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北京城门百科

北京城门百科

朱祖希绘画:王永潮,北京美术师。中国新钢笔画联盟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先后入选军内外艺术展览并获奖。出版有系列图书《老北京那些事儿》。2005年其北京风情钢笔画首次进入荣宝斋展售,受到中外藏家一致好评。致力于老北京京味文化的研究与…

北京城门百科

朱祖希

绘画:王永潮,北京美术师。中国新钢笔画联盟理事。中国民俗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先后入选军内外艺术展览并获奖。出版有系列图书《老北京那些事儿》。2005年其北京风情钢笔画首次进入荣宝斋展售,受到中外藏家一致好评。致力于老北京京味文化的研究与创作。时常游走于京城街巷,用画笔记录了众多的尚在或已经被拆除的老北京胡同。作品先后被德、日、法、英及我国港澳藏家收藏。画作:王永超,北京艺术家。中国新钢笔画联盟理事。中国民间摄影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入选军内外美展并获奖。出版了《老北京那些事》系列书籍。2005年,其京味水墨画首次在荣宝斋展出并出售,受到国内外收藏家的好评。致力于老北京京味文化的研究和创作。我经常在北京的大街小巷游荡,用画笔记录下许多还在的或者已经被拆除的老北京胡同。他的作品被德国、日本、法国、英国以及香港、澳门和中国的收藏家收藏。

中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中科院侯仁之先生在《修复明代北京城西南端城墙遗址》的题词中写道:北京城的兴起始于商周,至今已有三千多年。它的原始聚居地叫做蓟。春秋时期诸侯割据,姬姓为燕侯都城,闻名天下。后世称北京为燕京,皆由此而来。

从秦朝开始,封建王朝相继建立,各个朝代的名字相继兴起。北京后来居上,成为辽、金、元、明、清的首都。辽为首都,通称南京(又称燕京)。金朝正式建都,扩建老城,改中都。公元1267年,元朝开始在金都东北郊区修建大都新城。

明初重建大都,其北墙于公元1368年迁至安定门、德胜门。正式迁都北京后,南墙移至崇文门、正阳门、宣武门。东、西墙的基址和以前一样古老,但北段缩小,南端扩大。至明嘉靖三十年(1551年),在其南部建有外城。内外城形成凸形。清朝不变,是今天首都中心北京的老城区。

在中国古代,修建都城时,必须有城墙,有利于防御,是都城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城市中的道路系统、功能分区、建筑布局都受到城墙的制约。

这本书写于公元前5世纪的《关于李周作品的考试书》。“工匠营在乡间,方圆九里,挨着三门。初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祖佑社稷,面向后市,市面向夫人”。据此,都城的方位朝正南,中轴线贯穿其中,朝廷在前,市场在后,祠堂在左,国坛在右。这样一来,首都城市规划的要求就准备好了。而中国封建社会的都城建设与这种理想模式最为相似的,只有元朝的都城。明朝重建后,内城、祠堂、社稷的官职分布仍与古代相同。城外有天坛和先农坛,并列在整个城市中轴线的左右两侧。它们是为历代首都设计的主要建筑。许多西方城市规划专家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它是世界城市设计史上的杰作。有瑞典学者写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一书,流传于世界各地。

随着现代城市的发展,虽然古城墙已经失去了其固有的功能,但北京的城墙和城楼仍因其雄伟的形象和建筑技术而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根据古为今用的原则,它们应该得到保护和利用。北京的城墙和城门

《周立考工记》中规定了城墙的高度:“天子之城高九尺,齐桓公之城高七尺。五英寻,三英寻。”

《顺天府志·史静志》对明代北京城墙的规制是这样记载的:“方圆四十里。它的东南面和西面超过三英尺高,两英尺宽;北高四尺,宽五尺,很奇怪。浩池的深度和宽度各不相同,从1英尺深到18英尺宽。大门是九……”他说,“砖砌在石头上,三英尺五英寸高。它高五英尺八英寸,六英尺二英尺厚,顶部五英尺宽。门楼等九门,角楼四座,码头一百七十二座,旗炮房九座,堆垛房一百三十五间,储火药房九十六间。野鸡一万一千零三十八,两千一百有八个炮窗。”据记载,外墙高20英尺,婴儿床4英尺,底座厚20英尺,顶部14英尺。城垛内外有207725个城垛,城垛下有12602个炮眼。

外墙以一定的比例从墙基直立起来。一般来说,内侧壁比外侧壁略陡。砖块层叠叠放。在其外墙上每隔一定距离,就附着一个与城墙厚度相同的方垛状墩,即马脸。从而大大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在北苑,所有的墩台都是一样的大小,间距200多米;此外,还有更大的桥墩和桥台,与城墙内侧相匹配。在里面,有一个上下城市的马道。

城墙顶面,有大砖海堤,内沿筑女墙,外沿筑垛。女墙只是简单的砖砌屏障,厚60cm,高80-90cm。上部是半圆形的。婴儿床比女墙略厚,但其高度至少是女墙的两倍。婴儿床高度1.8米,婴儿床间距只有0.5米。高于城墙顶面的女墙和垛墙下部有一个方孔。墙底的方孔显然是用来防御的,而女墙底的方孔是用来排水的。

城门是防御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我们把一个被城墙包围的城市比作一个巨人的身体,城门就像一个巨人的嘴巴。整个城市的生命脉搏似乎都集中在大门口。正是它们赋予了北京这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以生命和运动的节奏。比如内城南面是北京的门户,有正阳门、崇文门、宣武门三个门。其中,正阳门只供皇帝出入,所以常被称为“国门”,比其他两道门高得多。有两个门(崇文门和玄武门),俗称哈达门(或海岱门)和顺城门,在东西两侧与它有一段距离。由于位置不同,大门的功能也不同。

城中的城门都是按照既定的条例建造的,只是大小和细节不同。每座城门的主要特点是双塔,并建在城墙加固加厚后形成的平台上,从而成为一座巨大宏伟的亭台楼阁式建筑。全阁三檐两层,每层有游廊,有登城台的马道。它不仅可以用于徒步旅行或骑马,也可以作为马车运送枪支弹药。箭塔是一座简单的砖砌建筑,看起来像一座城堡。除了两层的房子和四层的箭窗,它没有其他结构。外城下部是翁城曲墙凸出的城台。

北京内城九门虽然在用途上没有明确分工,但由于其所在位置不同、名称不同,含义也不同,细细品味亦颇有趣。

前门外热闹的商业街。绘画:王永潮北京内城九门的使用虽然没有明确的分工,但由于位置不同,名称不同,含义不同,细细品味还是很有意思的。前门外繁华的商业街。绘画:王永超

正门,原名李正门,明朝郑桐年间更名为正阳门,意为“太阳是重阳之家”、“天子称王如太阳”。因地处南方,仅供皇帝出入,故又称“国门”,俗称前门。皇帝统治天下,离不开“法治武安”、“助人为乐”,于是把“文明门”改名为崇文门,“顺城门”改名为宣武门。崇文在明成化年间设立关税,商船和货船都要接受检查和纳税,因此也被称为“税关”。

以前城内所有城门都放佳能,作为开城门和关城门的信号。大门一关,提前半小时叫三声。第三次关大门时,用急促的声音催促进出大门的人快走。最后,铃声一停,大门就关上了。但是崇文门有一座大钟。这是因为崇文门进出的人船很多,声音嘈杂,钟声更响,传得更远,以便人船尽早做好进出大门的准备。这就是北京“九门八典一钟”典故的由来。崇文翁城大门左侧的镇海寺里还躺着一只造型简单、直径一米多的铁龟。据说崇文门护城河桥下有个海眼,可以保平安。所以“崇文铁龟”也是远近闻名。宣武门瓮城的午门炮每天都响,听起来像是震北京。北京人据此定时,故称“宣武正午炮”。在清代,宣武门外的菜市口常被用作处决犯人的地方,囚车常带犯人经过此门,故又称“死门”。

北墙没有中门,只有东西两个侧门。北门一直被认为是京城最重要的防御大门。德门作为发兵打仗的大门,经常发“胜利”二字,也有“胜利”的意思。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因大旱,五谷无收。年底,高宗皇帝参观了十三陵,当他到达德胜门时,恰逢大雪。高宗大岳写御诗立“祈雪”碑,外有黄釉顶碑楼,因有“以胜祈雪”之说。安定门是出兵凯旋的大门。皇帝每年都要去祭台祈福,所以也从这个门进出,因此有“丰饶之门”的称号。史静九门有八门,关帝庙建在翁城。只有安定门建有真武庙,风格独特,故称“安定真武”。东墙朝阳门,东门通州,内九仓的粮食都是从这个门运出去的。每次京城满仓,都有源源不断的运粮车来来往往。所以翁城门口刻着一串小米耳朵,叫“朝阳小米耳朵”。离它很远的阜成门,是京城用来烧火取暖的京西煤车出入口。在程门洞的北墙上,有一块石头刻着“梅花”,这是对煤炭的隐喻。北风呼呼,天空一片白茫茫,人们在取暖时会有“府城梅花报暖春”的感觉。西直门在北方,是从玉泉山引水到皇城的水车的著名门户。所以翁城入口有一块汉白玉水纹石额雕,被北京人称为“羲之水纹”。其他如东直塔、西直折柳、左安宋佳、右安花边、东方便游船、西方便羊等等。其中值得注意的是“正阳石马”和“地安石鼠”的传说。

据说,在西河的后面,箭楼和正阳门(前门)的五个牌楼的西面,曾经有一个石马在河里。高1米多,长约2米(修建地铁时出土)。前几年地安门桥(后门桥)附近出土了一只石鼠。在中国的十二生肖中,“鼠”是“子”的意思,“马”是“午”的意思。北京正南正北的子午线上有真的标志,这真的是北京城建史上很有意思的一件事。残存城门简介。

至于内城九门的颜色及附属设施,《顺天府志》和《史静志》中有这样的记载:“各门城楼皆盖朱颖丹墙,檐脊皆青釉。东西门、崇文门东门、宣武门西门、朝阳门东门、东直门南门、德胜门西门共三个水门,均为里外三层,每层均有铁门保护...东便门东门和西便门东门,都有三个水门,每个洞口都有铁门。东门西水门关,里外两层,铁门如此。”现在简单描述一下剩下的城门。前门/大门

前门,即正阳门,是北京南墙的中心门。它位于故宫前面,是北京最重要的大门,俗称“前门”。最初的程门建筑群包括一个巨大的带有空磁场的巴比肯,每个方向一个。北门开在雄伟的塔下,正对着大明门(后改为大清门、中华门),用长方形的墙与之相连。南门位于瞭望塔中间,前面是护城河桥和外城主要街道前门大街。此门仅供皇帝使用,其余百姓只能从瓮城门的东西两侧进出。瓮城宽108米,深85米,墙基厚20米。是皇城最外围的院落,通过城墙和大门与皇城相连。

前门城楼的造型和其他城门基本一样,只是高了很多。这座建筑物的正面朝南。启程台平面宽度50米,最大深度24米,高度38米。也就是说,建筑构件的强度和数量增加了(东西20根暗柱,28根明柱,12根校柱)。城外列少,东西侧门少)。墙体倾斜,底座厚约2.5m,三排重柱支撑整个屋顶。外侧也有重檐,顶倚山势,下檐为半斜屋顶。从建筑延伸出来的两个屋檐都覆盖着耀眼的绿色琉璃瓦。建筑宽36.7米,深16.5米;建筑高27.3米,高42米;走廊宽41米,深21米。

正门两侧有两座黄色琉璃瓦的小庙,东边是观音寺,西边是关帝庙。院内树木参差不齐,灰墙环绕,环境宜人。从门楼俯瞰前门大街,两旁点缀着绿柳和老式牌楼,是北京最美最吸引人的街景。

和其他八门一样,前门瓮城和箭楼都是明朝四年(1439年)完成的。翁城,又名越城,俗称城圈,是建在城门外的圆形或方形城镇。这个城镇的高度和一个大城市一样,但墙壁略薄。箭楼和大成的门楼在同一轴线上。正门是都城的正门,瞭望塔开一个门,但一般都是关着的,只有皇帝出入的时候才开。翁城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城门,城门上有一座门楼。它的规格比其他八扇门都大。

正门瞭望塔为重檐,重檐之上一排箭孔,重檐之下三排箭孔。正面每排13孔,加上侧面的箭孔和采光孔,三面94孔。楼内每排箭孔之间有一层楼,供守城士兵活动。高大雄伟的瞭望塔下是一条宽阔的护城河,河上有石桥。桥分三路,两边是车马。桥南有一座五开间的牌楼,结构奇特,崔伟,色彩艳丽,使正阳门更加华丽壮观。所以前门有“三桥四门五牌楼”之称。大门被烧毁,重建了几次。1916年翁城被拆,瞭望塔上加了水泥平护栏和箭窗遮阳。月亮墙的横截面上加了西方的装饰,形成了现在的样子。西方非正式大门

西便门是北京城外西墙的北门。这是一座长方形的城楼。灰泥墙四面都有门,既没有窗户也没有走廊。屋顶上预计会有野兽和脊兽等装饰物。城门下面的城墙以城台的形式略显突出,只有一条马道。贯穿城台的城门洞呈方形,顶部由数块厚木板组成,安装在两侧砖墙内嵌的横梁上。平定城门的洞口是一个又高又宽的内联,带有铰链门,可以自由开合,可以折叠到墙凹里。整个建筑宽11.2米,深5.5米,高5.2米,宽11.2米。屋架只有一排柱子,每边四根,附在墙上,还有两根屋梁,既不是斗拱也不是檐柱。翁城比较窄,只有30米宽,7.5米深。

建楼的门洞从外面看是方形平顶,从里到外呈拱形;城门还配有城门洞内更宽更高的内券,可以紧闭,打开时完全不妨碍通行。大门略突出翁城城墙,上沿有一道墙线。城市的平台上是小镇建筑,建筑两侧有垛口。整个建筑只有9米宽,6.4米深,4.7米高,10.5米高。其结构与门楼相同,也是一排小柱,砌成砖墙(前后各4根柱),正面和侧面各有两层箭窗。

城内东南角楼位于原东便门西北侧。这是一座30米高的角楼,建在城墙外的方形基座上。据明英宗的记载,“(正统)四年(1439年),四月的下午...角楼竖立在城的四角。”角楼是沿着城墙外缘的一角而建的。平面呈弧形,四面砖墙,重檐歇山顶。两条大山脊在拐角处相交形成一个十字。灰色管瓦的边缘用绿色玻璃装饰,屋脊用动物头像装饰。在建筑的外部,在向东和向南的两个宽面上以及在向西和向北的两个侧面上有箭窗(即穿孔),在屋檐下有一排,在屋檐下有三排。宽边每排14孔,边上每排4孔,共144孔。建筑内部随主楼出宝霞,也连成一个角室,有两个门,一个朝西,一个朝南,门上设有直窗。楼内有20根柱子,支撑横梁,打孔,铺设三层,供士兵活动。很明显,它和整个城墙一样是军事防御建筑。其独特的规制不仅是中国现存最大的角楼,也是北京仅存的角楼。德胜门和安定门

德胜门和安定门都是北京北面的重要门户。德胜门与居庸关、八达岭相连,地理位置最为重要。明清时期,几乎都是从这个大门进出,德胜有“德政胜利”、“胜利归朝”之意。明朝迁都北京后,为了加强防御,在英宗正统初年对城市进行了整修。城楼、箭楼和其他八座城门等防御设施是在正统朝第四年(1439年)同时建成的,此后多次修缮。康熙十八年(1679年),北京大地震毁德胜门。民国初年,程门塔和翁城塔相继被拆除或毁坏,只有箭楼保存完好。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箭楼。经过北京有识之士的数次呼吁,终于获准保存。1980年,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使它重新焕发光彩。

德门的城楼矗立在城市的平台上。建筑坐北朝南,前楼后楼。它坐落在山顶上,有着双重的屋檐,覆盖着灰色的瓦片,镶着绿色的玻璃。它有7个宽房间,2个深房间,和5个宝匣房间。它分为4层。城墙东、西、北三面各有4排箭窗,共计82孔。沿平台有雉鸡和女墙。俯瞰这座建筑,巍峨壮观。

整个北京城是由这些宏伟的城楼、了望塔、城墙和瓮城等组成的。它看起来是那么的平静和雄伟,有高大的房子和高大的邻居。城墙上每隔一定的距离,就会修建不同大小的桥墩和桥台。他们的存在,不仅让城墙看起来格外苍劲凝重,也让城墙外观变化的节奏变得明快起来。双塔傲然矗立在连绵不断的城垛上,其中较大的塔就像是建在高高平台上的亭子,而城堡般的巨大角楼则成为整个系列城墙建筑宏伟壮观的终点。如果你看看北京的城墙,它们就像一望无际的长城,点缀着傲然挺立的城楼,整个画面就像一幅壮丽的中国画。

瑞典艺术史学家奥斯瓦尔德·塞恩在20世纪20年代初来到北京。他实地考察了北京的城墙和城门后,写下了这样一句话:“城墙的确是中国城市最基本、最醒目、最耐久的部分。正因为如此,这个简单而坚固的屏障,宏伟的城门楼、箭楼、角楼,是整个北京城不可分割的艺术组成部分,是北京一系列耀眼的花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231.html
上一篇打开北京城门
下一篇 北京城城门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