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技 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包括

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包括

桫椤曾被传统车企抛弃的自动驾驶VaRoS测试车速达到了90km/h,是当时该车发动机能提供的最大速度最近电动车自动驾驶的事故频发,引发车友们开启互喷模式,其实科技迭代这种事,大家还是应该做一些科普积累。自动驾驶的概念出现得比燃油车还早,甚至…

无人驾驶技术面临的问题与挑战不包括

刺状树蕨

被传统车企抛弃的自动驾驶

VaRoS测试速度达到了90km/h,这是当时发动机所能提供的最大速度。

最近电动车自动驾驶事故频发,导致车友开始互喷模式。其实应该为科技的迭代做一些科普积累。

自动驾驶的概念出现的时间比燃油车还要早,甚至可以追溯到500年前达芬奇发明的第一辆自走式马车,虽然只是为了运载和贩卖食物,还有诸葛亮的木制牛一系统。

到了50年代末,自动驾驶被提上日程,涉及人工智能的研究方向自然是如何让汽车像人一样思考。无疑,这种研究可谓雷声大雨点小,各种宣传平台。甚至有人预言“机器将在20年内解放人类的双手”。大量热钱涌入后,没有一个样机落地,70年代中期泡沫破灭,人工智能技术遇冷。

多亏了德国科学家恩斯特·迪克曼斯,真正的自动驾驶始于20世纪80年代。在他被命名为“自动驾驶仪的实际发明者”之前,他的工作是分析宇宙飞船Tai 空返回地球大气层所需的轨迹。

Dickmanns认为自己的未来不在台湾空而在陆地。他通过在车上安装电脑、摄像头和传感器,成功制造了无人驾驶汽车“VaRoS”,并于1986年开始在大学进行测试。

VaRoS配备了两个CCD摄像头,加速度计和角度变化等其他传感器,由多个Intel 8086处理器组成的计算系统,以及用于控制方向盘、油门和刹车的底层控制执行器。

Dickmanns的团队还构建了一个名为“4D”的动态视觉模型,随着时间的变化在三维空间中观察物体。比如通过摄像头获取左右白车道线,推导出车辆相对于道路的状态变量。然后,使用卡尔曼滤波软件递归估计状态变量,并将其转换为适当的驾驶指令以自动控制车辆。

卡尔曼滤波器非常适合于不断变化的系统。它还具有占用内存小、速度快的特点。当时计算机的运算速度还不够快。如此优秀的系统,可以应对视觉街景快速变化的问题,让高速自动驾驶成为可能。这辆车后来在巴伐利亚州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跑到了时速90公里。

嗅到商机的德国汽车制造商戴姆勒找到迪克曼斯,成为他的赞助商。

1994年,经过几年的发展,奔驰500 SEL VITA-1和VITA-2上路了。当时的情况和现在差不多。自动驾驶汽车的驾驶座上仍然坐着一名工程师,他的手会放在方向盘上以防万一,而真正的驾驶员是车辆本身。两辆自动驾驶汽车在三车道高速公路上以高达130公里/小时的速度行驶了1000多公里。成功演示在自由车道行驶,识别交通标志,车队根据车速保持距离行驶,自动变道等。

虽然中间有一些不完善的地方,比如当其他车辆遮挡了测试车辆前方的道路标志,或者道路标线变得模糊,测试车辆的车道识别功能就开始出现问题,但是在那个年代,这已经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了。

上世纪90年代末,经济危机导致盈利无望的自动驾驶技术被冻结。汽车制造商意识到,自动驾驶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投资。然而,在破产和联邦政府援助中挣扎的车企不仅无力支撑高昂的RD成本,也不愿意改变燃油车内部已经形成的结构。毕竟很多自动驾驶配备的传感器都是耗电的,燃油车还得加个大电池给它们供电,多此一举。

另一个因素是,当时的自驾概念似乎从一开始就与德国厂商的市场定位有些冲突。长期以来,传统车企打造的都是“司机的车”。戴姆勒选择拿出所有的钱来帮助司机,并不是为了彻底扼杀这个职业,而是为了让用户不再害怕事故,证明计算机视觉技术可以用来预防事故。

总之,短期内看不到效益的自动驾驶技术已经被传统汽车厂商抛弃,直到电动车的兴起。过度包装的“无人驾驶”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无论是互联网公司谷歌、百度、特斯拉,还是造车新势力魏,一提到AI,就一定要提到无人驾驶,这让无人驾驶成为茶余饭后的热门话题。

当我们谈到无人驾驶时,往往会混淆“无人驾驶”、“自动驾驶”、“驾驶辅助”这几个词,认为它们是可替代的关系。事实上,它们代表了不同水平的自动驾驶技术。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对自动驾驶技术进行了分类,这是目前国际公认的术语定义。

L0属于传统驾驶,L1和L2属于驾驶辅助,L3-L5属于自动驾驶,L5的自动驾驶技术水平也被称为“无人驾驶”。目前驾驶辅助技术已经部署在量产车上,俗称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

驾驶辅助技术在L1和L2,自动驾驶技术的L1阶段,车辆开始介入制动和转向控制中的一项,分担驾驶员的工作。与L1相比,L2的驾驶操作主体由人变为系统,但负责外围监控的主体全是人。

相比驾驶辅助,自动驾驶对技术和车辆性能的要求更加严格。首先,需要一个更好的目标识别算法。“误报率”这一指标是衡量自动驾驶技术的重要考量因素。比如自动驾驶中有一个AEB (Autonomous Emergency Braking,自主紧急制动),如果总是误刹车,会对车辆的安全造成威胁。另外,自动驾驶的漏报率一定要降到零,因为如果有漏报,可能车毁人亡。

另外,视觉和雷达的集成也要进一步提高。以特斯拉为例,Autopilot使用的车辆识别技术还比较原始。它基本上是看这个车道或者相邻车道的车屁股。车屁股有非常明显的特征。车屁股和车灯下面都有阴影。这辆车是对称的几何体。这些特征使它在晚上能被清楚地辨认出来。然而,在之前的事故中,特斯拉撞上了一辆侧停执行公务的警车。这辆车的颜色和背景很难区分,所以视觉其实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为什么这次车祸中雷达没有探测到拖车?特斯拉回应称,雷达确实检测到了这辆车,但将其归类为过马路的路标。从普通雷达算法的角度来看,它希望在接近时做出更准确的判断。但遗憾的是,这辆拖车的底盘很高,雷达安装位置比较低,所以靠近时没有发现。

无人驾驶技术处于最高水平,无人驾驶=完全自动驾驶,驾驶完全交给无人驾驶系统。告诉系统目的地,汽车会带你去你想要的目的地。至于中间行驶过程,怎么走,开多快,车说了算。你只需要安心的在车里睡觉或者思考。听起来是不是特别酷?

从驾驶辅助到自动驾驶,面临第一次转型;从自动驾驶到无人驾驶,是第二次转变。自动驾驶不仅仅是一个算法,它是一个超级复杂的系统工程,不是车商的广告里三言两语能概括的。完全自动驾驶可能永远不会到来。

终极问题,自动驾驶算法能否超越人脑?

我们需要了解机器学习算法的原理。自动驾驶的策略需要通过大量的数据来训练。起初,性能可能很差,但每公里可以获得新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的迭代训练,可以实现更好的策略。随着训练的深入,可能每十公里、几百公里、几千公里都要采集数据,迭代一次。

所以也就不难理解,越训练到后期,越难获得有效数据,成绩增长也就止步不前了。以采用纯视觉感知方案的特斯拉为例。虽然AI日展示的是Dojo超算,但算力并不是瓶颈。瓶颈在于视知觉本身。真实道路的复杂和无尽的变化,基本上不可能与有限的神经网络模型完全拟合。

比如视觉感知系统如何有效识别街道信号灯和广告招牌?如果车前挂了一件有站牌的衣服,怎么判断?虽然计算机可以配合其他方案辅助识别,但这远远超出了纯视觉的范围。

你可能会说这些问题都是靠高精地图和激光定位解决的,但这需要非常高频率的地图更新节奏。夏天采集的激光地图到了秋天,点云会因为行道树叶子脱落而不匹配。如果下雪,几个小时内整条街都会被雪覆盖,点云甚至可能会不对齐,反而会把车带到沟里,人开车很少会受这些情况的影响。

况且大脑在驾驶时会利用经验和潜意识逻辑做出很多实时决策,而深度学习不具备推理等思维能力。比如路上吹一个塑料袋,或者刮风天吹落一片树叶。无论是视觉还是雷达感知,都是疑似障碍物,需要紧急停车或避让,但人会直接开过去;而一个小水坑或者错综复杂的光线造成的阴影都可以被雷达感知,但是视觉可能会被判断为障碍物。这个时候怎么做决定?是不是每一场都写if-else?

最麻烦的是几乎找不到解决上述问题的工程解决方案,这也是为什么目前的全自动驾驶方案严重依赖车路协调,使用无处不在的监控摄像头,设置大量传感器,为车辆提供更大范围、更高精度的环境数据。

车辆之间还有车联网系统相互配合,再通过数据中心协调交通流量,可以实现真正的无人驾驶。但这只是一个科幻小说的想法,因为这意味着改造所有的交通基础设施。谁来制定规则?如何完善规定?自动驾驶作为一种理论和技术,还没有真正实现突破。作为一项在资本推动下渴望商业化的“新技术”,目前缺乏的理论和技术能否在不久的将来突然实现突破,在更大程度上还是在赌博。但从整个行业来看,持悲观态度的占大多数。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辅助驾驶技术依然会伴随着我们。不突破无人驾驶的技术难关,RD永远在路上。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3730.html
上一篇中国自古不产良驹,可能是缺少这种元素
下一篇 丰田电动车技术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