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蒋佳辰:没问题的问题

蒋佳辰:没问题的问题

张宇欣叛逆2021年7月西宁FIRST青年电影展,电影《没问题》(2021)的首场银幕放映,一位观众站起来问导演蒋佳辰:你叛逆过么?蒋佳辰导演的《没问题》是一部以东北为背景、讲述一对父女在学业工作等方面产生分歧和矛盾的电影。梁龙饰演的父亲左…

蒋佳辰:没问题的问题

张雨欣

反叛者

2021年7月,西宁首届青年电影节,电影《没问题》(2021)的首场银幕放映,一位观众站起来问导演姜嘉晨:你反叛过吗?

姜嘉晨的《没问题》是一部以东北为背景的电影,讲述了一对父女在学习和工作中的分歧和矛盾。梁龙饰演的父亲左守全为即将毕业但四级没过的女儿左明明向辅导员求情,并与英语老师发生矛盾。但她被告知,女儿已经旷课很久了,晚上在搞乐队。左守全来到夜场,女儿在舞台微弱日光灯的照射下扭着身子唱歌:“老师说你脑子有问题,家里人说你脑子有问题……”左守全被搅进了乐队和醉汉的斗殴,和一群少年一起被关在了警察局。

之后,左守全多次去乐队排练现场找左明明。他已经为女儿安排好了所有的工作:在一所他的老朋友是校长的中学当图书管理员,在家乡有编制。为了得到被女儿当面骂的英语老师的原谅,他努力帮助别人,建立关系,挽回局面,但女儿并不领情。这位父亲千方百计让女儿以“正常”的方式完成学业,以“正常”的程序找到一份“正常”的工作,然后过上“正常”的生活。但对于这些“正常”的安排和设计,女儿表现出了不同寻常的“叛逆”。

很明显,《没问题》反映的两代人的矛盾,其实是因为成长在不同的时代造成的。改革开放后,同一地域不同时代的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部电影通过展示家庭矛盾,讨论了各个领域和社会阶层的问题。

观众的提问在姜嘉晨的心中激起了涟漪。他回答说:“我完全背叛了。从小到大,家里矛盾激烈。”

37岁的姜嘉晨在鲁迅美术学院教影视,这对老年人来说是个好工作。学习电影可能是姜嘉晨在青春期最叛逆的行为。他父母退休前都在体制内工作,观念很传统。他们每天凌晨两点上班回家,不参加社交活动。从爷爷奶奶到父母,都期望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高中的时候,在一次同学聚会上,姜嘉晨告诉一个哥们,他不知道未来要做什么,他很迷茫。哥们问,有没有什么特别喜欢,特别想做的事?他说他喜欢看电影。从初中开始,他省吃俭用买了《看电影》杂志,开始洗碗。他喜欢看昆汀和北野武,觉得他们的东西和电影里电视上放映的不一样。哥们说,那就干吧。

姜嘉晨回家后告诉父母,他想学电影。爸爸傻了,说这孩子不现实,乱世佳人。为什么这么突然?是在外面闲逛的借口吗?“当时我就说,反正这一辈子怎么过,我就是想突破这个东西,年轻的时候就跟着自己的心走。当时和家里人也挺别扭的。”

姜嘉晨报了班学电影,专业课不及格,没考上京戏导演系。于是,他“弯弯”考上了鲁迅美术学院摄影系,就在他的家乡沈阳,他长大的地方。他从大一就开始学习电影,和电影里一心一意搞乐队的左明明一样专一。

他毕业的时候,父母还是希望他能有一份稳定体面的工作,比如去电视台,但他一心想拍电影。大学毕业后,他去北京电影学院读研究生,系统地学习了电影的基础理论知识,迈出了电影艺术的第一步

然而,姜嘉晨的北漂并不顺利。他在一些小制作组工作过,做过美术、制作、道具,但一直走不出一条路。有一次,一个同学给我介绍了一个工作,大厂的主旋律电影,说如果需要剧照,可以自带设备,可以给一万块钱。他觉得花几万块买个相机,做完了有经验留一套设备,也挺划算的。他兴高采烈地拿起相机,准备加入这个团体。有一个通知:嗯,主任有一个亲戚,所以不会需要你。“经济压力太大,只能伸手向家里要。”幸运的是,他的父母看到他不是心血来潮,而是“真的能够把自己完全交给电影”。他们很支持我,但他们只是担心。为什么他们没有一直赚钱?当年鼓励他做电影的哥们,学画画的,大学考的不好。当姜嘉晨在电影圈四处漂泊的时候,他进入了餐饮行业,做了一家跨城市的连锁,年销售额近一个亿。

就在他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位大学老师给他打来电话,说鲁美要去大连校区读影视专业,正缺人。他愿意回来试试吗?姜嘉晨回到母校,和校领导谈了自己在电影学院学习的经历,谈了如何系统地建设影视专业,提出了开设什么样的课程等诸多建议。领导很满意,当场要他来上课。对他来说,回学校当影视课老师可能是电影生涯的一个开始,可以进一步沉淀和积累。同时,自己写点东西,指导学生拍片实践,加强拍片实践,寻找拍片机会,也值得一试。

2009年,姜嘉晨作为外聘教师,开始了影视教学工作。“外面的年轻人,别人说你就得听,别人告诉你怎么样。没有尊重是可悲的。回到学校后,我发现很多人对你有敬意,能表达自己的想法。”

姜嘉晨是一个乐天的人,能适应任何环境。平时上课很好,还负责学校各种活动的拍摄。他的工作没有问题,领导也认同他。他还在鲁美读硕士,整理自己的知识体系,带学生拍短片,搞毕业设计。五年后的2014年,姜嘉晨按照他设计的路线成为了鲁美的正式老师。2015年开始写长篇剧本,想进军影视行业。潜规则

姜嘉晨首部长篇电影《寻狗启事》(2016)的核心是关于留校任教的故事:从东北小学读硕士的张广胜即将毕业。一些学生去了南方发展。有同学问他要不要去私企,他要不要留校等等。担任导师助理后,导师出差了。结果狗丢了,导师不高兴,还有机会留校。

在《寻狗启事》中,张广胜的父亲是一个脾气很大的下岗前技术工人。他和一堆没啥生意的朋友打麻将,觉得铁饭碗是最好的工作。张广胜的爸爸说:“现在腐败的官员被撤职,工人被解雇,学校里只剩下一个安全的地方了。”。

张生的爸爸出去遛他导师的狗,但是它咬了他孙子的手。他和他奶奶为了拿瓷器的钱大吵了一架,狗跑了。张生父亲的原型是姜嘉晨的叔叔。“东北人身边总有这么一个亲戚,是傻子,是老虎,又是老虎,天天大方。”

狗的灵感来自姜嘉晨和他的朋友喝酒。不到30的朋友,在家里找的体制内工作,收入稳定,没什么好担心的。“每天换上工作服,收下手机,按下按钮,所有机器就开始运转。过一会儿,去旅游,下班脱衣服,拿手机,走。每天都是。他觉得,‘我要死了,是人活着的日子吗?“我的朋友想过找一些不错的创业兼职。那两年狗产业火爆,鞍山有了全国最大的狗交易中心。朋友买了一只种狗,回去后发现有先天性缺陷。他想还,狗贩子不还。我朋友一直跑着维权。

姜嘉晨认为,人们为自己的狗急着生气是正常的,但为一只不是自己的狗跑来跑去是一件有趣的事情。在《寻狗启事》中,他让张广胜和他的爸爸匆忙寻找别人的狗,甚至和熟人一起算命。他抽了一张彩票,买了一个不会带进地铁的大牌匾,上面写着“顺其自然”。张广胜没有顺其自然,继续努力工作。他去狗市买狗,价格10万。张广胜说这只狗看起来和他想要的那种有点不一样,人们说狗也可以整容。最后遇到了一帮敲诈者,救了一只想当盘中餐的土狗。

张广胜一呆在学校,就被他父亲的大喇叭宣布了,但是没有呆下去。他意外发现,这个位置被自己喜欢的女孩顶了。他连毕业论文答辩都没通过——论文主题是“东北振兴与发展”,被评价为“观点偏激”。张广胜看到他的父亲在朋友面前骄傲地打麻将,他彻底丢尽了脸。最后和父亲吵了一架,“谁不给孩子提供教育?”没钱也没关系。很难找到工作。你知道,我不知道。如果你不下岗,谁会下岗?如果你不离婚,谁会离婚?"

压垮张广胜留在家乡的最后一根稻草是,他的母亲告诉他,从小到大,他以为自己获得的所有荣誉都是他自己的,但实际上,他的父亲在背后支持着他。张广胜决定去南方找工作。

“家里老一辈的习惯就是找熟人办事。”姜嘉晨说,但他的父亲一直不愿意寻求帮助,而他的母亲则稍微灵活一些。他们在这方面有冲突。小时候我妈想找人送他去快班。当他生病时,她妈妈会去她认识的医院。《没问题》里,左守全的妈妈住院,二姐想到给医生红包;到了殡仪馆,她想到了给抬棺人红包。姜嘉晨周围的人看了之后,都说他自己确实生活在这样的人类社会里。“习惯花钱买安心也是一种文化。”

“东北的年轻人对于现在固化的所谓体制内稳定工作的窒息感,结合自己的、还有身边朋友的一些经历,再加上一些艺术创作,就成了《寻狗启事》。”蒋佳辰说。

《寻狗启事》 (2018)“东北年轻人对现在固化体制内所谓稳定工作的窒息,加上自己和身边朋友的一些经历,以及一些艺术创作,就成了寻狗启事。”姜嘉晨说。寻狗启事(2018)

两代人

我的同龄人和姜嘉晨教的学生中很少有人想留在东北。“大部分都是做婚礼赚钱的,现在可能不止一个小视频,还没有接近电影。”有留在老家的,家庭条件好的,继承产业的,或者能安排一份安稳工作的;到了北京,我想继续我的精神追求。他的学生中,摄影艺术后期的导演都有,而且都不错。

《没问题》和《寻狗启事》一样,都是反映东北人生活的故事。他通过电影表达对家乡的感情,揭示现实中的深层问题。

7月27日晚11点,《没问题》首播后,主持人段炼询问创作缘起。姜嘉晨说,“大家都知道,在这次人口普查中,东北地区的老龄化问题比较突出,过几年人口可能会少一些。所以我觉得非常值得关注。”

姜嘉晨现在大部分时间住在东北部。每学期都在学校重点教一段时间影视专业。其他时间,他创作剧本,拍摄自己想拍的作品。“我现在相当平衡。”

他的第二部故事片《没问题》,获得今年首届青年电影节最佳故事片提名,并纳入第37届华沙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也是在教学间隙创作的。他想说的是《寻狗启事》中年轻人的困惑,《没问题》关注的是中年人的困境。

父亲左守权是某地报社主任,享受着纸媒辉煌时代的福利。人到中年,住的是江景房,开的是沃尔沃,钱和关系没什么区别。但体制结构受到了市场化的冲击,人生轨迹和单位前景都在走下坡路。在《没问题》中,有这样一个场景:冬天,报社的总编辑坐在房间的尽头,身后放着一个电暖器;一堆中年男人“报社元老”挤在房间的另一头,烟雾缭绕,两个“小太阳”开着暖气——因为报社没钱交暖气费。房间的角落里有一堆他们单位的旧报纸。对于收废品的人来说,价格降低了,每公斤90美分。问你愿不愿意,主编一摆手,卖了。那里堆的也是废纸。

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每个家庭都订购报纸,姜嘉晨一家阅读当地的早报和晚报。现在他只在飞机上打开报纸。他和一个在报社工作的老师聊了很多素材,他创造了老左这个角色。姜嘉晨说,报社系统的小环境反映了他所经历的东北大环境。“那左守权的未来呢?(喜欢)东北,曾经是个谈恋爱找对象的繁华之地。那时候工人是最好的。一旦新事物冲进来,技术创新、观念创新、市场创新、政策创新,就会受到冲击。”

“为了孩子。”这句台词在电影中反复出现。“父母本该给几个孩子共同的爱,结果却转移到一个人(独生子女)身上。这种爱有时可能会被转化、被强迫或被干涉,平衡被打破。年轻人变得越来越自觉和独立。对于父母来说,他们需要自我情绪的强烈释放,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个东西就变成了一种约束。”姜嘉晨分析道。他说他介于左守全和左明明之间。他对孩子的希望是,健健康康,开开心心。

露天放映结束后,一位年轻的东北观众起身说,高考结束后,他们选择远离家乡,到广西读书。“我想问问主任,针对东北目前存在的问题,您对我们这种想去的人有什么建议?”

“想去就去,追逐梦想,找一个能承载你人生价值的城市,”姜嘉晨说。“我只是一个电影编剧。我只想通过电影把我熟悉的东北呈现给观众。我只是想通过我的方式,把生活中遇到的人和事展示给大家。”事实上,《寻狗启事》的开放式结局并没有描述张广胜的未来,这也是他的特殊安排。他不想在作品中回答这个问题。

姜嘉晨在一次采访中告诉我,“鱼本应该生活在海里,但普通人生活的每一个地方都只是一个大小不一的鱼缸。我们被圈养,逐渐适应。虽然大鱼缸里有更多的挑战,但里面有更丰富的水生植物和更多的食物,让你可以长得更大。但那只是一个鱼缸。”

《没问题》 (2021)没问题(2021)

灰色幽默

西宁露天放映当晚,第一个起身提问的观众说:“我想向你求证。有没有借鉴安东尼奥尼的《红色沙漠》,通过明黄和红色质疑东北工业化文明在现时代的变迁?”

姜嘉晨没有直接回答这个问题。他说设计颜色时,左守全穿红色代表权威,左明明穿绿色代表自由,鲁老师穿蓝色代表浪漫。

很难找到一部匹配没问题的电影,这和很多观众习惯的印象是不一样的。与安东尼奥尼风格无关。在这第一次入围的众多自我表现风格强烈的电影中,《没问题》是一部很有商业潜力可以在影院上映的电影,有点特别。露天看节目的人多,豆瓣打开快,才6.1。电影谈完后,第二位观众起身说,这是他这几天看得最好笑的电影。他在豆瓣看到有人评论他的电影商业化。他不否认。“我觉得我的勇气在于,我敢带着商业的表情来参加电影节。”

小时候父母在外面忙,就从外面锁门,把姜嘉晨锁在家里,不让他乱跑。他呆在家里,看完了《十万个为什么》和《儿童画报》,拿着录像机看录像带。他经常看的书有三本,他追溯回顾总结,对他今天电影创作的内容和风格都有影响:一本讲述宇宙的奥秘,埋没了他的探索视野和叙事逻辑;一部从电视台录制的译制电影《音乐之声》,培养了他对类型片的认知和热爱;是素描专辑,是超级综艺和曲院杂谈的各种节目精选,让他在幽默感中成长。

很多人对东北的喜剧印象深刻,主要是因为东北的喜剧演员和喜剧小品太多了。然而,姜嘉晨认为,严格地说,他的作品不是原始意义上的喜剧。或许称之为“灰色幽默”更为准确。

他的第一部短片叫《V》,是大学一年级用DV拍摄的。就是“没问题”的原型。东北话,讽刺,喜剧都是潜意识的创作,形式上的东西很多。经老师推荐,参加了大山子艺术节期间的独立短片展映。整体反响挺好的,坚定了他干电影的信心。当时的短片拍摄纯粹出于兴趣,但对他来说是一次重要的“试水”。

他的第一个长篇剧本叫《不治之症》,东北方言,讽刺喜剧,入围了第一届绿色计划15强。不过,距离前10名还是有一定差距的——如果你入围前10名,就可以获得资金制作短片。于是,在知识、技能、实践的积累之后,他开始了自己拍摄长篇故事片的探索。

春节期间,姜嘉晨听亲戚朋友打麻将。麻将本身没什么意思,但是听一桌人谈论麻将,对他来说很有意思。《寻狗启事》中这样的台词还挺多的,东北方言偏。在《没问题》中,他克制了很多,他的幽默更多是基于人物关系的尴尬。在他带走的一个场景中,左守权失业后回到一家已经被互联网公司收购的报社,对一群陌生的年轻人说:“这个地方现在不工作了,但我在这里待了半辈子。作为这个地方的老人,我对它是有感情的。”它属于未来的年轻人。希望你能留着这个摊子,不是让它废弃,而是让它复兴。左权走后,Xi传来悲壮的风萧萧易水寒。但是屋子里的人都很不解,说这个人丢了工作,精神受刺激了?

在拍《寻狗启事》之前,他听王宏伟老师说,第一部不需要那么成熟,年轻的导演只要有活力就可以了。他觉得有道理,所以影片用了63个场景63个镜头,一路拿在手里,尽了全力。在拍摄第二部作品之前,他听王庆强老师说过,中国年轻导演不缺个人表达,和西方年轻导演最大的差距是技术。他觉得有道理。没问题想同时追求叙事和表达。去年上海电影节,我参与了风险投资。导演刁亦男看了片段,说挺好的。他在商业和个人表达之间找到了一个点。“他说,特别难的是,你做的是东北风格的喜剧。如果你往这个方向倾斜,会很无聊,很难看。如果向那个方向倾斜太多,又会变成那种(固化的)喜剧。”

姜嘉晨想做一些不同于已经成型的东北叙事的东西。我问他对近几年红极一时的东北青年作家班瑜、双雪涛、郑智等熟悉吗?他们都是碰巧出生在沈阳的80后。姜嘉晨开始聊天,而班瑜的创作就在沈阳。前几天刚和他喝过酒聊过电影。双和他的班级,离中学不到一公里远;郑是在酒鬼的天堂里坐过一次。他经常去喝酒。“他们的代表作背后,都在说一个时代的谢幕。有些人在时代的大潮下挣脱逃离,却无力反抗。我的作品和他们的共同点是时代中人的无力感、匆忙感和被动性。无论是张广胜还是左守权,他们都觉得自己总是在有所求,却总是处于被动状态,未来充满了未知。他们都受到这个时代大潮的冲击。”

“电影没必要在形式上这么悲情。”他说。他想了一下,伍迪·艾伦是他最喜欢的导演,虽然他不能尝试这种在曼哈顿街头谈论各种价值观的电影。“但我真的很喜欢。好看又好玩。没有你说的那么深刻,但是很有嚼劲。看着不打扰,我还在想,我乐在其中。”

他说《寻狗启事》和《没问题》这两个故事都很冷,但他在情感上传达了一点温暖。“东北人善于自嘲,解构受苦的东西,在极冷的地区,在不稳定的环境中取暖。你以为很重的东西,其实没什么。有点概念。举起一个重物很容易。”

姜嘉晨靠在工作室的沙发上,手伸进眼镜,按了两下鼻子,说想想东北人自我解构的例子。“是的,”他说。家里一个亲戚,女儿中学没好好学习,一天都管不了出门。那个亲戚说,“‘反正以后跟我没关系。她丈夫什么都受。总有一些事情可以打开。东北人骨子里的信仰是乐观。如果你不面对你不能面对的事情呢?你过时了吗?物质上的痛苦解决不了,哪有时间去体验精神上的痛苦?所以,乐观向上,通俗易懂,是东北文化的特点之一。"

“也许我就是这样的性格。当我遇到问题时,我的意思是‘我能做什么?结束了。”姜嘉晨说道。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644.html
上一篇清凉山有什么
下一篇 孙一圣:在写作中,“曹县”成为人性的计量单位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