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李伯安,留白的长卷

李伯安,留白的长卷

刘潇1998年5月2日,一个默默无闻的画家倒在了 巨幅长卷前,时年54岁。这天上午他已经 连续挥毫4个多小时,而距离他在这幅长卷 落下第一笔已经过了10年。他多次深入甘 南、青藏,将自己融入了黄河源头巴颜喀拉,用水墨人物画描画出藏族人民的精…

李伯安,留白的长卷

刘晓

1998年5月2日,一位不知名的画家倒在一幅巨幅画卷前,享年54岁。今天早上,他已经连续挥舞头发4个多小时,距离他在这个长卷中第一次挥毫已经过去了10年。他多次深入甘南、青藏,融入黄河源头巴颜喀拉,用水墨人物画描绘了藏族人民的精神信仰和广阔天地。

郑州美术馆馆长罗鸣告诉《环球人物》记者,这幅画“气势磅礴,苍凉壮丽”他为展览题词,并题写了魏碑“魂颂”四个字。当观众欣赏这幅长卷的结尾时,可以看到大量空白的、隐约可见的素描,这是画家未完成的作品。罗鸣说,“长卷末尾的空白,也是李伯安一生的空白。”这最后一卷,原本由李伯安搁置,在后人收拾遗物时意外滚落,成为百米长卷《天路》的最后一部分。

此前,长卷《走出巴颜喀拉》曾先后在北京、上 海展出,这次在郑州美术馆展出,再度吸引了各地观 众前来观看。一天观展者多达五六千人,有的观众一 连四五次前来观看,各方好评如潮。

《走出巴颜喀拉》第一部分《圣山之灵》。此前,长卷《走出巴彦卡拉》先后在北京、上海展出。此次在郑州美术馆展出,再次吸引了世界各地的观众前来观看。一天看展的人多达五六千,有的观众连续来看四五次,好评如潮。出自巴彦卡拉,第一部,圣山之灵。

《走出巴颜喀拉》第二部分《开光大典》。《走出巴颜喀拉》第二部《开幕式》。

《走出巴颜喀拉》第五部分《玛尼堆》。出巴颜喀拉第五部玛尼堆。

雄伟,苍凉,壮丽

《走出巴颜喀拉》有10个部分,分别是圣山精神、开幕式、朝圣、哈达、玛尼堆、老左、休息、藏戏、赛马和朝圣。黄河气势如虹,冲出巴颜喀拉,雪山连绵,道路崎岖。在这幅121.5米的水墨画卷中,266位几乎与真人一般大小的藏族人,或骑马挥鞭,或朝拜,或舞蹈,或行走,或思考,或欢笑。

10个部分艺术风格各异,以史诗的形式展现了巴颜喀拉的“壮丽、苍凉、壮丽”。《圣山之灵》第一部具有写实油画风格。在云和图腾中,两个藏族妇女手持转经筒,跪拜。《开光大典》第二部体现了传统的线描和写意风格。飘动的长袍,庄严神圣的气氛,飘扬的旗帜,威风凛凛的长角,虔诚的女人……僧袍、长号等乐器用细长的黑线勾勒出来,再经过简单的摩擦渲染,形式感十足。第九部《赛马》展现了画家的浪漫主义风格,几名骑士排成一列冲向观众,气势磅礴。《天路》的最后一段充满了超现实主义的风格。

在艺术手法上,李伯安秉承中国水墨画的优良传统,坚持用水墨和宣纸进行创作。但他不是心胸狭隘,而是做到了兼容并包,中西合璧。在《开光大典》第二部的创作中,可以看到吴道子《唐人八十七神仙图籍》中的人物布局。同时从西方艺术中汲取营养,引入光影方法,赋予画面鲜明的光影对比。从德国科尔维茨的版画中,我们可以了解“刀斧雕刻”的用笔线条,学习法国罗丹的雕塑,创造“写意”的方法。

李伯安的儿子李飒已经研究他父亲的作品好几年了。他说,在李伯安的观念中,中西方艺术并无隔阂,但他在艺术上对不同的材料和风格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借鉴,对更多的艺术形式进行了实践和混合,最终形成了今天的“世纪杰作”,艺术手法多样,震撼人心。花十年时间画杰作。

关起门来创作人物画是不可能的。李伯安自己练习。从70年代初开始,他几乎每年都深入太行山区,画出《日出》、《太行人》、《打山楂》、《压酸菜》等作品。他写道:“漫长的岁月把(太行)人的身体融入了大山的厚重、淳朴、胸怀和性格。”90年代多次到青海、甘南藏区采风,画了大量哈达、希望、父女等藏族肖像。

20世纪80年代末,四川美术学院在校园里为李伯安做了一次内部展览。当时日本收藏家Keefe West想成立亚洲最好的水墨画收藏馆,收集亚洲每个国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然后在世界各地巡回展出。一位“画家”向西方基夫推荐了李伯安的画,基夫闻讯赶到四川画院。他立刻被眼前的画惊呆了:黑漆漆的行人像太行山一样站在他面前,不可抗拒的精神力量感染了西方的基夫。他立即邀请李伯安进行创作。

李伯安开始思考用什么样的画来代表中国。最后,他的想法定下来了:以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为依托,以小组构图的方式塑造黄河哺育的中华儿女,题目是《走出去》。1988年,他正式开始创作这幅巨幅画卷。后来由于体力不支,主题仅限于藏族文化。

李洒这样评价父亲的创作心态:“艺术作品中的崇高感,来源于强烈的生命感悟、对生命的反思、对生命能量的突破和自我超越。”

李伯安开始写作后不久,西方的基夫就去世了,日本方面撤回了首都。李伯安没有放弃创作,而是“更自由地绘画”,并将毕生积蓄用于收藏和绘画。他患有甲状腺机能亢进和严重的颈椎病。去世前不久,颈椎病让他头晕目眩,连续几天创作不出来。身体的疲惫让他不得不躺在沙发上看图。1998年4月底,一个朋友在他出差前来到他的画室,由衷地劝他:“先把这一段画放在一边,仔细检查一下,认真看病。”但是他不听。

1998年5月2日,李伯安已经完成了第七稿,距离他第一次着墨已经过去了10年。当天中午,连续画了4个多小时后,他离开画室吃午饭。刚迈出绘画室的门,便倒在了地上。1999年,一生没有办过画展,也没有出版过画册的李伯安,被146位画家捐了款,身后的第一次全国美展在中国美术馆举行。

仁慈的“大姑娘”

1944年7月,李伯安出生在河南洛阳老城。第二年年初,他迷上了画画,经常随身带着他的素描本。有时候,画了一整天后,妈妈会叫李伯安来吃饭,她经常一遍又一遍地叫他,但他再也没有回来。那时候,他和三哥经常挑着扁担往家里挑水。有一次,他前面挑水,三哥在后面,走着走着就走歪了。三哥急忙拍了拍李伯安的肩膀。“嘿,你为什么要离开这条路?家在那个方向!”李伯安刚刚恢复理智。原来他一直跟着一个路人观察他走路的姿势。

在中国新年期间,这个家庭会给每个孩子一点钱。李伯安把自己的那份存起来,有时甚至向他的三哥借。“你那份可以给我,画完了我还你。”在寒冷的天气里,他拿着省下来的钱去买画册。

由于家境贫寒,加上母亲常年患病,李伯安当过瓦工,卖过汽水,赚钱补贴家用。1961年毕业于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1964年,李伯安成为小学的代课美术老师,终于有了每月30元的固定收入。班上有个穷学生,上不起学。李伯安掏出七八块钱来帮忙。家里人以为他只是想解决学生的燃眉之急,但他每个月都是这样。

1968年,由于出身问题,李伯安无法在小学任教, 又开始了奔波不定的生活。直到1973年,李伯安终于 调入河南美术出版社,做编审工作。李伯安面孔白净, 温和斯文,被同事们开玩笑称为“大姑娘”。

左圖:1998年,创作中的李伯安。右图:1998年,李伯安去世前不久,严重的颈椎病使他一连几天无法起身作画。1968年,由于出生问题,李伯安无法在小学教书,开始了不安的生活。直到1973年,李伯安终于被调到河南美术出版社当编辑。李伯安面容白皙,温文尔雅,被同事们戏称为“大姑娘”。左图:1998年的李伯安。右图:1998年,李伯安去世前不久,严重的颈椎病使他好几天不能起床作画。

李飒向记者回忆了一件往事。当时,为了创作《走出巴彦卡拉》,李伯安租了两间教室作为工作室,冬天闷热,夏天闷热。“小时候父亲对我一直很好。但有一件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一次放学,李仨来到父亲的画室,拿起一支毛笔,在手心里摩挲。李伯安非常生气,抓起刷子说:“这是什么?这就是生活!”那是李仨第一次看到父亲眼中的火。“原来绘画对我父亲来说是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

李伯安贫穷而快乐,待人真诚。家里没什么值钱的东西,除了一个珍贵的老陶罐,艺术价值很高。一个冬天,我的朋友来看我,他被陶罐的形状吸引住了。李伯安提出要把它寄给一个朋友。半夜,窗外寒风凛冽,李伯安突然发现他的朋友忘记拿走陶罐,于是他把陶罐揣在口袋里,冲到朋友家。

在家里,李伯安是一个孝顺的儿子和善良的哥哥。母亲去世后,李伯安每年都会回洛阳老家,和尚未出嫁的三哥一起过年。他也是一个温柔的丈夫。有一年冬天,公司发电影票,他陪妻子去电影院。电影持续了3个小时,他在电影院外面等了3个小时。老婆出来的时候,觉得无比心疼。

由于颈椎病的加重和创作的需要,1996年李伯安向出版社的领导请了长假。在请假申请中,他主动要求单位停发工资,并写道“画完了再发。”这时,他准备把所有积蓄投入到创作中。它呼应了徐悲鸿和蒋的人物画。

1985年,商业大潮涌入国内,方兴未艾。受西方思潮影响,“新潮艺术”席卷绘画圈,猛烈抨击中国传统水墨画:太老了,“该进博物馆了”。李伯安在陋室里画了一幅名为《墨韵通达天地宽》的作品,用写意的手法表达了自己不为潮流所动的志向。画的右边站着一个脸很深的男人,胳膊里抱着一个画板。这是他的自画像。不像他皮肤白,身材瘦,画面中的男人就像一尊棱角分明的雕塑。在《爱溢出》中,他写道:“在吸收外来营养的同时,我并没有偏离传统的轨道太远。那是因为我对冼和莫云有根深蒂固的崇拜。”

李伯安的墨韵传达了一种不同寻常的精神。1999年,时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的刘勃舒被李伯安作品的精神所感染。他动情地评价说:“李伯安虽然没考上中央美院,但他一生奋斗,爬太行山,过太行山。他的境界很高,能融会古今中外文化……”最后他说:“我不得不接受,但我够不着。”刘勃舒直言不讳的呐喊震动了北京艺术界。

中国美术馆前馆长杨立洲也曾专门向中宣部写报 告,请示批准中国美术馆收藏《走出巴颜喀拉》,呼 吁不要让这幅巨作流失到海外,因为这幅巨作画出了 中华民族的精神,价值不亚于国宝文物。如今,《走 出巴颜喀拉》由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珍藏。

1985年,“新潮美术”席卷画坛,水墨画受到抨击。李伯安创作了一幅水墨画自画像《墨韵通达天地宽》。前中国美术馆馆长杨力舟也给中共宣传部写信,要求批准中国美术馆收藏的《走出巴颜喀拉》,呼吁不要让这幅杰作流失海外,因为它描绘了中华民族的精神,与国宝和文物一样珍贵。如今,出自巴彦卡拉的作品被清华大学美术馆收藏。1985年,“新潮艺术”席卷画坛,水墨画受到冲击。李伯安创作了一幅水墨画自画像《墨韵通达天地宽》。

李洒小时候去过父亲的画室。“我看见他为了重画长卷中的一段,在晒衣台的玻璃窗上写字。一个人举着一幅6米长的画,对着太阳,画着,卷着,展开,移动,一寸一寸地艰难移动。”一位艺术评论家评论说:“在这个不孤独的时代,李伯安满足于孤独。他把自己所有的希望、理想、感情都悄悄植入了自己热爱的艺术,一生都在编织。”

罗鸣说,“李伯安没有画大城市的发展,也没有画江南的美景。而是画出了民族历经苦难依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的自信,画出了中华民族搏击天地的精神史诗。”他感叹:“能代表这个时代的艺术家是什么样的艺术家?绝对不是谁的作品卖的价格越高,就越值钱。”

20世纪是中国人物画觉醒的世纪。李伯安的《走 出巴颜喀拉》作为“世纪之作”,与徐悲鸿、蒋兆和 的创作遥相呼应。如果说蒋兆和的《流民图》是战争 年代社会底层人民的一曲命运交响曲,徐悲鸿的《愚 公移山》以宏大的气势、震人心魄的力度传达了一个 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那么在李伯安的笔下,恢弘 的气象、不屈的风骨、坚韧的生命已然融为了一体。 266个形态各异、苍茫凝重的人物形象,仿佛座座丰碑,永远伫立在中国美术史上。

李伯安20世纪是中国人物画觉醒的世纪。的《走出巴颜喀拉》是徐悲鸿和江的作品相呼应的世纪佳作。如果说,江的《流民图》是战争年代社会底层人民的命运交响曲,徐悲鸿的《愚人移山》传达了一个古老民族气势磅礴、实力惊人的决心和毅力,那么,在的笔下,壮丽的气象、不屈的性格、顽强的生命融为一体。六十六个造型各异、威严无限的人物,像一座座丰碑,永远屹立在中国美术史上。李伯安

1944年生,美术编辑、水墨画家,出生于河南洛阳。1961年毕业于郑州艺术学院美术系,多年深入太行、青海、甘南,作品有《日出》、《打山楂》等。出了巴颜喀拉,历时十年的水墨人物长卷,被称为“世纪佳作”,于1998年5月2日辞世。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847.html
上一篇穿越者王莽的小说
下一篇 未央,在朝鲜的漫天大雪中写诗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