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重庆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

重庆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

重庆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有着丰富的近代地方史资源。基于“纲要”课教学内容在设置上的不足及当前本科生的基本特征,将重庆地方史资源融入本科生“纲要”课教学十分必要。而由于重庆地方史资源丰富而多样,且随着近年来重庆地方史研究水平的提升和…

重庆大学中国近代史纲要考试

重庆在中国近代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丰富的近代地方历史资源。基于"概论"课教学内容的不足和当前本科生的基本特点,有必要将重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本科生"概论"课教学中。但由于重庆地方历史资源丰富多样,且随着近年来地方历史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研究成果的丰富,将重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本科《纲要》课程教学已成为可能,并取得了可观的成果。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高校四年制本科生必修的四门思想理论政治课之一。它于2007年春天正式开放。近十年来,学者和教学一线的教师对如何有效提高《概论》课的教学实效性进行了深入而广泛的探索和实践,总结了大量的经验,发表了许多著作,以达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进而达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

笔者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和“乡土史”或“地方史”为关键词搜索知网,发现在2008年至2018年这十年间,世界各地的思政教师关于乡土史如何与“纲要”相融合的论文有100多篇。其中,部分文章对乡土历史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的必要性、可行性、原则和手段进行了概括性论述,重点是理论分析和阐述。论文大多以所在的地方历史资源为基础,在地方历史资源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与大纲课程基本内容一致的案例,详细介绍所选案例的情况及其包含在大纲课程的哪个基本内容板块,具体阐述将该内容融入大纲课程课堂教学的手段和方法,总结实施效果和意义,提出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供解决方案。

这些案例研究论文涵盖了东北(如黑龙江)、华东沿海(如上海、浙江)、华南(如广东、海南)、华中(如河南、湖南)、西南(如贵州、云南)等地区。,向我们展示了与《纲要》课程相适应的各地近现代地方史资源中相当数量的教学内容,也体现了各地的《纲要》。从内容上看,现有研究普遍认可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对提高教学效果的积极作用,并总结提出了穿插式、案例式、专题式、研讨式、社会实践式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的教学方法。

总的来说,一些研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各地的案例研究,为我们展示了丰富的资源和方法,可以补充大纲的教学。遗憾的是,在现有的研究中,并没有专门的文章论述重庆近代乡土历史资源的整合与《纲要》的教学。因此,笔者拟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以重庆近代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为例,进一步探讨其可能性和整合路径,以促进《纲要》课程教学的时效性。

重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概论”教学的必要性

目前《大纲》课程使用的教材是教育部编写、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一教材,时间跨度从1840年到现在,时间跨度超过一百年。目前《纲要》课程的教学时数只有48小时。所以,在课时少的情况下,把一百多年的历史讲得深入透彻,并不容易。同时,大学里讲授的《纲要》课程虽然是一门思想政治理论课,但也是一门以历史教学为载体、具有鲜明历史学科特色的课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不可避免地以中国近代史为基础进行教学。

编写《大纲》教材时,编写专家已注意到“大学生在中学阶段已系统学习过中国近代史,对相关史实、重要事件、重要人物有基本了解。”华东师范大学的晋松教授专门对《大纲》教材和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进行了比较,他也认为“中学历史已经基本涵盖了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历史事件和重要历史人物”。也就是说,虽然教材编写组在编写《大纲》教材时,已经尽量避免与中学教材的简单重复,但要只用20多万字来容纳160多年的历史,并使其“大纲”和“要领”各具特色,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正是由于这种鲜明的特点,“概论”课的教材不得不以近代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为重点,与中学历史教材的内容难免有许多重复,这也造成学生在课程内容上缺乏新鲜感,难以激活他们学习的兴奋点和主动性。

从学生群体的特点来看,现在的大学生是在真正意义上的互联网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作为在物质条件丰富、互联网信息更加发达、价值观日益多元化的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如果不采取恰当的方式方法,他们很难理解以战争和革命为时代主题的近代中国的社会历史发展进程。时代主题的不同,决定了社会制度的优劣对比,思想斗争,乃至人们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的巨大变化。再加上中学历史知识的掌握多是从书本到书本的应试教育灌输,学生考过就忘了,学生很难从内心深处感受到近代中华民族的苦难和前辈在救国道路上的迷茫和彷徨。

总之,由于现行教材体系的缺陷和大学生群体特征的变化,迫切需要改变“概论”课的教学体系以适应新的形势。早在2008年,中宣部、教育部就在教学社科5号文件中明确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以教材为基本遵循,努力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真正做到融会贯通、娴熟驾驭、精辟阐释。”在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课件、教材、教学实践、教学评价和反馈在内的教学系统要素中,教学内容是重要的一环。近年来,许多教师致力于丰富和完善《纲要》的教学内容,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其中,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教学内容自然成为经常采用的方式。

重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概论”教学的可能性

从具体的教学实践来看,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纲要》课程教学容易出现以下问题:1 .史实过于琐碎,不具代表性或典型性,偏离教学目标;2.为“整合”而整合,导致刚性连接;3.教学内容增加,影响教学进度;4.地方史研究水平有限,无法为其融入《纲要》课程教学提供足够的学术研究支持。以上问题是相互关联的:正是由于史实过于琐碎,不具有代表性,在使用时容易导致为了“融合”而融合,从而增加教学内容,影响教学进度,却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既有目标。以上问题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都有解决的可能。

重庆是中国近代通商口岸之一,也是战时首都。它的历史与中国乃至世界的历史紧密相连。特别是近代以来,重庆融入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成为在世界近代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中国城市。中国近代许多重要的历史事件都发生在这里,这为教师选择地方史料进行教学提供了相当大的选择余地。尤其是那些发生在重庆、影响较大的历史事件,更是教学内容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在选取重庆地方史料时,可以剔除只具有局部影响的史实,选取那些具有代表性和全局性影响的史实,纳入《纲要》教学。要从众多的地方史资源中选取合适的材料运用到《纲要》的教学中,首先要搞清楚重庆地方史的“家底”,即已有的研究现状和相关成果,从而准确把握重庆地方史与中国近代史的关系,进而有助于在教学中合理选择这些研究成果。

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学术界对重庆地方史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出版了几千本书,发表了几万篇文章,完成了一批重要的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可以说,已经形成了比较完整的重庆地方史研究体系,研究领域正在向纵深拓展和发展。通史研究有所突破,专题史研究有所深入,城市史研究成果丰硕,断代史研究尤其是抗日战争史研究成果丰硕,人物研究取得重要成果。这为《纲要》的教学提供了更为坚实的信息和学术支持。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巴渝文库》的出版为起点,学术界整理出版了大量史料。如重庆地方志资料组主编的《重庆地方志资料丛书》、重庆市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主编的《重庆文史资料选编》、重庆党史研究室主编的《重庆党史资料丛书》等。此外,基础研究和专题研究取得重大进展。《重庆通史》、《重庆近代城市史》、《重庆抗战史》、《中共中央南方局历史研究丛书》(含《大事记》、《红岩精神研究》、《党建、统战、群众工作、文化工作、军事工作》、《中共重庆地方简史》等。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此外,对中国近代史上一些重要人物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如邹容、杨闇公、卢作孚等。如《邹容文集》、《卢作孚文集》、《杨闇公纪念集》等。

重庆是战时首都。自2009年“重庆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研究与建设项目”正式启动以来,学术界也对第二次国共合作、中共南方局、重庆大轰炸、抗战大后方的社会变迁、经济发展、产业等进行了更加深入细致的研究。,成绩斐然。在文献收集整理方面,《中国抗战大后方历史文化丛书》(100册)也将陆续出版。随着对外学术交流的日益频繁,抗战大后方的海外档案收集工作开始实施。以如此庞大的重庆地方史研究成果为后盾,完全可以支持在《纲要》教学中合理利用地方史资源,从而增强教学的学术含量,提高教学效果,增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公信力和吸引力。

此外还有大量的遗址、纪念馆、博物馆、展览馆、名人故居等。在重庆,这些都可以作为大纲实践教学的资源。重庆,这座近代长江上游重要的通商口岸城市和战时首都,保留了许多近代列强入侵中国的遗迹,以及许多近代著名人物也曾在此活动。如抗战遗址纪念馆、中共中央南方局旧址、重庆谈判旧址、各国领事馆、法国海军营地、各种海洋遗址等等。抗战时期,重庆聚集了当时中国最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名人,因此保留了大量名人故居。这些历史遗迹和文物是《纲要》实践教学最丰富、最理想的资源。合理运用它们,势必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和国情最直观的感受。

总之,重庆近代丰富的地方历史资源和现有的研究水平,足以支持教师将其运用到《纲要》的教学中。只要配合合理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就可以避免上述两者结合时容易出现的问题,从而达到教学目的。

重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概论”教学的路径与实践

现代地方史资源丰富多样。要将其有效地融入到《概论》课的教学中,需要注意一定的方法和途径,在不淡化现有教学主题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各地的学者和思想政治课教师根据各自的教学实践,提出了各种教学方法和途径。总的来说,老师们都同意要从课堂内外两方面入手,交替使用各种方法和途径。在课堂上,穿插教学、主题教学、案例教学、讨论教学和“请进来”教学(邀请当地专家、学者、“英雄”或其亲属到学校甚至进课堂)是世界各国思政课教师普遍采用的方式;在课外实践教学中,一些学校或教师组织学生参观历史古迹、博物馆、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社会历史调查,开展体验式教学。为了更好地实现《概论》课的教学目标,笔者所在的重庆工商大学也就如何有效提高思想政治课的实效性进行了积极有效的探索和改革,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课堂上,教师积极将重庆近代乡土历史资料引入课堂,有选择地穿插到教材相关章节的教学中,即穿插教学。比如讲第一章《资本——帝国主义侵略》时,穿插了近代重庆被迫开埠的历史;第三章讲述了早期革命家杨闇公的故事。第四章结合近年来发现的《四川省重庆共产主义组织报告》原始档案,阐述了重庆早期共产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重庆作为战时首都,在抗日战争时期和战后一段时期一直是全国的政治中心。这一时期许多影响国内外乃至世界局势的事件都发生在这里。在第六章的教学中,作者以中共中央南方局在重庆的活动为个案,深入阐释了抗战时期党为维护国统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所做的努力。第七章以重庆谈判为案例,详细阐述了战后CCP争取和平民主的努力,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历史以及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而抛弃了国民党?

为了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增加了一项教学内容作为平时的成绩评价项,即每学期确定几个课题,对学生进行分组。每组根据所选题目,调查与所选题目相关的重庆当地或家乡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在课堂上做PPT演示。这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关注当地历史,紧密联系自己祖国的命运。

在理论课堂之外,重庆工商大学的实践教学通过近年来的积极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模式。经过严格的论证和设计,对5门思政课的理论教学学时进行了适当压缩,将每门课的课外学时改为整体,新设了一门共44学时的独立课程——思政实践课。本课程以学生课后独立完成为主,辅以网络平台教学和三节课堂总结教学。包括自信、真情传递、经典品味、理性激荡、观点鲜明、使命感知六个相对独立的实践环节。其中,在“感受使命”环节,即整合地方历史资源,要求学生参观重庆地方史迹,采访相关人物,特别是红色文化遗址,加深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直观感受。

在这个环节中,设置了灵活的实践形式供学生选择,包括:1。参观当地博物馆、纪念馆或红色旅游景点等。2.结合主题采访人物;3.结合主题进行艺术创作(戏剧、舞蹈或纪录片等)。).老师们已经提前在网络教学平台上为学生提供了近代重庆一些地方古迹的分布和路线信息。当然,也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和参观与主题相关的历史资源。同时,老师还需要对学生准备的艺术创作的面试题目、提纲、稿件进行检查和指导。

根据学生选择的实践形式不同,学生提交的最终实践作业也不同。选择第一种形式的同学必须提交至少500字的参观照片和参观经历;选择第二种形式的学生,需提交被采访人的联系方式和不少于500字的采访记录;选择第三种形式的学生将提供相应的音频、视频或其他结果。

通过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实践课,学生们纷纷表示,这种教学方式比纯理论课更生动,学生的参与度也更高,不仅增进了对家乡历史的了解,也对国家历史和“四选”有了更深的理解。学生们的参观、采访和研究,形式多样的投稿作品,课堂上的呈现,加强和深化了对地方历史资源的推广和传播,甚至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重庆地方历史资源融入“概论”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在将重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过程中,笔者与学院同事积极探索,取得了不少成果,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需要我们进一步重视或改进。

1.在选择和使用融入《纲要》教学的乡土史料时,容易出现偏颇。重庆作为战时首都,拥有相当丰富的抗战历史文化遗迹,近年来,关于抗战大后方的研究成果也越来越多。一方面给教师选择材料留下了较大的空空间,但另一方面也容易造成材料选择和使用不当的问题。例如,如果在第六章的教学中选取和使用过多的国民政府抗战撤退到重庆的案例,就容易削弱学生对CCP在抗战中的作用和地位的重视。同样,在实践教学中,也不宜设计过多参观国民党抗战遗址的内容,否则容易对学生造成认知偏差。

2.从学生在课堂上的陈述报告和实践教学中提交的参观报告中可以看出,学生选择或挖掘的近代重庆遗址大多主要位于重庆市内或周边,如红岩环线(包括白公馆、渣子洞等。)、解放碑、重庆大轰炸遗址、蒋介石的黄山府、纪念馆、杨故居等著名景点,但对许多位于农村或未开发的遗址缺乏了解。这种情况的出现,与当前旅游业的发展和景点的宣传有关,但也反映出学生对家乡的历史缺乏深入了解,对地方史在整个中国近代史中的地位缺乏了解。事实上,以第五章“革命新道路”为例,中国共产党走的是“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在农村和少数民族聚居区,必然有大量中国共产党革命时期的遗址、遗迹,甚至还有英雄故事等地方历史素材资源。如果能逐步挖掘它们,并将其融入“概论课”教学,必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但这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需要更多的人参与,需要更多的时间积累才能逐渐显现成效。

3.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将乡土历史资源融入“概论课”教学的过程中,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需要严守政治底线。教师在利用本土历史资源讲解近代中国的基本问题和理论时,一定要有高度的责任感,严守政治底线,不能掺杂过多的个人“乡愁”,以免影响对历史事实的解读和判断。在教学过程中,《结论》必须遵循党的重要历史决议、历次党代会和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精神,与党中央保持高度的政治一致,帮助学生旗帜鲜明地澄清历史是非问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爱国情怀。

参考

[1]沙·孙坚。关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的思考[J].高校理论战线,2007 (3): 23。

[2]晋松。大中学衔接视角下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J]。思想理论教育,2012 (7): 20-23,39。

[3]《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教社政[2008]5号。

[4]岑宏。地方史料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优质教学体系的构建[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 (4): 144。

[5]张国一。上海地方史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J]。历史教学,2016 (12): 65。

[6]孟端兴,华·。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应用的回顾与思考[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4 (7): 55。

[7]许德立。地方优秀文化传统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教学机制研究[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7 (12): 115。

[8]刘晶。重庆本土红色文化资源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重庆工商大学为例[J]。山西高等教育社会科学学报,2018 (8): 57。

作者简介

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重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博士。他的研究兴趣是中国近代史的基本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734.html
上一篇西安古迹遗址保护
下一篇 宁夏党校网络教育学院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