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草原小夫妻,留学归来“云”放牧

草原小夫妻,留学归来“云”放牧

草如茵在俄罗斯留学我们的草原牧马放羊,携手相伴,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滕吉如格这对90后夫妻回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当起了牧民。他们一改祖辈的传统畜牧方式,引进国外新品种、开拓全球新市场,在2000余亩的牧场上,书写着…

草原小夫妻,留学归来“云”放牧

草就像她的垫子

在俄罗斯留学在俄罗斯留学

我们的草原我们的草原

90后夫妇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毕业后,回到内蒙古锡林郭勒大草原,当起了牧民。他们改变了祖先传统的畜牧方式,引进了外国新品种,开拓了新的全球市场。在2000多亩牧场上,他们书写了别样的激情青春。留在俄罗斯,回到中国:大草原是我们的家。

28岁的敖木希勒从小在草原长大。2012年,他离开了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家,去呼和浩特的内蒙古大学读书。

经过四年的刻苦学习,敖木希勒不仅在学业上收获颇丰,还赢得了女孩阿拉腾吉如格的喜爱。这个女孩,也是草原人,比敖木希勒小一岁。她花了很多时间,留下了两人携手一生的决心。

2016年大学毕业后,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前往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学习社会学。

在外流浪,两人聊得最多的就是乡愁,尤其是看到俄罗斯发达的畜牧业,想到家乡世代相对落后的畜牧方式,都萌发了回牧区的念头。“父母年纪大了,没有太多精力照看牛羊。如果不回去,老人几十年的心血可能就没了。”这对恋人在俄罗斯留学两年后回到家乡,成为了牧民。

两人的父母虽然想不通,但更多的是担忧,放牧毕竟是个辛苦活。敖木希勒宽慰家中老人:“你们放心,我们读过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畜牧业。”说着,他拿出一沓厚厚的方案摆在他们面前。原来,早在学校,他和阿拉滕吉如格就给牧场做了一整套发展规划,包括转变生产经营方式、调整牲畜结构、建设牲畜暖棚等。

马背上的生活他们的父母虽然想不通,但更多的是担心。毕竟放牧是一项艰苦的工作。木西乐安慰家里的老人:“放心吧,我们读过书,会用科学的方法发展畜牧业的。”说完,他拿出厚厚的一叠计划,放在他们面前。原来,早在上学的时候,他和阿拉腾吉如格就为牧场做了一整套发展规划,包括改变生产经营模式、调整牲畜结构、修建牲畜大棚等。马背上的生活

看到儿子和准儿媳充满创业信心,父母稍微放心,答应放手,让年轻人有机会。谁知,两人的第一个决定让老人吓了一跳。

木西乐想卖掉自己的500只羊,引进国外新的肉牛品种。这种想法颠覆了传统,有很大的风险。父母虽然不说,但心里充满了担忧。善解人意的阿拉腾吉如格帮忙安抚老人,给他们看了一些在俄罗斯牧场拍摄的画面:绿油油的草原上,大棚连在一起,美得像玻璃宫殿,一群群牛羊膘肥体壮,悠闲地漫步。

“放牧人?那些管子是做什么用的?为什么他们的棚子这么整洁干净?”这个老人很笨。阿拉吉鲁格说,“这是我们的目标,建立一个现代化的牧场。”

在家人的支持下,从2019年开始,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着手调整牲畜结构,用卖羊得来的资金,从澳大利亚等国引进西门塔尔牛和安格斯牛,尝试改良牲畜。引进“洋牛”:草原儿女的现代牧场

一时间,草原上“洋牛”多到牧民都来看热闹,怀疑这些“洋牛”会不会水土不服。经过长途运输、环境变化和饲养管理的改变,“洋牛”容易出现应激反应、机体抵抗力下降等问题,从而诱发疾病。

学校的知识暂时用不上,老牧民也没有太多这方面的经验。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只能自学成才,从网上搜集知识,对“洋牛”采取隔离、分组、防疫、驱虫等措施,摸索前进。

西门塔尔牛非常漂亮,皮毛黄白色或红白色,皮肤粉红色。日落时分,在绿色草原的映衬下,牛群吃草的场景美如油画。

“洋牛”度过适应期后,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自学了牛的冷配技术,先后接了40多头小牛。看着“洋牛”们在草原上顺利地展开枝叶,小情侣们松了口气,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举办了一场简单而温馨的草原婚礼。和世世代代的牧民一样,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组成了一个小家庭,在水草和牛羊的草原上生活。

刚出生的小牛很弱,但是内蒙古的冬天特别冷,小牛经常冻得瑟瑟发抖,有些弱的还拉肚子。腹泻对小牛来说不是小事。一不小心就会危及生命。阿拉腾吉如格着急了。

木西乐一边向老牧民寻求经验,一边从网上寻找信息和对策。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看到有人用灯给小鸡取暖。按照这个方法,他花了5000多元建了一个32平方米的温室,里面用若干盏灯组成一条条的灯,不仅温暖,看起来也很温暖。阿拉吉鲁格称赞丈夫的创意:“有了这个‘取暖神器’,我再也不怕小腿受凉拉肚子了。"

放牧,成了夫妻俩的主要工作。儿时,他们没少跟在父母后面,赶着一群牛羊,在大草原上一走就是一整天。其实,马背上的放牧生活非常枯燥,早上起床,拿着一根长木棍和绳子,把牛羊放到草原肥美的地方,看似悠闲,其实肩上的担子并不轻,不仅要管好牛羊,确保没有掉队的,还要眼观八方,看水、看地形、看天气、看野兽出没。天黑之前,还得把它们赶回棚里。

“洋牛”又添新崽放牧成了这对夫妇的主要工作。小时候,他们跟着父母,赶着一群牛羊,在大草原上走了一天。其实马背上的放牧生活很无聊。早上起来,拿一根长长的木棍和绳子,把牛羊放在草原上一块肥沃的地方,看起来悠闲自在。其实你肩上的担子不轻。你不仅要照顾好牛羊,确保没有人掉队,还要睁大眼睛,观察水面、地形、天气和有无野生动物。天黑前,我们得把他们带回小屋。“洋牛”又添新崽。

尽管如此,敖木希勒还是乐此不疲。当他从牧场回来时,这首歌在任何人到来之前就回来了...循着歌声,阿拉腾吉如格迎上来,和丈夫一起把牛羊赶回棚里。当他心情好的时候,他们两个会唱一首歌。在家放牧:在马背上继续梦想

随着牧区通信网络的普及,敖木希勒改变了传统的放牧方式,在自己的牧场安装了监控设备。只要手指轻轻滑动,他就可以随时随地在手机上360度查看草原、牛羊的情况,还可以查看回放。

后来,奥姆士乐进一步改进了监控设备,不仅实现了自动对焦调节,还支持夜视。夫妻俩再也不用出去放牧了,节省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也避免了风吹日晒之苦。阿拉吉鲁格感慨道:“如果我爸那一代有监控,他就不用骑着马拿着望远镜追着牛羊跑了。”

可以在家放牧?牧民刮目相看,前来取经:“有文化就是不一样。你把整个牧场都放在手机里,就算出门在外也不用担心家里的牛羊。”

听到这里,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深感现代科技不仅能给传统畜牧业带来极大的便利,还能改善牧民的生活条件。牛羊被牵着鼻子走的日子将一去不复返。两人下定决心:等他们的现代牧场上了轨道,就带着乡亲们的牧场走上科技牧业之路。

现在,敖木希勒和阿拉腾吉如格心目中的现代化牧场已经初具规模。根据草畜平衡的要求,他们把牲畜数量定在2000多亩草场上20多头良种西门塔尔牛、20多头安格斯牛、200多只羊的范围内,并根据草地的承载能力和牲畜的育肥情况,走上了少集约养殖、生态保护的高效畜牧业发展道路,开拓了国内外市场。

“世界已经变成了一个地球村。你在哪里生活和工作并不重要。关键是不能掉队。”谈及未来,敖木希勒计划和妻子一起去一个经营效益明显的现代化牧区,继续完善自己牧场的基础设施,更新现代化设备,推进畜牧业的现代化和产业化。

日复一日,草原夫妇没有多少浪漫,但在绿草如茵的星夜下,粗犷的敖木希勒会说几句甜言蜜语:“谢谢你,跟我回草原吧。”阿拉吉鲁格一脸幸福地依偎在丈夫身边。草原不仅是她的家,也是她实现抱负的地方。

编辑周2475496811@qq.com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6063.html
上一篇世代青年和万粉丝合影
下一篇 你是我的晨光朝露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