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你以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什么为切入点

你以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什么为切入点

陈小玮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工业化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同时发生着急速变化。传统工业或迁离城市,或面临“关、停、并、转”,留下很多工业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目前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

你以老工业城市工业遗产什么为切入点

陈晓薇

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工业化时间并不长。然而,在改革开放的经济高速发展时期,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也在同时发生着迅速的变化。传统要么搬离城市,要么面临“关、停、并、转”,留下旧工业遗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诸多工业遗存。目前工业遗产的保护模式主要有工业博物馆、遗产保护公园、城市商业综合体、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等。根据历史基础、区位优势等条件决定不同的发展路径。

因为疫情,玉林中能文创园大门关闭。热情的门卫打电话给文创园物流部部长薛强。经过沟通,记者得以进入园区。

文创园报告厅由过去的煤矿游泳池改建而成,外墙保持原貌。隔壁的体育馆里,有一个电视剧《啊,摇篮》的窑洞内景,旁边是巨幅宣传海报。据薛强介绍,文创园前身为陕西中能煤田有限责任公司榆阳煤矿,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小纪汗镇长汉街村,占地135亩,总建筑面积2.8万平方米。该煤矿于2013年被政策关闭,因为它与玉林的城市规划重叠。

2020年8月30日,这座废弃的煤矿以全新的面貌呈现在公众面前,那就是工业遗迹被改造成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虽然这个工业遗存可能是陕西省最年轻的,从建矿到停产只有短短的16年,但它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它见证了榆林煤炭工业的发展史。

废弃煤矿改造文化创意园

"我们现在所在的展厅是原煤矿的绞车房."带领记者参观并讲解的刘谦说。

展厅外墙刷成白色,墙上可以看到“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标语。一块1米宽、2米长的铁锈色钢板立在地上,不知是从一台煤矿机器上拆下来的,成了“中能记忆——中能煤矿历史陈列馆”的招牌。展厅前会有一个模拟地下采煤的艺术装置,几块木头搭成的地下巷道,一个采煤工拿着煤棒,面对面工作。

"这是原来的绞盘,它的位置保持不变."刘谦说。

展厅不大。一进门就能看到展厅中央的绞盘。绞车是起重机械的一种,是煤矿生产系统中重要的生产设备,是提升煤炭或下放设备和物料的工具。

1982年12月28日,《人民日报》以《榆林地区发现大型煤田》为题在头版报道,向世界宣布中国发现了一个大型煤田——神府煤田。

1981年6月,原煤炭工业部煤田地质局陕西煤田地质勘探公司185队奉命转战陕北。1982年12月8日,185队提交了《陕北侏罗纪煤田榆神府勘探区找煤报告》。报告显示,榆林神木府谷地区7894平方公里内有877亿吨优质环保煤,相当于关中四矿务局所在的渭北黑带已探明煤炭资源总量的16倍,也是超低灰、超低硫、超低磷、中高热值的优质动力煤。这一储量使神府煤田成为世界七大煤田之一。

神府煤田的发现震惊了世界,被誉为中国煤炭工业“六五”期间最重要的发现和成就。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地质找矿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成就。创造了中国煤田地质勘探新发现资源的最高纪录,改变了中国已探明煤炭资源的区域布局,确立了陕西的煤炭资源大省地位,奠定了中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的基础。

1998年,榆林市被批准为中国第一个国家能源化工基地,开启了陕北能源化工基地建设的历史。

中能公司原名恒源煤矿,是一家民营小煤矿,年产量5万吨。它大约在1997年开始生产。2003年,恒源煤矿被中房信(控股)公司收购,更名为陕西中能煤田有限责任公司。2005年,中房信公司邀请陕煤集团白朴矿业公司和华电煤业集团加盟,借助陕煤集团的管理经验和华电集团的广阔市场,实现了中能公司的快速发展。

2008年,由于战略调整,股东中新将资源转为资本,将其股权转让给江苏大岳集团公司。通过三家股东的共同努力,中能公司已经成为一家现代化的煤炭企业。先后荣获国家煤炭工业五精细化管理示范基地、榆林市十大环境友好型企业、陕西省园林绿化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国安全质量标准化煤矿”。

随着榆林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中能煤田与榆林城市规划重叠,严重影响了榆林城市规划的实施和安全。2011年8月,陕西省政府专题会议明确要求该矿异地重建新矿,并给予两年过渡期。

2013年12月6日,榆林市政府对中能榆阳煤矿异地重建工作进行了专题研究,确定该矿于2013年12月10日24时前关闭,12月31日正式关闭。

中能公司搬迁至元大滩重建,原办公区资产闲置。为合理利用资源,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公司领导班子提出了“集聚项目转型升级,实现企业跨界升值”的发展新思路,符合榆林市政府关于促进文化产业振兴发展的政策方针。中能公司与陕西文化投资集团榆林文旅公司合作成立榆林中能文化创意产业园管理有限公司,利用榆林文旅公司平台,打造榆林首个文化创意产业园项目。

中能艺术创意区有三个展厅,除了上面提到的中能记忆展厅,还有中能美术馆和陕北石狮博物馆。记者采访时,中能美术馆的《黄河衣及其文献展》是由Xi美术学院实验艺术系主办的。

2000年,艺术家郭庆丰带着染成蓝、红、黄、白、黑四色的土布,从黄河源头到入海口,跋涉千里,邀请沿海9个省区1000名民间艺人,5460公里,缝制出一幅33厘米见方的绣品。

郭庆丰曾经说过这部作品的创作缘起。小时候大旱种不出种子,我会请擅长刺绣的女子做一幅刺绣,千针祈福,千线乞求,缝成五彩帐,献给龙大人。大人说这是我们农民最隆重的大事,连神仙也爱穿红绿。郭庆丰想象用艺术的方式记录母亲黄河的万年神话,收集黄河流域藏在刺绣和缝纫中的人类文化的情感和风格,挖掘河流上下游积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唤起人们对自然和神灵的尊重和敬畏!

2001年农历十月初一,民间称之为送寒衣日。郭庆丰的母亲将绣片缝制成一件长64.8米、宽1.6米的彩衣,即“黄河千绣衣”。马赛克中运用了不同的文化元素,诠释了黄河沿岸人民对母亲河的深情。2004年3月,《千绣黄河衣》获上海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

“很多参与缝制绣品的艺人都已经去世了。这次和文献一起,第一次在家乡长辈面前展出。”郭庆丰在展览的前言中写道。五颜六色的窗帘几乎包围了展厅,文献就像一块长长的布,搭在几台老旧的木制织布机上。

由矿山污水处理车间改建而成的石狮馆,还陈列着郭庆丰收藏的陕北各种石狮。陕北石雕是陕北传统雕刻艺术之一,历史悠久。其写意的造型和流畅的线条自成体系,在中国石雕艺术中占有独特的地位。陕北的民间石雕艺术景观历史悠久,但至今保存下来的艺术作品并不多,尤其是文创园这么多的石狮子。

煤矿的两层办公楼被改造成了艺术家的工作室;咖啡馆由煤矿洗浴大厅改造而成,洗浴池成为室内水景,淋浴区有几张茶几。院子里到处都是煤矿机器改造的雕塑,废旧金属组装成“机械蜈蚣”;院子里的一个剪毛机,没有任何变化,是一个类似于变形金刚的艺术装置。废弃的钢板,刻着陕北剪纸图案,嵌在粉白相间的墙上,那种力量之美令人惊艳…

榆林吕雯携手陕西中能,实现文化旅游与工业遗产的融合,同时开启激活产业园区的创意之旅。

废弃隧道体现宝成铁路文化中心

2012年夏天,记者走访了丰县灵官峡。

灵官峡闻名全国,这与杜鹏程在《人民日报》上发表的通讯《夜游灵官峡》不无关系。也让“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宝城精神”传遍全国。

宝成铁路是新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该铁路北起陕西省宝鸡市,南跨秦岭,到达四川省成都市,全长668.198公里。

宝成铁路的修建历时半个世纪,民国时期就有规划。经过多次调研论证,工程难度大,成本高,但始终没有开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上下下大力气开凿秦岭。这项工程的难度和成本举世瞩目,震惊了全世界。1952年7月开工建设,1958年元旦正式通车。整条线路由蒸汽机车牵引。1975年7月1日全线电气化,成为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

杜鹏程笔下的灵官峡:“此峡,晴天,终日不见阳光;沿着弯弯曲曲的运输路走下去,无论什么时候回头看,都只能看到巴掌大小的天空。”廖把灵官峡的险都写了。

夏玲全长约9公里,是嘉陵江上游的第一峡谷。最宽处只有30米,呈“S”形穿过峡谷。夏玲线沿河而行,有11个隧道和明洞,25个小桥和涵洞,13个弯道,其中300米弯道9个,全长3.43公里。

1981年8月14日至23日,宝鸡、凤县连续下了十天的雨,降雨量是常年同期的4至6倍。两当县西坡站是一个老滑坡区。1981年的特大洪水在这个地区造成了许多滑坡。有5万立方米的泥石流崩塌,脱轨面高3.5米;另一次滑坡泥石流约1万立方米,使9条灵官峡隧道中的5条成为泄洪隧道。洪水回水4米高,隧道内铁轨全部翻起。

为确保宝成线安全,相关部门确定了线路变更方案。一号隧道前修建铁路桥,河右岸新建长1323米的新岭关峡隧道。经过琵琶崖、竹林沟隧道后,与原线相连。线路建成后,左侧原有的9条隧道将被废弃。

2006年,丰县发展旅游业,灵官峡景区建成时,铁路文化也成为景区的人文核心。

当时记者采访中的景区是这样的:狭窄的峡谷里挤满了嘉陵江和几乎与江平行的316国道。因为地形狭窄,灵官峡景区的大门靠近嘉陵江悬索桥的北端,就在316国道边上。

在吊桥的另一端,宝成铁路灵官峡1号隧道和2号隧道之间,有一道刀削斧削般的悬崖。三个醒目的红色大字——“灵官峡”是于右任写的。下面是汉白玉上镌刻的杜鹏程夜行灵官峡全文;下面的赭石雕花墙再现了当年修建宝成铁路的场景。

到2010年10月,凤县投资2150万元开发灵官峡一期景区,重点打造宝成铁路文化。因为用的是铁路线,景点分布在3公里左右的狭窄山谷里。除了前文提到的景区门口的浮雕,传说中的探险宫殿就建在废弃的2号火车隧道里,4号洞还有一辆旅游列车。当游客乘火车穿行其中时,可以看到当年修建在隧道壁上的宝成线照片。

丰县有关方面一直在规划提升景区内的宝成铁路文化。

2016年,丰县灵官峡景区发出通知,向全国征集宝成铁路“筑路英雄”留下的青春印象,包括宝成铁路修建期间的生产资料和生活用品,如老照片、旧证书、书籍、档案袋、粮票、旧工具、纪念奖牌、邮票,以及当年穿过的衣服、鞋子和报纸、信件等,为筹建文化馆征集展品。

2017年,“灵官峡宝鸡至成都铁路文化体验馆项目”开工建设。在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宝成铁路废弃段申报为省级重要历史文物保护单位的基础上,按照国家文物等级和保护原则,分层次、分区域进行旅游建设。

2018年6月,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正式开业。升级后的体验馆将把废弃的三条隧道打造成反映宝成铁路诞生与发展、追忆三线建设、激励中国梦的专题展厅。

2号隧道作为主体,用于展示宝成线建设和中国铁路建设的历史和文物。2500平方米的隧道担负着纪念、记忆、教育、科普、互动等多种功能。,也是铁路文化交流和展示的场所。

1958年,面对物资短缺,这条铁路几乎是比肩而建。穿越了数百座大山,填平了数百条沟壑和山谷,仅土石方就填了6000万立方米。仅观音山站的修建就夷平了4个山头,先后挖了29个药房,装炸药142.8吨。爆破工期缩短6个月,节省8.2万人日,节省投资78.83万元。这是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第一次成功的大规模爆破。宝成铁路文化主题公园里的铁路建设者雕像,再现了那个火热的建设时代。

宝成精神文化长廊,以当时修建的宝成铁路为背景,以灯箱、展台等形式展现了一代代铁路人的“坚忍不拔”精神。

隧道酒店也是景区的一大特色。灵官峡景区3号洞改造。以火车文化为主题,在隧道内部建造了一座钢结构火车隧道酒店。一楼是人行通道,二楼是软卧包厢,分为单人间、标准间、主题间。

景区观光火车体验区,起止站1、2、3、4、7号站外栈道上的轨道,全长约4公里。轨道宽约600或762mm,以枕木为底;模仿毛泽东蒸汽机车,以柴油-汽油发动机为动力;每辆车坐10人左右,一共5辆车。途中有两站,可以临时下车观光。

成都铁路文化体验馆运用声、光、电等技术手段,结合雕塑、实物展示,新建了灵官峡体验区、宝成铁路精神体验区、科普知识区、未来展望区等。,以脉络清晰、史料详实、立体展示的方式讲述了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建设发展的宏伟历程。体验馆的建成不仅全方位提升了灵官峡景区的功能布局,也成为丰县红色旅游发展的一大亮点。

开幕式上,中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王平发表讲话。她讲述了第一次开着机车翻越秦岭,经过丰县灵官峡,以及多年来在这条铁路线昼夜不停奔跑的许多感受。看到灵官峡焕然一新,成为旅游胜地,她说:“感谢凤县人民建设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这是纪念筑路英雄的好场地,也是弘扬宝成精神的好平台。”

县城关锋峡景区利用铁路古迹、休闲氧吧和丰富的古羌族文化资源优势,推出了“游千年蜀道,寻红色足迹”的研学旅游产品。在欣赏景区美景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红色革命爱国意识,增强团队协作能力。围绕红色教育核心课程,讲述红色故事,感知天堑变通途的伟大工程成就,传承宝成铁路精神,体味“交通强国,铁路先行”的使命。建党一百周年,宝成铁路文化体验馆也成为学习党史、上党课、重温入党誓词的红色教育基地。

抢救工业遗产

榆林毛纺厂是记者在榆林调查的对象之一。可惜,毛纺厂已经在市政改造中消失了。

进入玉林修复城墙的大门——新乐门,右边是毛纺厂旧址。家属还在,过去的厂区变成了夫子庙文化旅游步行街。

坐在她家医院门口的一位阿姨,曾经是毛纺厂的工人,指着夫子庙广场地下停车场的入口说:“那是原来的厂门”。步行街最南边是一座崭新的寺庙。“陕北民俗博物馆”、“陕北红色收藏展览馆”、“古碑刻艺术馆”等近10个不同类别的展厅构成了步行街的主要文化核心。此外还配有购物中心、美食街等设施,均为全新建筑。毛纺厂的历史只能在纺织博物馆找到,包括它的餐厅,毛毅餐厅。

陕西人对榆林毛纺厂的记忆很深,尤其是它生产的毛毯。榆林毛纺厂创建于1950年。是西北地区成立最早,技术力量雄厚,集选、洗、条纺、织造、染整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毛纺织企业。也是陕西省最大的毛毯生产企业,产品多次出口苏联、罗马尼亚、美国、日本等国家。50年来,为榆林财政贡献了近2亿元。曾是榆林经济发展的大动脉,占榆林财政收入的30%。

2003年,毛纺厂全面停产。几年前,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文物局调查组分批整理陕西省工业遗产时,发现毛纺厂档案比较完整,保存在榆林市档案馆。位于闹市区的毛纺厂生产楼已停止使用,保存状况一般;锅炉房保存不良,停止使用;该俱乐部保存完好,已停止使用;办公楼和综合楼仍在使用,保存完好;老家属楼和家属楼都在用。结论是:作为工业遗产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没有被保留下来。

2008年,陕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了《陕西省工业遗产调查工作方案》。陕西省文物局结合国务院发布的《第三次文物普查方案》,联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国家防办等部门,委托陕西省文物保护研究所对陕西省工业遗产进行调查。

工业遗产调查是为了全面掌握陕西省工业遗产的数量、分布、特点、保存状况、环境条件等基本情况,为后期科学合理地制定全省工业遗产保护规划提供依据。2009年至2014年,陕西省文物局和省工信厅联合组织了全省工业遗产普查。各地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组织辖区相关企业接受普查培训并填写普查登记表,筛选整理出599份备选工业遗产名录,对75家具有潜在价值的企业进行了调查登记。经核实,拟定工业遗产45处,推荐12处企业遗存列入地方保护名录。

2017年,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会同省文物局启动了“一五”“三线建设”期间陕西“156”重点工程工业遗产调查。几年的调查结果汇集成厚厚的两册《陕西工业遗产调查与保护实践》。该书收集了96条关于陕西工业遗产的信息,分布在汉中、宝鸡、渭南、铜川、商洛、榆林、安康、xi安、咸阳等地。

按照年代顺序,陕西省的工业遗迹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古代手工业遗产,以陈炉遗址为代表,见证了古代手工业和工程技术的古陶瓷窑遗址和古手工业作坊遗址。2.现代工业遗产,以燕怡井、大华纱厂为代表。3.以一五和三线建设时期的重点工程遗存为代表的近代工业遗产,属于新中国成立后工业化进程中形成的工业遗产。

陕西冯丹酒厂由意大利传教士安希曼和民族宗教人士华国文于1911年创建。它是中国最早工业化生产葡萄酒的三家酒厂之一。作为工业遗产,冯丹酒厂至今还保留着一些见证酒厂发展的文物,有些还在使用,比如从法国引进的发酵罐,酒厂现存最早的橡木桶,是1915年由湖北老河口的中英合资橡木桶商行建造的。丹仙博物馆有一块冯丹酒厂——大方酒厂的木牌匾,建于20世纪50年代。为适应发展需要,冯丹酒厂迁址,离原酒厂旧址不远,已有50多年历史。仍然保留着20世纪70年代的建筑和同一时代的地下酒窖。除了悠久的建厂历史外,其工业遗存还包括多个商标,以及一些外观、形状、大小不同的古代酒壶等相关物质遗存。

陕西西凤酒厂位于宝鸡市凤翔县柳林镇。1956年在凤翔县柳林镇公私合营作坊的基础上创建。西凤酒是中国四大名酒之一,是中国凤香型白酒的典型代表。始于殷商,盛于唐宋,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西凤酒的酿造技艺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该厂有许多20世纪50年代的建筑和多套旧机器设备,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其作坊和设备至今仍发挥着酿酒的功能,具有较高的工业遗产价值。

Xi和咸阳是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有21个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地区。调查人员访问了19家企业,这些企业有一定数量的建筑是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造的,如办公楼、车间和其他附属建筑,其中一些是苏联援助的。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了一些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遗留下来的旧设备和东欧国家制造的机器设备,其中一些还在使用。

陕西秦岭水泥有限公司的前身是陕西省耀县水泥厂,是民主德国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援助的企业。它的湿式回转窑当时被称为“亚洲”。70年代中期,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企业保留了大量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工业遗产,其中一些具有代表性、完整性、典型性和独特性,是非常有价值的工业遗产。目前,该企业生活区仍保留着上世纪六、八十年代修建的带有“防火墙”的旧平房等建筑,以及六、八十年代的各种机器设备。

宝鸡三线建设时期的工业遗存也非常丰富。

陕西秦川机床集团有限公司,前身为上海机床厂,在国家“三线建设”的战略背景下,于1965年由上海迁至宝鸡市。在其发展过程中,它生产了许多中国最早的机床产品。该企业是陕西乃至西北地区国家“三线建设”企业的典型代表之一。企业老建筑基本保存完好,很有代表性,也是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此外,工厂还有大量的旧机器设备,包括从美国、瑞士和西德进口的设备。随着时间的推移,保护这些珍贵的机器设备变得越来越迫切。

陕西胜利机械厂创建于1965年,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1965年至1971年,该企业窑洞生产车间为生产军品挖掘了14孔窑洞。洞穴由最内部的隧道相互连接,整个洞穴系统占地约10,800平方米。从1983年到2003年,随着生产设备的拆除和处理,生产洞穴处于闲置状态。这家企业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采取了隐蔽生产的方式,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这种窑洞的选址和内部结构不同于民居,有其独特的建筑艺术、历史和军事工业价值,是历史的见证。

宝鸡合力叉车厂创建于1965年,是“三线建设”时期的企业。建成了中国第一个专业叉车生产基地,见证了中国第一台1.5t电瓶叉车、第一台5CW41型5吨内燃平衡叉车、第一台2CB型2吨内燃叉车的诞生,见证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叉车发展的全过程。这家企业在行业中地位突出,为行业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企业老厂区布局保存完好,有一些反映国家“三线建设”的物证——一些老建筑和机器设备。

陕西15处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的工业遗产被公布为陕西省第五批、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加上之前的三处文保单位,共计18处。这些重要的工业遗产既有近代的,也有现代的,包括纺织工业、电子工业、电力工业、国防军工、科研基地、能源、机械加工、化工等领域。

工业遗产保护的对策与建议

工业遗产是众多文化遗产类型中最年轻的一种,通常指工业革命后的工业遗产,以采用钢铁等新材料、煤炭石油等新能源、18世纪以来的机器生产为特征。1978年,保护工业遗产国际委员会成立,2003年7月,保护工业遗产的国际标准《塔吉尔宪章》获得通过。

“为工业活动而建造的所有建筑物和结构、此类建筑物和结构中包含的工艺和工具、此类建筑物和结构所在的城镇和景观以及所有其他物质和非物质表现形式都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工业遗产包括具有历史、技术、社会、建筑或科学价值的工业文物,包括建筑物和机械、工厂、车间和工厂、采矿场、加工和提炼场、仓库、库房、生产、转化和使用。这是下塔吉尔宪章对工业遗产的定义。

在发达国家,随着后工业时代的到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传统工业这个城市原有的经济命脉,逐渐被第三产业所取代。工业文明及其固有的物质形态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比如一些大大小小的建筑和设备被遗留下来,成为一种遗存。

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工业化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在改革开放的经济高速发展期,城市产业结构和社会生活方式同时发生着急速变化。传统工业或迁离城市,或面临“关、停、并、转”,留下很多工业旧址、附属设施、机器设备等工业遗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109.html
上一篇不要哭泣请你相信我
下一篇 论坛网站有哪些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