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故事 姚桐斌唯一一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

姚桐斌唯一一位在西方发达国家入党的“两弹一星”元勋

3年带队开展500余项课题研究和技术攻关“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把学到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我愿意同大家一起,为我国火箭上天贡献力量”姚桐斌(1922-1968),江苏无锡人。世界顶级冶金专家,中国航天材料奠基人,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

在3年时间里,他带领团队开展了500多项研究项目和关键技术攻关。“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知识。我愿意和你一起为我们国家的火箭发射做贡献。”

姚(1922-1968),江苏无锡人。世界顶级冶金专家,中国航天材料的奠基人,中国导弹与航天材料技术研究所主要创始人之一。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999年获“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上世纪70年代,我国某型火箭因为发动机材料差,多次失败。多年后,根据一份外国杂志上的法国论文,研究人员终于解决了发动机材料的问题。令他们震惊的是,姚的论文作者一栏中竟然写着的名字。

他因宣传新中国而被伦敦警察厅开除。

姚高中毕业时,在江西省考了第一名。他申请了七所大学,都被录取了。最后,他选择了交大,就读于理工学院矿冶系。他对同学说:“开发中国的资源,实现孙中山先生的建国理想。”

1947年,姚赴英国伯明翰大学工业冶金系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国民党政府垮台,他在1949年没有公费,所以四年中要花两年在这上面。1951年12月14日,姚获得工业冶金博士学位。他的毕业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他的导师康席德教授回忆说,“佟彬是我最好的学生之一。”

在英国留学期间,姚组织并参加了英国中国学生联合会等进步组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姚和其他留学生都非常激动。他们向中国发出了热情的祝贺,并得到了回复。作为学生会主席,姚到处宣传新中国的蓬勃发展,引起了英国政府的注意。一天,收到了伦敦警察厅的通知,要求他限期离开英国。世界首席铸造教授易·皮沃斯基听说此事,邀请他到联邦德国亚琛大学工作。

在亚琛大学,姚写了许多关于金属粘度和流动性的论文。他当时的同事、后来成为柏林大学教授的傅·洛伯格回忆说:“佟彬是当时研究金属和合金粘度的著名科学家……佟彬的微笑有一种阳光般的魅力,我们都喜欢他,钦佩他。”

在德期间,姚继续宣传社会主义新中国。1956年,他在瑞士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中,姚是唯一一个加入西方发达国家党组织的人。1957年,要求姚回国,但遭到拒绝。他在9月设法回到了中国。后来,他在给年轻人的信中写道,“我是中国人。当年出国留学,就是为了学成后报效祖国。虽然中国现在相对落后,但将来一定会变得更强大。”

12名大学生,1名显微镜,703待建。

姚回国后,清华大学、中科院沈阳金属所等机构向他伸出橄榄枝。但后来,聂通过国务院专家局,要求姚到新成立的导弹研究所(即国防部五院)工作,负责某所的筹建工作。

1962年,703所成立,这是当时中国唯一的航天材料与技术研究所,由姚任所长。当时大学毕业生只有12人,每人一张三屉桌,除了一台显微镜,没有其他仪器设备。当有人问姚为什么要在这么小的单位工作,而不是去大学当教授或做更重要的工作时,他回答说:“我回国不是为了名利,而是为了把我的知识贡献给国家建设。所以,我愿意在基层做一些具体的事情。我愿意和你一起为我们国家的火箭发射做贡献。”

73研究所的任务是开发火箭材料和技术。一个火箭有很多子系统,每个子系统有上万个部件,所以火箭材料就有成百上千个。上世纪50年代,中国的材料工业水平不高,连一些低合金钢都生产不出来,更不用说航天材料了。在这些材料及其相应工艺研制完成后,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接近火箭服役条件的试验,如高温、超低温、振动、密封、烧蚀、腐蚀、老化等。,他们工作的难度可想而知。

据姚的妻子彭洁清说,“从未在国外从事过火箭材料技术方面的工作。后来成为火箭材料技术专家。除了他深厚的知识基础,与他的时间和孜孜不倦的学习也不无关系。从学生时代起,佟彬学习时就经常记笔记。回国后,他坚持收集文献资料。直到今天,703所还保留着他的信息卡。”

姚要求技术人员在完成实验后,写出详细、规范的科技报告。他亲自审阅并修改703所的每一份报告。一位高级工程师回忆说,“姚主任仔细看了我们的报告!不用说,从技术上来说,哪怕一个字、一个标点符号错了,也会被改正。”

因为曲线画得不准确,所以展示了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图。后来有人问:“不怪姚没面子吗?”工程师说:“据我所知,没有人对姚主任的这种做法有意见。他这样做是为了做好工作。他不仅指出我的错误,还认真详细的教我如何正确的画曲线,用我的例子教大家,防止别人重蹈覆辙。而且没有写我的名字,只有样稿标有名字。”

73后来转了一批大学毕业生和一部分在苏联留学的博士生,但都没有多少工作经验。为了帮助这些工程技术人员成长,姚亲自授课指导,并邀请专家传授知识。冶金大师李迅、石昌旭等曾在703讲学。姚还写了一篇文章《研究方法》,钱学森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这篇文章对整个导弹研究所的科研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作用。2000年,703个研究所将这一文本印刷成书,并作为必修教材分发给新的研究人员。

“只要能做科研,我死都心甘情愿。”

姚主张有计划地按比例安排当前研究和预先研究。为了预研,他反复以开餐厅为例,对所里的工作人员说:“一个设计师就像一个顾客。他点了一道菜,你却说,我还不会!我得买肉、蔬菜和鸡来下蛋。我该怎么做呢?你这个餐馆老板,一定要提前搞清楚顾客想吃什么,提前准备好肉、菜、蛋,提前学会怎么炒。顾客点了这道菜后,不能马上拿出来吗?”

火箭发动机中的燃料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3000℃以上的高温,容易烧坏零部件,引发事故。姚准备开发一种“发汗材料”来解决这个问题。由于题目难度大,一时未能取得成果,所以被否决。有些人甚至嘲笑它是一个“胡子课题”,意思是当姚变成一个白胡子老头时,这个课题不会产生任何结果。但是,姚坚信自己的想法,在他的支持下,几个工程师悄悄进行研究,终于成功了。中国第一枚火箭发射时,这种“发汗材料”和技术将火箭发动机的高温从几千摄氏度降低到几百摄氏度,同时增加了火箭的射程,为此花费了几名工程师几年的工资(当时工程师每月工资60多元)。如果不做这个预研,即使试运行过程中出现意外,国家的损失也可能达几百万元。

从1961年到1964年,703所进行了500多项研究项目和关键技术问题,其中80%应用于今天的火箭发射和卫星发射。几乎每个学科都填补了国内空的空白。

1967年3月,聂作报告,强调科学研究不能中断,要集中力量赶上世界先进水平。还建议大力加强科研机构,成立材料研究所等研究机构。当姚把聂的报告传达给703所的工作人员时,他激动得热泪盈眶。最后,他向大家下定决心:“只要我能进行科学研究,我死也心甘情愿。”

1968年6月6日,姚出席了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发射大会。会上,他接下了难熔金属及其抗氧化涂层、高温隔热材料等一项科研任务。回到703后,他立即传达下去。6月8日,姚不幸病逝。

一九九九年九月十八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追授姚“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编辑/分管校/彭、来源/“两弹一星”元老姚生平,彭杰青/文,人民网2013年3月11日;永恒的眷恋——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彭杰青/文,百年潮,2006年第12期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4305.html
上一篇钱骥“东方红一号”总设计师
下一篇 赵九章“只要是国家需要,我就去做”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