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

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

许晓迪1956年生于辽宁昌图,1982年吉林大学历史系毕业,1984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毕业,1992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历史、文物、美术教学与研究。2021年出版新书《我在考古现场——丝绸…

丝绸之路从东向西的走向

小迪

1956年生于辽宁昌图,1982年毕业于吉林大学历史系,198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1992年获博士学位。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汉唐时期考古学、历史学、文物学、美术学的教学与研究。2021年出版新书《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

东方红坐在电脑前,蓝灰色毛衣的背面,印着两个醒目的字——尼娅。

1995年10月,他加入“尼雅中日学术考察队”,穿着这套工作服前往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进行考古发掘。衣服上的“尼雅”是用古木简书写的,字体飘逸。一起飞的时候,空姐把“倪”当“人”,把“雅”当“难”,小声说:“怎么会有这么多难民?”

后来证明这句话是“歪的”。考古营地的清晨,一群不剃头不洗脸,满身灰尘的人围在火堆旁,等着烧开水,做一碗泡面当早餐。大概和电视新闻里那些蓬头垢面的难民排队领粥没什么区别。

尼雅是《汉书》中的“奇葩之国”,东西方文化曾在这里交汇,却难逃沉入茫茫沙海的命运。前几天齐东方做讲座,主办方点名要他讲尼雅遗址传说中的“五星出东来利中国”锦围裙。他翻出“难民服”穿上,心想:“是不是有点老土了?”

这位考古学家走遍了山山水水,他的好体力和快节奏让年轻人汗颜。新书《我在考古现场——丝绸之路考古十讲》是齐东方从考古现场发回的系列“报告”。从波斯故地到粟特人的故乡,从巍峨的帕米尔高原到韦雪草原上的吐蕃墓,沿着张骞和玄奘走过的路,再看高仙芝和凯尔波罗看到的城堡塔楼。

“一路参观仿佛穿梭在现实和梦境之间,不断切换,莫名其妙的灵感无时无刻不在涌现。”他写道。

35岁时,齐东方第一次“睁眼看世界”,走上了丝绸之路。

1991年春夏之交,他参加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草原丝绸之路”探险队,历时两个月,从土库曼斯坦阿什哈巴德到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行程13000公里。

去考察的路上,最多在一个地方待两个晚上。很多酒店都没有电梯,你得很难入住和疏散。探险队的领队丹尼教授是中国著名考古学家夏鼐在伦敦大学的同学。他72岁了,带着自己的行李上上下下。大三的齐东方很感动,他对学术圈里的论资排辈深恶痛绝。

两个月的调查,每天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早上上车,一路走到站点,走下来,再上车,到下一个站点。晚上,会有跳舞和跳舞。你在旁边吃吃跳跳胡玄武。累成那样,我想安静地休息一下。”

新疆尼雅“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锦护膊。新疆尼雅“五星出东方益中国”织锦。

新疆尼雅遗址。新疆尼雅遗址。

不管多累,齐东方每天晚上都去参加研讨会。“我不懂俄语,也不懂英语,但至少感受一下氛围”。每个国家都应该派代表去发言,用丝绸之路上的文物来讲述历史。经过一番讨论和推荐,“里奇”接下了代表中国参赛的重任。

之前每个学者都是讲自己的研究项目。“伊斯兰建筑的不同形状和波斯地毯的不同风格都是非常详细的大学问题,但有多少人知道那些东西?”齐东方决定用自己的方式说话。

他谈到了丝绸之路上在中国发现的外国文物,分为五个部分:第一个金银器,第二个玻璃器皿,第三个壁画,第四个陶瓷和第五个丝绸织物。每个部分有5张幻灯片,4张用于看照片,1张用于仔细说话。“你对金银不感兴趣,你对玻璃感兴趣吗?对玻璃不感兴趣,对丝绸感兴趣?我会让你们都尝到甜头的。”

果然,很多人向他提问。在国外博物馆,一件物品的年代描述通常是“2-3世纪”或“5世纪”。很有可能在与东方对齐时准确地说是“公元××年以前制造”。“原因很简单。中国有一种墓志铭,明确写明此人死于哪一年,葬于哪一年。墓葬中出土的器物一定是在此之前制作的,这样我们就可以有一个准确的年表。”齐东方解释说,中国文化是顺带普及的。全场反响热烈。有学者会后跑到他房间,要求“开小灶”。

事实上,那些幻灯片是他特意带来请教苏联历史学家马尔萨克的,他被誉为“中亚考古学之父”。1971年出版了《粟特银器》,将银器的研究置于中亚考古学和艺术史的视野中,影响深远。由于失误,他没有见到马萨克,但因为一次见面,他一炮而红。

在东方,这条学术道路充满了命运的“纯粹偶然性”。

他自嘲自己是“77级”里基础最差的,只爱看书,“只要有字”,从“两报一刊”知道很多名词;背诵《反动言论摘抄》里李白的《李尚咏》,以《大鹏终日随风起》、《我的丈夫不能年轻》激起蛰伏乡村的年轻野心;从报纸上的国际新闻中,我慢慢搞清楚了“中东”包括哪些国家。结果高考地理有这个问题。

选择考古专业是“神来之笔”。报考的那天,他才明白,考古是古,不是骨。当时他说:“做你做的,爱你做的。”每个螺丝都应该到处发光。他努力学习,越学越喜欢。

研究唐代的金银器也是“歪”的。大多数考古学家都愿意做“第一部分”(新石器时代或夏商周),但齐东方认为那些陶器和石器“很丑,没有故事”。相比之下,隋唐丰富得多,“壁画、陶俑、金银器、玻璃器皿,应有尽有”。毕业论文题目也是我自己定的,研究唐代金银器皿的图案演变,“因为好看”。

齐东方在《国家宝藏》中,介绍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在《国宝》中,齐介绍了葡萄、花鸟、银香囊。

唐代葡萄花鸟纹银香囊唐代的葡萄、花鸟和银香囊

《唐代金银器研究》唐代金银器研究

这是一片学术处女地,此前无人开垦。为了分期断代,齐东方把碑文、墓志上的图案按时间顺序捋平,再横向比较,找出年代。现在回想起来,他觉得“那时候还挺聪明的”。

但最大的收获是,我发现自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到了唐代,各种文物有了新意,丝绸之路带来了无数外来文明。流行的高足杯、丝带杯、长杯等。对于金银器,还有流行的金银花纹、葡萄纹、朱利安纹等。不是传统的中国形状和图案。“但他们会在丝绸之路的哪一端上钩呢?所属地,粟特,还是罗马-拜占庭?当你真正学习的时候,你发现你的知识结构在向四周渗漏。”

问题的种子就这样埋下了。在北大读硕士时,导师苏白让齐东方做唐代墓葬研究。然而,在他的卡片材料中,数量最多的是那些金银器。10年后写出博士论文《唐代金银器分期研究》;又用了七八年的时间,将人物扩充了七倍,完成了60万字的《唐代珍宝研究》,成为考古界的经典。

唐代金银器的富丽堂皇,唐人气象的雄阔豁达,也拓宽了他的思考维度。“过去写东西,总是强调‘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当然是事实,但只有怀着包容开放的心,在与不同文化的对比参照中,我们才能更深刻、更清醒地认识我们自己。”这也正是丝绸之路最重要的意义,“丝绸之路的开通改变了‘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思想观念,说不一样语言、穿不一样衣服、有不一样想法的人看见了彼此,通过交流和互动,推动了人类文明共同向前发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4056.html
上一篇王者青花瓷
下一篇 为什么要在城市里建公园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