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孙昉在培育壮大木耳特色产业艰辛而火热的实践中,陕西省柞水县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在思想解放与政策创新相互激荡、政府担当与民众奋斗共同发力下,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规模为引领、效益为中心,通过一…

培育特色产业促进乡村振兴

孙云

陕西省柞水县在培育壮大黑木耳特色产业的艰苦火热实践中,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在思想解放和政策创新、政府责任和人民奋斗的共同努力下,以资源为依托、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规模为引领、效益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稳步走出了一条群众高度认可、综合效应显著、地方特色鲜明的路子。可以说,它开出了产业扶贫的“药方”,丰富了群众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找准了一条“新路”,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产业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国务院《关于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指导意见》也开宗明义地指出:“产业繁荣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近年来,全国各地在发展特色产业实现稳定脱贫和持续乡村振兴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其中,陕西柞水县因地制宜发展黑木耳产业的做法就是成功的范例之一,被xi总书记誉为“小木耳大产业”。

实践与探索

柞水县地处秦巴山区,区内“九山半水半田”。自古以来就有种植优质黑木耳的丰富资源和优良传统。但是,由于当地黑木耳生产加工“小、散、弱”,市场竞争力不强,辐射带动力不足,优质黑木耳没有形成产业优势,资源富集没有转化为百姓财富。长期被贴上陕西省深度贫困县、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标签,是典型的“端着金饭碗乞讨”。

脱贫攻坚战启动以来,柞水县委县政府深入践行“两山论”,立足资源、面向市场,把木耳产业确立为攻克贫困堡垒的主导产业,成立了木耳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工作专班,建立了独立编制和预算的木耳产业中心,构建了从决策到实施的责任闭环。大力实施黑木耳产业“1153”计划(即黑木耳产业达到万亩1亿袋、产量5000吨、产值3亿元)和特色产业提升“八大行动”(即增产提质、品牌创建、文化包装、宣传推广、产品营销、服务优化、产业整合等八大行动,),积极探索一条稳定、长远的发展产业、富民之路。

(1)建设基地,扩大规模。

按照“县建抓菌包生产线,镇建产业基地,村建工业园”的思路,目标是实现镇有基地,村有园区,户有产业。柞水县先后制定实施了《木耳产业发展总体规划》、《木耳产业发展指导意见》、《木耳产业奖励扶持办法》、《关于完善扶贫产业利益联结机制增加贫困户收入的意见》、《全面推进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决定》、《发展小木耳打造大产业的决定》、《木耳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实施方案》等19项木耳产业政策。依托辐射效应明显的大型示范基地,建成了集中连片的黑木耳产业带。

(2)聚集人才,强化保障。

多措并举招才引智、育才选才,不断深化与高校、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先后建成院士工作站、科技资源协调中心、食用菌研发中心、木耳大数据中心等“一站式、三中心”人才创业孵化平台。2016年以来,引进院士和“三区”人才380余人。以“1+5”模式(即科技特派员负责一个示范点,建立培训机构,推广一项新技术,指导企业或示范区申请专利,撰写研究文章),推动科技特派员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常态化, 并组建一支作风过硬的技术熟练的技术队伍,定期到村到户,进行一对一的帮扶指导,广泛培训掌握木耳种植技术的专业农民,发展木耳。

(三)再研发和产业链延伸

坚持科技与生产相结合,生产与消费并重,探索形成“三点一线”(科技与产业的交汇点、着力点、落脚点,科技驱动扶贫产业发展的主线)科技驱动扶贫产业发展创新机制。攥紧拳头,在克服菌种培育滞后、生产管理粗放、缺乏深加工产品、市场销售不畅等产业发展瓶颈上,集中力量进行科研和成果转化。先后完成了27个地方特色菌种对比试验,制定了4个生产种植技术规程,推动黑木耳从食品向休闲用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深加工领域和高端产品发展,大幅提高了黑木耳产业科技含量和黑木耳产品附加值,积极构建集RD、生产加工包装、储备销售、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全链条黑木耳产业体系。

(4)提升品质,打造品牌。

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的理念。按照生产可记录、流程可追溯、信息可查询、质量可追溯、责任可界定的原则,建立了高于国家标准的黑木耳分级标准和追溯体系、质量标准和检测体系、生产标准和信用体系。深入挖掘黑木耳文化的历史积淀和丰富内涵,大力实施“柞蚕黑木耳”公用品牌与“秦岭天下、邱磊、新天地、野林”等企业品牌相结合的“母子”品牌战略,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先后被农业部、国家工商总局认定为农产品保护产品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五)拓展渠道,促进营销

遵循市场和黑木耳产业发展规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建立“政府+合作社+农户+电子商务+网络名人”的五方联动营销机制,充分利用电视、广播、平面广告、两微网点等现代媒体平台和丝博会、农高会、农博会、苏陕协同推介会等重大节庆活动,进行宽角度、全方位的宣传推介,大力发展现代物流配送。建设全国范围的线上黑木耳交易所和线下黑木耳分销市场,加大与阿里巴巴、JD.COM、天猫、拼多多等大型营销企业的合作,努力构建线上线下体系化的营销渠道和网络,努力实现“产销两旺”。

主要结果

产业发展有“涓滴效应”,产业收入可以扩散到社会各个角落。这一经济理论在柞水县木耳产业发展的实践中得到了进一步验证。全县以木耳撬动大产业,引发群众增收、集体受益、产业繁荣等一系列“蝴蝶效应”,成功实现全县脱贫摘帽,被确立为陕西省乡村振兴先行区。

(一)带动了群众增收

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参与、三改主导、三级推进”的思路,探索形成了“支部+三改+集体经济+贫困户”、“公司+基地+贫困户”的发展模式,以及“六式连接、37股分配”的利益联结机制和“借包换耳”、“借棚换耳”的扶贫机制。到2020年9月,共有6944户贫困户稳定脱贫,平均增收5000元以上,占全县产业扶持户总数的67.7%。全县农民收入一半以上来自木耳产业,全县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44.04%下降到0.91%。曾经不起眼的黑木耳,成为群众增收致富的“金耳朵”,入选“全国十大扶贫产业”

(2)壮大了集体经济。

村集体经济的强弱关系到全面小康的质量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历史进程。柞蚕黑木耳从秦岭野生到家庭作坊式种植再到规模化产业化,突破了原始积累薄弱、专业人才缺乏、制约因素叠加等三大短板,成为扶贫的重要支柱和集体经济的重要引擎。到2020年9月,全县9个镇办事处建成30个100万袋规模的黑木耳示范基地,共建成44个黑木耳专业村。9家黑木耳种植龙头企业和2000多户种植大户共开发黑木耳2.52亿袋,生产干木耳1.21万吨,实现总产值13.26亿元,所有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超过5万元,实现了全县村级集体经济从破土而出到百花齐放的裂变。

(3)实现产业繁荣。

在黑木耳产业从小到大、从富到优、从弱到强的转变中,成功培育出黑木耳、黑木耳、羊肚菌、竹荪、灵芝等7种珍稀食用菌和任申、清娟等5个黑木耳新品系,黑木耳露、黑木耳片、黑木耳冰淇淋等休闲食品和黑木耳脯、黑木耳茶等系列保健品 黑木耳粉、黑木耳醋、黑木耳益生菌从菌种研发、菌袋生产、深加工、销售终端、仓储物流、废菌袋处理到信息服务的多元化产业矩阵,构建了“赏菌现场、看菌秀、听菌歌、吃菌宴、品菌情”的综合业态,形成了地域特色鲜明、比较优势突出、产业体系完整的“一县一业”大格局。

体验启蒙

在培育壮大黑木耳特色产业的艰苦火热实践中,柞水县坚持以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为指导,积极践行“两山”理论。在思想解放和政策创新的相互激荡下,在政府和人民的共同努力奋斗下,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规模为主导,以效益为中心,通过一系列深入探索和大胆实践,稳步开创了一条群众高度认可、综合效应显著、地方特色鲜明的道路。可以说,它开出了产业扶贫的“药方”,丰富了群众的“钱袋子”,为乡村振兴找准了一条“新路”,积累了可供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一)上下联动,干部带头是前提。

“村里看村户,群众看干部。”因此,发展产业,必须充分发挥党委政府的指导作用和党员干部特别是村级组织负责人的示范作用。上级带头,干部带头,才能实现群众跟风。只有给群众吃了“定心丸”,才能吸引他们深度参与产业发展,进而形成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和磅礴力量。

(二)因地制宜、多元发展是关键。

中国幅员辽阔,各地情况不一,产业发展不可能千篇一律。我们必须结合本地实际,选择正确的路径和模式,实施错位发展。不能生搬硬套或简单照搬,防止“水土不服”。同时,也要延伸产业链,丰富新业态,实现多元化发展,避免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努力最小化和防范产业风险。

(3)增加群众收入,集体受益是根本。

发展特色产业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群众能致富,集体能有利润。这就要求工业的发展不仅要做大“蛋糕”,培育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提高经营效益,保证集体经济的保值增值;还要分好“蛋糕”,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充分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让群众充分分享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

(4)科技支撑和创新赋能是保障。

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推进特色产业可持续发展,巩固扩大扶贫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对接。脱贫过程中培育发展的特色产业,需要科技的强力支撑,才能华丽转身,成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只有坚持用先进科技赋能特色产业,不断推进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才能确保产业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每一种探索和实践都闪耀着创新创造的智慧。“小木耳大产业”既是柞水县长期实践探索的结晶,也是秦巴山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新时期扶贫开发的一个缩影,对其他地区发展特色产业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期待柞水县“小木耳大产业”在乡村振兴的新征程中不断发展壮大,不断结出新的硕果,发挥更好的典型作用。

作者简介

陕西省社会科学院办公室主任孙云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566.html
上一篇全域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问题
下一篇 经济复苏背景下基层干部的心理状态分析与疏导策略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