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华县皮影是哪里的传统文化?

华县皮影是哪里的传统文化?

呼东方华县皮影的辉煌,离不开汪天稳与薛宏权这两位非遗传承人。他们因各自所处时代和生活境遇的差异,摸索出了完全不同的皮影雕刻之路。4月22日,汪天稳的女儿汪海燕在微信朋友圈发了一组汪天稳在上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讲座的照片。从这一天起,汪天…

华县皮影是哪里的传统文化?

沪东坊

县城皮影戏的辉煌,离不开王和薛洪权两位非遗传承人。由于各自所处的时代和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探索出了完全不同的皮影雕刻方式。

4月22日,王的女儿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了一组王在同济大学艺术与传播学院讲课的照片。从这一天起,王被上海同济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聘为“高校高层次文化艺术人才工作室——数字未来实验室”艺术总监,聘期两年。

同一天,少华山下皮影戏博览园的薛洪权也在朋友圈发出了两组老艺术家排练皮影戏《刘志丹创冠》的视频。

有意思的是,这一天和薛洪泉在微信上展示的状态,恰恰反映了王和薛洪泉两位非遗传承人对皮影戏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及他们各自的保护与创新方式。

从乡下到寺庙

严格地说,王与薛洪泉之间的皮影戏传承实际上是“家族”技艺传承的一部分。薛洪泉和他的姐夫一起表演皮影戏,其技艺来自他的哥哥王。

然而,由于时代和生活环境的差异,王和薛洪泉分别探索出了完全不同的皮影雕刻之路。但是,他们最初接触皮影戏的时候,都是来自于对这种大众艺术的迷恋。

在安南门里书院外,沿着城墙根向东不远处,可以看到王皮影戏工作室的牌子。跟着指示牌走不到100米,拐进一栋居民楼的二楼,工作室就在那里。一进门,十几平米的客厅,角落里挂满了皮影戏。王的许多著名作品,如《霸王别姬》、《齐天大圣骑》、《白蛇传》等。,都显示在这里。在左边的柜子里,放着王获得的各种荣誉证书。最显眼的是2012年12月文化部授予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皮影戏(花县皮影戏)代表性传承人证书。

很多时候,王不在这个工作室,而他的工作间在另一个地方。“这是一座专门用于皮影戏的房子。太小了,接待不了外面的人。”因此,王需要处理的一切外事接待工作,都是在女儿的工作室里完成的。

王仍然操着他的乡音,非常健谈。他微笑着坐在那里,看着画室里来来往往的人,不时主动和人打招呼。如果外人来到这里,不知道他的身份,是不可能把这样一个貌不惊人的老人和一个国家级技能大师联系在一起的。

回忆往事,71岁的王能清晰地说出每一个细节。最让他记忆犹新的是,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家乡到处都有皮影戏班在演出。那时候,谁也不会注意到,台前幕后都有一双少年狂热的眼睛盯着台上的笑脸,有时还会走街串巷,翘课,跟着皮影戏班到处跑。王至今不明白他的执念和爱从何而来。“我回家就用那种纸板,用刀摸索皮影戏。”

早年,雕皮影的人在滑县被轻蔑地称为“皮影工匠”。皮影雕是为皮影戏服务的,是在幕后鼓捣皮影戏班,所以收入很低。在王之前,这一行业逐渐衰落,在民间很少有人愿意努力学习这一复杂的技能。这也是为什么王的师傅李愿意抛开“只传宗接代”的家法限制,收下这个主动上门学艺的徒弟。

有专家评价说:“如果不是王对皮影戏这门技艺的痴迷,并将其继承发扬,如果他和他的弟子们不遗余力地传承和推广,皮影戏就不会有今天的规模和知名度,也不会从幕后走到前台,被世人所认识和喜欢。”

1961年,11岁的王在叔叔的介绍下来到安。自师从陕西省木偶剧团原团长李学习皮影戏后,他每月向剧团支付伙食费。据王回忆:“为了我学习艺术,我的家庭真的付出了一切。有时候师父发了工资,悄悄帮我把钱给团里。”

经过一年多的时间,悟性极高的王已经掌握了雕刻皮影戏的基本功,可以跟随师父为安皮影戏团的新戏雕刻皮影戏了。1962年底,师父让他自己雕刻现代戏《家村三击》,20多个角色。他雕刻了将近三个月。

1964年,师父和全体戏班成员被调到长安,而王则被白水县文化馆借来,急需雕刻样板戏的皮影戏。在白水,王的传统皮影戏人物雕刻技能师从无用武之地。他只能顺应时代,雕刻白水文化馆皮影戏人设计的现代人物。从此,他具备了边雕边学,独立处理各种新需求的能力。

多年以后,王在谈及往事后,总结出他的艺术道路上有两个重要的节点。其中一个是他18岁的时候参军去了武汉的杭空学校,当了修理飞机的钳工。“当兵七年,对我以后制作和改进雕刻工具有很大帮助。”

1976年,王从部队退伍回到家乡。在等待分配任务时,他一直在县文化中心雕刻皮影。当时恰逢全国小戏演出,陕西滑县的皮影戏在全国质量排名第一。随后,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计划制作木偶戏《春暖花开》,剧组找到王,请他雕刻所需的人物和场景。

“文革”后,各地开始重视文化的复兴和发展,王迎来了他艺术道路上的第二个重要节点。安工艺美术学院招聘技能人才,曾在陕西化工厂工作过的王备受青睐。为了找到这个特别的皮影戏演员,我答应了他的所有要求。

王说,他后来的成就与他进入安工艺美术学院是分不开的。“当时研究所里有很多绘画和设计人才,我后来的很多名作都是这些画家画的、设计的。”据王回忆,1980年,日本民间博物馆想收藏一套“大闹天宫”的皮影戏作品。这是王第一次雕刻大型作品,他的师傅从未雕刻过。“研究所里的画师画了专用大厅的背景,我邀请师父一起琢磨研究了一个星期。完成抛光和连接这个作品的所有细节。从此以后,我就敢接手最大的作品了。”

正是在Xi安工艺美术学院,皮影雕刻与绘画结合了起来。王的创作风格深受院内多位画家的影响。他开始慢慢地将中国画的特点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这让他的新皮影戏绘画感很强。这使王和他的皮影戏重新发现了人性,艺术的真正回归和中国人曾经拥有的知识生活。

从此,王的雕刻技艺和能力得到了充分的展示空。他代表国家先后为法、加等国雕刻了《白娜淘气海》、《白蛇传》等作品。《元帅》被成都中国皮影戏博物馆收藏,《绣楼》被上海工艺美术博物馆收藏,《西厢记》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

王的艺术创新之路逐渐形成。他把皮影戏从它的母体,也就是皮影戏和国家中分离出来,把皮影戏从中国民间的乡村领域推向高雅的国际国内艺术殿堂。

“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挂皮影欣赏?”

“中国人什么时候可以挂皮影,欣赏皮影?”这句话是三十年前薛洪泉对妻子钱小凤的感慨。现在,他的愿望已经实现了。

因为两家有些远亲,钱小凤十五六岁的时候就经常听到家里的大人夸薛洪泉的皮影戏。身体虚弱的薛洪泉14岁开始在家里跟他的妹夫王天喜学习皮影戏。80年代中期,滑县民间婚丧中仍有皮影戏出现,但开始受到电视、电影的冲击,逐渐衰落。是几个老人在当地掌握雕刻皮影的技艺。这种手艺是跟他的大哥王学的。当时,外地游客要买皮影戏,在安工艺美术学院工作的王就会让弟弟和薛洪权帮忙雕一些补充品给家里。

“薛洪泉天赋很好,悟性极高。他的刀刻出的每一个弧度都是别人无法模仿的。”如今已是皮影戏传承人的钱晓凤,为自己永远无法超越丈夫而感到羞愧。

钱小凤20岁嫁给了薛洪泉。此时薛洪泉的雕刻技艺已经相当出彩了。“他刻的时候,只能给我看。我看到的时候很难过。这么好的皮影戏,只能在家里欣赏。”钱小凤很不服气。她老公技术好,但是家里穷。想到外国人爱买皮影戏,她便说服丈夫将雕刻好的皮影戏提着去临潼兵马俑、华清池等有很多外国游客的地方试着卖。第一次因为没钱买票,两人失败了,但他们想到了一个办法,在兵马俑旁边的一个小店卖皮影。

“以前没有人卖过这样的皮影,我们是第一家。”钱小凤回忆起往事,苦笑着说,“那时候我们一个皮影戏送到别人店里要收10多块钱,最多的时候他一个月刻30多块。有时候人家要的太多,我等不及了,我也开始学刻皮影。”住在村子里不方便。生活稍有改善后,1993年,他们在县城火车站旁租了一间民房,装上了电话,出行和联系方便多了。

由于生存的需要,薛洪泉的皮影戏传承与艺术之路与其说是王的皮影戏传承与艺术之路,不如说是一条通过生产性转化使皮影戏得到保护的道路。

“刚开始的时候,周围没人学,只有我们两个在雕,在卖。”钱晓峰说,“那时候皮影戏产品也有旺季。我最希望的是春天天气暖和,更多的外国游客来旅游,皮影戏卖得快。秋天来了,天气很冷。游客少了,就没生意了。如果赚不到钱,我走在秋风扫落叶的路上,想着家里的孩子,想着薛洪泉期待的眼神。我觉得很压抑,家里人也不想回去。”那时候,薛洪泉经常和妻子感叹,“等我们老百姓能把这个皮影戏当艺术品挂在家里欣赏,就不会有旺季了。那该多好啊!”

1998年,滑县城建局第一次找上门来,提出把皮影戏做成礼物送给前来参观学习的同行。薛洪权夫妇试着把皮影戏贴在白纸上,在一个简易的塑料架下,还特意写了几行花县皮影戏简介。做出来后,大家都在想:啊,原来皮影戏还能这么包装!

这是薛洪泉皮影戏成为礼物的第一步。

这个订单极大地鼓舞了薛洪权夫妇,更多的订单接踵而至,有时甚至供不应求。就连2003年非典时期压在仓库里的作品也是一个空买的。薛洪泉和妻子在华县最繁华的街道上成立了薛洪泉皮影戏工作室,在当地电视台打广告,举办免费培训班,甚至从第二个月起就带薪学徒工。据钱晓峰回忆:“当时人很多。三楼有学生,包括下岗工人、刑满释放人员、村里的年轻人等等。只要他们愿意向我们学习,他们就会教,但最后留下来的人并不多。”

在薛洪泉的指导下,滑县曾一度开办过许多皮影戏训练班,有些是王、的徒弟办的,有些甚至是薛洪泉的学生办的。也有很多山西、河南的年轻人来学这门手艺,带回老家。有些成绩很好的同学甚至成了家乡的皮影戏演员。如今,这些新一代的传承人可以在游客聚集的地方找到,如Xi安的书院门和大唐的不夜城。

生存问题解决后,薛洪泉抓住国家重视传统文化传承和传播的契机,开始主动参加一些全国性的比赛。薛洪泉在北京获得“中国首届仿制文物民间工艺展”银奖的时候还有点不服气。

2004年11月,薛洪泉被共青团陕西省委、陕西省农业厅等7个单位联合命名为“陕西省优秀青年农民”、“服务农村青年增收先进个人”,入选中国西部专家库“皮影设计与雕塑专家”。12月随陕西省政府、省文化厅赴香港参加“陕港经贸合作周”。然后,2005年春节,我应邀去新加坡参加“第十二届春城满是中国情”的民间文艺演出。今年9月参加“冀东油田杯中国皮影雕刻艺术大赛暨展览”,获展览一等奖、雕刻《神刀》二等奖。陕西省发改委、陕西省工艺美术协会授予他“陕西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更多的荣誉会随之而来。2006年12月,薛洪泉入选《中国民间艺术名家指南》。2007年2月,被滑县人民政府授予“滑县皮影雕刻传承人”称号。今年9月,我去韩国参加了“中韩企业经贸合作交流会”,加快了皮影戏这一民族文化产业对外发展的步伐。

在薛洪泉看来,他的一切成就是因为他所处环境的改变。“2004年,我参加中国东西方贸易博览会的时候,很多人都不知道皮影戏。现场很多人问我这是不是唐华。我能吃吗?通过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现在的人都说:这是皮影戏!这种无形的影响力太神奇了!”

一生的痴迷

有专家认为,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王对皮影戏雕刻最大的开拓性贡献在于,他首次将绘画引入皮影戏,开创了皮影戏全新的表现方式,使皮影戏雕刻摆脱了皮影戏表演的束缚,开辟了现代观赏工艺皮影戏的创新之路。

其实这个评价也不尽然。业内称,王熟知陕西皮影戏的历史渊源、传承演变、风格特点、旧稿、古籍乃至规矩习俗,尤其是皮影戏技术的传承创新、失传艺术品的整理复制、老皮影的鉴定修复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中外皮影戏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大多来自于他,因此被业内称为“活的皮影戏博物馆”。

半个多世纪以来,王的个人皮影戏创作经历了三个辉煌阶段:第一阶段是他对传统皮影戏的整理和继承,其中《白蛇传》是他的代表作;第二阶段是传统皮影戏技术与书画的结合,开创了当代牛皮雕刻技术,创作了世界上最大的牛皮雕刻画《清明上河图》,是王与中国中青年艺术家皮影戏现代设计转型的另类实验思路的实现。第三阶段,与中央美院合作,完成重量级现代艺术作品《九天》、《星天》、《蚩尤》。这套作品彻底突破了传统的藩篱,在皮影技术上取得了革命性的突破,奠定了皮影雕塑在现代艺术中的地位。

2006年,王被授予“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这一年,皮影戏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中国皮影戏被列入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2012年,王被文化部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滑县皮影戏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

事实上,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王就有意识地通过他的弟弟和薛洪泉在民间传承雕刻技艺。据他回忆:“上世纪80年代末,当皮影戏在外国游客中有市场时,我们村,甚至一个乡镇,乃至整个滑县,都有大量的人在雕刻皮影戏。”

2007年退休后,王应邀成为家乡滑县一家文化公司的首席顾问,并成立了“王皮影戏艺术研究院”。后来,这家公司搬到了大唐西市,安,王继续努力为自己和他的弟子创造和研究适销对路的皮影戏在这家公司。王作为一个在国家机关工作了大半辈子的老派艺术家,并不擅长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各种管理和运作方式。他更习惯于能够在稳定的环境下专心创作和雕刻自己喜欢的皮影。

华县的文化公司出现经营问题后,王不得不和几个徒弟一起开办了自己的皮影戏工作室。在此期间,王代表赴法、德、吉、缅等国进行文化交流和皮影戏展览。它还接受来自新加坡和其他国家的国际订单。2016年,与多所高校合作,发起皮影戏动画的创作和研发,拓展皮影戏表现的可能性。

现在,王的女儿也在走着和父亲一样的创新之路,先后与世界知名企业阿玛尼、可口可乐等公司合作,用皮影戏再现这些品牌的logos。今年4月26日,她制作的十二生肖版皮影系列作品获得了2020年Xi市优秀文化创意产品银奖。

2017年5月,王携巨幅作品《山海经》代表中国参加第57届威尼斯国际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展览。此画是王影雕技艺的又一高峰。

其实,在王的世界里,他一生只有一个执念,那就是雕刻皮影。他一直想在有生之年把一套自己熟悉的传统皮影戏雕刻在自己的手中,让这些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作品能够成为皮影戏的真正回归。

王一生在国家机关从事皮影戏创作,退休后才开始市场化、产业化、商品化。名家也知道,只有通过生产性保护,皮影戏才能持续生存。但是像他这样的大师,经常要协调和应酬各种业务上的事情,感觉有时候会失去对市场需求的艺术追求。最让他苦恼的是,有时候为了寻找商机,他不得不按照别人的要求,违心地复制大量适销对路的产品,但这些简单的手工艺品和一模一样的复制品所带来的市场效益,并不是他真正想要的。

“皮影戏产业化有其弊端,一味强调其市场化势必葬送皮影戏的艺术前途。”如今,面对市场上大量粗制滥造的复制品,王认为,皮影戏作为一种文化产品,应该向高端艺术品发展。

传承至关重要。

4月23日,记者一大早来到少华山景区门口的皮影戏博览园时,几辆公交车上人声鼎沸,大学生、小学生纷纷下车。法华的薛洪泉忙着接待正在学习的学生,中午12点后又安排其他事务。

今年春节后,薛洪泉的微信朋友圈发的内容几乎都是以调研、调查、研究为主。可见他每天的大部分精力都用在了研究生的接待上。

这座位于少华山的皮影戏博览园,由薛洪泉投资500多万元,于2019年7月开工。到2020年5月试运营时,受疫情影响几乎没有收入。直到今年春节后,各地来学习的学生多了起来,40多名员工的世博园才逐渐有了收入,步入正轨。

虽然2015年10月滑县更名为华州区,但很多人还是习惯称皮影戏为滑县。在皮影戏博物馆,薛洪权已经把旧名字换成了新域名。外墙上的两个字很显眼:化州,世界皮影戏的发源地;中国,中国皮影之乡。

皮影戏博物馆占地4亩,包括皮影戏剧场、明清皮影戏珍品馆、制作车间、化州45文物馆。博物馆的建成完成了薛洪泉的夙愿和情结。他笑着说:“很多人说我刻的皮影戏太多了,现在看起来像个皮影戏演员。如果不是这个综合体,我也不会冒险把市里的五层商业商铺抵押给银行,贷款建这个世博园。”

“小时候,村里的人在婚丧嫁娶时都玩皮影戏。现在农村已经很难看到皮影戏了。我从事这个职业后,只有政府接待外事活动,才能看到皮影戏的影子。”薛洪权认为:“皮影戏要想得到新一代年轻人的传承和欣赏,就必须为皮影戏注入新的血液,在剧目的表演、造型设计、表演方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2015年3月,薛洪权凭借精湛的皮影戏雕刻技艺,被上海戏剧学院聘为皮影戏雕刻的主教老师,在高校传播滑县皮影戏这一传统民间技艺。薛洪泉觉得自己在高校讲课受益匪浅。“我在上戏剧课的时候,和年轻人聊过皮影戏如何创新发展。年轻人的思想很超前,让我脑洞大开。我是2016年5月回到化州的,6月份我就组建了皮影戏队。”

薛洪泉试图在传统皮影戏的基础上组建一个创新的皮影戏剧团。他将现代舞台、音响、舞美、灯光、特效等先进技术与皮影戏表演相结合,创作了一批以现代舞、芭蕾、儿童剧、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神话传说为主题的优秀皮影戏剧目,演出后引起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近年来,薛洪泉带着他的团队和他的皮影戏《Xi儿》、《丝路风》、《迈克·杰克森》、《启蒙空》赴奥、哈、蒙等国进行文化交流,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文化和化州皮影戏。

薛洪权从做皮影戏起家,历经千辛万苦,找到了生存之道。他最了解这种来自滑县农村的艺术。他要想在市场大潮中生存下来,保持其生命力,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

2018年,“洪泉皮影艺术有限公司”更名为“化州市洪泉皮影艺术文化传承发展有限公司”。近年来,他重新定位自己的皮影戏,不再走大众市场化的道路。他说:“随着机械时代的到来,机器制作皮影戏更快更便宜,手工制作的皮影戏无法竞争,所以只能走个人裁缝的高端路线。这几年,我的皮影戏大多卖给了喜欢皮影戏、懂得手工制作、知道皮影戏艺术价值的人。”

王力可田文,薛洪权永远记得年轻时第一次看皮影戏的盛况。“那才是皮影戏真正的生命力。”与王不同,他是最年轻的皮影戏雕刻大师,他想重现这一场景。

皮影戏博览园建成后,薛洪泉组建了三支表演队。他把传统的万强艺人一个个找来,请到了少华山脚下。“有机会就来表演,没事就在家休息。有精力就指出年轻演员。”他还邀请了这里的老派艺术家,组建了一支80、90后的年轻表演团队。

薛洪泉今年的创新皮影戏《哪吒传奇》是一部大型多媒体皮影戏。他邀请了国家级编剧、导演、舞蹈家来排练。“传统皮影戏人物的脸部都是侧脸和空脸,用线条来体现脸部的轮廓。哪吒会用动画人物的形式表现出来,真人脸,大头大眼睛,侧脸和前脸都有,会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薛洪权说。

作为老一辈的大师,王有时也会为薛洪泉担心。“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时间专心于皮影戏的创作。”作为新生代非遗传承人的领军人物,薛洪泉更多时候思考的是能否更好地将皮影戏、皮影戏引入当下快速发展的新媒体。

(本文写作过程中参考了张欣主编的《雕版印刷》一书,部分图片由薛洪权提供。谢谢大家!)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410.html
上一篇武功土织布:重拾回来的非遗技艺
下一篇 胡新明:古泥新艺传承有道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