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春牛图里催稼穑

春牛图里催稼穑

陶东冬“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也是春季农忙的起始点,在我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中国传统乡村围绕立春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迎春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在迎春仪式中,由人来扮演芒神,由地方官员行香主礼,鞭打象征农…

陶冬冬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是冬去春来的转折点,也是春天农忙的起点,在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中具有特殊的意义。中国传统村落在立春前后有一系列的节日活动,迎春是其中最重要的活动之一。

在春节仪式中,人们扮演莽神的角色,当地官员举行焚香仪式,鞭打象征农耕的春牛,称为“鞭春牛”或“鞭土牛”。鞭打牛的习俗起源很早,“出土牛送寒”在《李周岳翎》中已有记载,流行于汉代。自宋仁宗出版《土牛经》以来,这一习俗得到了初步规范。自清代以来,春节放牛逐渐从劝农耕种的宫廷仪式,转变为由地方政府引导、民众积极参与的广泛民间活动。

牛春图图文并茂,以24节气为主文,配以来年天气预报、农事安排等信息。部分图像描绘了春牛和芒神的形象,实际上是对迎春“打春牛”仪式场景的描述。春牛和蟒神的形象是在那一年的立春根据干支及其对应的阴阳五行绘制的。春牛的画面内容配上春牛歌(有时也叫六必歌)旁边的七言诗,从而预测农业生产,帮助农民安排一年的农事活动。

中国农业博物馆里有数百幅春牛图,从清朝到民国,一直到现在。下面三张春牛的图片,是建国初期出版的。此时的中国正处于从传统向现代、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阶段,在春牛这幅小小的画卷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农村社会的深刻变化。

《春牛》第一张图(图一)由华东书店印刷发行。虽然对应的是1950年,但其实际制图印刷时间是1949年底。世界将是不确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刚刚成立,解放战争还在进行,全国还有一部分地区需要解放。在中国共产党全面社会革命的动员中,广大中国人民,特别是新解放的农村农民的前线运动正如火如荼地进行着。

牛图上部是1950年的二十四节气表,沿用清末民国以来的传统历法方法,即中国农历和西方公历的双历。标注了农历节气和阳历日期的换算方法,并写出了不同节气对应的农事活动,以通俗易懂的方式提醒农民按照自然规律及时劳作,给予具体的农事指导。比如正月十八是一个“蛰”节气,对应的是阳历的第六天。这个节气的农事活动是“挑粪犁耙”;5月24日是“小暑”的节气,对应阳历的7月8日。这个节气的农事活动有“勤锄地、压绿肥”等。

在春牛图的下半部分,有一个春牛和一个山神。春牛图和山神严格按照传统春牛图绘制。图中的所有细节在传统民俗文化中都是具有象征意义的,左上方附有春牛图中春牛和山神的具体文字描述。

《春牛》第二幅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浓郁的地方韵味:画面上方是新中国的两面五星红旗和一颗红色的五角星,画面上点缀着麦穗、高粱、玉米等农作物。节气表上方的“解放中国”五个大字提醒人们,此时解放战争还没有完全结束。在传统的春牛画面上加入这些政治宣传元素,号召农民更好地为正在进行的革命斗争服务,继续为民族解放的最后胜利而奋斗。从而将现代革命军事动员与传统的春牛民俗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新的思想与旧的形象并列在同一个画面中,形成了“旧瓶新酒”的戏剧张力。

《春牛图二》(图二)选自华东人民出版社出版的《1952年新年鉴》第19页,实际印刷于1951年底。此时全国已基本解放,新生的人民政权面临诸多困难。在进行全面大规模接管工作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巩固农村基层政权,恢复经济组织和生产,积极开展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运动,取得了民主改革的一系列伟大胜利。

七言律诗《春牛歌》在这个春牛节图的最上面,中间部分是春牛节图,下面部分是当年二十四节气节气的时间表。春图的设计是一个农村妇女胸前戴着一朵红花,手持牛绳,牵着一头水牛在农村行走。远处,田舍的乡村隐约可见。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画面中的芒神形象已经不再是传统的芒男神。他手里没有拿着牛鞭,而是胸前佩戴着一朵光彩夺目的红花,展现了社会主义新中国劳动妇女的形象。

配春牛图的七言律诗《春牛歌》全文抄录如下:“土改分田地,家家拜年;坚决镇压反革命,一心抗美援朝;给予特殊照顾,齐心协力巩固国防,多捐款;爱国大会要办好,生产计划要周密;各种棉花送到工厂,城乡经济血脉相连;勤耕除草除害虫,挖河防灾,人定胜天;讲究卫生,破除迷信,社会风气大变;一种新的耕作方法的研究,进步的典范是苏联;学文化进平民学校,哪怕要业余时间;建设幸福新中国,工农力量无穷。”

《春牛歌》歌词包含了一套社会主义制度下生活、生产、思想的指导范式,包括“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抗美援朝”、“巩固国防”等紧扣时局的政治动员。“讲究卫生”、“学习文化”、“破除迷信”等社会宣传;“深耕锄地”、“挖河防灾”等科学种田的生产指导;还有“送棉入厂”等城乡经济新政策的宣讲,学习苏联的宣传...宣传以通俗易懂、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易于传播的《春牛之歌》形式进行,号召广大农民投身到建设社会主义“幸福新中国”的洪流中,以实现“家家有本新年好”的人生目标。从民俗活动道具到政治动员工具,春牛图在社会中的文化角色正在悄然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春牛图三》(图三)选自四川人民出版社1955年年鉴第3页,实际出版印刷于1954年底。此时,朝鲜战争已于前一年1953年结束,也是在1953年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路线。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部宪法(又称五四宪法),中国进入向社会主义过渡时期。

1953年制定了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内容是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逐步进行三大改造。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标志着系统地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得到了全国人民的拥护,成为领导、团结和动员全国人民的新纲领。到1957年,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了规定的任务,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中国的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这张图的上半部分是春牛节的图,下半部分是当年二十四节气节气的时间表。画面用麦穗、棉花等农作物装饰。虽名为春牛节图,但图中几乎看不到传统春牛图中的春牛和莽神元素:图中没有耕牛,而是一只开着大红花的“铁牛”——拖拉机;照片上有多达七个人。他们扶老携幼围着拖拉机,或向拖拉机手献花,或惊叹拖拉机。

《春牛图》描绘的对象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猎春牛”,而是拖拉机从工厂流水线上滚下来刚到农村时的场景,是当时中国农业开始逐步实现机械化的生动表现。无论从构图还是内容上,这张图都更接近当时中国农业机械化的农业宣传图。传统春牛图中的莽神在这里彻底走下神坛,变成了一群普通的人类劳动者;传统春牛图中的民间信仰成分已基本被消解,成为一五时期社会生产活动的真实呈现。

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春牛图必然会以不同的形式适应和反映农业乃至整个农村社会的进步和变化。建国初期出版印刷的春牛图,既是乡村社会的日常用品,也是现代政治宣传动员的工具。当时,中国共产党宣传动员的主要对象是广大农民。“打春牛”是农村社会沿袭了几千年的传统习俗,春牛图是广大农民熟悉的日常用品。以大量出版发行的春牛图片为切入点,最大限度地贴近群众,潜移默化地将社会教育和政治动员融入到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热情投身社会主义建设。

2021年是牛年,也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在这不平凡的一年里,回顾这些新中国成立初期发表的春牛图片,我们不仅可以看到“猎春牛”这一中国传统民俗,也可以看到那个时代积极参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更可以看到中国共产党对“一切为了群众, 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成群众的自觉行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459.html
上一篇艾草飘香
下一篇 卖柴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