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干群心连心摘掉穷帽子

干群心连心摘掉穷帽子

马跃峰和面、筛粉、上瓢、捶打,红薯淀粉拉出条,绵绵入锅,香味飘起。几分钟后,粉条煮熟、抄出,湿淋淋一甩,平铺一案板。生产队队长刘丰安抹了抹鼻尖的汗:“村里办手工作坊,俺跟着赚钱。”辛安镇刘庄村,曾是河南省舞阳县的穷村。2013年,全村315…

马跃峰

揉、筛、勺、打,红薯淀粉被拉出来放入锅中,香味飘散。几分钟后,粉丝熟了,抄出来,淋透,放在案板上。生产队队长刘凤安擦了擦鼻尖上的汗:“村里办手工作坊,我跟着赚钱。”

安贞镇刘庄村曾是河南舞阳县的一个贫困村。2013年,全村315户1262人,贫困户139户562人。2015年全村脱贫后,还有5户10口人。刘凤安加就是其中之一。因为儿子的病,治疗费用巨大,全家一直在贫困线上挣扎。加入村合作社以来,刘凤安每年领3万元工资,4亩地3200元转让费,每亩地每年分红200元到300元,终于脱贫。

刘凤安的幸福生活得益于刘庄村的演变。村办工业从无到有,集体经济由负转正,人均年收入从2000多元增加到15000多元...为什么一个贫困村在短短几年内变化如此之大?

支部结对帮扶,产业帮扶。

2017年11月,漯河市水利局干部吴洪亮被派往刘庄村担任第一任驻村书记。上任前,他认真做了功课:“全村1739亩土地,1600亩股份合作社,参与‘党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发展潜力很大。”但当他到了村里,他发现种植结构的调整遇到了困难。

“土地整合,1100亩传统小麦和玉米,500亩种苗。好年景只有微利,不好年景可能会亏钱。”刘庄村村支书张世兴说。原来,村里为了鼓励村民创业和外出就业,提倡以土地入股,每年每亩保底分红800元。这个价格是当时土地流转市场的两倍多,风险不小。

吴亮实地勘查,请教专家,出谋划策:“发展大棚蔬菜,可以提高平均亩产收益,抵御市场风险。”张世兴还有一个担心:“投资大,浇水难。”

“先做示范,再求规模,同时争取上级支持。”吴亮用上级给驻村第一书记的20万元帮扶资金,建起了2000平方米的全日光温室。

没有水你就不能种植蔬菜。但是地下没有深井。打井要花30多万。我能在哪里找到他们?吴亮想到了他的工作单位。

“第一书记不是孤军奋战,背后有单位支持。”漯河市水利局副局长杨说,每个季度,局党委都会对扶贫工作进行专题研究;每个月,分管领导至少去帮扶村两次,实地调研,解决问题。

吴亮交了报告,很快得到了局党组的支持。漯河市水利局决定协调资金32万元,为该村新建120米深井;安装水泵、50吨无塔供水设备、200千瓦变压器,铺设节水灌溉管网1200余米。该设施建成后,一个人可以轻松浇灌数百亩土地。刘庄村一下子增加了40多个蔬菜大棚。

产业繁荣起来了,刘庄村正打算发展乡村旅游。“村子旁边有一条荒沟。如果能挖掘疏浚,蓄水兴浪就太棒了?”吴亮算了一下。他向其他市县水利部门争取资金120万元,修建了两座溢流坝、两座溢流堰和一座控制闸,从总干渠中为村里引来活水;争取10万元,疏通河道,整治荒沟。“水通了,春天水边会有梨花,夏天水里会有荷花。一定会很美。”

精准帮扶,长期帮扶。2015年以来,漯河市水利局协调各类资金360万元,全力帮扶刘庄村。“双结对,双帮扶”,水利局党支部和刘庄村结对,村里其他8个党支部和9个贫困户结对,形成一套常态化帮扶机制。

“每月10号是‘主题派对日’。水利局全体党员分批进村,打扫卫生,美化庭院,慰问老人。尽力而为,助一臂之力。”杨对说道。72岁的村民刘清轩没有孩子,靠理发手艺赚点零花钱。水利局党员干部捐款给他买了全自动理发转椅。刘清玄高兴得合不拢嘴,主动提出要给村里的老人免费理发:“大家都帮我,我要报答你们。”

村干部帮助带出好作风。

说起留在村里,吴洪亮的眼圈红了。2011年底,他第一次留在村里,一呆就是三年。2017年,刚生完二胎,孩子不到一个月的时候,他就扛起背包住在刘庄。

“难得回家。我侄女不认我。”吴亮说,“去年爸爸妈妈相继住院,两个人都没能在病床前尽孝。”父亲生病的时候,正好疫情来袭,大棚蔬菜滞销。吴亮开着自己的车,装着蔬菜,跑到漯河市区各个小区门口,一个个卖。一天晚上,吴洪亮卖完菜,骑电动车回来,在躲避卡车时不小心摔倒,摔断了四根肋骨和一根锁骨。住院后不到20天,他裹着绷带回到村子,又开始忙碌起来。

帮干部示范,村里党员抢着干。张世兴把自己价值120万的建材厂无偿捐给了集体。按照企业“2∶2∶1”的分配模式,2/5的利润分给村民,2/5用于扩大规模,剩下的1/5归村集体,带动60多人就业,平均每月增收3000元。张世兴的妻子怒斥他“事先什么都不说”,气了好几个月。

在村里开作坊,种红薯、土豆、芹菜、洋葱。张世兴不仅努力,而且很努力。做红薯粉条,学技术,张世兴冲在前面。是冷冻的关键环节。如果冻得太快,粉条就容易变白。如何掌握火候?张世兴反复琢磨,先冷藏到0摄氏度,适应2小时,再降到零下1摄氏度。然后降低到零下3摄氏度,零下7摄氏度,直到零下20摄氏度。这种粉丝色泽正,持续时间长,不易变质。

与合作社村民约定,收益分配时,村民分红占40%,再生产投入占40%,剩余20%归村集体。“事关群众利益的事情,一点都不能马虎。”张世兴说。

一次,村里一个职工种土豆,要求把种块上的芽眼剪掉,保持垄距70厘米,株距20厘米。张世兴上午布置完了,下午来看。他发现有的芽眼没割,有的垄距窄,只有40厘米,有的株距加宽到30厘米。他要求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返工:“这是为了订单生产。如果标准稍微降低,产量和收入都会受到影响。”

干部们冲在前面,村民们干劲十足。

“想发财,就去外地开个杂货店。”村里红薯粉条的发展,源于张世兴的新思路:红薯产量高,不用大棚也能种。做手工粉条,每亩能增收4倍。

试种一亩,不成功。生产粉丝400多斤。按每斤18元计算,赚了7200元。张世兴又喜又忧:“大规模种植,亩产要达到6000斤,600斤以上的粉条没有好品种是不行的。”

经人介绍,张世兴联系了河南省农科院,想购买5000斤红薯“原种”。“我们连夜去争取吧。”晚上10点多,舞阳县人民医院驻村干部胡点燃汽车,将张世兴带到郑州。凌晨5点,两人匆匆起床,去找农科院的技术人员。看到对方这么早就在门口等候,技术员深受感动,决定陪他去20多公里外的红薯基地,精心挑选红薯苗。

“第一年种植100多亩,年产红薯粉条5万斤,每斤18元收入40多万元。”张士兴笑道:

做红薯粉条,如何让群众参与进来?吴亮建议干部带头,组织大家出去学习。30多名党员和村民代表到陕西这个以小吃闻名的村子,现场吃饭,面对面提问,晚上座谈,感受,制定计划。“我眼睛睁得大大的,脑子活了,想齐声回家。”

很快,村里就成立了手工作坊,村民们自愿成为股东,干劲十足。有的跟着师傅学做红薯粉条;有的继承老手艺,做起了小磨香油;有的参加了石磨面粉车间学习电商销售...张世兴看在眼里,更有信心:“大家都有工作,大家都赚钱。”

强有力的帮扶和党员的贡献,激发了群众的内生动力。8年前,刘庄村集体有5万多元外债。现在,连续两年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0万元,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支部”帮支部,党员心更差。支部强了,党员活跃了,才能帮助贫困户‘跑起来、富起来’,扶贫效果才能可持续,乡村振兴才能有内生动力。漯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吕娜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673.html
上一篇南召:用数据推动发展
下一篇 卫辉:让农业主推技术落地生根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