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李俊峰: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碳中和的大潮

李俊峰: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碳中和的大潮

郑挺颖 许澜馨具体年份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环境与生活》:此前,有学者建议我国在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力争 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中央宣布的时间是2060年前,您…

郑廷瑛和许

具体年份只是一个努力方向。

环境与生活:此前有学者提出,中国要在2050年实现碳中和。去年9月,习近平主席宣布,中国“力争到2030年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中央公布的时间是2060年前。你觉得这10年的时差对我们意味着什么?

李俊峰:首先,年只是一个努力的方向。我不认为2050年和2060年有什么本质区别。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全球愿景。2050年还是2060年实现都无所谓。重要的是我们都有一个共同的认识,朝着这个目标前进。正如习主席2020年9月22日在第75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发言中所说,“气候变化《巴黎协定》代表了全球绿色低碳转型的大方向,是保护地球家园需要采取的最起码行动。各国必须采取果断措施。”朝这个方向努力没有错,所以10年左右不是关键因素。发展的不确定性很多,各种原因会导致发展的各种阻碍。

其次,根据《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和《巴黎协定》,各国应坚持公平,即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的原则,实现低排放发展。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应该更加积极,把实现碳中和的时间定在2050年。而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设定的目标是2075年。中国处于两者中间,可以说不是完全的发展中国家,所以实际上没有实质性的区别。基于“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和“各自能力”这两个基本原则,我们将时间定为2060年。至于2060年是否会碳中和?如果所有条件都成熟了,可能会早一点,如果条件不具备,可能会晚一点。因此,我们的目标是“争取到2060年实现碳中和”。

以强迫的方式促进发展和变革

环境与生活:考虑到我们国家现在工业总产值世界第一,您认为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约束下,未来10年中国工业生产应该如何转型?

李俊峰:发达国家和地区,包括日本、美国,特别是欧盟,早就已经意识到二氧化碳排放的峰值,但这种意识来得较晚。我们可以把这件事比作成长。你是17岁停止长高还是20岁停止长高,事后才知道。我们很难预测你是什么时候停止长高的。

然而,中国与发达国家不同。中央政府提出了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两个重要发展目标。在特殊条件下,必须采取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倒逼我们的发展和转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二氧化碳排放峰值和碳中和做出了部署,要求调整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以促进煤炭消费早日见顶。当化石能源到了顶峰,特别是煤炭到了顶峰,煤炭的消耗就不能再增加了,于是开始倒逼我们的发展和转型,从高度依赖化石能源的发展模式,到以非化石能源为支撑的新的发展模式。

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以促进我们的高质量发展和高质量保护是一种强制性。过去我们缺乏经验,所以采取强迫的形式来推动发展和转型。在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路上,会有很多困难,就像减肥一样。虽然很痛苦,但是为了健康,强制减肥是必须的。因此,为了高质量地发展我们的经济,高质量地保护我们的环境,我们必须做出适合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的安排,并尽快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

提高生活质量也是发展的重点。

环境和生活:二氧化碳排放峰值,美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美国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工业产品,美国人民消费这些产品。中国的碳排放多用于生产,那么从碳控制的角度来看,我们的工业产出会减少吗?

李俊峰:这是我们产业结构调整的目的之一。过去生产型消费过高,消费型消费不足。比如,我国目前人均年用电量约为5400千瓦时,与大多数发达国家相比并不差多少。然而,我们的人均日用电量不到1/5,而发达国家一般能达到30% ~ 40%。

基本上我们过去的发展都遵循了老公产后生活的原则。“十四五”规划提出,生活质量的提高也是我们未来发展的重点。十六大和十七大提出以人为本的发展,十八大和十九大提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就是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一定会更多地考虑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而不是片面追求GDP。十四五规划对GDP没有明确要求,意味着中国的发展理念也在发生变化。每个人都必须有一个想法,无论是二氧化碳排放峰值还是碳中和。它的目标是让人们的生活变得更好,而不是与之相矛盾。然而,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是建立在向绿色低碳发展和绿色低碳生活转变的基础上的。

我们必须加入全球碳中和的潮流。

环境与生活:一些支持煤炭的专家认为,煤炭毕竟还是一种资源,可以用煤化工替代部分进口石油,从而减少我们对国外能源的依赖。另外,燃煤发电的清洁度也在逐渐上升,排放的空气体污染物已经很少了。你对煤炭问题有什么看法?

李俊峰:这种想法是有问题的。不要总想着更换进口油,下一步就是到达油的巅峰。整个碳中和不仅仅是煤的大量减少,未来还包括天然气在内的石油的大量减少。所以现在包括煤炭在内的化石能源行业要赶紧考虑怎么转型。这是最核心的东西。不要舍不得。这是一个时代背景。

接下来,如果全球75%的GDP是碳中和的,中国会不会与整个世界隔绝?如果一个企业、一个国家游离于碳中和之外,那将是一座孤岛。世界一直倡导多边主义和国际合作,所以合作是更好的选择。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也必须参与到全球碳中和这个大的历史趋势中来。

只要做到零排放,煤电就没问题。

环境与生活:在中国能源结构的下一步调整中,你对什么样的能源有很高的期望?

李俊峰:基本上,现在世界上的一个共同目标是用可再生能源取代化石能源。在此基础上,中国增加了“核能”,即以非化石能源(可再生能源加核能)替代化石能源。大家都在朝着基本相同的目标前进。其实所有的能源,包括化石能源,只要能做到零排放,都是有可能的。

比如燃煤发电如果采用碳捕集技术实现零排放,也是有市场竞争力的,这是没有问题的。无论是我们现在使用的低碳能源,还是未来的“零碳能源”,只要实现低碳排放甚至零排放,任何能源都是欢迎的。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可再生能源或非化石能源可以替代化石能源,或者化石能源可以捕集碳,回收碳。

环境与生活:请详细介绍一下碳循环。这在技术上是如何实现的?

李俊峰:如果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解水产生氢气就很便宜,所以我们可以用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各种燃料来代替传统的化石燃料。在燃烧的过程中,二氧化碳和水被排出。电解水,得到的氢气和二氧化碳继续合成燃料……这样就有了碳循环。这个碳循环方法不是唯一的,还有很多其他的碳循环方法。

虽然这种碳循环方法目前在技术上是可以做出来的,但是氢气价格昂贵,目前不经济。然而,这种碳循环方法节省了大规模的储能装置。当氢气变得廉价,二氧化碳变得自由,这种碳循环方法就发挥作用了。因为氢气很难储存,所以二氧化碳和氢气结合成各种燃料,然后储存在现成的基础设施中。燃烧后排出的二氧化碳,只要收集起来再利用,就是碳的循环利用。

我们只是希望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不要增加,仅此而已。

光是森林固碳就是杯水车薪。

环境与生活:从您的专业角度,您认为生物质燃烧发电这样的技术路线在中国的未来前景如何?

李俊峰:首先,生物质能在中国有一定的潜力。比如焚烧秸秆和各种垃圾发电是可以的,但不一定适合大规模推广。比如河北省承德市塞罕坝花大力气种了几代人的森林,付出了很高的代价,这种现象并不普遍。我们绝不会愿意把塞罕坝的树砍了烧了发电。

其次,生物质可以用作碳汇。为什么北大荒的土地更肥沃?因为地下沉积了大量的生物质,而土地是黑色的,这是大自然在过去的历史中形成的。我们可以向大自然学习,尝试以某种方式增加土壤中的有机质。增加土壤有机质,不仅能形成碳汇,还能使土壤更柔软、更透气、更活跃。土壤松软时,植物生长良好。相反,如果土壤变硬了,就不透气了。所以,我们希望土壤中有更多的有机物。我国土地面积这么大,如果每年能有几亿吨秸秆还田,转化成有机物,那将是一个非常好的碳汇。

最后,如果植树造林只是为了能源,还不如光伏发电。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至少在20%以上,而各类生物质的转换效率一般只有千分之几,最高的也只有1%左右。光伏发电的转换效率明显更高。此外,光伏发电既不需要用水灌溉,也不需要打农药杀虫,整个生命周期的碳排放远低于种植生物能源。

环境与生活:在我国的江西、福建、湖南、湖北、浙江等省,多丘陵地带,经济林、树木可用于建房,砍下的部分枝叶可作为生物质燃烧发电。这种模式会不会性价比更高?

李俊峰:首先,收集树枝的人工成本非常高,而且实际上是不必要的。人们不应该总是担心自然。天然林,即原始森林,没有人为干预,生态环境良好。这个不用担心。中国古代很多地区都是原始森林,比如秦岭,以前都是原始森林。原始森林有自己的净化和回收方法。现在封山育林是一种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

环境与生活:我们植树绿化我们的祖国。这些树每年能中和多少碳排放?

李俊峰:中国制定了2030年的新目标,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60亿立方米是什么概念?除去50%的水分和灰分后,每增加1立方米只剩下0.5立方米的木质素,最多相当于1吨左右的二氧化碳。也就是说,如果有1.5吨森林碳汇,就达到极限了。这样,与2005年相比,每年可增加森林碳汇3亿吨至4亿吨。但是现在我们每年要排放将近100亿吨的碳。对比4亿吨和100亿吨,这两个悬殊的数字实在是杯水车薪。森林碳汇具有保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防风固沙等生态效益,真的很重要。但是,我们需要太多的碳来中和,单靠森林固碳并不能解决碳中和的问题。目前最重要的是减排。中央已经明确提出,要调整产业结构,降低单位国内生产总值碳强度,要改善能源结构,降低单位能源碳强度。再加上绿化土地,增加碳汇,就很容易实现碳中和。

核电的成本越来越高。

环境与生活:你对中国核电的未来有什么看法?

李俊峰:联合国有近200个国家,其中15%拥有核能,85%没有核能。核能带来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安全。人们对此很担心,这有邻里效应。日本虽然管理得很好,但由于种种原因,不安全因素依然存在。虽然中国不反对发展核电,积极发展核电,但国内核电建设也存在邻避效应。

第二个问题是核扩散。核安全不仅是为了确保安全,也是为了保护环境。核装置很容易被恐怖分子利用,所以不能普及。不像可再生能源,可以在全世界推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生物质发电在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问题,但是一些国家发展核电会引起各方面的关注。

第三,核电成本比较高。为了追求绝对安全,核电的成本越来越高。随着技术的进步,大部分能源的成本都在降低,但是核电的成本不但没有降低,反而还在增加,这也制约了核电的发展。比如,英国欣克利角核电站的发电成本就远高于英国海上风电。

说“中国风电资源几近枯竭”是不恰当的

环境与生活:我国海上风电资源丰富吗?

李俊峰:中国的海上风电与丹麦和英国不同。英国的陆地面积可以看做一个蛋黄,周围的海是蛋清,面积很大。我国的情况正好相反。基本上陆地是一个蛋清,海洋是一个蛋黄。面积很小,风不是特别好,还有台风问题。所以中国海上风电资源是有的,但只是作为补充,因为量是有的,中国现在有近3亿千瓦的风电装机,但是海上风电装机不到1000万千瓦。

环境与生活: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的风能资源已经开发的差不多了,风电空剩下的开发也非常有限。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李俊峰:我们必须依靠数据说话。中国气象局从2007年到2014年进行了几次风能资源调查。我国陆地上100米高度范围内的风能资源约为40亿千瓦,我们目前的风电装机容量约为2.5亿千瓦。照此计算,我们只安装了其中的1/16。如果风力发电机轮毂的高度增加50米,由于扫掠面积和风速的增加,风能资源可能会再次增加一倍。

举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在2000年之前做过风能普查,当时的结论是江苏、山东两省除了海边,适合安装风力发电机的地方很少。但是现在山东已经安装了差不多2000万千瓦,甚至安徽、河南等内陆省份也安装了1000万到2000万千瓦。随着技术的进步,风力发电的塔可以做得越来越高,叶片可以做得越来越长。原来低风速下不能用的,现在可以用了。随着轮毂的抬高,风资源越来越多。所以我认为“风电资源几近枯竭”的说法还是欠缺的。

产油国也在大力开发新能源。

环境与生活:现在连沙特、阿联酋等中东产油国都在转型。例如,沙特阿拉伯计划到2030年使用可再生能源提供50%的电力供应。2017年1月,您被阿联酋政府授予第九届“扎耶德未来能源奖”个人终身成就奖。您还与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的同行进行了更多的交流。他们是出于什么考虑?

李俊峰:这是未来的计划。比如阿联酋的迪拜,已经不再以石油业为主,现在主要经营金融、航运空运输和物流。每个人都在改变。上世纪90年代,沙特阿拉伯的石油部长曾说,“人类告别石器时代不是因为用完了石头。”意味着人类告别石器时代,因为有了青铜、铁和比石头更好的材料来制作工具。同样,人类告别化石能源也不是因为化石能源快用完了,而是因为未来会有新能源。非化石能源可能比化石能源更容易使用,更清洁,更方便,所以沙特和阿联酋应该未雨绸缪,做到这一点。

中国的光伏产业已经是世界领先。

环境与生活:中国的光伏和风电技术发展如何?国际水平如何?

李俊峰:我们的光伏发电产业已经基本形成了世界领先的产业。领导是什么意思?不是最大的产量,也不是最先进的技术,而是全世界的产业都为你服务。因为你们占了全球75%以上的市场份额,所以说大学和实验室的人都是为中国企业服务的。相比光伏,中国风电行业差一些,但也是世界领先。

中国的光伏企业品牌意识很强,像市值4000亿的隆基股份,市值2000亿的通威股份,现在都发展起来了。这和互联网公司是一样的。互联网公司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无论是阿里巴巴、JD.COM、腾讯还是华为,他们都没有把中国和广东放在前面,而是以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品牌。他们有很强的品牌意识,所以发展缓慢。其他行业最大的问题就是不重视品牌。

环境与生活:中国的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已经在全球市场占据主导地位。现在我们转而大力推动减排,对中国相关企业走出去会有帮助吗?

李俊峰:在走出去方面,中国的光伏企业做得很好,70%的市场在海外,30%在国内。我们很有竞争力。充分的市场竞争造就了我们的光伏产业,风电企业也开始布局海外市场。但与光伏行业相比,与国外同行的技术和成本差距不大,竞争优势有待进一步提升。全球碳中和的大方向不仅为中国提供了机遇,也为全球风电、光伏企业提供了机遇,市场竞争将更加激烈。我们的企业应该适应这种竞争。

环境与生活:最先进的光伏发电最高转换率是多少?

李俊峰:这取决于不同的材料。比如航天用的光伏发电设施,可以接近50%。土地质量可以达到25%,现在一些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实验室的光伏发电转化率还在提高。同时也要注意,光伏发电的效率还受到光照和温度的影响。在光照条件好且散热条件好的情况下,发电效率较高,反之则较低。安装和使用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有很多。

环境和生活:目前我们国家风电、光伏资源丰富的地区都在西北,和我们传统的煤炭能源分布是一样的。这是正确的吗?

李俊峰:衡量一个地区的光电资源,基本上是根据日照时数,也就是太阳能照射到地球上的辐射量,有多少光能可以转化为电能。按照欧洲的标准,比如德国的标准,我们大部分地方都是太阳能丰富的地区,光照条件差的地方只占我们国土面积的20%左右。重庆、湘西、湖南张家界、湖北神农架,雨量大,光照条件差,水电资源相对丰富。但总的来说,中国风电和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和煤炭资源的分布是一样的,主要分布在西部和北部。这也是有益的。过去,电力从西部输送到东部,煤炭从北部输送到南部。现在,我们可以利用西部和北部风能和太阳能丰富的地方,实现西电东送和北电南送。事实上,广东已经开始考虑在内蒙古等地开发风电和光伏资源。

环境与生活:我国应该如何规划光伏发电资源的发展?光伏发电实现碳中和会不会占用我们宝贵的耕地资源?

李俊峰:中国有超过170万平方公里的戈壁沙漠。只要1/10的面积用于光伏发电,我们就可以实现碳中和。光伏发电远距离输送到东部和南部地区不存在技术问题。但东部地区首先要想办法自己解决问题,尽量用分布式发电就地解决自己的问题,不足的部分从远处输送。

比如山东风电、光伏装机容量五千多万千瓦,但是风电机组、光伏板不多,因为相对于国土总面积,不到百分之一。

环境与生活:现在,我们的光伏发电存在哪些问题?

李俊峰:光电上网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政策问题。能量转化肯定需要一段时间。为什么市场要靠政策支持才能在其中发挥作用?我给你举个例子。就像一个孩子做作业,你让他完成,他就会按要求去做。如果你说你能做到但不去做,你就不会去做。当你通过市场行为表现良好时,我可以奖励你。但是一定要有目标,具体什么时间完成什么具体任务。所以政府的作用很重要,在风电和光伏发电的发展中也要落实: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碳中和也是如此。

电解氢炼钢可以实现零排放。

环境与生活:您认为从产业结构调整的角度来看,钢铁行业和燃煤发电行业会受到很大冲击吗?钢铁工业现在已经实现了用电来炼钢。你怎么想呢?

李俊峰:从两个方面。首先,随着钢铁的消耗积累到一定程度,像德国、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生产的钢铁75%以上来自废钢,只有25%需要用铁矿石补充。

中国约30%的钢铁产量来自废钢,60%至70%来自铁矿石。再过10年、20年,我们可能就可以用废钢制造大部分的钢了,我们就可以直接用电炉炼钢了,就不再需要那么多高炉了。

因为铁矿石的主要成分是氧化铁,氧化铁必须有一种化学物质来代替氧变成铁。焦炭的作用是使碳和氧结合成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还原成铁。它的过程是用焦炭升温,使焦炭中充满一部分氧气,变成一氧化碳。一氧化碳很活泼,所以它从氧化铁中带走一个氧原子,结合成二氧化碳。

一氧化碳是强氧化剂,不稳定,剧毒,产生二氧化碳,造成碳排放。以后还可以考虑用氢气把氧化铁的氧原子拿出来,变成水。让我们来解决氢的来源问题。如果我们仍然使用煤来生产氢气,我们仍然没有解决二氧化碳排放的问题。但是如果用可再生能源制氢,比如风力电解水制氢,就会变得非常清洁。这样的过程,虽然看起来很复杂,但当它变成化学反应方程式时,实际上就简单多了。

参与气候变化谈判数十年

环境与生活: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关注气候变化的?

李俊峰:1982年1月,我刚从山东矿业学院(现在的山东科技大学)毕业,就去了当时国家能源委员会下属的一个研究所。然而,国家能源委员会于1982年3月解散。我工作的研究所几经易名,最后叫“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

我在大学里学习稍微努力了一点,学了一些英语。现在大家都觉得会说英语不是什么特长,但是在那个年代,如果会说两句英语,就会有很多机会参与一些国际合作项目。

1984年,中国加入世界银行,世界银行开始研究能源问题。懂一些英语,和他们一起研究能源问题,学习了一些相关知识。1987年9月,46个国家在加拿大蒙特利尔签署了《蒙特利尔议定书》,开始采取具体行动保护臭氧层。因为我会说一些英语,我被聘为臭氧层保护专家。1988年,世界气象组织(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环境署)成立了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气候专委会),这是一个评估气候变化相关科学的国际机构。当时,在中国很难找到几个会说外语、能和外国人讨论气候问题的人。因此,我参与了第一至第四次IPCC评估报告的起草工作。1994年,我还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和世界银行的同事合作,编写了第一份中国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战略研究报告。

其实人们对气候变化的研究是很纠结的,也逐渐经历了从科学认知到政治共识的过程。自1859年爱尔兰科学家发现大气的温室效应以来,关于气候变化的科学认知一直存在争论。自1992年IPCC发布第一份评估报告后,这一争论从未停止。

直到20世纪 90年代初,很多人还认为气候变化是帝国主义强加给发展中国家的阴谋,认为西方国家发展起来了,就要阻碍发展中国家的发展。其实气候变化谈判的进程说明,大家还是从善良的愿望出发,保护我们共同的地球家园。直到1992年5月9日,联合国大会通过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要求减排温室气体。减排就是控制化石能源的消费,并且只控制发达国家,不控制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率先减排,然后帮助发展中国家减排。发展中国家在得到发达国家额外的技术和资金援助的条件下,在不影响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可以自愿减排。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前提下,中国也赢得了发展空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4887.html
上一篇碳交易助推巴西能源转型
下一篇 各国携手迈向碳中和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