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他们的力量

他们的力量

只要有灾难,就会有英雄。我认识的2020年涌现出的英雄,很多都是女性。英雄,往往伴随着灾难出现。这一次,全人类的灾难是“新冠病毒”。上一次有关“烈性传染病”的记忆,还是2003年,北京的“非典”。我那年刚刚做母亲不久,孩子尚在牙牙学语。我是…

他们的力量

只要有灾难,就会有英雄。我所知道的2020年涌现的英雄中,很多都是女性。

英雄往往伴随着灾难。这一次,全人类的灾难是“新冠肺炎”。上一次记忆中的“重症传染病”是2003年北京的非典。

那年我刚做妈妈,孩子还在牙牙学语。我是一名记者。我每天都在抗击非典的第一线做新闻报道。我如火如荼,但还是很害怕。我自己并不担心,但我整天都在想,如果我“中招”了,一岁以下的孩子会怎么做?!那几个月,我把孩子留在了外婆家,却没有见到她。每次买了东西就放在门口,隔着门说几句话,然后含着眼泪转身走了。

还好,那些日子过得很快。记得六月,天高云淡,风清,所有的阴霾都不见了。带我儿子回家,他会走路。

在那几个月里,我看到了北京这个城市为抗击非典所做的一切努力。每个人都钉在自己的岗位上,不回家,不见家人,冲在疫情防控的第一线。很多人和我一样,都是妈妈。女儿悄悄告诉很多人,“我妈是去武汉治病的英雄!”

不知道这些女性在选择医疗作为职业的时候,有没有意识到这份工作的分量。

北京医疗队支援武汉的第一任护士长孙雪莲接受了我的采访。2020年元旦第二天,她所在的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打来电话,她立即参军了。她说她想要的很简单,就是换个城市工作。那里的病人需要她。专业体重?她没想过。“治病救人”对她来说就像是一次采访。对我来说,都是工作和一种肌肉记忆。

“非典”那年,孙雪莲刚刚走出大学校门,工作还不到一年。非典来了之后,她穿上隔离衣,跟在带她的护士长老师后面走进隔离病房。老师对她说:“别怕,跟我来,我有你。”当时北京已经有医护人员被感染的病例,但孙雪莲觉得没什么。年轻,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于是想,病房里那么多专家教授,经验丰富的护士长,都在“掩护”自己。

2020年,武汉大年初三,孙雪莲不惧。在去医院的路上,她老公一边开车一边抹眼泪,一个十八九岁的中年男人哭着叫她小心。她还嘲笑别人,说别人“胆小”。她仔细回忆着当年在非典病房里的点点滴滴,想重拾一些片段,却惊讶地发现,留在脑海里的只是当年病房的样子。她甚至记不清自己做过什么,救治过多少病人,经历过多少次生死营救...

出发前,医院为每个队员准备好了行李。换衣服,方便食品,和尿布。当年带孙雪莲进非典病房的老护士长,狠狠地抱住她,一时间无言以对。孙雪莲像抗击非典时一样向她保证:“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

领导托付她一句哽咽的话:“非典的时候你还小,那时候大家都很照顾你。现在你是护士长,是八个护士的领导和负责人。你要把所有人都安全地带回来给我,一个都不允许落下!”

这时孙雪莲说她开始紧张了。她不想当英雄,她只想当“护士长”。到武汉的第一天,大家都对她说:“我先来!”上班第一天,她像主管一样,严格检查值班护士的防护措施,脑子里总有警报声在响。护目镜与面部有缝隙,贴有胶带;容易起雾,请使用清洁剂。

武汉的大街上一个人都没有空,他们在湖北能看到的作为医疗援助队员的武汉人都是病人。病房里充满了紧张、压抑和悲伤,空有一股眼泪的味道。部分患者家属患病、隔离、异地居住;他们有的住进了医院,但家里的孩子和老人无人照看;有的人被紧急送往医院,没有一卷卫生纸;有些人联系不上家人,很着急...病房里的焦虑和烦躁像新冠肺炎一样迅速蔓延。上班第一天,孙雪莲被病人骂了一顿:“不打铃就不来?你怕被我们传染吗?”

孙雪莲收起她一贯的高亢嗓音,放慢语速,哄着她,“不是你会传染我们,而是我们要去好几个病房。我们都携带病毒,每进来一次都会增加感染你的风险。如果你有事,就按呼叫铃,我们肯定会到的……”

有个老年病人,住院很急,没带手机。因为联系不上家人,他很焦虑。他让护士帮他打电话给他的家人,告诉他们,“让我的病成为重点,告诉他们我快死了,请他们快点来!”孙雪莲好不容易帮他打通了女儿的电话,才得知他家其他亲戚也已因病医治。我女儿从另一家医院过来。

电话里,孙雪莲安慰病人的女儿:“你放心,我们会照顾好病人的,有什么遗漏我们都会帮他准备。你放心,家里病人多,你要保护好自己,做好防范。”

放下电话后,孙雪莲像哄孩子一样哄着病人:“叔叔,你女儿正在来的路上。她很快就会来了。”现在没有公交车了,女儿走过来很辛苦。请耐心等待。如果你首先需要我,我会为你做的..."

一个70多岁的大妈每天一脸愁容,天天追着护士问什么时候能出院。孙雪莲反复安慰她,叫她不要担心,放心,病会好的。大妈说:“我不省心就不行。我家有90多岁的老父母。我在这里住院。谁来照顾他们?”

如果眼泪可以击退病毒,你自己要做什么?

2020年,我还在首都媒体工作。在这个帖子里,我认识了太多的“孙雪莲”。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北京女性的力量无疑是强大的。1万名妇联执委、48万名妇女志愿者、无数女性社区工作者成为联防联控的中坚力量;女企业家、女性社会组织理事示爱;59万“首都最美家庭”带头科学防疫;广大妇女无私地工作在防控和城市运行的岗位上。武汉的医务人员70%以上是女性。孙雪莲就是其中之一。

一座城市,一群人,和病毒在为他们的生命而战。这些穿着白色盔甲的人站在最前线。病房里的孙雪莲是个热心肠的“大白”。在重症监护室,她参与了一名78岁患者的有创抢救。老人哮喘严重,大流量吸氧效果不明显,血氧未达标,但老人头脑始终清醒,眼睛明亮。

季冬梅打了胜仗,但她根本不想待在那个战场。当你成为一个母亲,你充满了忧虑。她不想当英雄,她只想看到自己的孩子平安长大。

这次聚会是大年初二,季冬梅在给儿子包饺子。虽然季冬梅已经做好了随时回前线的准备,但电话还是突然来了。疫情就是命令。她放下电话,离开了。得知母亲又要上战场,又要去武汉,18岁的儿子从背后给了母亲一个大大的拥抱,对她说:“做好防范,别担心我。”

在武汉,季冬梅负责管理整个护理团队。从医院的感受和保护,到病人的护理和心理咨询,她都要统筹兼顾。第一天上班,她的心提到了嗓子眼。看着年轻的护士们穿着防护服,一个个走进隔离病房,看到病房的门砰的一声关上,她觉得自己要哭了。管理着一个90多人的护理团队,季冬梅习惯性地称他们为“孩子”。这些孩子是他们家庭的骄傲,他们冲在抗击疫情的第一线。她心想,如果自己的孩子也在其中,作为母亲的她该有多担心啊!

在武汉的隔离病房里,每个裹着隔离服的人都是普通人。他们是“别人的孩子”,“别人的父母”。他们想保护成百上千的父母和孩子。

季冬梅在武汉护理一位70多岁的阿姨。她在北京医疗队的病房里住了一个多月,曾经用过呼吸机。在治疗最困难的时期,老人的心理几近崩溃。她告诉给自己治疗的北京医护人员,这次,她肯定出不来了。季冬梅每天都安慰她,汇报她的各项检查指标,每天都给她带来好消息。对于普通人来说,那些指标都是冷冰冰的数据,能从季冬梅嘴里说出来,成为复苏的希望。

纪冬梅说,其实有些指标也不好,可在那个时候,就是要报喜不报忧。病人的求生欲太重要了,一定要千方百计地拉着、拽着他们活下去。

季冬梅说,其实有些指标也不好,但当时就是要报喜不报忧。病人的求生欲太重要了。一定要千方百计把他们拉过来拖住。

北京医疗援助队离开武汉前夕,老人摘下呼吸机,奇迹般地好了起来。季冬梅回京后,老人每隔一段时间就给她发微信,汇报她的近况。在等待最后出院的日子里,老人的核酸检测总是不达标。季冬梅依然在千里之外发声音打电话来缓解焦虑...

现在,老人的微信朋友圈里全是蓝天白云和明媚的阳光。现在轮到她向季冬梅汇报指标了。她今天吃了什么好吃的?昨天,她和她的老朋友一起玩...康复的老人好像又活过来了。季冬梅看到这些,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回到北京,季冬梅又回到了熟悉的环境。唯一改变的是他儿子的职业理想。高考前,儿子郑重地告诉季冬梅,他决心学医。因为,从母亲身上,他看到了事业的意义。他告诉季冬梅,曾几何时,我从来不觉得当护士妈妈有什么好处。现在他明白了,妈妈身上的白衣服就像天使的翅膀。

2020年,儿子成为首都医科大学临床检验专业的大学生。母亲和儿子,家里又多了一个白衣天使。眼泪是咸的,笑容是甜的。“今天的逆行是为了明天的坦途”

北京援鄂医疗队队员在武汉的65天时间里,以规范化、表格化、制度化的管理模式,将医疗队分为8个管理组,并设置了3名病房主任和护士长,制定了18项核心制度,强化医疗质量和医疗保障,极大地增强了队伍的战斗力。曾在抗击非典一线工作过的医疗队专家对受援医院的病房进行了深入实地了解,创造性地提出了修改“北京模式”病房的建议,并指导医院仅用20小时就完成了隔离区的布局进行紧急改造,划出了符合传染病病人救治的“三区两通道”。通过“先试点后推广”的模式,协助援建医院在短时间内完成改造800张床位收治危重患者的任务。

这是一组温暖的数字,在这一组数字中,我读到了责任、担当、汗水和泪水。随着队里的记者把前面拍的照片发给我,我看到很多女生都哭了。

我留了一年的头发,因为要穿隔离服,咬着牙剪。边剪边流泪。

小女儿打视频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回家。一边哄女儿一边流泪。

护理了40多天的90岁患者终于康复出院。边送边流泪。

……

我一边看一边流泪。是的,我们都是女人,内心敏感脆弱,不想隐藏自己的感情。他们站在前线,为死亡而战。哭,一点也不羞愧,她们是这样坚韧柔弱的女人。

石潭医院的护士李香(音译)在来武汉之前就一直在哭。出门前,她被5岁的儿子拉住:“妈妈,你要去打仗吗?战场会死人吗?”儿子离开的前一刻,母子俩痛哭流涕。

天坛护士辛峰,48岁回到隔离病房。有一天,女儿用声音叫她:“你一定要平安回来,穿着我给你买的旗袍参加我的婚礼!”她79岁的母亲给她寄了一大包手工剪纸,都是“白衣天使”。我在视频里看到的,都长得像她。

医疗队里也有几个90后的年轻护士。他们对非典的印象是“不用上学,在家玩了一个月”。当年的孩子现在都长大了,当年被保护的人现在都勇于保护别人。然而,勇者弱。

北京中医医院护士刘海南第一次穿上隔离服,长时间工作。因为缺氧,她几乎晕倒了。在隔离病房里,医生护士忙得不可开交,她一直忍着身体的不适,什么也没说。她来武汉支援最怕的就是做不好,给医院丢脸。在隔离病房的第一天,我很紧张,没有经验,很辛苦,耗氧太多,反应很大。到了两个多小时,她忍不住了。她必须和班主任谈谈。班主任叫她赶紧出病房。一走出污染区,小女孩就吐了。她吐完就一直哭,回到驻地看到队友哭就更伤心了。采访她的时候,她哭着对我说,我在拖大家的后腿…

参加北京医疗救护队的医护人员都是从北京13家三甲医院中挑选出来的,他们中的很多人都参与了17年前非典的临床治疗。但即使是这样一群见多识广的医务工作者,面对如此集中的病逝患者,内心也是要崩溃的。

病人去世,没有家属在身边,帮助护理遗体、送走逝者后,护士们会落泪;为家属做“坏消息告知”,打通电话后,听到那边沉默几秒钟后传来的哭声,医生也陪着落泪;看到离不开氧气的患者,摘下氧气面罩,就为了艰难地对自己说一句“谢谢”;听到患者说“医生,我家里没有人了……”“医生,我想出院,把床让给我妈妈,她比我重……”“医生,您能帮我找找我老公吗?他也住在协和,我打不通他电话了……”

病人去世,没有家属在身边,护士帮忙看护遗体、送别死者后会哭;为家人做“坏消息告知”。打完电话,我沉默了几秒就听到了从那里传来的哭声,医生也陪着我流泪;当你看到没有氧气就活不下去的病人,摘下他们的氧气面罩,只是为了艰难地对自己说一声“谢谢”;我听到病人说:“医生,家里没人……”“医生,我想出院,把床让给我妈,她比我重……”“医生,你能帮我找一下我老公吗?他也住在康科德,我打不通他的电话……”

看到这一幕,我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说什么。医院的护士马文辉告诉我,我无能为力。我只能握着病人的手安慰他们。我给他们我的肩膀,抱着他们,让他们哭泣…

泪水倾泻而下,医护人员的护目镜后面,一双双含泪的眼睛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当我没有接触到湖北省医疗队的那些女队员时,我想不通她们是什么样的人。电话里,视频里,他们总是笑着和我聊天,轻描淡写地聊他们的日常生活,好像他们那里没有病毒,没有危险。甚至在某个时刻,他们会转过身,清了清嗓子,擦了擦眼睛,然后转过头。我看到的仍然是一双清澈的眼睛和一张美丽的脸。

我和他们保持了几十天的联系。我慢慢走进了他们的生活,他们的身体在我心里一天天地长高。

他们真的是一群创造了奇迹的人。没有ICU病房,就改造成简易的;没有监控设施,他们使用人工监视。呼吸机来了,医生自己组装;病人咳痰,护士直接把痰抠出来。当病人听到亲人去世的消息时,他们拥抱着病人,让他们幸福地哭泣。他们把自己的水果和尿布省下来,全部给了病人。这位91岁的军人觉得自己治疗是浪费医疗资源,不配合治疗。“90后”小护士天天哄劝,直到老人康复出院。出院那天,老人给北京的医疗队敬了一个军礼。

一位“90后”护士告诉我,她没来武汉的时候,感觉隔离病房里全是新冠肺炎。现在我明白了,那里都是无助的人...

采访他们的时候,我们在电话里往往是沉默的,因为说的人在哭,听的人也在哭。我们都尽力控制,不想让对方听到。

有人一直跟我说,别开枪。来武汉没跟家里说。我父母还不知道。长庚医院“95后”护士孙淑艳就是把这个谎言坚持到了最后一天。2020年3月31日,离开武汉的前一天晚上,小女孩松了一口气,终于不用再撒谎骗黑龙江的父母了。他们早有预感,总是打听女儿的工作,担心她的安全。孙总是开玩笑说他在北京值班。一点也不危险。在与父母视频的最后一天,孙告诉他们,她支持武汉,即将凯旋而归。她妈妈哭着责备她说,姑娘,你要想当英雄,就告诉妈妈...

北京援鄂医疗队正在与疾病抗争,科学防治,精准施策,强调管理,带领团队,强化质量,抓细节,为患者提供更多人文关怀,鼓励他们坚定信心,战胜疾病;制定了病房交接班、会诊、查房、疑难病例讨论、急危重症抢救、死亡病例讨论等18项核心医疗质量安全制度,确保医疗质量安全;开展中医治疗和会诊,应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危重病人;稳步推广大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有创呼吸机等治疗方法。救治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有效提高了救治率和治愈率,降低了死亡率,医护人员零感染。得到了当地医院同行的肯定和患者的信赖。

到2020年3月30日,他们已经连续战斗了64天。三个病房共收治患者345人,重症患者219人,出院患者220人。这些虚弱身体的能量和韧性让世界对他们刮目相看。在抗击疫情的过程中,几名出生于90年代的年轻女孩在党旗前举起右手,在武汉前线庄严宣誓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支队伍,这一群女人,回到北京,回到自己的家,依然是最抢眼的地方。

医院的同事马文辉回到急诊岗位后,开始了新一轮的“战斗”。核酸检测和疫苗接种,她在展览中心临时设立的接种点连续工作了三个月,没有一天休息。和在武汉一样,她又打了一场硬仗。

想重返岗位的李,被医院委派做全院医务人员的业务培训。她说自从她从武汉回来后,她就不再害怕了。65天的亲身经历,从她嘴里讲出来的技术要领,防控知识,医院感的元素,都是那么生动,那么土。同事更信任她,她说什么大家都听,都信。

我去武汉的时候,儿子还在幼儿园大班。奶奶说,她走后,儿子不知道从哪里学了一套防护知识。他每天都监督他的家人。进门要换鞋,出门要洗手,戴口罩,吃饭要分餐...第二天早上回家后,李想听到儿子在睡意朦胧中问他的父亲。妈妈不会再离开了...

年纪最大的护士辛峰,在北京新发地又一次疫情爆发后再次冲在一线,在天坛医院感染科奋战了近一个月。天坛是离新发地最近的三甲医院,很多患者都是在这里初诊和确诊的。疫情突然袭击回来,辛峰以“经验丰富者”的身份教同事们“秘籍”:只要采取科学防护,佩戴N95口罩,就不会被感染。新风说:“你看,我不是一直回来吗?”!

因为时断时续的疫情,女儿的婚礼推迟到了6月。穿着漂亮的旗袍,在婚礼上,辛峰谈到了支持武汉的心理过程。她说要感谢女儿,是她在最困难,最无知,最胆小的时候,支持她到天亮。当时她心里只有一个信念,一定要尽快把病人治好,平安回家,参加女儿的婚礼,做一个最美的婆婆!

在武汉哭着说自己“拖了大家后腿”的刘海南,突然长大了,成熟了。她给科室同事做业务培训,教大家穿防护服,传授医院知识。眼泪变成动力。

回到北京后,孙叔每天早上都会收到武汉发来的问候微信。这是一个曾哺育过她的叔叔的问候。当时我舅舅一家三口住在病房里,我80多岁的母亲入院7天就去世了。最后一次没见到她的舅舅得知噩耗后哭得像个孩子。孙说,那是她第一次感到心疼,特别疼。她说她能做的就是每天去看望叔叔,和他说说话,尽自己最大的努力陪他走出最黑暗的日子...

现在,孙对待所有的病人都像那个叔叔一样。在很小的时候,她说她学会了同情和同情病人。在病房工作,她每天都感到温暖。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宣武医院院长李燕在支援武汉之前,从未离开过儿子这么久。我7岁的儿子很难理解疫情的恐怖。他总是打电话问妈妈什么时候可以回家。李燕答不上来。她告诉儿子,病房里那些生病的叔叔阿姨爷爷奶奶也更想回家。治好他们之后,我妈就回来了。

一次分离让孩子好像一夜之间长大了很多。他为母亲写了一首诗:

元旦3

汽车正在路上。

妈妈突然接到一个电话。

我明白了,她看起来很端庄。

我听到她坚定的声音。

她说:“好的,我去准备。”

车,然后转身回家了。

“爸爸,这是我们约定好的旅行。

妈妈为什么不去?"

孩子,你听说过一个词叫“逆行”吗

前方是一段温暖的旅程。

背后是疫情的战场。

为了更多人的幸福

你妈妈选择了逆行。

妈妈要去哪里?

她要去武汉协和医院。

有许多病人在等她。

妈妈,别担心。

我记得你说过的话。

照顾病人是你的责任。

努力学习是我的职责。

我们每个

每个人都应该做好自己的事情。

加油,宝贝!

加油,妈妈!

今天的逆行是为了明天的坦途。

春暖花开的时候。

我们的家庭

我们走吧!

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不要失去对温暖的追求。我相信,今年,冬天会过去,春天会再来。这些看似柔弱的女儿和母亲,却能把人生的巅峰扛在肩上。作为一个女人,我想拥抱他们每一个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220.html
上一篇东单就是王府井吗
下一篇 和义门旁后英房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