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奏折上的“天气晚报”:官员为啥要跟皇帝聊天气

奏折上的“天气晚报”:官员为啥要跟皇帝聊天气

在皇帝每日批阅的奏折中,除了涉及社会重大事件外,还有大量雨雪主题的奏折,有时会多到“刷屏”。为什么官员们要不厌其烦地向皇帝上报雨雪呢?是官员无事可奏,想要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还是皇帝有听天气晚报的爱好?奏折是清朝高级官员向皇帝奏事进言的文书…

奏折上的“天气晚报”:官员为啥要跟皇帝聊天气

皇帝每天检阅的奏折中,除了重大社会事件,还有大量以雨雪为主题的奏折,有时甚至“刷屏”。为什么官员不厌其烦地向皇帝报告雨雪?难道是当官的没事玩,想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还是皇帝有听天气晚报的爱好?

奏折是清朝高官向皇帝进谏的工具,也是皇帝与大臣之间重要的沟通媒介。皇帝通过检阅奏章,可以了解官员的日常工作和地方突发事件。但在皇帝每天检阅的奏折中,除了重大社会事件外,还有大量以雨雪为主题的奏折。

为什么官员不厌其烦地向皇帝报告雨雪?难道是当官的没事玩,想在皇帝面前刷存在感?还是皇帝有听天气晚报的爱好?

其实都不是。清代地方官员之所以热衷于报雨雪,是因为清代的一项特殊制度——雨泽报制。

关注雨水是一种传统。

中国自古就有“农为国之本,食为政之首”的说法。因此,统治者非常关注天气状况,重视降雨是一种传统。

然而,在清朝以前,雨雪的报告还未能形成体系。

据学者考证,秦代就有向中央报告雨水的记录。据秦简记载:“雨为彭,而显粟。你可以写信告诉贾鹏...庄稼生下来就下雨了,还能看出雨水少了,好处多了……”

秦朝时,不必逐月报雨,只需每年八月前报。

东汉时,郡议会报告了玉泽的情况。《后汉书》云:“自立春至长夏,一路至立秋,郡国在雨中。”

唐代也有官员报雨雪的记载。唐朝时,柳岩掌管财政。他要求地方当局按时报告雨雪情况。宋金时期也有地方官报雨水的记载。《宋史》记载,宋仁宗时期,“天下各州皆雨雪”。《晋代史》记载,金章宗时期“月满雨,天合数声”。

在明朝,皇帝也很关心当地的雨水。明仁宗朱高炽曾指出,关心天气状况就是关心人民的政策。因此,他不仅要求地方官员报告天气情况,还亲自阅读。“从今往后,四面下雨,封在里面,你可以和你的亲人一起读。”但在明代,雨水的报还主要靠皇帝个人需要,雨水的报还没有形成制度。

雨中报道系统的出现。

清朝皇帝深知雨水与农业收成的关系,以及地方的防暴,所以对雨水非常关心。

到了清代,皇帝改变了前代的气象报制做法,引入了玉泽报制。各省需要测量气候,尤其是雨雪情况,逐级上报朝廷。

有学者指出,清代玉泽报报制度起源于康熙时期。现有资料显示,康熙三十二年(1693年),苏州织造徐莉向皇帝呈上“苏州得雨,报米价折”,可视为玉泽报制之始。

事实上,除了奏折,徐莉还向皇帝报告了另一份气候记录——《雨录》,一份更为详细的气象记录。《雨情录》要求昼夜有人值班,详细记录十二个小时的天气。晴天、多云、打雷、下雨、下雪、起雾和风向等。都需要记录在“雨情记录”里。

但是详细记录天气的“雨情记录”并不是所有地区都实行的。之所以没有在全国大范围推行,是因为制作《雨雨露录》的工作量太大,皇帝根本看不完这些资料。

“雨情”日报没有在局部地区广泛开展,但雨雪报告制度仍在继续。每个月,地方官员都会向皇帝报告各自辖区的雨雪情况。为了便于皇帝了解民情,雨水的妥协还包括粮价和收成。奏折中的标题一般会是“xx年xx月雨雪粮价报告”。通过阅读这些信息,皇帝可以大致知道一个地方的农业情况。

有时皇帝在读到各地雨雪粮价后,会在《朱批》中表达欣慰之情,称之为“乐见其成”。有时,皇帝还根据雨雪情况对粮食进行“宏观调控”。有一次甘龙看四川巡抚汇报的雨雪测量(主要是记录每次降雨过程后降水渗入土壤的深度)。比如“三寸雨”,就是说这次降水过程的降水深度是3寸。想到今年四川省的收成会很好,他高兴地说:“这么说,你要买几十万的粮食去支援外省?”

皇帝勤政,愿意看这种资料,地方官自然重视举报。这说明有时候雨雪纪念太多了,有一种“刷屏”的感觉。

官员的头脑符合严格的制度。

如果你看看那个打雨雪粮价追悼会的官员的位置,你会发现,一个地方报雨雪的人远不止一个。总督、省长、政治使节、省法官、省长等。会向皇帝报告当地的天气和食物价格。就连一些出差的官员,在沿途下雨的时候也会做笔记,向皇帝汇报。

为什么这么多人需要报天气?

其实这也是清代玉泽报制的要求。多种举报渠道可以最大限度减少官员隐瞒的情况。

隐瞒灾情的现象在清代并不少见。为了迎合皇帝对好天气的渴望,许多官员选择报喜不报忧。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云南发生严重饥荒,“争几千块钱,到处饿死人”。由于巡抚、巡抚没有及时向朝廷报告旱情,救灾不及时,长期以来云南人民的生活苦不堪言。

皇帝读奏章,也有一定的辨别能力。比如乾隆三年(1738年),直隶总督李傕奏颂雨,皇帝一针见血地指出奏折是“因喜我有孕而有掩人耳目之念”。嘉庆二年(1797年),湖广总督毕元报雨雪,嘉庆帝批评朱“望空文章以耻”。

因此,为了防止虚报,皇帝要求几个地方官员同时上报雨雪天气。渠道多了,信息也会更可靠。有时,为了验证一份奏折中天气记录的真实性,皇帝会派官员去查看。

雨水、收成、粮价、民情息息相关。到了清代,雨水、收成、粮价都有相应的报备制度。这些数据合二为一,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清代农业数据信息系统”。

总的来说,玉泽报制为皇帝了解当地雨情提供了便利。有了雨雪信息,皇帝就能预估当地的收成,提前制定相应的计划,平抑粮价,维护社会稳定。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于泽报制度对维护清朝的统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仅如此,清代官方上报的雨雪资料在当代也是非常珍贵的气象资料。它们的存在为历史学家探索清代气候变化规律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民族人文历史之梦/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1235.html
上一篇陶渊明到底是东晋还是魏晋诗人
下一篇 华盛顿纪念碑的由来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