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对法定节假日的看法

对法定节假日的看法

汪玉川 于静法定假日促进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接受,人们对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与接受情况远远好于没有法定假日的传统节日。但是法定假日不是万能解药,不能完全解决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要想有效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就要在充分了…

对法定节假日的看法

王玉川御景

法定节假日促进了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和接受,人们对有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和接受程度远远好于没有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但是,法定节假日并不是万能的,并不能完全解决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遇到的所有问题。要想有效地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就应该在充分了解人们对传统节日认知的基础上,探索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新原则和新方法。

随着中华民族逐渐摆脱近代世纪的屈辱,中国人的传统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习近平总书记和中央委员会都多次强调继承传统文化的重要性。2014年10月15日,Xi总书记在京文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基础。”

中国传统节日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受到了国家的充分重视。自2008年以来,除了春节,国务院还将中秋节、清明节和端午节列为法定假日。为了更有效地传承中国传统节日文化,2020年“十一五”期间,笔者和课题组对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的认知和接受情况进行了调研。同时,为了充分了解法定节假日在传统节日文化传承中的作用,课题组还对1000人进行了元宵节、上巳节、七夕节等无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和接受度调查。研究方法主要是网上问卷调查和面对面访谈。受访者多为高职院校学生。

研究成果

1、法定节假日的作用显而易见。

调查数据显示,人们对有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明显高于无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比如端午节,屈原跳的是哪条河,有三个选择:长江,汨罗江,湘江。共回收问卷121份,其中选择长江的有11人,约占9.09%。90人选择汨罗江,占77.69%;16人选择湘江,占13.22%。大多数人都能正确选择汨罗江。

关于中秋节的问题“你知道中秋节的起源吗?”有四个选择,分别是“由古代‘秋夜祭月’演变而来”、“源于宗教”、“源于某人的记忆”、“我不知道”。共回收问卷74份,其中59人选择“由古代秋夜祭月演变而来”,占79.73%;选择“来自宗教”的1人,占1.35%;选择“来自某人的记忆”的10人,占13.51%;选择“不知道”的有4人,占5.41%。这个题目也是绝大多数人“从古代的秋节演变到月亮”的正确选择。

关于清明节的问题“以下哪些活动是清明节的习俗?”,有九个候选:扫墓、种艾草、贴门神、荡秋千、散步、放风筝、插柳、赛龙舟、注意禁火。这个问题是选择题,正确的选择应该是:扫墓,荡秋千,踩秋千。共回收问卷91份,其中选择“扫墓”的有90人,占98.9%;选择“插艾草”的28人,占30.77%;选择“坚守门神”的有9人,占9.89%;选择摇摆的12人,占13.19%;选择“散步”的71人,占78.02%;选择放风筝的有25人,占27.47%;25人选择“插柳”,占27.47%;6人选择“龙舟赛”,占6.59%;选择“注意禁火”的有28人,占30.77%。其中,选择“扫墓”和“郊游”的人最多。显然,大多数人都能理解清明节的习俗。

以下是七夕和上巳节的调查数据,比较人们对没有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

关于七夕的问题是“七夕有什么活动?”有六个候选人,即:放孔明灯,吃七个适当的水果,崇拜织女,穿一个聪明的针,烘干书籍和衣服,洗衣服和做饭。正确的选项是:吃七宜果,拜织女,穿巧针,晾书晾衣。共回收问卷72份,选择放灯笼的有44人,占比最高,达到61.11%。选择“吃七宜果”的43人,占59.72%;选择《拜织女》40人,占55.56%;32人选择“穿针引线”,占44.44%;选择“晒书晒衣”的有10人,占13.89%;6人选择“洗衣做饭”,占8.33%。可见,能做出正确选择的人的比例,远不如端午节、中秋节、清明节。

至于上思节的问题,类似于清明节和七夕,是“上思节有什么活动和习俗”。共有6个候选,分别是集体宴庆、插艾草、赏菊、吃粽子、祭月,其中“集体宴庆”和“流乐”共回收问卷69份,选择“集体宴”的有35人,占50.72%;选择“插艾草”的29人,占42.03%;选择“曲水”的33人,占47.83%;选择“赏菊”的有25人,占36.23%;选择“吃饺子”的有10人,占14.49%;18人选择《祭月》,占26.09%。显然,人们对上巳节的认知是很差的。能选择“团宴”的只有一半,选择“流水”的不到一半。

2.即使有法定节假日,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知也不理想。

从以上调查数据可以看出,虽然人们对有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的认知远远好于没有法定节假日的传统节日。但还是不太理想,因为很大比例的人对此还不够清楚。

虽然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被定为法定节假日,促使人们对其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但其深度、广度和被人们接受的程度仍不理想。

例如,当被问及“以下选项哪个更接近清明节的起源”时,12.62%的人选择了“燃灯祭佛”,33.01%的人选择了“祭祀屈原”,只有54.37%的人能正确选择“割肉奉君心,愿主永明”。清明节是寒食节的习俗整合后最终形成的,寒食节的起源与晋文公通过赏介子禁火禁寒有关。还有,当被问到“你觉得为什么端午节吃粽子?”,10.74%的人认为是因为人们喜欢吃粽子,约40.5%的人认为这只是遵循传统和习惯,只有43.8%的人知道这是为了纪念屈原。这说明人们对传统节日的认识还不够深入。

当被问及“会不会是清明节的4月5日?”,31.87%的人认为“是”,只有68.13%的人能正确回答“不是”。当被问到“你愿意在空闲时间参加清明节的集体活动吗?”,79.12%的人选择了“是”,20.88%的人选择了“否”。这意味着五分之一的人没有完全理解清明节的内涵,并接受它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当被问及《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哪位诗人的作品时,18.68%的人回答“李白”,23.08%的人回答“杜甫”,只有58.24%的人正确回答“杜牧”。这些知识虽然是关于传统节日的边缘知识,但绝对不是遥远的知识,而是有相当比例的人回答不正确,这说明现代人对传统节日的认识还不够。

另外,一个关于中秋节的数据可以反映出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典型态度。问“中秋节最吸引你的是什么?”当时,40.54%的人选择“过节”,21.62%的人选择“吃月饼赏月”,只有37.84%的人选择“民族文化传统”。这说明人们对传统节日本身的接受度不高,人们接受的是与传统节日内涵无关的东西。

提高传统节日认知和接受度的建议

1.为什么传统节日不再辉煌?

在古代,人们对传统节日给予了极大的热情。辛弃疾的词《玉案·元熙》曾描写宋代元宵节的盛况:“千树花开东风夜。更多的风吹下来,星星像雨。宝马刻满马路的车。箫声玉壶光,龙鱼舞通宵。”那时候,元宵节非常热闹。不仅到处都是灯笼和烟花,而且游客很多,整个晚上都必须很热闹。相比之下,现在的传统节日,甚至春节,在大城市都不是很热闹。“如果你们组一起举办活动,你愿意参加中秋节吗?”这个问题有五个候选人分别是“非常愿意”、“愿意”、“一般”、“不愿意”、“非常不愿意”。共回收问卷74份,其中54.87%的受访者愿意参与,19.4 7%愿意参与,19.47%一般,3.54%不愿意,2.65%非常不愿意。明确表示愿意参加中秋活动的人约占四分之三。当被问及“你是否愿意在业余时间参加清明节的集体活动”时,只有两个候选人:“愿意”和“不愿意”。共回收问卷91份,其中79.12%选择“是”,20.88%选择“否”。虽然两组数据的具体数值不同,但人们对参与传统节日的态度基本一致,几乎有五分之一的人不愿意参与。

为什么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的人比例这么高?一组调查数据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其中的原因。当被问到“你认为现在年轻人不重视清明节的原因是什么?”,有五位候选人,回收了91份问卷。其中,58.24%的人选择“时代的进步已经被新事物取代”,65.93%的人选择“工作学习忙”,63.74%的人选择“对传统文化宣传不够”,占比30.77%。

节日不再红火的原因有很多,大致分为两类:客观原因和主观原因。由于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原本只有在节日才能看到的美景、美食、娱乐活动,现在都可以在平时看到和获得。所以很多传统节日活动已经不能吸引现代人了。这是客观原因,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二是主观原因,即传统文化的传承已经过时。由于近代中国屈辱的历史,中国人质疑传统文化的价值,特别是文革期间彻底清除“封建残余”,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没有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因此,他们无法,至少是无意识地,将传统文化(包括传统节日文化)传递给下一代。再加上西方文化的强力传播,年轻一代对此了解不多,所以不喜欢传统节日。这是人造的。

2.提高传统节日认知和接受度的途径。

考察中国传统节日的发展历程,会发现每一个节日都经历了一个相对漫长的发展过程,才逐渐形成相对稳定的内涵和形式。但即使稳定后,也会因时间和地域的不同而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也就是说,传统节日一直在不断发展变化。所以,要让传统节日延续下去,就要让传统节日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要健康发展传统节日,需要把握四个原则。

第一个原则是掌握可变和不可变的区别。任何传统都有其精华和糟粕。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比如,保留那些能增进人的团结,激励人进步,增加人的信心,帮助人获得内心平静的东西,去掉那些鼓励人轻举妄动的迷信的东西。

第二个原则是传承内涵,适度创新形式。有时候,什么是精华,什么是糟粕,很难区分,所以一定要遵循内涵不变,活动形式创新的原则。许多人对传统节日不感兴趣,主要是因为它们的形式过时了。比如,当被问及喜欢什么样的中秋活动时,有四位候选人,其中41.51%选择“传统”,23.58%选择“新颖”,28.3%选择“更有娱乐性”,6.6%选择“更有见识”。《清明节》课题组也有过类似的问题:“你对传统祭祀活动和创新活动(如网上祭祀活动等)持什么态度?)在清明节?”27.18%的人选择“更喜欢传统活动”,11.65%的人更喜欢创新活动,61.17%的人选择“两者兼得”。

以上两组数据表明,有的人喜欢传统节日是因为喜欢传统的东西,有的人是传统节日,有新鲜内容才会喜欢。所以,要让传统节日大众化,不仅要保留一些大众化的节日活动,还要增加一些新鲜的内容。

第三个原则是形式要贴近参与者的喜好。在改变传统节日活动形式时,要遵循第三个原则,即活动形式要贴近参与者的喜好。端午节课题组调查的一个问题是“你更喜欢什么样的端午节活动?”有四个候选人,其中50.55%选择娱乐,45.05%选择文化,1.1%选择庄重(祭祀),3.3%选择“这组数据反映了受访者对传统节日的偏好。当然,不同的人群对这个问题会有不同的回答,青少年和年轻人会有不同的回答,大学生和本科生也会有不同的回答。活动组织者应注意使活动形式新鲜多样,以照顾参与者的不同喜好。

第四个原则是长期坚持。传统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我们经常看到有的学校在某一年因为某种原因组织了一个传统节日,但后来很久都不会组织了。因此,青少年没有机会对传统节日进行长期深入的了解。所以,教育者(家长、学校、老师等。)应该有一个长远的规划,提供一个稳定的平台,让受教育者变被动参与传统节日活动为主动参与,进而自觉传承。只有这样,传统文化才能借助传统节日深入人心,助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

法定节假日是传承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要方式,但仅靠这种方式并不能完全传承传统节日文化。如何让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得到强有力的传承,还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实践。

参考

[1],梁,。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创新[J].戏剧之家,2015-08-23。

[2]陈雨欣。中国传统节日[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9-09-01。

[3]张立君,,,张.中国传统节日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研究[J].情报,2019-01-25。

[4]徐烨,周莹。论中国传统节日在大学生美德教育中的优秀文化元素[J].边疆经济文化,2020-06-15。

[5],刘,。论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传承与文化自信研究[J].新闻与传播,2020-01-23。

作者简介

王玉川,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

北京青年政治学院副教授于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484.html
上一篇制定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应注意的问题与对策
下一篇 海绵城市总体思路的基本原则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