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新形势下《艺术学概论》教学改革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张静淼【摘要】《艺术学概论》课程是艺术类专业主干课,其理论知识丰富,艺术门类涵盖面广,是开展“美育”教育的好阵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到合理开展教学、解决现有的问题,实现美育教育和多学科教育融合,教学改革成为其关键问题。本文提出教师可以通过…

【摘要】艺术概论是艺术类专业的主干课程,理论知识丰富,艺术门类广泛。是开展“美育”的好阵地。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合理开展教学,解决存在的问题,实现美育与多学科教育的融合,成为教学改革的关键问题。本文提出教师可以通过模块互动、课堂周转、专题讲座、评价体系改革等多种手段开启艺术的“美育”之路,从而打破传统教学的束缚,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美育;课程改革;艺术入门

目前,“培养全面的人和完整的人格”的教育理念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社会对教育根本任务的认识也发生了变化。除了家庭教育,课堂教育也成为了育人的第一线。相比理工科,艺术类学科在这种教育理念面前有着天然的优势,尤其是艺术概论这门课程更为明显。《艺术概论》能引起人们的哲学思考。它涵盖的主题非常广泛,涉及的理论也非常广泛。它不仅是艺术生的必修课,也是很多综合性大学在艺术学分上的必修课。新形势下教育观念的转变,要求美术教师认真研究课程特点,结合学生的需求和时代的要求,让学生在课堂中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目前,我国艺术概论课程存在的问题已成为影响教育效果的桎梏。因此,我们有必要认清自身存在的问题,改革教育教学,整合教育资源和教师,最大限度地发挥艺术概论课程在培养全面发展人才中的教育功能。一、《艺术概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兴趣索然。

艺术概论是艺术生的一门专业课,也是一门必修课。有些综合性大学甚至把这门课作为艺术学分的选修课。由此可见各大高校对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本课程以纯理论为主,内容丰富,涉及理论庞博,交叉学科明显,对于艺术生来说抽象晦涩,缺乏吸引力。艺术生在进入大学之前所接受的艺术教育,大部分是通过形象思维来进行的。所以他们有形象思维和感觉思维的习惯,有一个问题就是逻辑思维和主动思维能力不强。相比艺术生,非艺术生也面临着问题。虽然他们在接受抽象思维方面比艺术生有优势,但涉及到艺术创作理论、艺术家、艺术作品等知识点时,他们的实践经验和艺术史基础知识的缺乏,阻碍了他们对艺术基本原理的理解,由于这门课程要求学生对艺术史有基本的了解和基本的艺术感知,非艺术生往往缺乏这些储备知识,甚至有些学生只知道商业绘画,忽视真正的艺术作品,不知道艺术作品的价值。

(2)课时量不足,知识点无法深化。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高校给艺术概论课程分配的课时最多为32学时,根据马工程教材内容,分配给每章的课时一般为2学时,最多不超过3学时。这个课时对于《艺术概论》这门课来说显然是不够的,比如第六章《艺术类型》就分了三节。只有第二部分,艺术类型中的每个点,涉及一段特殊的历史。40分钟能解释清楚吗?深入讲?所以很多老师都是泛泛而谈,知识点讲解敷衍的程度可想而知。如果学生不熟悉至少两个学校,就不可能理解学校的演变和思想的产生。高校分配给这门课的课时过于吝啬,使得这门课成为空谈资,无法深入,必将导致这门课的枯燥。

针对课时不足的问题,虽然有人提出可以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来弥补,但实际上很难。学生习惯上课听老师讲课,考前标注范围,死记硬背完成任务。学生基本没有课前预习,自主增加知识储备的习惯。这必然会使教师因课时不足而无法在课堂上进行教学互动,知识点的讲解也就停留在表面。

(三)教师的知识储备单一、片面。

自从“美育”的重要性受到重视以来,各个大学相继增设了艺术课程,艺术概论课程就是其中之一。虽然这是一门公共选修课,但还是面临着师资梯队建设的问题。大量高校不把课程归为公共课,设立专门的教研室。该课程的教师多由各学院相关教师承担,这种安排的结果直接导致了师资队伍的复杂化。这门课的老师多是有影视学、文学、哲学等专业背景的老师。这种简单化和片面的知识储备的直接结果就是这门课程的教学重点出现了偏差。比如一个有影视学背景的老师,可能会放宽美术功能篇中的理论部分,但增加审美功能部分的比重。有文学背景的老师可能只熟悉艺术评论的章节,有哲学背景的老师可能只熟悉艺术概念中的艺术特色。由此引发的问题是,学生对这门课程的认知不够,局限片面、碎片化。

(4)陈旧刻板的课程考核体系和教学模式。

现行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课堂探索的桎梏。高校这门课的考核模式基本上延续了平时作业(10%)+出勤(10%)+期末考试(80%)的模式。根据这个模型,可以清楚地看到,闭卷考试仍然是考核的重点。所以,知识点的死板机械的记忆仍然是取得高分的关键。从试卷的评分安排来看,主观题比客观题少。从学生主观题的效果来看,大多是教条式的,死记硬背的痕迹重,主观思考少。记忆力好的同学,考前突击,能取得好成绩,真的能形成自己独特的见解,能在“审美”上持续保持热度的同学少之又少。

艺术概论是一门以理论为指导的专业课,延续了传统的讲解方式。老师说的比学生想的多。虽然多媒体已经遍布课堂,但是老师们也愿意通过多媒体展示更多的图片案例,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形成一个火热的课堂。但不容忽视的是,热闹过后,留给学生的是知识“笑点”,而不是知识点。教案的陈旧反映在教这门课两年多的老师身上。往往在系统整理教案和课件后,讲解内容就固定了,案例不再更新。这必然会使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学生兴趣索然。比如说到艺术潮流的演变,几年前流行的元素和形式,在课堂上可能已经无法引起学生的共鸣。

(五)前言和后续学科不足,整体理论课程缺失。

这个问题主要在于培养方案的欠考虑,一个知识体系的建立不能仅靠一门课程来支撑。艺术类专业的理论课程整体上是孤立的。除了中外美术史(中外设计史)和艺术概论外,没有其他相关的、跨学科的课程。学生的理论体系明显是孤立的,尤其是在毕业论文的写作上。为了帮助解决毕业论文理论知识薄弱的问题,在目前的课程体系中,大部分技能类专业都会在四年级增加论文写作课程。但本课程只是针对学生毕业论文写作的格式规范,与学生理论体系的建立无关。导致论文写作课程无法真正帮助学生解决知识碎片化、孤立化带来的论文写作困难。

与国外大学相比,它在艺术人才的培养上更注重理论课程的系统学习。比如芝加哥大学的课程设置中,理论课占一半左右。这些理论课程可供学生选择的范围更加广泛和详细。比如会开设西方文明史、艺术门类史、世界艺术门类、艺术赞助与研究,其中西方艺术史会分3-4个断代史,分几门课详细讲解,甚至会特别介绍关键时期。这些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完整的艺术概念。充足的艺术理论课程和相关的理论专业,可以拓宽艺术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帮助他们理解艺术的起源和基本原理,提高艺术审美能力。因此,在艺术生的美育体系中,增加和调整理论课的比重显得尤为重要。二,教学改革的渠道及其利弊分析

(1)主题讲座拓展了课程外延和教学内容的区域模块化。

面对课时无法增加的客观现实,我们可以通过主题讲座的方式来扩大课程的外延。《艺术概论》需要先上历史理论这门课,但实际上很多高校都做不到,我们可以通过加拓来填补空白。根据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可以在其中增加专题讲座。除了这门课,学生还需要增加艺术讲座,提高知识储备。这种可行的方案要求教师根据社会热点、焦点问题,结合思想政治思想,比如红色题材绘画,灵活设置讲座,讲解不同时期的红色题材绘画。他们可以结合艺术功能讲解不同时期对绘画的需求,也可以在《艺术概论》一章中与艺术作品的主题、题材进行深入探讨,还可以结合强调艺术时代性的艺术接受部分等知识点,这种主题讲座目标明确,通过这种主题讲座,学生可以更加形象地理解课本知识。在学分设置上,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教师的正常课堂;第二,学生就题目讲课的次数。主题讲座的设置要注意的是,不能固定,不能简单化。每年开课前,本学科团队要集中讨论,安排专题讲座的数量和内容。

针对高校《艺术概论》缺乏师资的情况,我们其实可以群策群力建设一门课程,在课程中划分10个章节的内容。老师用自己的专业背景知识来认领章节,因为都是选择自己熟悉的领域,所以列出的案例风格和类别自然会丰富很多。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模块设置灵活,每个独立模块构建一个独立的美术讲解方法。缺点是可能会有重复和重叠的内容,而且因为多位老师上一门课,会涉及到排课方法的问题。这可以通过拆分学分来解决。课程分两三个部分,学分可以相应拆解。

(二)网上与网下相结合,学生变被动为主动

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和各大网站的学习资源,让线上线下连接在一起。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可以获得更多的教育资源,缺点是没有老师的监督可能会成为一个面子工程。因此,要重视的关键是教师对网络学习的监督过程,不能完全依靠网络平台进行监督。

要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目前流行的教改有一个现成的办法,就是“翻转课堂”。这种教学改革模式在非艺术生中容易实施。非艺术生可能会问文化传统方面的问题,比如油画《秋千》讲的是什么,为什么画成这样?洛可可和洛丽塔时尚有关系吗?相对来说,与文化背景相关的内容可能更多。美术生的问题更多的是关于艺术家的具体问题,比如大色域绘画是什么风格?大部分题型侧重于具体的知识细节和视觉特征,与学生的知识结构有关。总体来说,这两类学生的题,非艺术生会比较容易被老师引导,进行翻转教学,而艺术生的题比较窄,不容易进行翻转教学。为了避免翻转教学中出现这种狭隘的问题,老师可以提前准备题目供大家选择。我们还应该注意到,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的“翻转课堂”的最大缺点是,它需要足够的课时来支持。所以在为数不多的32个课时里最多只能进行一次,这就需要老师在课后把握好节奏。

教师素质的全面提高和教学评价体系的更新

一门课程能够顺利开展,教师能力的提升,尤其是教师队伍的建设非常重要。目前,许多高校将艺术概论定位为艺术必修课,但专业教师缺口较大。所以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一起上课是非常重要的,这就需要老师之间建立沟通,通过课程培训,让现有老师熟悉整个课程内容和环节,突出新老的作用。

评价体系的更新是整个教学取向的关键,难点在于评价标准。就最后闭卷考试的答案而言,一般认为文科不如理工科详细清晰。尤其是分析题,文科的标准答案太苍白,评分标准往往很模糊。老师批改卷子也比较主观,不利于教学评价。这个问题可以通过集体改卷来改善。此外,《艺术概论》的知识结构要求学生更多地发挥联想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模式。所以提高学生成绩在考试中的比重更公平。标签

教育不是一朝一夕或者一堂课就能完成的。需要的是“潜移默化”和“润物细无声”。人的教育,人格的培养,对美的感知的滋养,也不是一门课程能解决的。但就教师而言,就是要站好讲堂,以身作则,最大限度地教好“美”,激发学生探索美的欲望,化被动为主动,提高教学效果,使“艺术概论”成为新形势下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阵地。

注意事项:

*基金项目:2020广西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项目《艺术评论写作课程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JG8284。

参考资料:

[1]张西。《艺术概论》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5)。

[2]谭雅群。红色教育融入艺术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路径分析[J]。科教文卫(下)2018(11)。

[3]杜晓洁。“思政课”背景下提高艺术概论教学实效性的策略研究[J].传播与版权,2019(7)。

[4]巫娜。“思想政治教育”促进高校艺术概论课程建设的研究[J].文艺学教学与研究,2018(9)。

[5]钱晓芳。培根铸魂,勇担美育新使命[N]。艺术报2019 . 5 . 14。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109.html
上一篇闫国庆作品选
下一篇 “写象结构”:油画中的中西融合形态研究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