维度是联想的空。这些作品很多都达到了隐喻和象征的境界,这些花的客观瞬间形态都被异化了,尤其是微距镜头的接近和特殊光效的对比。那些流动的树叶,舒展的花瓣,摇曳的枝干,常常因为意想不到的剪裁或构图,或者不同寻常的光氛围,让观众在相似与相异之间摇摆不定——我们清楚地知道,艺术家给我们看的是花。但是,我们又不忍心把它们简单地当作花朵来欣赏,生怕这样会限制和简化艺术审美的空,失去与艺术家多重空对话的可能。在仍可辨认的形态中,花带来更多的联想,尤其是那些像人类生命形态或自然形态的美丽幻影,它们将生命不可抗拒的活力与华丽柔美的形态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每一个光影形态都变成了“一花一世界”,有着有趣的联想。在此基础上,王借助牡丹对生命形式的挖掘,被当代高科技的力量所延伸。或者说,这样的想象背后,是生命一次次的独特体验过程。第三个维度是纯粹的抽象。如果说,在第一维度上,我们面对的是牡丹本身的美,在第二维度上,我们借助牡丹联想到世界的丰富多样,那么在这个抽象的维度上,牡丹已经脱离了画面,变成了纯粹的形式空。这样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转化,让人想到一个话题,那就是“有意味的形式”。英国文学评论家克莱夫·贝尔(Clive bell)在19世纪末说过:“在不同的作品中,线条、色彩和一些特殊的方式形成了某种形式或形式之间的关系,激起了我们的审美感受。线条和色彩的这种关系和组合,这些感人的审美形式,我称之为意味深长的形式。有意味的形式是所有视觉艺术的共同本质。”在贝尔看来,审美情感不同于生活中的情感,而只是一种纯粹的情感形式。人在欣赏美的时候,需要的是形感、色感、三度空的知识。审美高于生活。基于这种认识,贝尔否定了叙事性的艺术作品,认为这类作品只具有心理和历史价值,从审美的角度来看并不能打动人。他尤其推崇原始艺术,认为原始艺术通常不具备叙事性,看不到精确的复制,只能看到有意义的形式。艺术家创作的目的就是为了把握这种“终极现实”。人无法通过理性和情感来把握这种“现实”,只能靠纯粹的直觉。贝尔的假设对西方现代派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意味的形式”成为美学中最流行的口头禅,也为王的实验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当时,我断定王的实验和冒险才刚刚开始,而且还远没有可能结束。也许接下来需要探讨的是牡丹的拍摄超越了一般的美,构图,联想,抽象等等。空,并进入对人性、人的潜意识、意识形态更大胆的探索,让镜头下的“只有牡丹才是真正的国色”,在影像实验和冒险的过程中,再次“花开时迁都”。

果不其然,王首先带给我们的是逐渐凋零的牡丹,或者说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绽放出别样姿态的牡丹。刚强饱满的牡丹意象在渐淡的过程中逐渐变得鲜活起来,就像敦煌壁画中飞翔的天空,舞动出无比曼妙的视觉惊艳。这是多么冒险的“表演”,让生命的凋零聚集了各种能量。“神赐福”的魅力在“举手投足”间更加显现,让人在“花非花”的感叹中振作起来,迎接另一个新生命的可能。“花不是花,雾不是雾。它半夜来,天亮就走了。如果你有很多春梦,似乎在云里无处可去。”白居易的仙话是王今天的探索,铺垫——对形象的描写隐晦而真实,隐晦中有节奏的条理和错综的美。或者说,在化腐朽为神奇的转折中,人们对牡丹有了一个想象空的空间。

接下来,大幅面的宝丽来登场,但牡丹的构思进入了看似破碎却蕴含新活力的关键时刻。从数字技术到古典工艺的“逆袭”,是王·《牡丹》不可避免的“奇遇”。科学探索是宝丽来发明家兰德的职业,但他也尊重艺术和文学。他说,“发明一种成像摄影的目的本质上是一种审美需求,它为世界上大量对艺术感兴趣的人提供了一种新的媒介来表达他们身边的美。”1948年,兰德公司聘请摄影师安塞尔·亚当斯(ansel adams)作为顾问,从艺术家的角度观察问题,并在实验室测试和分析工程师创作的宝丽来相机和胶片。他认为,对艺术的探索更有利于突破产品的局限,推动变革的需求,而不仅仅是技术人员的发展。

一方面是技术探索的进步;另一方面是艺术创作的繁荣。在每一个宝丽来产品发明的刺激下,艺术家们寻求新奇和不寻常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影像作品视觉力量的尊重。很多艺术家的探索证明,一次成像摄影的创作可能没有极限。宝丽来作为摄影科学进步的象征,无疑已经成为艺术创作的象征。在已经从相机转型为摄影亚文化的今天,王与的联姻,是否只是为了延续大师们的感情?在宝丽来曾经影像化的独特影像“标本”背后,是否也让镜头下残破牡丹的最后一点“气息”既是昙花一现,又是无可替代的“永恒”的隐喻?

此外,如果将王的大幅面一次成像放在“古典工艺”的图像范畴中,我们或许可以读到更深层次的隐喻。古典摄影领域并没有受到数码摄影的冲击而消失。反而导致了越来越多的人回归到制作工艺复杂、不确定性、个性化的多元化古典摄影。尤其是当一次成像的工艺特点使牡丹的最终升华慢慢显现时,我相信王在现场的感受一定难以用言语来重复。现代人类似乎很少静下心来观察世间万物的闲暇——时间变成了永恒的现在时,从而变成了一种冻结的空间性。这就是现代人感到焦虑、不安、烦躁的深层原因:当时间的深度没有了,心理的方向感和安定感也就没有了。能拯救这一切的,可能只有现代人的记忆——人类虽然可能一无所有,但仍有记忆的幻觉,在记忆中,他们能维持自己的自足和统一。面对牡丹终将离去的时刻,在宝丽来的帮助下,摄影师独立完成的影像恰恰具有拯救现代人焦虑、不安、烦躁的功能。因为事物的静止,静止让一切,无论是简单的静物,还是经常看着摄影师的冰冻生物,都缺少了指向性,反而有了更多的神秘因素。摄影师镜头里牡丹最后的神话,更多的变成了与记忆有关的神话。同时,特殊材料和物质元素在摄影中的应用,也为“观物”奠定了更深厚的物质基础。虽然数码技术将摄影从“真实符号”的位置上解放出来,但对于过去的传统艺术和实验艺术来说,对物体的观察仍然是摄影师探索和探索难以想象的未知深度的起点。宝丽来的出现只是一种将精神状态与物质呈现融为一体的“视觉触觉”。同时,摄影师将现场的“感动”转化为可以传递给更多人的思考维度。

于是,在这个过程中,牡丹的常态被宝丽来的工艺材料固化,“譬如朝露,苦于太阳”的记忆成为一种可以凝视的哲学思想。有时候,隐藏在刀锋层面的微光闪烁着,跳出了说不出的华丽背后的悲伤。华丽属于过去,悲伤放在现在,每一次拍摄都像是宗教的礼拜仪式,嘴里的咒语让一切黯然失色。更何况,通过宝丽来和牡丹的婚姻,层层记忆秘语可以散落在平空的房间里,从中我们拿不出任何可以珍藏的东西,却又难以割舍。那些散落到树叶上看似杂乱的头发,那些你在大自然无尽的生命中永远无法终结的万千姿态,只为一个原因而感动——牡丹沉思中的灵魂是脱体体验。其实最重要的是,如果有“神赐福”的牡丹,无论在哪个层面,都已经转化为个人感情的空。对事物的观察远离了对象的事件和动作,使人更加意识到自己的“凝视”,仿佛在看镜子——记忆的小船。因为它独特的“凝视”基因,它有了临时停车的理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3392.html
上一篇无限生命的花
下一篇 花之魂魄,美之流年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