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陕西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三大工程

陕西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三大工程

陈小玮 张国华“治理黄河,重在保护,要在治理。要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同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一次阐明了黄河流域生态保…

陕西启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三大工程

陈晓薇张国华

“治理黄河,重在保护,重在治理。要坚持山、河、湖、草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统筹推进各项工作,加强协调配合,推动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再次明确了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主要任务和目标。

黄河水少沙多,中下游淤积的粗泥沙90%来自陕西。毋庸置疑,陕西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是黄河生态治理的关键节点。

去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郑州召开的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提出:“表象在黄河,根源在流域”,指出了黄河治理的关键。

陕西地处黄河中游,黄土高原腹地。黄河流域覆盖陕西省7市1区13.36万平方公里,水土流失面积近10万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入黄泥沙量占一半以上,黄河中下游淤积的粗泥沙90%来自陕西。这种地理位置决定了其突出的生态功能。

陕西的国土面积只占全国的五十分之一,但水土流失总量却占全国的五分之一。据统计,陕西省水土流失面积11.9万平方公里,占全省的57.8%,是中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省份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危及黄河中下游的安全,也严重制约着陕西和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新中国成立70年来,特别是新世纪二十年,陕西省全面推进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有效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全面改善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将陕西绿色版图向北推进400公里, 减少入黄泥沙59亿吨,实现了区域生态环境由“全面恶化、局部改善”向“全面改善、局部良性循环”的根本转变。

生态治理与制度创新

“黄河争水,泥排第七。”黄土高原是中国乃至世界水土流失最严重、生态环境最脆弱的地区。在64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占45.4万平方公里,高达70.9%。平均每年有16亿吨泥沙被输送到黄河,其中4亿吨沉积在河床里,形成一条悬千里的河。

1940年,“水土保持”一词为黄河流域而诞生。

泥沙专家钱宁认为,粗泥沙是导致黄河成为悬河的罪魁祸首。黄河中下游沉积的粗泥沙90%来自陕西,是黄河的集中源区。

由此不难得出结论——治理黄河中游的关键在陕西,陕西的关键在水土保持。国家重点水土保持项目投资的五分之一在陕西,这也说明了水土保持的重要性。

党中央、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陕西的水土保持工作。

1956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国务院批准成立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成为中国第一个政府部门。

绥水水土保持站培训了新店试验场、韭园沟等综合治理示范基地。坡地水平沟耕作法于1954年在韭园沟示范后,迅速推广到黄土高原的广大地区。1956年至1957年,保水、保土、保肥(三田保)水平梯田试验成功,使粮食亩产量比坡耕地提高2至3倍,并在黄丘地区迅速推广。到20世纪50年代末,仅韭园沟流域就建成大小淤地坝110座,拦泥50多万立方米,平均亩产粮食比建坝前提高了4倍多。1964年,韭园沟流域被列为中国十大水土保持典范。

1964年,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在Xi安成立。

20世纪90年代,陕西省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行贷款项目的子项目)正式实施。项目区分布在黄土高原的延河、贾鲁河、泾河流域,涉及榆林、延安、咸阳3市10个县(区),总面积10056.60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积9572.53平方公里。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655.9平方公里,治理程度由治理前的27.1%提高到54.1%。粮食总产量由治理前的38.22万吨增加到48.4万吨,增长26.6%;农民人均纯收入从实施前的306元增加到1263元,增长了3倍多。1994年,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先生在延安考察评价:“世界银行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项目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并将该项目确立为世界银行所有农业项目的“三面旗帜”之一。2004年,在上海全球扶贫大会上,他深有感触地说:“黄土高原项目深深打动了我。”陕西黄土高原水土保持治理经验已在全国推广。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来,陕西大力实施以退耕还林为重点的林业生态工程,全省生态环境得到极大改善。森林覆盖率从退耕前的30.92%提高到43.06%,净增12.14个百分点,是历史上增长幅度最大、速度最快的时期。

党的十八大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更加重视水土保持工作。全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采取预防保护、综合治理、生态修复等措施,坚持小流域林、田、湖、草综合治理,水土保持取得重大成效。据统计,陕西省累计治理水土流失面积3.3万平方公里;黄河年均输沙量从过去的8.3亿吨减少到2.68亿吨。黄河流域主色调逐渐由黄变绿,生态环境由“整体恶化、局部改善”向“整体改善、局部良性循环”转变。

陕西在水土保持和生态修复方面取得了多项第一。

淤地坝数量全国第一。目前已建成淤地坝3.4万座,约占全国的60%。他们拦泥59亿吨,淤地90万亩,退耕还林还草300万亩,年灌溉6万亩,增加粮食产量4亿公斤,带来养殖效益约380万元。

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居全国首位。到2020年1月,陕西省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增加到18个。省级示范园区51个。

陕西省水土保持局把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作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的重点,先后出台了《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规划》和《陕西省水土保持示范园区评价办法》两个指导性文件。探索水土保持示范园区综合管理、科研试验、科普教育、特色产业、特色展示五种建设模式。水土保持示范园区建设是水利部在生态文明建设新时期的重要举措,也是展示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效、深化水土保持改革的重要抓手。示范园区做到“三个结合”,即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紧密结合,与当地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重点紧密结合,与当地百姓、新农村建设、精准扶贫密切相关的产业紧密结合。

根据不同的区域,形成不同的治理模式。以陕北梁家河、高西沟为重点,改善生态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精准扶贫,抓好水土保持综合治理;以戴家湾、澄城五坡、Xi安绿地国际生态城等为重点。在关中,加大涝池建设和城市水土保持试点,抓好关中水系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陕南以冯丹桃花谷、石泉刘阳、平利长安河为重点,抓好生态清洁小流域和特色产业发展,确保“一江清水供京津”。

第一个水土保持生态补偿制度。2008年,陕西在全国率先出台《煤炭、石油、天然气开采水土流失补偿费征收使用管理办法》。该办法的实施被视为建立了能源资源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该办法对国内煤炭、石油、天然气资源开采企业,将过去按水土保持设施损坏面积计算的水土流失补偿费调整为按产品产量计算。

陕西省已探明的石油、煤炭、天然气资源大部分分布在陕北渭北和黄土高原,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脆弱。特别是陕西榆林煤炭重化工业基地,煤炭资源埋藏浅,煤层厚,适合大规模机械化开采,但也容易形成集中连片开采空塌陷区。据陕西省水利部门调查,陕西省煤炭开采直接造成的水土流失面积正以每年几十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陕北油气田开采排放的弃土弃渣有1.5亿吨,每年新增水土流失1800多万吨。此外,资源开采还带来地下水污染、地表植被破坏等生态问题。在此背景下,陕西省从2008年开始启动“资源开发生态补偿机制”。陕西每年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20多亿元,居全国首位。这为生态治理提供了可靠的资金保障。“陕西省能源开发水土保持补偿机制研究”获国家最高水利奖——“大禹水利科学技术奖”。

《水土保持补偿费征收、使用和管理实施办法》颁布后,实施了矿区水土保持、生态修复等六大工程700多项省级水土流失补偿项目,水土流失面积控制在3377.68平方公里,促进了能源开发区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的恢复与重建。

2010年5月18日,黄河委在陕西省召开黄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现场会。陕西的这一制度创新被推广到全国。

2018年,全国水土流失动态监测结果显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面积减少到21.37万平方公里,比1990年减少一半以上,林草植被覆盖率普遍提高30个百分点。实施的水土保持措施累计产生经济效益1.1万亿元,年均减少黄河泥沙4.35亿吨,为改善当地生产环境、确保黄河安澜发挥了重要作用。

打造绿色矿山

2020年4月,水利部公布了2019年9个国家生态文明水土保持项目名单,神东煤炭集团哈拉沟煤矿技改项目位列其中。

神东生态示范基地作为重点建设项目,以哈拉沟煤矿矿区空区域生态治理为主,涵盖地质环境、土地复垦、水土保持、林业建设、风景园林、节能低碳、环境保护等9个专业建设内容。重点介绍了神东矿区绿色开采、清洁生产和生态建设的理念、技术和模式。

2019年,神东煤炭集团(以下简称“神东”)完成生态治理820公顷,开展污染治理项目137个,治理力度之大、质量水平之优为历年之最,荣获第十二届中国企业社会责任峰会“绿色环保奖”。

上帝把资源开发与生态恢复和管理协调起来已经30多年了。

神东矿区位于毛乌素沙漠南缘和黄土高原北缘的过渡地带,在中国历史上以环境恶劣、生态脆弱著称。被列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国家重点监管区。这个地区干旱少雨,风蚀面积占70%。在发展初期,平均植被覆盖率仅为3%-11%。这样的环境如何留住人?没人,哪里谈得上采煤和矿区建设?

自1985年开发建设以来,神东一直坚持开发与治理并重的原则,并成立了专门机构,即环境保护管理处。从开创主动水土保持和生态环境建设之路,到形成水土保持“三期三圈”生态治理模式,从建设水土生态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煤炭基地,到建设清洁环保示范矿井,神东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了“采前治理、采中治理、采后恢复”和“外围保护圈、外围常绿圈、中心美化圈”的“三期三圈”生态治理模式。

“三期”首先是指在资源开采前期进行大规模、高标准的治理,强化区域生态保护功能,使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的抗开采扰动能力;其次,在开采过程中,创新地下开采技术,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三是在开采后期构建持续稳定的区域生态系统,实现生态资源的可持续恢复。

“三圈”即大面积控制沙尘暴危害,建设改造矿区绿色外衣,形成“外围保护圈”;重建周边生态防护林带,加大小流域治理力度,形成矿区“周边常绿圈”;实施花园化改造建设,在厂区和生活区建设“中心美化圈”。

四月中旬,我们参观了神东。在东新闻中心大楼外的绿化带里,盛开的樱花在嫩绿的柳枝映衬下显得格外娇艳。和作者印象中十几年来穿过神木大柳树塔到处飘着黑尘大相径庭。

2017年10月25日,“陕西省水土保持工作推进会”上,水利部命名的8个国家级示范园区授牌,神东刘塔煤矿“国家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正式挂牌。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的建设过程,充分体现了神东建设绿色矿区的思路和模式。

刘塔煤矿是神东煤炭集团下属的超大型现代化矿井,设计年产量2170万吨。该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神木县大柳塔镇乌兰木伦河畔。属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划定的严重缺水地区,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国家重点监管区。

2006年,大柳塔煤矿对采煤塌陷区进行了治理,这是建设示范园区的第一步。神东种植沙棘230公顷,是神东与水利部沙棘开发管理中心共建的沙棘实验基地。经过专家鉴定,认为神东采煤塌陷区种植沙棘是成功的,具有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

中国沙棘果实小,挂果率低,单株产量不足8公斤。2009年起,神东在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引进种植俄罗斯沙棘。该品种具有防风、固沙、保土、培肥地力的特点。土壤改良能力强,座果率高,单株产量20公斤左右,盛果期十年。此后,神东不断创新沙棘种植技术,提高种植质量,扩大种植规模,种植沙棘生态经济林达713公顷。2015年,神东发展产业化经济林,种植经济效益沙棘2490公顷,建成产业化经济林示范基地,成为鄂尔多斯高原郭盛生态建设开发有限公司年加工沙棘果2万吨的主要供应基地。其主要产品包括沙棘果汁、沙棘茶等。为当地群众增加收入、改变塌陷区产权模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大柳塔煤矿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实施水土保持项目35项,植被覆盖率提高到65%以上,形成了建设区、生产区、公益区、科普展示核心区“三区一核”体系。成为全国首个以采煤塌陷区水土保持生态治理为重点的示范园。现在,示范园郁郁葱葱的山林犹如世外桃源,吸引了矿区周边的许多居民前来观光休闲。

从开发建设之初,上帝就同步进行水土保护。到2017年,累计完成生态建设投资17亿元,生态治理面积295平方公里。大柳塔煤矿、上湾煤矿、于家梁煤矿采煤塌陷区生态经济林示范基地相继建成。矿区植被覆盖率从开发之初的3-11%提高到目前的60%以上,形成了一大片沙漠绿洲。据测算,神东矿区治理后,每年沙尘暴日数减少三分之二以上,经乌兰木伦河、库耶河流入黄河的泥沙每年减少2000多万吨。同时直接惠及当地,75万亩耕地因生态和气候改善实现了稳定丰收;也催生了林草绿化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提供了50多万个就业岗位,为当地百姓开辟了一条新的致富之路。

神东煤炭集团依托“三期三圈”治理模式,以荒漠化地区大型煤炭基地生态环境综合防治技术、千万吨矿井资源与环境协调发展技术、生态脆弱地区煤炭现代开采地下水与地表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等研究成果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神东在水土保持和环境治理方面做得很好,有新思路。它把一片黄沙变成了长城以南,既防止了水土流失,又创造了经济价值,形成了煤矿环境综合治理的宝贵经验。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副总工程师何在神东调研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引入私人资金

泾阳县龙泉公社景区有西北最长最大的玻璃天桥,吸引了众多游客。

龙泉公社位于陕西省咸阳市泾阳县麦捷沟,距县城20公里。该沟属于黄土沟壑区,地貌破碎,植被稀少,土壤养分含量低,水土流失严重。直到上世纪末,这里还是一条不毛之沟。

1997年,刘炜做了一件在别人看来不可思议的事。他辞掉了教师的工作,回到了自己长大的麦秸沟,承包了那条荒沟造林。二十多年来,通过发展乡村旅游,荒沟不仅变成了“绿沟”,还变成了“金沟”。

起初,麦秸沟治理时,刘威和他的兄弟拉着一辆架子车,带着工具在沟里种树,吃住都在破窑洞里。缺水是在旱地上种树的最大问题。他们一共种了530万棵树,但只有320万棵活了下来,平均一年有10万棵树死于干旱。1998年,国家对麦捷沟进行了小流域综合治理。1999年,“退耕还林、封山育林、以粮代赈、个人承包”十六字水土治理方针的提出,给多灾多难的刘威注入了一针强心剂。自1999年以来,刘威多方筹集资金,先后钻了12口井。2008年,他为这七座山各建了一座水库。缺水的问题解决了。

1999年,刘威当选为龙源村党支部书记。他和村干部一起采取围栏保护、生态修复措施,在边坡上种植侧柏保持水土,在平地上种植杏树、葡萄、樱桃等作物,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山青水秀,8000多亩生态林,近7000亩葡萄、桃子、樱桃等经济作物林,让麦捷沟和龙源村大为不同。截至2013年,麦秸沟治理总投资达1800多万元,其中国家投入580万元,陕西卫龙农林开发有限公司投入货币和实物约1220万元。小流域综合治理后,治理程度达70%以上,林草覆盖率达65%,分别比治理前提高28%和32%,年减少水土流失约2.6万吨。被水利部列为小流域治理示范点,获得“国家水土保持项目园区”、“国家小流域治理示范区”等荣誉。

麦思特拉沟不仅做起了生态农业,还依托青山绿水发展乡村旅游,建成了龙泉公社现代农业观光园,由民俗餐饮、文化展示、温泉养生、生态家居、休闲娱乐、时令杂果采摘、花卉展示八大板块组成。

遵循绿色发展理念,以生态旅游和生态农业为特征的生态经济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16年,龙泉公社荣获“中国十大最美乡村”称号。

为了丰富龙泉公社的旅游项目,刘威引进了陕西省的一家旅游开发公司,投资了玻璃桥项目。2019年,仅运营两个月,就已经实现了1000多万元的效益。公司看好这个市场,一口气与龙泉公社签订了5个项目,总投资超过1亿元。

泾阳龙泉公社现占地1.5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0%以上,投资2亿多元。“生态+旅游”产值达10亿元以上,成为安北部生态优美、文化荟萃、观光旅游的亮点。先后荣获国家3A景区、省治理西部干旱带突出贡献奖、全国十大美丽乡村、咸阳森林城镇。

2018年3月,泾阳县将龙泉公社作为陕西省首批“互联网加全民义务植树”基地。泾阳县将利用全国义务植树网规划的“绿水青山、家乡美”网络工程,开展多种形式的尽责活动,力争五年内使龙泉公社区域绿化率超过95%,实现100%的资源管护,为美丽陕西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三原县东沟水土保持示范园也是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项目建设的一个案例。

2011年,陕西格莱莱生物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投资5000多万元。按照新的生态建设理念,投入巨资,高标准建设。目前,已建成生态旅游示范区、水土保持示范区和水土保持林草生态修复示范区,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水土流失防治体系,成为渭北“旱带”上一颗耀眼的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明珠”。每年吸引400多名当地农民到附近的园区打工,增加了群众收入,带动了当地群众致富。

在相关政策的引导下,陕西水土保持园的建设成为吸引民间资本参与水土保持工作的平台,为建立水土保持生态工程良性投融资机制探索了一条新的路径。

水土保持离不开科技支撑。

笔者随神木水利局流域管理站站长白志宇来到六道沟,这里有神木侵蚀与环境实验站。一个普通的院子夹杂在村民的农房之间,铁门左右两边的门柱上挂着两块牌子,标明这个实验站隶属于西北AF大学水土保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去年4月的这个时候,研究人员已经来到空间站开展工作。这是一个向全世界水土保持工作者开放的科研实验站。每天至少有20人,最多时甚至有六七十名来自全国各地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硕士、博士、博士后在此工作。因为今年新冠肺炎疫情,实验站大门紧锁,院子里静悄悄的。

站在试验站院子后面山坡的高处,白志宇说:神木将在六道沟流域建设水土保持示范园。对面的高坡后面是毛乌素沙漠的边缘,我们站的地方属于黄土高原。以六道沟流域为代表的水蚀风蚀交错带是黄土高原向毛乌素沙漠、森林草原向典型干旱草原的过渡地带。也属于水和风叠加的水蚀风蚀交错带,也是典型的农牧交错带,属于我国生态环境极其脆弱的地区之一。

说起六道沟实验站,不能不提一个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唐克礼研究员。她因揭示了水蚀风蚀交错带黄土高原强侵蚀区的科学规律,被业界尊称为“唐先生”。

唐克礼是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1954年大学毕业离开上海,来到仍在建设中的陕西杨凌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从此,他与黄土高原结下了不解之缘——从“上海姑娘”到“陕北老奶奶”。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唐克礼三次考察黄河流域,行程5万多公里,其中徒步1.5万多公里。她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在《黄河泥沙为什么没有减少》和《重建植被仍是治理黄土高原的良策》中提出了这样的论点:不合理的开垦和植被破坏是水土流失增加的主要原因,退耕还林还草是控制水土流失最有效的措施。

在国家“七五”黄土高原综合调查项目中,唐克礼承担了“黄土高原土壤侵蚀区域特征”课题。在这项研究中,她明确指出,黄土高原的强侵蚀区并不出现在降水最多的水蚀区,而是出现在半干旱的水蚀和风蚀交错区。这一观点对治理黄河和黄土高原的总体战略战术决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为了进一步研究水蚀风蚀交错带,中国科学院水土保持研究所决定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建立野外试验站。

从1990年5月开始,唐克礼带领他的助手侯和一只毛驴等20多名青年科研工作者,在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岔路口开始了野外科研考察。在半个月的时间里,他徒步1000多公里,考察了六道沟、葛柳沟、沙哈拉河流域。经过反复比较研究,唐克礼最终选择了神木六道沟流域,这是一个典型的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如果这里的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将对黄土高原北部约20万平方公里的水蚀风蚀带的环境整治具有重要的指导和示范意义。

前三年,来六道沟做研究的人分散在村民家里。后来终于筹集了17000元,在村民的帮助下,建起了一个5孔窑洞,围起了一个1300平方米的小院。最后,他们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经过几年的考察,一个7平方公里的实验区已初具规模,基础研究工作已在六道沟展开。在1997年召开的中科院成果鉴定会上,来自神木六道沟的“八五”国家科技攻关项目“生态环境修复与修复技术研究”的成果得到了与会专家的高度认可,获得了中科院科技进步三等奖。他们的水蚀风蚀叠加侵蚀型水土保持科学试验,使六道沟植被覆盖率由15%提高到35%,水土流失控制面积达到40%,开辟了水土流失的新领域,也为黄土高原水蚀风蚀交错带的水土保持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

因为这里交通不便,生活环境艰苦,直到2007年才成为陕西省水土保持研究所的正式野外场地。

2001年,神木站现任站长范军第一次去六道沟的时候,还只是一个刚毕业留校的研究生。没想到,从那以后,他的研究工作就再也没有离开过六道沟。

从2007年始,樊军带领大家开展退耕植被水循环定位观测对比试验研究。通过野外观测,他们发现,苜蓿、柠条等植物根系在生长过程中会迅速消耗土壤水分,导致深层土壤干燥化,进而影响到浅层地下水的补充。樊军的观点是,应该种植复合植被,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缓解土壤旱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855.html
上一篇国家建立疫苗()制度
下一篇 韩城的黄河景点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