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和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整理

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经验交流和信息化工作推进会上的交流整理

在培育新型职业农民过程中,各地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北京:探索出“以农广校四级网络办学体系为基础,以农职院为依托”的中高职教育衔接机制,推荐农广校优秀毕业生进入高等院校学习,创新形成的“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在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过程中,有哪些做法值得借鉴?

北京:探索了以农广校四级网络办学体系为基础、以农职院为支撑的中高职衔接机制,推荐农广校优秀毕业生到高等院校学习。“半农半读、农学结合”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得到了大家的充分肯定。

河北:平泉市以特色产业村、示范园区、示范合作社、农业企业为载体,探索出“产教融合、校社(企业村园)联动”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模式。巨鹿县、围场县发挥“四个课堂”作用,实施“分段式、实践式、参与式”培训,形成了高效、实用、有效、受农民欢迎的培育培训模式。元氏县总结提炼出“四三”(即三选、三结合、三定位、三监督)的培育模式。唐山市探索了“三加”(即“授课+答疑、理论+实践、观察+指导”)的培养模式。省农广校承担了省级高端示范培训,先后开展了休闲农业专题和家庭农场骨干培训。总结出的“农广校+农业职能部门+田间学校(培训基地)”的培训模式,在全省广泛使用。

内蒙古:培训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引导学员提高素养,树立集体观念和合作精神,增强荣誉感。采用双师培训方式和案例教学法,通过固定班、流动班、田间班等方式在田间、大棚、牛棚进行培训课程,有效解决了产学脱节问题,提高了培养效果。在培训过程中,新型职业农牧民教育培训新模式也得到了拓展。运用“互联网+”思维,开通“新型职业农牧民”公众微信号、微信群,及时发布新闻、动态、财富信息。推广农牧业生产中实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产品,展示新型职业农牧民的风采,为农牧民提供一个学习、提高、交流、互动的立体化学习交流平台。

浙江:创新“理论教学+导师指导+基地实践”培养模式。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和田间学校的作用,把农业生产实践教育与农时紧密结合起来,让农民把理论知识运用到生产实践中,促进学用结合。特别是新型职业农民高级研修班,以农作物的整个生长周期为重点,以导师制的形式开展小班教学,并提供长期跟踪服务。近年来,浙江省每年都举办全省农业职业技能大赛,磨练“技能”,培养“能力”,以赛促练。通过大赛激发农民学技能、用技能、增才干的积极性,进一步挖掘一批懂技术、会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和新型职业农民,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人才保障。

山西:山西省现代青年农民,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域建设,开设粮改饲、杂粮生产、蔬菜绿色生产、有机旱作农业、水果加工出口等特色种植项目。开展特色农业试点示范培训,促进规模适度、特色突出、效益好、市场竞争力强的产品供给。

安徽:在分类培养有生产经营、有专业技能、有专业服务的职业农民基础上,建立了分级培训体系,主要负责县级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市级新型经营主体负责人轮训和省级现代青年农民、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初步建立了省级统筹、省市县联动的培训机制。省农委在培养青年农民的基础上,重点以市场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农业职业经理人。人均补贴2万元,培训期2年。培训课程设置科学合理,按照“理论培训、实践培训、实践锻炼”三个培训环节和“培训、认证、上岗、服务”四个步骤,聘请专业培训教师,每年培训100名农民。

上海:遵循成人学习特点和农业生产规律,实行“一点两条线、全程分段、实训服务”的培训形式,农民喜不喜欢、满意不满意是评价和衡量培养质量的关键。按照公共基础、专业技能、能力拓展、实践操作等模块,构建培训课程框架,丰富培训内容,突出职业道德、团队精神、绿色发展理念、信息应用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加强农业科技应用能力和创新创业发展能力的培养,注重品牌创建、市场营销等管理能力的提升。坚持按需教学,实施启发式、互动式、案例式教学。加强实践教学,满足农民多样化需求。新型职业农民试点培训在课程内容、教学过程、学习成果和路径等方面与中等职业教育和高等学历教育有机衔接。,从而全面提高农民的学历水平和专业能力。

福建:加强培训需求调研,科学设置培训课程,努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为此,福建省广泛开展宣传调研,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对象数据库,精准选调培训对象。通过鼓励各类社会组织参与推荐培育对象的评选,扩大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以提高综合素质、生产技能和业务能力为重点,科学设置培训模块和专业课程,以农民喜不喜欢为主要依据调整课程内容。加强专业素养、质量安全、绿色发展、运营管理、信息技术应用等模块化培训,因材施教,切实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河南:在提升创业创新能力方面,河南农业大学等农业高校实施“专家教授+课堂培训+基地培训+创业指导+扶持政策+新型职业农民”精准培养模式,科学设置课程体系,满足高水平示范培训需求,培养一批“科技人才”。

湖南:根据农业生产周期和农时季节完善课程安排,加强分类指导,分类分行业开展三类人员培训,做到“一课一案”,建立导师制度,注重实践技能。

广西:构建农业农村部门、地级市人民政府、高校(农业职业学院)优势互补共建的“厅+地+校”职业农民学院体系,共同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发挥高校优势,与广西大学合作建立现代青年农民学院,与广西师范大学合作推进农业职业经理人培养,提升培养水平。同时建立职业农民学院,打造一批新型职业农民,培养名师、精品课程。

贵州:一是“三教合一”的凤岗模式;即第一“育”是开展产业技术培训,第二“育”是实行一对一跟踪技术服务,第三“育”是优先给予项目或政策支持;二是福泉“13222”新模式,即“一个通知”、“三个精准、两个亮点、两个结合、两个严格、两个平台”。“一个通知”:解决招生难的问题,通过行政通知将培训任务指标分配到乡镇办事处,再由乡镇办事处根据任务将培训名额分配到各村。“三精准”:即“精准的培训对象、精准的培训内容、精准的教学老师”。“两个突出”:即“突出思想素质的提高和经营理念的转变”。“2”结合:即“教师授课与课堂互动相结合,集中理论学习与参观实践相结合”。“2”加强:“加强对讲师和学员的管理”。“2”平台:创建“班级微信平台”,教学生使用“云上智慧农民”平台。这些模式的形成促进了全省的培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政策引导方面,各地有哪些利好的政策和制度?

重庆:设立现代青年农民扶持项目。市级层面,市财政每年给予每人1万元创业资金,连续两年给予支持,进一步激活农村青年创造活力,提高创业能力。创建现代青年农民创业孵化示范基地,每个基地给予15万元创业孵化扶持,提高现代青年农民运用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的能力。发展小额贷款融资贷款,南川、开县、武隆等区县,加强与重庆市农业担保公司、金融机构合作,加大新型职业农民信贷融资力度,向新型职业农民发放小额贷款,缓解新型职业农民融资难、贵问题。探索新型职业农民保险试点,渝北区将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试点。从当年起,根据个人缴费情况,每人每年按照初级1000元、中级1500元、高级2000元的标准对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进行补贴。本地区“十佳”新型职业农民每人奖励5000元生产资料。新型职业农民享受项目申报优先政策。涪陵、合川、南川等区县在土地流转、土地整治、小型水利、基地道路、农业保险、农村社会保障、农业项目、科技推广、名优农产品认定、农产品销售服务等方面优先给予新型职业农民扶持政策,为新型职业农民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安徽:省级:加强政策设计和引导,建立健全每名新型职业农民由一名农技员跟踪服务3年以上的制度。结合国家农业技术推广补贴项目实施,将生产经营专业农民全部纳入科技示范户,给予重点扶持。2017-2018年,确定80个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省级示范基地,将给予资金和政策支持。市级层面:积极鼓励表彰,逐步探索开展将取得新型职业农民资格证书作为评选市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家庭农场等相关推荐表彰的必要条件。全省30多个县(市、区)开展了不同形式的优秀新型职业农民表彰奖励活动。县级: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全省92个农业大县(市、区)以政府或机关名义出台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和扶持政策,优先支持高标准农田整治、农业贷款、农业保险、购房补贴等农业项目。以及惠及农民的政策。

河北:创新改革本省实施方案,改变资金管理方式,细化资金使用范围,将资金分配方式由报账制改为拨款制;建立开班申请制度和“双班主任”制度,要求培训基地将培训时间、地点、专业、人数、课程设置等信息报同级农业主管部门,经批准后开班,由同级农业主管部门和培训基地各指定一名值班员进行管理。做好全省培育管理系统平台的管理维护工作,做好全省信息管理员的培训工作,指导基层用好、用好平台;督促各地认真落实首问、公示、信息月报、台账登记等制度;加强对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的监督考核,随时解决培育中发现的问题,促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效益不断提高。

山西:开展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评价试点,积极响应省政府实施的“国家技能提升工程”,加快培养适应乡村振兴的高素质技能人才,组织专家根据山西主导产业发展需要,制定职业农民生产技能评价标准,开展评价试点工作。2018年,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和中国农业银行山西省分行联合出台了《关于加强新型职业农民金融服务的意见》。中国农业银行对符合初级、中级、高级基本信贷准入条件的新型职业农民给予相应级别的信贷支持,提供优于同业的方便快捷的金融服务,缓解职业农民融资难问题。

河南:督促4个示范市、65个示范县政府陆续出台专项意见,落实和创建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金融保险服务、表彰奖励等“四型并行”扶持政策。

上海:配合市人社局等四部门制定《关于加强农民职业技能培训促进就业的指导意见》,提出“摸清底数、供需对接、精准培训”、“一区一策”的具体要求。一是加强与市人社局的沟通,解决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参加社保的开户和缴费问题,确立职业农民的职业属性。宝山区为职业农民缴纳职工社保,对单位缴费最低基数给予全额补贴。奉贤区、金山区为从事生产经营的职业农民缴纳职工社保,对单位缴费最低基数给予80%的补贴;闵行区、嘉定区给予职业农民700元/月就业补贴。二是开展职业农民激励试点。金山区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工作被列入国家改革创新五大试点之一。可以稳步提高职业农民收入水平,激发职业农民活力带动城乡居民实现整体增收,为上海改革提供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三是支持职业农民信贷融资。组织金融机构对职业农民创业项目进行调研,调查不同项目的信贷需求,与金融机构协调沟通,提供信贷支持服务;联合邮储银行上海分行推出“职业农民综合金融服务计划”,为职业农民提供金融支持。

青岛:青岛市农委制定《青岛市农委关于建立青岛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联席会议制度的通知》。各区市建立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联席会议制度,建立健全了项目实施、监督检查、绩效评价等环节制度;市财政设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专项资金,专项用于当地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平度政府出台国家新型职业农民激励计划试点方案,新型职业农民激励制度建设有序开展;西海岸新区、即墨区、胶州市制定了《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办法》,西海岸新区还制定了《黄岛区农村工匠和新型农民认定实施细则》,其他区市相继制定了认定扶持政策。

湖南:建立健全新型职业农民认定奖励机制,调动农民参与认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各地争取财政资金开展新型职业农民人才奖励激励,组织农民开展产销对接、创业创新项目路演、技能竞赛等活动,引导成立协会、联合会、联盟等组织,鼓励新型职业农民联合发展。

在信息化方面,各地有哪些好的做法?

北京:建立全市新型职业农民登记信息管理系统,对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信息管理系统登记的培训对象建立培训台账制度,详细记录培训时间、培训内容、授课人员、授课地点、培训学时、教育培训机构名称等相关信息,对培训过程实施动态管理。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平台,逐步实现种植在线管理、监督和考核。完善新型职业农民信息培训网络体系,充分利用“221”信息平台、农村远程教育、“12316”服务热线、“12396”服务热线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培训。

上海:与市统计局协商,在系统统计数据中重点监测新型职业农民,及时掌握其收入和就业情况,逐步将职业农民就业率纳入失业率调查范围。升级跑步训练管理平台,完善功能,提高操作便捷性,保证教育、训练、注册管理等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设立“专业农民之家”展厅,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宽带传输、互联互通、智能互动、批量处理等独特的技术优势。,让参观者了解上海市新型职业农民和青年农民的典型人物、培训基地的分布、各区职业农民的认定管理和政策支持等情况,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大力宣传职业农民的培养。

内蒙古:充分利用国家农业科教云平台,实行种植全过程在线动态管理,确保各环节实现信息链接、互通;充分发挥云上智慧养殖APP的作用,开展在线测评等功能。定期举办全区新型职业农牧民培训班,培养信息工作者,对各级信息工作者进行统一培训和指导,提高信息工作者对项目信息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和系统操作技能。目前,师资、基地、教材、课件等培训资源已全部进入平台,全区承担培育项目的11个盟市、85个县区的行政部门和培训机构全部使用信息管理系统进行项目管理。

吉林:建立吉林农村网,是吉林省农业农村厅的官方网站。开辟了政策法规、市场行情、乡村振兴、现代农业等8个主栏目和多个副栏目,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搭建电话信息服务平台,搭建12316、12582电话和短信平台,聘请436名专家为农民解答各类农业问题。截至目前,来电量已达35万。建立“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服务网”平台,设立教育培训、农技所、风采展示和跟踪管理等。为农民提供各行业的专项培训服务。搭建了手机app应用平台,开发了济南市农业科教云平台,实现了与云上支农App的有效对接,为农民种植提供在线报名、在线学习、在线评价等服务。同时,吉林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14个县市优先开展网上培训试点工作。

山西:近两年,山西在全省组织开展了农业科教信息化管理“千人大会培训”,对全省11个市115个县(区)的近千名科教信息化管理员全部进行了阶段性轮训,让大家掌握新型职业农民信息管理系统、云上智慧农业的APP使用方法和基本功能。所有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第一天就开展了手机应用培训,教农民安装使用尚云支农APP,鼓励职业农民通过尚云支农APP、E农E通APP等官方客户端平台在线学习,提高了信息化教学和服务能力。要求各级农业部门组织科研教学单位、培训机构等开展网上服务。,并通过信息平台和基于云的支农APP为农民提供在线服务和在线跟踪服务。

山东:几年前,我们尝试利用“12316”、“知网书屋”、“农技宝”等快速便捷的信息手段,开展网上农民技术培训,科技服务直接到户。之后将选择临沂市、济南市长清区、枣庄市滕州市、烟台市招远市、德州市齐河县等1市4县作为重点,探索信息化管理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中的应用。2016年以来,实施农技推广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研发“山东农业科技服务云平台”,推出“山东农业科技网”和农技交流APP,建设25个重点应用示范县,开展齐河县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建设。目前,已初步建成全省农业科教工作、应用、交流、展示、服务平台,建成了包括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培训、农业生产在内的优势互补、管理科学、运行高效的现代农业科教管理和服务体系。按照农业农村部关于农业科教云平台建设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信息化的要求,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陕西:在大力推进“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应用的基础上,累计投资2000万元,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网、农村视频网、农业信息监测网“三位一体”平台,实现省、市、县三级全覆盖。其中,“陕西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系统”是“三网合一”平台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学员在线报名、培训、考试、咨询、考察等多样化的学习需求。2018年共举办视频教学10场,教育学习5万余人次,效果良好。

重庆:已连续两年投入450万元开发重庆智慧农民云平台,正在争取建立重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网络学院。力争到2020年,建成在线培训与传统培训方式无缝对接、在线教育资源全面覆盖新型职业农民和持证农民、大数据平台贯穿新型职业农民动态管理的信息化种植管理体系。

河南:在省级出台多项政策框架的基础上,督促4个示范市和65个示范县政府陆续出台专项意见,落实和创建支持产业发展、创新创业、金融保险服务、表彰奖励等“四类并行”支持政策。

湖北:黄冈等地全力打造“农民培育+大数据”的培育模式,在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培训班开展了“农业帮手手机APP”应用培训。利用这个平台,学生可以知道种什么、怎么种、产品去哪里卖,并提供政策指导、技术指导和交易平台,不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真正实现“科教兴农”,如今黄冈新型职业农民正在摒弃“靠天吃饭”的传统模式,走向依托手机和互联网的高度智能化、生态化的养殖管理模式。2017年,黄冈“农助手APP”新增经营主体9700余家,农业订单交易额达到1.97亿元。

湖南:湖南省农业农村厅与隆平高科合作开发了湖南农业科教云平台,现已拥有2000多门视频课程,基本涵盖了不同作物生产的各个方面。用户可以方便快捷地享受在线学习、专家在线指导、通过智能手机对接发布农产品和农资供求等。平台将联合省内优势涉农高校、龙头企业,实现平台与专家、成果的对接,实现专家在线答疑和农业科研成果的推广展示。2018年,该省借助湖南省农业科教云平台移动客户端APP,开展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在线培训教育,鼓励基层农业推广人员、农业科技示范主体和农民从云平台获取知识和专家支持,提升农业推广人员特别是基层农业推广人员的信息化装备水平和服务能力。目前,湖南省有水稻、生猪、蔬菜、柑橘、茶叶、杂粮、棉花等7个省级产业技术体系。根据国家产业技术体系模型,遴选7名首席专家、32名岗位专家和29个实验站,组建7个创新团队。湖南农业科教云平台上线以来,要求所有专家上线,率先上线服务。

在制度建设方面,各地如何加强自身的条件能力?

天津:选拔组织13名优秀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包括全国十佳农民、全国农业劳动模范、业绩突出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等。)参加农业农村部举办的领袖经验师资培训,建立、扩大、优化天津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师资库,确保优秀讲师走进课堂,提高培训效果。2018年预计投入96.32万元改造教学基地硬件条件,创建第二批市级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示范基地。此外,对毛家峪实训基地给予82万元资金支持,用于更新实训教室和学生讨论室桌椅,安装室外全彩显示屏,讲座相关设备。根据工作要求,2018年还投入200万元,为1000个村配备新型职业农民、农业实用技术等书柜和培训资料。

河北:依托省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统筹农业、教育、科研等单位专业教师、农技推广人员和各类优秀农村实用人才,组建一支精英型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专兼职师资队伍。先后组织550多人参加各类教师培训,有效提高了教师的政策水平、教学水平和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的能力。

山西:依托国家和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粮食高产核心示范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省市县确定了300个集科技创新、试验示范、技术指导、实践培训为一体的高标准实训基地,初步形成了基地网络。2017年,省级认定并公布60个专业优势明显、培训效果突出、具备开展全产业链培训和后续服务能力的示范培训基地,实行挂牌管理。2018年,组织认定了40个省级示范基地,初步形成了具有山西特色的新型职业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黑龙江:黑龙江省培育新型职业农民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出台。结合粮食市长责任制考评,每年对全省所有承担任务的市(县)从年度培育任务完成情况、资金使用情况、信息化手段应用情况、材料报送情况、基础工作情况等方面进行综合考评。建立教师库,将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的专家教授和新型农业经营骨干纳入档案管理,入库教师1570人。组织开发具有地方特色的教学资源,先后编写了《寒地浆果优质栽培技术》等4部省级培训教材。

上海:建立特色田间学校(实训基地),加强以田间课堂为主的问答式实训。建立特色教师池,将家庭农民、农民合作社带头人等“田秀才”和“本土专家”纳入教师队伍。成立特色教材库,市级负责全市教材开发,各区负责特色教材开发,形成以通用教材为主、地方特色教材为支撑环节的教学资源体系。

江苏:统筹利用农广校、涉农院校、农业科研院所、农技推广机构、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各类资源,健全完善“专门机构+多方资源+市场主体”教育培训体系。充分发挥江苏省农广校(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培训机构体系健全,农业高等院校、高职院校数量多力量强,农业科技推广系统网络全等优势,形成以“农广校为基础,农业高等院校为依托,科研推广部门为支撑,农民合作组织等为补充的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体系。在农广校的统一协调下,在农民教育培训过程中,对需求调研、学员组织、培训开展、过程管理和延伸服务等具体工作有所分工,有所侧重,团结合作,形成合力。重点建设一批示范性综合培育基地、实训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和农民田间学校。强化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推进职业农民培育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围绕壮大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村生态环保等打造一批职业农民便捷易学的在线精品课程,开展职业农民在线学习、在线服务试点,支持通过政府购买的方式,支付培育对象线上学习的费用。积极组织专家、教师和农技服务人员上线服务,探索农业专家和农技推广人员通过在线服务获取相应的课件补助与激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127.html
上一篇在改革中诞生 在创新中发展
下一篇 农村改革40年的启示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