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互联网下的垃圾分类

互联网下的垃圾分类

佘晓晨超过6成的中国人在网络平台消费内容,同时,其中一部分人也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随着Twitter、微博的出现,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用户生产内容)开始成为网民在互联网上浏览的重要信息。根据中国网络视听节目…

互联网下的垃圾分类

她陈晓

超过60%的中国人在网络平台上消费内容,其中一些人还扮演着生产者的角色。

随着Twitter和微博的出现,UGC(用户生成内容)成为网民在互联网上浏览的重要信息。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已达9.44亿,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达8.73亿。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扩张,UGC平台越来越普及和普及,其副作用也随之而来——首先是注意力被占用,其次是时间迅速消失,情绪被放大。在海量内容中,找到真正可以称之为“有用信息”的东西,无异于沙里淘金。

很多用户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在Tik Tok,不同的博主经常可以阅读同一份,并以严肃的方式向观众宣讲或普及科学。事实上,他们不知道自己在说什么。这些是幕后操纵大规模生产的编号团队。

信息的生产已经有了成熟的流水线,与之对抗和纵容已经成为互联网世界的常态。

有些制作人毫不掩饰自己产出的内容是“垃圾”。

2018年后,Tik Tok(Aauto quickness)迅速崛起,信息流广告成为非常受欢迎的投放方式。于萌在一家教育公司工作。她的工作是制作适合在Tik Tok“混”的广告。这些广告会被投放到“目标用户”的终端,吸引他们点击,然后引流到自己的教育课程APP上。

这个工作绝对没有创意。

“首先是分析数据。从网络广告到用户触达,有一系列硬指标可以衡量。”与梦想捆绑的KPI包括但不限于点击率、转化率、3秒播放、5秒播放等等。教育的特殊性让她觉得工作多少有些意义,但她还是觉得“这些视频99%都是垃圾”。

做广告信息流,没有量,一切都是空谈。在梦之队,一个人一个月可以做150个左右的视频。这意味着每个人每天需要生产7条内容。每个视频都有自己的目的地——它们对应不同的Tik Tok ID,一个ID就是一个广告“点”。

上传好视频后,于萌会在后台设置相应的“点”。地点、年龄、手机型号甚至职业都可以成为“点对点”的区分点。

该公司的业务增长确实受益于此,但没有明确的理由说明哪些链接那些点击量极高的视频发挥了作用。

于萌表示,爆款短视频广告的成功是有运气的,制作投放只是基本动作。在视频内容同质化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后续效果仍需市场检验。总之,量是有用的。于萌和她的同事们只能一次又一次地生产内容。

流水线的另一部分来自甲方对“流量”的需求。评论,就像,转发——所有可量化的指标都会变成“数据”。没人关心数据下面的100字内容从何而来。

“热搜”是李惠作品中最重要的部分。客户需要的时候,李惠负责找水军和大V来贴。从质数到KOL,所有内容发布都明码标价。

负面舆情处理就是最典型的例子。在两个小时内,李惠和他的团队可以完成几十个内容模板,然后通过“水军供应商”发布。

阅读量和人气是最基本的操作,属于供应商的“数据维护”业务。在所有“水军”中,素数最多,“随便点一个热门微博的评论”;预算够的话可以买更高级的僵尸扇。他们的账号权重更高,评论会排在第一位。

李惠比任何人都清楚什么是假的。他对水军的文案“套路”了如指掌,点击微博热搜,李惠基本能说出哪些条款是买的。

更多的“垃圾”藏在暗处。

他们就像内容广场里的飞蛾:一旦疯狂生长,整个广场都会被腐蚀。在QQ群搜索“知乎批评”和“代发小红书笔记”,组织者以2元的低价拿到了一条垃圾信息,一条条黑灰产业链由此延伸。

与垃圾作斗争是魏宁的日常工作。作为国内一家安全服务公司的产品负责人,他和他的团队为多家知名互联网公司提供内容安全服务。涉及色情、政治和恐怖主义,都属于他们的监控范围。

算法和模型是关键。首先,负责人工竞价的员工加入战局。他们熟悉哪些网站有“垃圾内容”的素材,这是他们样本采集的来源。在一个样本中通常只有1-2个垃圾邮件特征可以被标记。标记后的样本进入模型端,然后进行后续的机器学习和训练。

最近一两年,黑灰生产中的垃圾含量是内容安全产品的重点监控区域,比如杀猪菜。发布这些内容的人往往来自同一个帮派。魏宁表示,在检测到发布者的设备后,他们会将所有登录这台设备的账户定义为非法,然后直接封禁这台设备。这样,垃圾内容的发布者为了下一次发布,需要更换账号甚至手机,成本会大大增加。

“这些发布者往往有一些共同的行为特征,比如注册登录的行为,使用的头像,以及他们的描述和聊天内容。”综上所述,魏宁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将商业安全与内容安全结合起来,增加发布垃圾内容的成本。

大公司逐渐完善自己的内容审核平台,而很多中型内容平台会选择与魏宁的团队合作。审计的技术思路大多相似,只是大厂配备了更多的审计人员,用“人工+AI”来完成整个测试过程。

但与此同时,垃圾生产者也会学会“上进”,想尽办法绕过平台监管。

从平台的角度来说,生产和清洗也是一个不断对抗的过程。

一位从2014年开始从事内容安全服务的产品总监告诉界面新闻,他们产品的人工复检率在3%以内。如果一个平台一天有10000条内容数据,内容审核人员只需要关注其中的300多条,比人工工作效率高近30倍。

但是这个算法也有它的缺点。由于平台过于依赖算法,内容生产者往往会想着如何“踩”算法的推荐点,优先级甚至高于讨好用户。在一位曾在今日头条工作过的运营人员看来,这也会导致内容的畸形。比如有些文章标题堆着容易获得流量推荐的关键词,但连文字流畅度都很难达到。

这就是为什么互联网公司需要大量的“运营”工作——人要和技术一起对抗垃圾,也要“对抗算法”。

“垃圾”就一定没有必要吗?对于大公司来说,可能无法给出肯定的答案。

在一家头部手机厂商的实习经历颠覆了蒋玲玲对“内容运营”这个职位的认知。她的工作职责是推广公司的新产品。细化任务,每天逛豆瓣、贴吧,找合适的内容“搬运”到新的app。

新产品以下沉用户为目标,足够“下沉”的内容才受欢迎。越是“震撼三观”的故事,越会被人看,比如父母的缺点,约会,美女八卦。找到这些内容后,蒋玲玲需要迅速重写,批量发布在公司开发的APP里,“不停地倒水”。

在一家娱乐互联网公司工作的柳岩也有类似的经历。在公司开发的音乐APP推出之初,刘燕的工作就是在各大音乐播放软件中搜索评论,通过携带和改写的方式,为每首歌曲“匹配”5-6条人工评论。每天工作结束前,把100多首歌和评论汇总在一个excel表中,展示她的工作成果。

即使在发展初期之后,平台对垃圾内容的态度也不是非黑即白。在这里,定义“价值”需要另一套衡量标准:内容本身能吸引用户,这是最大的价值,不违反规则。

对于那些重复的没什么营养的垃圾短信,上述今日头条的运营可以感受到平台的一些宽容。作为一个信息聚合平台,今日头条缺乏原生热点,所以需要大量的内容来支撑整个平台的运营。只有当信息量足够大时,用户才能搜索到自己想要的东西,算法的准确性才能得到验证和提高。一位企业领导曾在一次会议上告诉他们,运营工作就像“大海捞针”。

事实也证明了这种“宽容”的作用。公开信息显示,今日头条上线一年后,用户数突破5000万;上线4年,累计活跃用户6亿;2021年Q1,Trustmobile数据显示,今日头条月活跃超过2.8亿。

一些犹豫是否造海的产品也消失了。几年前,一款新闻资讯产品在今日头条的快速进攻下,产生了危机感。一位参与该产品运营的人士告诉Interfaces News,她明显感觉团队内部对于是否“容忍”垃圾邮件没有达成共识。APP上线后很久,内容编辑还在各种会议上讨论“要不要给下沉市场的人发垃圾内容?”如今,该应用已被关闭。

面对用户增长和优质内容,平台始终保持微妙的游戏态度。但随着竞争和监管的加强,平台也意识到,一个产品想要长远发展,必须提供更清洁的海洋。

据Tech Planet报道,今日头条今年新成立了两个业务团队,其中一个将是高端资讯平台和智能阅读工具“专区识别”。以早期的“本地视频”为增长引擎的Aauto Quicker,今年也在知识视频和直播内容上频频发力。一位创业者今年决定加入知识内容的孵化,因为“平台不会永远喂用户垃圾。”

但商业公司的本质是追求利润,而人的本质是寻求毫不费力的乐趣和刺激。在技术之外,与垃圾邮件的对抗更像是人性与人性的永恒战争。(来源:界面新闻)

编辑/吴燕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4704.html
上一篇美国网红怒斥马斯克
下一篇 中国出名的互联网大佬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