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生活 留住千年墨香

留住千年墨香

宋非语公元824年12月,杭州城里寒冷而萧索,一骑快马直奔刺史府邸,信使为在任剌史白居易送来的是好友元稹的信。信上说,元稹为白居易编辑的书《白氏长庆集》已经完成。“扬越间多作书模勒乐天及余杂诗卖于市肆之中也。”元稹说。模勒,就是雕版印刷,“…

宋飞宇

公元824年12月,杭州城寒冷萧瑟。骑上快马,直奔刺史府。信差为掌管刺史的白居易送来了我朋友元稹的一封信。信中说,白居易主编的元稹《白氏长庆集》已经完成。"岳洋写了许多书,如《乐天》和其他杂诗,并在商店里出售."元稹说。

叠乐是雕版印刷,“岳洋剑”是扬州。

200多年后的今天,依然是扬州,雕刻师依然坚守着最传统的雕版印刷。

刻在年轮上的文明

扬州的三月春寒料峭。

在扬州市区开了五年出租车,司机载着记者穿过几条小巷,几次问路,最后停在一个僻静的院子门口。斑驳的牌匾暗示这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雕版印刷技艺的传承单位——扬州广陵古籍印刷社。铁门上布满了铁锈。虽然人们在它面前来来往往,但很少有好奇的目光停留在这里。出租车司机懊恼地嘟囔着:“我从来没听说过这个单位!”除非业内人士,很少有人知道,被誉为世界印刷史上“活化石”的雕版印刷就藏在这里。

回首300年前,扬州两淮盐政曹寅(曹雪芹的祖父)奉康熙之命,在扬州天宁寺刻制并印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首全唐诗。整整一年,至少有500个雕刻师在集体工作。这是一个多么壮观和轰动的场面。在通讯已经网络化的时代,雕版印刷恐怕很难再继续辉煌了。

从参天古树间飘落的细雨中,刻字店的小院显得有些凄凉。工作人员说,“我们很难,但是祖祖辈辈的技艺一定要坚持。”这一生挺感动的。坚持不等于毅力。任何传统技艺都能流传至今,都烙上了艺人与时代磨合的痕迹。雕版印刷尤其如此。

雕版印刷“起于爱,传于唐,扩于五代,擅于宋,盛于明清。”精辟的结束语里有丰富的故事。在佛教盛行的隋朝,寺庙里的人很难加班抄写佛经和佛像。有人想了一个办法,把经书的反面刻在木板上,然后在刻好的板上刷上墨汁,铺上纸,印出来。这样就可以得到很多经文。应市场需求,雕版印刷诞生了。后来为了节省材料,出现了“升级版”的活字印刷技术,还有一种可以叠印彩色图画的技术——雕版印刷在明清时期达到了顶峰。当时扬州的书刻非常发达。在扬州杭集镇,许多家庭世代以雕版印刷为生。

当工业冲击所有手工艺技能的时候,传统印刷也不能幸免。杭集镇雕版世家之子何,不折不扣,一生致力于雕版印刷的传承。在陈氏家族世代传承的基础上,20世纪60年代,国家成立了专门保存和整理中国传统雕版印刷技艺的广灵古籍刻印社。杭集大批雕版印刷工人被召集起来,恢复这种古老的工艺。从制版用的木材,写样书用的宣纸,印刷用的松烟墨,到储存版面的方式,都在一点点恢复。高峰时,这里每天印刷数万页书籍,每年装订7万册古籍。“广灵古籍印刷社”生产的图书一度受到书迷的欢迎。1972年,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选用该社印制的线装本《楚辞集》,赠送给来访的日本首相田中角荣。1998年中国领导人江泽民访美,向哈佛大学赠送了《毛泽东评论二十四史≯》文集,2004年中国代表团在法国中国文化节上赠送给法国总统希拉克的《李翰林》文集也是该机构制作的。

一把拳头刀和一把棕色扫帚。

这是一个普通的早晨。雕刻师傅们一个接一个走进院子里的小楼,拿起雕刻刀或棕榈扫帚,像他们1000多年的祖先一样,继续着雕刻和印刷的各种流程。为了维持雕版店的生计,雕版店里还引进了印刷机,这座小楼专门用于传统雕版印刷。

55岁的李师傅是一名专职印刷工人。他看到手里拿着一把棕榈笤帚,在面前的雕版上刷墨、铺纸、印刷。其实简单的动作才是对印刷师傅功力的最好考验。把墨水刷匀。打印时手的力度不能太大,否则会影响块的重复使用,也不能太小,否则打印出来的字迹不够清晰。他在这里工作了30年,据说是目前社会上唯一一个能印出彩色画的人。印版就是把原画按照不同的颜色雕刻成不同的剖面,然后印刷,以求得到一幅色彩斑斓的画面。彩色印刷比单色印刷更有技巧性,稍有误差,整幅画就废了。

这一天,李师傅用单色印刷了老子的《道德经》。但是,一个印版要印几百张。每天两只手都要不停地刷,不停地印,重复了几百遍。如果整天做,就需要心静如水。这是大多数人所缺乏的,所以李师傅没有固定的徒弟。

李师傅姜敏只是雕版印刷中的一个印刷商。其实雕版印刷分为书写、雕刻、印刷、装订四大工种。小楼二楼的几个房间也是按照这个流程依次区分的。不过老艺术家大多退休回家了,年轻一代还没联系上。工作区看起来不正常:凌青。芮杨明,一个样本作家,写了一个标准的宋体,他的墨水是由微软字体库选择的。退休后,芮师傅大部分时间都在扬州的中国雕版印刷博物馆,为参观者演示雕刻工艺。雕刻室里,一名雕刻师手里拿着一把拳头刀,正在木板上练刀功。在雕版印刷中,对雕刻师的要求非常高。没有多年的技术,雕版不能用于印刷。

只有绑定过程很忙。除了延续传统的雕版印刷项目,古籍的机器影印是重要的收入来源。每天都有大量的书页被送到装订车间,经过数、配、对齐、排序、刷、切等10多道工序,手工装订成单张。头较大的古籍也分几类,有晋松、彩布等各种档次的封套。无论是传统的雕版印刷,还是现代的机器影印,手工线装书都满足了人们收藏和研究的特殊要求,所以印刷机才得以生存并逐渐发展。

一个年轻人来到Xi路。

天刚亮,顾孝慈就起来磨刀。磨刀是雕刻师入门的必修课。自从师从陈奕诗大师学习雕刻技术以来,顾孝慈每天都要磨刀一个多小时。他磨刀比他落后八门的弟弟要花更多的时间。刀被称为“拳击刀”,由高硬度的钢制成。因雕刻师握紧拳头握刀而得名。无论是误磨刀的雕刻师,还是磨刀中与刀交流的人,都是对年轻学徒的一种磨砺。

陈奕诗是雕版印刷领域的国宝。他是中国唯一获得雕版类高级工艺美术师技术职称的人,也是雕版印刷的“代表性传承人”。师傅61岁,精力充沛。从广陵古籍印刷社退休后,陈奕诗回到家乡扬州市郊邗江区杭集镇,潜心收徒。他每天比徒弟起得早,坚持刻字。

在这个乡下山脊边上的江南小院,二入口的院子很安静。当陈太太端上早餐时,和两个弟子停止了他们的工作。为了方便学习艺术,两个弟子长期住在这里,他们和陈奕诗在一起。友情已经远远超越了师徒关系。

扬州杭集镇是扬州最著名的雕版印刷之乡。早在清朝光绪年间,的祖父陈就在杭集镇开办了规模最大的刻字作坊,有30名技艺精湛的艺人。1961年,扬州古籍书店组织近百人对高漫寺古籍版本进行了刻补。从那时起,13岁的陈奕诗正式跟随父亲学习雕刻和刻字。“每天晚上,都要刻到他眼睛被烧焦。”从1982年开始,陈奕诗在广灵古籍印刷社专门从事刻字工作,每60天或60个月完成一幅画。由于他熟练的修补,许多古籍都活了过来,并且用一刀一凿,刻出了北平的笔记、残缺不全的手稿、毛泽东的诗和《理塘道亭录》。

陈奕诗一生都在和版画打交道。当他提到刻字的技艺时,他滔滔不绝地说:“刻字是一门高深的技艺,不深入其中,你根本看不出它的精妙。比如你刻人物的眼睛,木纹就是横丝。你要把这一块挑出来,用竖丝填进去,这样印出来的眼睛特别黑,特别生动。”他说,雕版只是雕版印刷技术的“基本功”,更复杂的雕版技术还包括“雕刻图案、立体雕刻、套印”。

但雕刻行业收入较低,很少有年轻人愿意向老师学习,即使他的儿子也不愿意继承祖业,转而从事敦丰收入较高的玉雕行业。陈奕诗不得不打破“传宗接代”的古训,将雕刻技艺传授给女儿陈美琪。

顾孝慈是南京莫愁学院古籍修复专业的学生。上学时,他爱上了雕刻技术,并找到陈奕诗向他的老师学习。从最基本的东西开始,陈奕诗像他父亲自学一样训练学生。耐得住寂寞是学习这项技能的前提。两个徒弟还是和现在的年轻人一样,在业余时间听MP3,玩PSP游戏,但显然没有外面的孩子那么浮躁。

生活技能在人民之中。

扬州作为历史上雕版印刷的中心,拥有中国最大的雕版印刷博物馆。在主展区,展示了雕版印刷的历史沿革。而且历史遗留下来的盘子有近30万块,是故宫收藏木刻盘子数量的3倍。

但是,大量作为文物的版材已经不能印刷了。传承和发展雕版印刷技艺将落在民间组织和艺术家身上。在扬州的广陵古籍印刷社和杭集镇的民间印刷社,工匠们保留着雕版印刷的工艺,除了使用古印刷,还需要开发新的。

从2000年开始,广灵古籍印刷社组织了数十名工匠致力于雕版的开发。其刻的《北平笔记本》包含了人物、花鸟、山水画的原貌,花了五六十人六年的时间,刻了上千个图版,其中一幅画就有几十个图版。这些版材颜色、图案、发际线、层次分明,印出的水印有凹凸感。如同精细而艰苦的雕刻工艺,其“印”的难度同样惊人。因为一幅画颜色多,工艺复杂,“成本”贵,一套《北平笔记》木刻水印本可以卖到十几万元。

陈毅说,将在家乡邗江区成立民间雕版印刷研究所。不久的将来,会有更多有志青年在这里学习雕版印刷技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1441.html
上一篇贩卖新古典
下一篇 慢享勐景来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