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蒙古人墓地

蒙古人墓地

斯麓雪中巴黎蒙马特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 《故乡的云》登高望远是外省青年的共同癖好蒙马特是个好地方,但我不经常去,一来在地处巴黎偏远的北边,二来游客摩肩擦踵,小偷扒手虎视眈眈。好友H 住在蒙马特一个可爱的顶层公寓里,时不时约…

蒙古人墓地

路斯

雪中巴黎蒙马特雪巴黎蒙马特

我曾经充满了骄傲,但是我带着空空的包回来了。

——《故乡的云》是外省青年的共同爱好。

马特是个好地方,但我不常去。首先,它位于巴黎偏远的北部。二是游客摩肩接踵,小偷扒手虎视眈眈。我的好朋友H住在蒙马特一个可爱的顶层公寓里,时不时让我来这里看看地下艺术戏剧俱乐部的演出或者一些稀奇古怪的展览。这一天,我们在一个明媚的午后,在她的阳台上喝了一杯,看着圣心大教堂雪白的一角。我很欣赏她的风景,她却笑着说,也许巴黎所有的顶层都可以俯瞰圣心大教堂。她反而讲述了一个朋友的父亲是如何从法国外省的一个小镇来到巴黎,度过了半生的穷困潦倒,却坚持葬在附近有圣心教堂景观的蒙马特公墓。

叹完气,又想去蒙马特公墓看看。趁还来得及赶紧跟H说再见。

从H的家走到墓地,需要穿过圣心教堂,圣心教堂位于蒙马特高地的最高点。这也是巴黎的制高点。你要爬楼梯,不知不觉就气喘吁吁了。在一个晴朗的日子,像往常一样,教堂前的草地上挤满了人。在教堂前表演足球杂耍的黑人男孩,大概是一个拿着政府补贴的蹲坑艺人,再次吸引了一批新观众的掌声。旁边几个鬼鬼祟祟的吉普赛女孩也挺眼熟的——上次想骗我钱的就是她们。自然,他们没认出我,但我有点高兴认出了我的老朋友。

阳光下的教堂穹顶闪耀着白色的光芒,居高临下,巴黎的全景尽收眼底:巴黎从未有过摩天大楼的竞争,就连平地上一簇簇优雅坚固的巴黎房屋都显得如此渺小,本应渺小的观者反而有了拥有整座城市的魄力。我一定和历史上无数的人分享过这种观点和这种感受:比如传说中的法国守护神圣丹尼斯,他在这里被罗马人的屠刀所殉难,就把这片土地命名为殉道者山(Mont des Martyrs)。比如从这个制高点打响第一枪的巴黎公社社员,曾经对这个美丽的城市有过短暂的掌握,最后几乎都在这里义无反顾地失去了生命——圣心教堂就是为他们而建的;比如H故事里的外省人,那么爱圣心教堂,一定是这里的常客。也许,就像巴尔扎克笔下年轻的外省人拉斯蒂涅,曾经站在这个俯瞰首都的高地上说:“我们一起战斗吧。”

“外省青年”在历史上初次登场,大概是科西嘉的小个子拿破仑。此前,由于皇权贵族阶级森严,巴黎对外省普通人来说是个可望而不可即的传说。巧的是,就是在蒙马特这个最高地,俄国人的大炮射向巴黎,结束了拿破仑的神话。尽管如此,他的丰功伟绩仍然鼓励着外省的有志青年。大革命后的门阀重新洗牌,他身后留下权力真空,都成为底层青年千载难逢的上升通道。“到巴黎去!” 像拿破仑那样,凭借个人才智寻求发迹的机会,不再那样遥不可及。这些野心勃勃的生命占据了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主角。有趣的是,在这些悲欢离合的故事里,登高望远几乎是外省青年的共同癖好,大概唯有这样,不名一文的他们可以在想象中拥有这座城市,而不只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过客。

磨坊,红色,红磨坊,蒙马特区《外省青年》在历史上首次亮相,大概是拿破仑,一个科西嘉岛的小人物。此前,由于严格的皇权和贵族阶级,巴黎是一个只有外省普通人才能想象的传奇。巧合的是,正是在最高的地方蒙马特,俄罗斯大炮射向巴黎,终结了拿破仑的神话。尽管如此,他的巨大成就仍然鼓舞着来自其他省份的有志青年。革命之后,门阀重新洗牌,留下的权力是真空,成为底层青年千载难逢的上升通道。“去巴黎!”像拿破仑一样,用个人智慧寻求成功的机会,不再那么遥不可及。这些雄心勃勃的生活占据了19世纪法国文学的主导地位。有趣的是,在这些悲欢离合的故事中,攀高几乎成了外省年轻人的共同爱好。大概只有这样,身无分文的人才能拥有自己想象中的城市,而不仅仅是一个无足轻重的路人。磨坊,红色,红磨坊,蒙马特,DC

司汤达:“米兰人,写,爱和生活”

沿着圣心教堂旁边的台阶往下走,就是熙熙攘攘的诺温斯街(路名)。沿途是一些小酒吧和餐馆。目前主要从事旅游业务。一百多年前,接受它的是贫困的边缘人,流浪者,酒鬼,妓女,当然还有诗人和艺术家。19世纪,在奥斯曼计划改造巴黎之前,蒙马特只是一个贫穷荒凉的城外村庄,以风车、酒厂和不道德的娱乐场所闻名。氛围很自由,租金也很低。大批艺术家从全国各地甚至世界各地赶来,试图以文艺为跳板征服巴黎。在路边的小山丘广场,游客现在花几欧元就能得到一幅素描。当年,塞尚、毕加索、莫迪里阿尼、达利等许多耳熟能详的名字都住在这里,他们在这里见证了他们成群取暖时的青春,有诗有酒相伴。成名后,他们几乎都搬走了。

从rue norvins到rue lepic(道路名称),逐渐荒芜,甚至无法进入。简陋的石墙和房屋,依稀能看到200年前村庄的影子。经过雷诺阿89号画的煎饼坊和梵高54号的故居,我们走上了一座布满涂鸦的旧铁桥,桥旁缓缓露出一大片墓地的顶部。这是蒙马特公墓。

蒙马特公墓算是巴黎现代化的一部分,这里原来是巴黎北郊外的废弃采石场。1786年,为了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路易十六下令关闭了巴黎城中所有的墓地,移至地下; 19世纪初,巴黎郊外正式营建东边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南边的蒙帕纳斯公墓——这两座公墓因埋葬诸多世界级名人而最为著名,还有略冷清的北边的蒙马特公墓和东边的帕西公墓。

小丘广场的画家蒙马特公墓是巴黎现代化的一部分。它原本是巴黎北郊外的一个废弃采石场。1786年,为了改善城市的卫生条件,路易十六下令关闭巴黎所有的墓地,移至地下;19世纪初,位于东部的拉雪兹神父公墓和位于南部的蒙帕纳斯公墓正式建在巴黎郊外——这两个公墓以埋葬众多世界级名人而闻名,北部的蒙马特公墓和东部的帕西公墓略显冷清。小邱广场的画家

巴黎蒙马特区巴黎蒙马特特区

采石场曾经位于一个凹陷的洼地,墓地唯一狭窄的入口隐藏在桥的台阶下,极难发现,无形中阻止了许多路人。进了墓地,抬头空一个人都没有,仿佛进入了一个凉爽安静的花园。道路两旁种着高大的栗树、枫树和柏树,沙沙作响。主干道有路名和路号,就像真正的城市一样。墓主人的职业跃然而出:雕塑家、音乐家、作家……他们是离开蒙马特的著名艺术家背后的另一个群体。大部分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他们的出生地来自五湖四海,最终成为蒙马特的永久居民。

在路边的地图上,名人的坟墓用星号标出。“巴黎就像一个令人迷惑的碉堡。所有来自其他省份的青年都准备攻击它...在这些天赋、意志、成就的较量中,有一代青年三十年的悲壮历史。”巴尔扎克说。在这个拥有200年历史、30万人口的花园里,这些“星星”仿佛是一份最后的功勋簿,掩盖了背后无数生命的痛苦挣扎。

我进来之前经过的那座旧桥横跨整个墓地。1888年,蒙马特被划归巴黎,需要修建一座横跨墓地的铁桥与市中心相连。在这个修桥拆墓地的工程中,挖掘了一个名叫贝尔的坟墓。几年后,一度被忽视的小说《红与黑》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流行起来,人们意识到这口钟就是它的作者司汤达。经过粉丝的几次集资,这块墓碑由精美的大理石制成,墓志铭依然是意大利原文:“阿里戈·贝尔,米兰人,写作,热爱,生活。”

这个外省的年轻人,不愿在墓志铭上透露自己的家乡——东方的格勒诺布尔,而是用《米兰人》这样浪漫写意的手法蒙混过关;即使没有他的真名,他的原名叫亨利·贝尔。799年,年仅16岁的贝尔中学毕业,获得文学和逻辑学奖,离开家乡去考巴黎理工大学。但是他很快就被这个大都市的美丽迷住了,并放弃了学业。首先,他决定成为一名剧作家。这个野心很快就结束了,因为他被心爱的女演员抛弃了。他也写过艺术评论,除了几本被指抄袭的书,没有任何建树。他带着对拿破仑的崇拜,跟随军队来到欧洲大陆,这本该大有作为。然而,战争的杀戮和残酷让他敏感的心灵不安。他不是在前线英勇作战的战士和指挥官,而是经常躲在后方,米兰是他的舒适区之一。随着拿破仑的失败和复辟王朝的到来,他被迫离开奸诈的政府。年近50岁的他,在孤独和贫困中,开始手写《红与黑》,把自己人生经历中的理想、激情和不如意,装进了腼腆、尴尬、自卑、渴望建功立业的外省青年朱利安·萨沃利身上。

在各种外省场景的小说里,外省青年的成功只有两种,一种是勤奋的稳步上升,一种是深不见底的手段用尽。司汤达和他的莲莲一样,没有前者的意志力和耐心,却敏感善良,做不到后者。当繁荣消失时,他隐姓埋名,“去找少数幸福的人”。他只是想把自己的想法和经历分享给那几个能理解他的人,不再为现世的名利而奋斗。

“我将在1880年成名”是司汤达对自己的预言,他是对的。19世纪末,当人们翻开那本曾经尘封的红黑书时,惊讶于其中丰富而激烈的情感与穿透力极强的理性竟然如此和谐。他最初来巴黎是因为他优秀的文学和逻辑,这是他独特的背景。莲莲微妙的心理体验,像蝴蝶的翅膀,在社会铜墙铁壁下若即若离的矛盾,忠于自己灵魂的失败,与19世纪格格不入,却符合现代人的口味。50多年后,在现实中处处碰壁,最终成为自己的贝尔,终于和他的于连一起征服了巴黎,征服了世界。“半上层社会”

墓地与其说是关于死亡,不如说是关于生命本身,一个人的墓甚至比他活着的时候更能讲述他的故事。且不说阅读千奇百怪的墓志铭是一种文学乐趣,单看墓碑本身就能发现墓主真正的热爱和性格:罗马式的、文艺复兴式的、哥特式的形态各异的石刻泄露了他们生前的品味;长满青苔的家庭教堂式则是一家人的其乐融融;那些精雕细琢的雕塑,则是到死都不愿意放弃的排场和骄傲。

蒙马特公墓墓地与其说是关于死亡,不如说是关于生命本身。一个人的坟墓甚至比他活着的时候更能讲述他的故事。更不用说阅读奇怪的墓志铭是一种文学乐趣。光看墓碑本身就能看出墓主的真爱和性格:罗马式、文艺复兴式、哥特式不同造型的石雕,透露出他们生前的品味;长满青苔的家庭教堂风格是家庭的幸福;那些精雕细刻,是他们至死都不愿放弃的炫耀和骄傲。蒙马特公墓

通往蒙马特高地的登山小径通往蒙马特高地的登山小径

大仲马墓很有辨识度。他以雕塑的形式躺在那里,他头上的墓亭写着:“我在生中存在,也在死中存在。我的死亡比我的生命更重要。因为生命只是时间的一部分,死亡却属于永恒。”他不仅因为是大仲马的儿子而成为永恒,还多亏了附近的一个乡下女人——玛丽·杜普莱西的墓就藏在一个角落里,和她另一个举世闻名的名字茶花女一样白。

如果说19世纪外省男青年的出路可以是黑权杖和红军刀,那么《黛米·蒙》就是流浪巴黎的外省女青年为数不多的出路之一。Demi-Monde在法语中是“另一个世界”的意思,原意是男人在严肃的社会责任之外做情妇、享乐的世界。不过这个词的中文翻译比较微妙——“半上流社会”。这些可怜的女孩一只脚跟着自己的恋人和供给者进入了上流社会,而另一只脚却被牢牢地钉在了外省的老家。

墓碑侧面的画像被盗了。最终,这位顶级名妓摆脱了贵族笔名,回归本名——诺曼底农村的玛丽·杜普勒斯(marie duplessis)。早年,她作为童工和童妓被酗酒的父亲剥削。15岁时,她来到巴黎成为一名洗衣工,她没有食物可吃。这个美丽的女孩有着大仲马笔下“乌黑的头发,雪白的皮肤,比樱桃还红的嘴唇”。她穿上自己最好的裙子,在蒙马特拥挤的人群中左顾右盼。很快,一个接一个的供养者给她提供了越来越奢侈的生活和膨胀的野心。一年之内,巴黎所有的富人都涌向她,有些人甚至对她进行文化和礼仪培训。开沙龙,逛剧院,谈吐举止优雅,像一位有忧郁美的女士。其实她聪明,有耐心,控制欲强,奢侈,被她破产搞得焦头烂额的大仲马不得不主动说再见。当然,他不在她的花名册上。“爱情对我这样的人来说是一件可怕的事情,”她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23岁那年,肺结核让她的容貌逐渐衰退,所有人都避开她。她孤独地死去,被扔进无名穷人的坟墓。为了还清巨额债务,她数不清的珠宝和遗物被拍卖。与她的葬礼相比,这次拍卖变成了巴黎的轰动事件,所有的名人和名流都出席了。“简直是圣女贞德转世”,在场的英国小说家狄更斯讽刺巴黎人窥探这场拍卖的强烈欲望。阿尔冯西娜的两个情人在她去世前将她安葬在蒙马特公墓,参加拍卖的大仲马花了几个月的时间将她包装成一个伟大爱情故事的女主角。后来,她不断被话剧、歌剧、芭蕾电影演绎,不再是她自己,而是被永久固定在人们幻想中为爱牺牲的纯洁美好的形象,仿佛严酷生活中对她的一切虐待都不曾在她身上留下印记。

那个时候,半上流社会的成员里通常不仅有高级交际花,还有各类女演员。名为《半上流社会》的专栏刊登出了几张舞女照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就是阿尔萨斯姑娘路易斯·韦伯。15岁跟着男友到巴黎闯天下,她很快被抛弃,从洗衣工混到画家的模特,舞蹈才是她一生的使命。一番苦练之后,离蒙马特公墓几百米的红磨坊里,她大胆地掀开裙角,把腿一直踢到头顶,开创了到现在还是巴黎标志的康康舞。她像男人一样豪放,经常肆无忌惮地把客人杯中酒一饮而尽,被人们称为la goulue(贪吃的人)。作为曾经的巴黎收入最高的舞蹈演员,以她为主角的各色招贴画至今在蒙马特仍然到处张贴。和大多数半上流社会的女子不同,她从未攀附荣华富贵,独立是她自始至终的追求。为了更多自由,她毅然离开红磨坊,投入全国巡演。她在巴黎的辉煌未能复制,积蓄耗尽,靠着和丈夫的马戏团四处演出维生。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这位昔日红磨坊的台柱子回到红磨坊附近摆起了地摊,卖香烟火柴等杂物。她养了不少老弱的动物,会给夜里下班的舞女点一根烟,时常煮汤接济比她更穷的人,人们称她为“goulue妈妈”。在留下的最后的影像里,年迈的她身材臃肿,在路边卖着东西,笑眯眯地和行人打招呼,时不时踩个舞点,和她全盛时期一样潇洒自如。临死之前,她还在申請一个合法的摊位。“告诉人们我是个好女孩”是她最后的遗言。人生从高峰到低谷,她都有着真正的波西米亚精神,无愧于蒙马特女王的称号。近一百年后,她的曾外孙女的书让这段被遗忘的往事重新回到大众视野,巴黎政府决定把她在别处的墓迁到蒙马特公墓,她终于回到了最爱的地方。

圣心大教堂当时半上流社会的成员中不仅有上流社会的社会名流,还有各种各样的女演员。题为“半上流社会”的专栏刊登了几张舞女的照片,引起了人们的注意。那是路易斯·韦伯,一个阿尔萨斯女孩。15岁时,她和男朋友去了巴黎,很快就被抛弃了。从洗衣女工到画家的模特,跳舞是她一生的使命。经过一番苦练,在距离蒙马特墓地几百米的红磨坊里,她大胆地撩起裙子,一路踢腿到头顶,创造了康康舞,至今仍是巴黎的象征。喜欢男人的她,豪放不羁,常常肆无忌惮地喝光客人杯中的酒。她叫la goulue(贪吃的人)。作为巴黎收入最高的舞蹈演员,以她为主角的海报至今仍张贴在蒙马特各处。与大多数半上流社会的女性不同,她从不执着于荣华富贵,独立是她自始至终的追求。为了更多的自由,她毅然离开红磨坊,开始了全国巡演。她在巴黎的辉煌无法复制,积蓄耗尽,靠跟着丈夫的马戏团四处表演为生。终于有一天,人们发现曾经的红磨坊之柱又回到了红磨坊,摆起了卖香烟、火柴等杂物的小摊。她养了很多老弱的动物,为晚上下班的舞女点上一支烟,还经常煲汤帮助比她更穷的人。人们称她为“狗略妈妈”。在最后留下的影像中,她晚年身材臃肿,在路边卖东西,微笑着招呼行人,时不时踩上一脚舞点,和全盛时期一样潇洒。她死前还在申请法律摊位。“告诉人们我是个好女孩”是她的遗言。从人生的巅峰到低谷,她都有一种真正的波西米亚精神,无愧于蒙马特女王的称号。近百年后,她曾孙女的这本书将这段被遗忘的往事重新带到了大众的视野。巴黎政府决定将她的墓移至别处的蒙马特公墓,她终于回到了她最喜欢的地方。圣心大教堂

傍晚,阳光透过茂密的树叶变成斑驳的斑点,扑倒在巨石铺成的道路上,像一件神秘的袈裟。野猫在路边的长椅上上窜下跳,铁桥边驶过的车辆隆隆作响,墓地后面的学校里传来孩子们的笑声,生死自然相遇。我走到山坡上墓地的高处,俯瞰圣心教堂的位置,想起了h提到的那个外省小伙子,哪一个是他的墓?我不知道。但我相信,在与命运之河的搏斗中,即使他无法改变河流的方向,他也一定找到了自己的浪花。

在回来的路上,我又看到了圣心教堂。暮色中,教堂闪烁的白光亮起,仿佛是近在咫尺又遥不可及的寺庙,又像是照亮整座城市的灯塔。

也许H是对的。巴黎所有顶层都能看到圣心教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6237.html
上一篇当女孩变成妈妈
下一篇 蛙池乐队歌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