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科技 敢于战胜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敢于战胜艰难险阻,勇于攀登科技高峰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上空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尖端科技的重大突破!从一穷二白中起步,在内外交困中崛起,新中国“两弹一星”事业的成功,令全世界惊叹。伟大事业孕育伟大精神。5…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罗布泊空上的巨响,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了国防科技前沿的重大突破!

新中国“两弹一星”的成功震惊了全世界。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50多年来,“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协作、勇于攀登”的“两弹一星”精神,始终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忠诚报国、矢志不渝。“做惊天动地的事,匿名”为祖国做贡献。

青海省海北州海盐县原子城,是中国第一个核武器研究基地。这个曾经不为人知的神秘禁区,至今仍有一个站台,上面静静地停着一列饱经风霜的列车。

1964年,这列零式列车将第一颗原子弹从金银潭草原秘密运往罗布泊戈壁滩。很快,“东方巨响”震惊了世界。

1966年10月27日,中国第一枚携带核弹头的地地导弹爆炸成功;

1967年6月17日,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炸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

“飞来的炸弹”“中国之星”的背后是一串响亮的名字——邓稼先、钱学森、钱三强、郭永怀、王、彭焕武、...这些“两弹一星”英雄们,为了完成自己神圣的使命,有的20多年来杳无音信,有的改名换姓,默默工作。

“干惊天动地,不为人知”的伟大动力,是“祖国需要你”的伟大召唤。

“两弹一星”的功臣程,是一位从英国回来的物理学家。他在西北核试验基地隐姓埋名20年了。有人曾对他说:“如果你不回国,你的成就会更大。”程贾凯回答说:“如果我不回国,我可能会有更大的学术成就,但我永远不会像现在这样幸福,因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与我的祖国紧密相连。”

著名机械师郭永怀在飞机失事那一刻紧紧抱住警卫,用身体保护核数据;因核辐射患上癌症的“两弹一星”元老邓稼先,临终前还在为国防科技担忧:“不要让别人把我们放得太远……”

岁月变迁,精神越来越强大。“两弹一星”的爱国奉献精神,深深融入了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的血脉。解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制胜密码”

1960年,苏联撤走了在中国的所有专家。

“靠天,靠地,靠不住!航天科学的发展主要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卫星事业倡导者赵九章,立志为天人而航。

我国原子弹研究基地和试验基地建设之初,数以万计的科技人员、管理干部、解放军官兵、大中专毕业生、青年和边疆分局职工奔赴西北草原荒原。伴随着冰雪飞沙走石,他们住帐篷吃野菜,热火朝天地工作;“以田为家,以苦为荣,死在戈壁滩,葬在青山里”的誓言,回荡在亘古不毛之地。

原子弹理论设计没有图纸和模型,邓稼先带领年轻人自己设计;如果没有进口的高级电脑,可以用手摇电脑、计算尺甚至算盘来计算。为了计算一个轨迹,中国科技创始人王希季空等人日夜奋战,计算用的纸堆得比书桌还高...

回忆起奋斗的岁月,90岁高龄的“两弹一星”元老、探月工程首任总设计师孙家栋深有感触地说:“当年我们一穷二白,没有专家可以依靠,没有技术可以借鉴,只能靠自己,自主创新。”

岁月已逝,精神永存。

从东方红一号的声震到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全面开通,从嫦娥一号首次绕月飞行到田文一号登陆火星,从天宫一号到空的空间站和核心舱,航天事业不断实现跨越式发展,成为中国科技工作者自强自立的缩影。

“两弹一星”的精神气质正在更多领域得到诠释——

蛟龙载人潜水器突破了耐压结构、生命保障、远距离水声通信、系统控制等关键核心技术。亚洲最大的重型自航绞吸船“田坤”号,实现了绞吸船自动疏浚技术在中国的首次应用;“华龙一号”形成了中国第一个完整的核电自主知识产权体系,首堆核心设备全部国产...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自主创新,是中国在科技领域不断突破、创造奇迹的“制胜密码”。人往“荣基”,星往“北斗”加盟,传承精神,共创辉煌。

“两弹一星”的创始人钱学森说,中国在工业和技术薄弱的情况下,没有社会主义制度,不可能搞“两弹”。就是党中央、毛主席一个号召,我们二话不说就做了。

在一代中国科技人员的接力攀登中,团结协作、合作攻关的精神闪耀着动人的光芒,显示出巨大的力量。

“两弹一星”的发展离不开计算机。为了争取早日研制出高性能计算机,1957年1月,技术专家从军队调到中科院。1958年建军节,中国第一台计算机研制成功;1959年国庆节,我国第一台大型快速数字电子计算机研制成功。

国防科研机构、中科院、工业部门、高等院校和地方研究机构组成科研攻关的“五路大军”,大力协同,相互支持;许多杰出的科学家停下自己的研究项目,义无反顾地去艰苦的研究基地;很多单位都没收到调令或者介绍信,想给谁就给谁...

依托全国“一盘棋、一笔账”的统筹组织,大协同、攻坚克难的团结奋斗,“两弹一星”研制进程大大加快。

2020年7月31日,北斗三号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并开通,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拥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国家。

提前半年完成全球星座部署、开通全系统服务“中国速度”的背后,是全国400多家单位、30多万科技人员10多年来从事智力研究、付出巨大努力的协同。

“北斗是党和国家动员千军万马造出来的。是全行几十万人共同研究出来的,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坚决拥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工程总设计师杨长风说。

时光飞逝,精神传承。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着一代又一代中国科技工作者攻坚一座又一座堡垒,培育了陈景润、、等一大批爱国科学家。

科学之山无峰,后人质疑不断。

“希望广大科技工作者在不忘初心的前提下,牢记自己的使命,坚持国家和人民利益至上,继承和发扬老一辈科学家关心祖国、服务人民的优秀品质,发扬‘两弹一星’精神,主动肩负起历史责任,把自己的科学追求融入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事业中去。2020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科学家座谈会上表达了他的殷切期望。

“两弹一星”是不朽丰碑,它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也为新中国的科技发展打下了牢固根基。伟大的“两弹一星”精神,激励着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辛求索、锐意创新、勇攀高峰。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必将主动作为、奋发有为,为把我国建成科技强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两弹一星”是一座不朽的丰碑,筑起了新中国的安全屏障,奠定了新中国科技发展的坚实基础。“两弹一星”的伟大精神激励着几代科技工作者艰苦奋斗、锐意创新、勇攀高峰。铭记历史,传承精神,广大科技工作者将主动作为,奋发图强,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新华社北京八月二十五日电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7148.html
上一篇费托蜡:黑色煤炭的“白色”价值
下一篇 中国网络安全保护进入新阶段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