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刘悦来:从缝隙到路径,四叶草堂的社区花园实践

刘悦来:从缝隙到路径,四叶草堂的社区花园实践

徐梅 陈必欣图/受访者提供2021年10月29日上午8点多,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凌兆新村第七社区的何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小儿子下楼,步行五六分钟,来到隔壁凌兆新村第五社区的社区花园,这里是首届东明路街道缤纷社区花园节的主会场。包括这个花…

刘悦来:从缝隙到路径,四叶草堂的社区花园实践

徐梅陈碧新

图/受访者提供图/由受访者提供

2021年10月29日早上8点多,家住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明路街道新村7社区的何女士带着一岁半的儿子下楼,步行五六分钟来到隔壁新村5社区的社区游园会,这是东明路街道首届多彩社区游园会的主会场。包括这个花园在内,10月最后一个周末,共有70个大小不同类型的社区花园全面开放,覆盖整个东明街道。

“这是上海乃至全国首次覆盖全街道的参与式社区园林规划建设活动。”主要活动策划人之一刘悦来是一名景观设计师,同济大学社区园林与社区建设实验中心负责人。

2014年,他与范浩洋和韦敏两位建筑师一起创办了上海四叶草堂青少年自然体验服务中心(以下简称“四叶草堂”),目前已经发展成为一个30多人的团队。三个发起人各有分工。刘悦来,博士毕业留校当老师,负责科研和实验。他的理论研究和方向支持,让四叶草堂的做法在全国众多同类组织中脱颖而出,但他开口介绍他们这些年来所做的事情,不用大篇幅——“就是动员和组织社区居民一起种东西,利用社区的角落,不花钱,或者花一点钱,改善环境。”

刘悦和他的合作伙伴在上海直接规划和建设了120多个社区公园,通过培训和授权,有700多个花园指导社区居民自我建设和维护。他和他的团队完成的项目多次入选由联合国人居署、国际展览局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合编的《上海手册》。

预计在2022年春天,由赖和他们的四叶草堂团队支持的当地社区居民将在广西南宁推出“老朋友花园”,这是一个1000个老社区的花园。

一个风景园林师,两个国家一级注册建筑师,建了一批“低科技”的小公园,本来没什么稀奇的;三个有理想情怀的专业人士,因为环境伦理意识,想提供一个不同于主流市场的施工方案。自己掏腰包前期投入两百多万元做实验推广并不稀奇;然而,三个人“金饭碗要饭”,整天奔波于和社区居民、街道管理人员打交道,几乎变成了“社工”。这样做了七八年,他们带着一种从零到一的“乌托邦”式的职业理想,在角落缝隙中落地,一点一点突破、拓宽,直到走出了一条以社区花园推动社区建设的成功之路,并逐步一个一个街道、一个一个城市地推广。如何在家门口创建公共空房间

2019年起,在东明路街道、同济大学、四叶草堂团队的合作和指导下,东明路街道居民开始参与社区花园的改造和建设。何女士说,居委会旁边的花园更像一个“灌木丛”,蚊子很多。一些居民下来遛狗,让他们的宠物在灌木丛中排泄。所以何女士一直不愿意让孩子在这个空的地方玩,经常带孩子去附近的金逸广场的室内儿童游乐场玩。

园林改造队在何女士家住的第七小区举行群聊,希望居民在群里提出自己的想法,并号召孩子们自己画花园。何女士说,那段时间,大儿子天天在家画花园的设计图,“很刺激。”最终,改造小组确实采用了他儿子的一个设计——“他说花园应该有一扇门,白色的圆拱,现在那扇门就在那里。”

原来是一片杂乱的小树林,现在是一片整洁空的土地,四周是长椅和亭台楼阁;空在场地的一侧,建起了专门供孩子们玩耍的操场,有沙池、小足球门、跷跷板等新的玩耍设备,宽敞整洁。

何女士的大儿子问妈妈,周五早上是不是提前请假了,怕错过“我们的游园会”开幕式。

举办社区游园会的这个周末,阳光特别明媚,一大早花园里就热闹非凡。孩子们聚集在操场上,在沙池里“挖宝”。领队拿着小铲子,冲着同伴们喊:“呼叫支援!快来帮忙!”另一边,几个孩子排队依次射进三个小球门。一个男孩踢了一个好球,站在一旁的年轻父亲大声欢呼。

四叶草馆的创始人之一韦敏和她的团队负责所有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她说,“居民的高度参与是每个社区园林设计的重要前提。”看着开心玩耍的孩子们,她的眼神格外温柔。四叶草堂于2014年成立时,韦敏的孩子只有两岁。她在杭州长大,一心想为她的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然的世界。“上海被戏称为‘魔都’,城市都是钢筋水泥丛林。我能不能用我的设计能力为我的孩子打造一个自然空的房间?”

在淞沪铁路旁的一片荒地上建造的“火车花园”,是第一个采用四叶草塘自然设计方法打造的社区花园。韦敏称之为“自然学校”。“孩子们可以在那里观察鸟巢,看到动植物在四季的变化。”四叶草堂践行“普门可持续设计”的发展理念,是permanence这个词的音译。它是永久和农业两个词的组合。它最初代表“可持续农业”,后来发展成为一种环境伦理文化,辐射到建筑景观设计、废物处理、生态设计和水资源管理。

“火车菜园位于城市快速路和铁路轨道的交汇处。这里原来堆满了各种垃圾,生态基础非常糟糕。经过三年的不断培育和改良,通过检测发现火车菜园的土壤已经达到有机种植标准。这样糟糕的情况也能得到很好的改善,其他情节有更大的可能性。”这片试验田吸引了许多带着孩子亲近自然的母亲,也让刘悦来了。他们得到了一个合作机会,在家门口建了一个社区公园。

上海东北角大学路的开发商瑞安集团对“火车菜园”很感兴趣,将他们管理的一块城市绿地的规划和运营管理委托给四叶草馆。这片2000平米的带状土地空夹在一个老旧小区和一个高档小区之间。在居民动员会上,老小区的一位居民开玩笑说,一边是高端小区,一边是第三世界。"

六年的深耕,让这片建筑垃圾堆积、经常被市民投诉的没落之地,变成了社区建筑圈的明星工程——“创智农场”。除了茂盛的植被和环境的改善,这个项目通过不断的深耕,让两个社区不断融合。2019年,围墙打开,原本隔离的居民自由穿行于“邻里门”。“15分钟以上的生活圈缩减到了5分钟。”这个社区深度融合的案例入选上海市十大社会治理案例和长三角优秀社会治理案例,两次入选“上海手册”。实践中达到的社区整合深度还是很少见的,也成为四叶草堂通过社区花园建设参与社区治理的样本。

火车菜园。图/受访者提供火车菜园。图/由受访者提供

如今不仅是自己的孩子,还有更多的孩子可以在家里的一个房间空里摸草,这让四叶草堂的三位创始人感到欣慰。“最困难的时候,团队朋友陆续走了很多,我们三个人一起开会。如果没有人和我们合作,我们还要做这个事情吗?对刘悦来说,他很高兴双方都不急功近利。“当时我们说,就算只剩下我们三个,我们也要坚持下去。”

韦敏笑着说,他是学建筑的,被大学同学范浩洋“拉进了景观设计这个陌生的领域”。园博会有很多活动,都是创始人之一范浩洋负责的。作为内容传播和活动策划执行的首席操盘手,他忙得连在媒体上露脸的时间都没有。

刘悦来是他们的师兄,一个1.84米的山东达汗人,很早就开始思考景观规划设计。2017年在《一个座位》发表演讲。PPT有一页是整齐的移植树,有支撑架,公园里常见。他说,这种又贵又快建的景观维护成本高,某种程度上是“超建”。社区花园的路径是:政府或开发商以较低的成本投资打地基,留下空空间让社区居民自发建设。孩子们可以在土地上玩耍,挖沙子和玩土壤,并参与收割水稻和花生。“政府和开发商花小钱办大事,一线城市的孩子在家门口就能体验自然,接受自然教育。”

2010年,赖和范浩洋合伙成立了潘静设计事务所,研究小微景观空的设计。“那时候欧风盛行。我们把这个设计方案推荐给了开发商,别人不要。怀疑是我们种地种草的设计理念太低,拉低了小区的档次。”“你为什么不买一棵更好的树?”

刘悦来在自己小区做了一个苔藓园。“莫斯不花钱。”春天,他买了一把二月兰花种子。“花了20块钱,撒在地上,看起来很漂亮。很多邻居路过都会拿出手机拍照。”

肥料就是小区里的狗屎,保洁阿姨都知道她把树叶都堆在那里。“把它铺在地上,当她走上来时,它会发出沙沙声。小区里一个小女孩说,叔叔,我感觉自己在森林里。”

刘悦来的小排量车开了14年,后备箱里总有一把铲子和锄头。他时不时来清理苔园,有的人一根手指头都没碰过参与维护,却跑来指指点点。“你真是一团糟。为什么不买更好的树和花,把它们弄整齐呢?”

刘悦来笑而不语。没人知道。他的专业是研究“更好的树和花”。“移植大树,把树叶变成颜色,从山上开采巨石,把巨石运到城市……”这些都是景观专业的“科技攻关项目”。种植更贵的花木也是增加设计成本的有效手段。"设计师的设计费用与工程量和工程预算挂钩."那些几个月建成的漂亮又大气的公园,草坪整齐却没有浪费,树上挂着营养袋,“宝石,从开采到运输,都对环境造成了破坏。”

毕业后这样工作了四五年,他经常会感到迷茫。景观设计的初衷是将自然带入城市,协调人与土地的关系。“我怎么感觉我们在专业的破坏自然?”

他记得在大学的时候,老师们曾经介绍过一些国外的设计理念,比如“自然美学”、“环境伦理”、“参与式规划”...这些关键词不断冒出来。“我想回学校考研,再整理一下,看看有没有其他路径。”

在同济大学读研究生时,留美归来的余教授带领北京本地人的景观规划设计团队,完成了广东中山岐江公园的设计,并于2002年获得美国景观设计协会年度设计奖。这个项目不同于现在流行的宏大、标准化的纪念公园。余在将原广东船厂改造成公园时,利用了当地大量的杂草,如白茅、象草、莎草等,以及剩下的龙门吊、铁轨、铁轨等。

“原生杂草值得尊重和珍惜,其对人类和非人类的价值不亚于红皮书中的一类或二类保护植物……在人类越来越远离自然和园艺的今天,原生物种的意义甚至比来自异域或园艺领域的奇花异木更为重要。”刘悦来读到余老师文章中这几个明确阐述环境伦理的句子,激动不已。

他相信自己的选择没有错。一个景观设计师可以模仿自然来传达新的价值观和审美,“唤起人们对自然的尊重,培养环境伦理”,除了用离奇的工艺再造自然。

花园可以一点一点做起来,带给他一种理想终于落地的踏实感。“一开始可能做不了多少,但是你觉得一个‘乌托邦’的东西真的可以做。这样的成长很神奇,慢慢的我们对自己有了信心。”碉堡一代”

沿着郑雪路一路向西走到尽头,拐个弯,走进一条并不宽敞的小路。不远处,一片郁郁葱葱的区域跃入眼帘的是“创智农场”,这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公共空房间。

“中午经常有在附近科技公司工作的年轻人来这里晒太阳。上海为离家千里的建设者提供更多空房,是这座特大城市外地人的善良。”留着长头发和长耳朵的刘悦来看起来像个艺术家。他的演讲很有特色,总能把诗意和“土”结合起来。他边走边吃花园里的小水果。“这些都可以吃。

与一般布局精致的街心花园不同,创智农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粗糙。地上铺着碎石,踩上去咯吱咯吱响。这些植物都没有经过特别修剪。如果你仔细观察根部,你会发现为这些植物提供生长空的并不是花盆,而是几个涂着彩色涂料的废轮胎,上面覆盖着茂盛的植物,郁郁葱葱。农场北部是当地居民志愿者认可并认养的菜园。往南走,灌木植物变得茂密,绿意越来越浓。池塘边的芦苇几乎有一人高,不时有小蝴蝶在里面飞舞,路过行人。

这里没有一般公园常见的名贵树木和彩叶树,大多是农作物、常见灌木和地被植物,种植成本较低。四叶草堂组织居民在这里种植水稻、花生、油菜花。照片中定格了一个收获季节忙忙碌碌的场景。在农村长大的刘悦来坚信“每个人都有亲近自然的基因”。

左起:范浩阳、刘悦来、魏闽。图/受访者提供左起:范浩洋、刘悦来、韦敏。图/由受访者提供

农场的中部是孩子们自己建造的操场。滑梯和秋千都是用最简单的木头做的,沙池里的几个小朋友正在专心的挖沙坑。一位带着女儿的母亲说,她住在离这里步行五六分钟的居民楼里。创智农场是附近最适合孩子户外玩耍的地方,周末她会带女儿来这里溜达。今天原计划是带孩子去附近商场的一个室内游乐场玩,但是出门的时候,女儿遇到了邻居家的两个朋友。知道她的朋友要来这里,她吵着要一起去。

三个小女孩蹲在沙池里,不时扬起手中的细沙。“这附近可供户外玩耍的地方太少了,”母亲说。

复旦大学社会学教授于海曾提出“沙坑一代”的概念。当父母带着孩子去沙坑,孩子和孩子,父母和父母,“人与人相连,就会有社群,孩子就会社会化……”

“最近20年(1995年-2014年),上海拆除了8000万平方米的房屋。关键是大拆大建不仅拆了砖,还有几十年的邻里纽带;搬进新区的市民获得了空的舒适,拥有了房屋的自足性和私密性,却失去了日常生活的社交。”

“农业园把过去几十年资本化空生产带来的人与人之间的疏离,与自然教育、自然种植的活动融为一体。”沙坑为城市中的孩子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场所,让他们可以有充分的户外活动,在与其他孩子玩耍时有充分的伙伴体验。于海说,“这里面有教育,有成长,有思想。”

“土地是有价值的。我们现在特别关心房价,但是花了钱买了房之后,其他的就不关心了。交了物业费,我们就把小区的土地看护交给物业。”刘悦来参观过上海的很多老住宅区。物业费已经很多年没涨了,很多小区都处于下滑状态。“物业最多给点除草剂,无力投入更多成本。甚至有些居民区更喜欢把灌木和草地变成停车位。”

很多人都希望自己家门口有一个创智农场这样的地方。“你不能总是指望这种地方是由开发商或街道提供的,”刘悦说。“我们的工作其实就是先做一个示范,然后教大家去做,给社区赋能,告诉大家在家门口建一个这样的公共空房间。不难,但你得加入进来。”功德景观

刘悦来提出的“共治景观”概念也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并得到了政府的认可。10月31日是世界城市日。主题为“建设应对气候变化的弹性城市”的2021年中国世界城市日,以及首届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大会开幕式在上海北外滩世界客厅举行。上海市委书记李强出席并致辞,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发来贺信。上海市委副书记、市长龚在开幕式上宣布,上海指数综合指标体系框架和2021年版《上海手册》正式发布。刘悦来受邀出席,并作为市民代表发言。

《上海手册》于2011年首次以中文和英文出版。2021版《上海手册》是在回顾过去五年城市可持续发展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次全面修订,主题为“城市可持续发展:以绿色低碳推动包容性增长”。该手册从经济、社会、环境、文化、治理等角度展示了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典型案例。,针对城市面临的共性问题提供政策建议,交流近年来城市实践的新经验,传播先进的城市发展理念,以期为城市管理者和相关规划专业人士提供有益的参考。

由刘悦及其团队主持的“上海社区花园:生态导向型社会空”的实践,被选为“社会”的主要案例——“其天然的包容性特征,不把城市视为自然的对立面,引导城市审美和价值观的转变,在公众空中实现公共精神的重塑,也增强了城市的韧性。”

同济大学教授、上海市决策咨询委员会委员诸大建多次到创智农业园考察。2017年主持编写《上海手册》时,关注了创智农业园,并作为全球七个案例中唯一的中国案例予以支持。

朱坚在2020年初提出了“微基础设施”的概念,强调在传统基础设施的大基础设施和数字基础设施的新基础设施之外,在15分钟步行圈的基础上,发展面向人们日常需求的微基础设施。在他看来,“这是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工程,是从满足高速增长的物质需求到满足高质量发展的美好生活需求。是40年来城市建设的‘你到了吗’。”

在创智农场的考察,让他“实地感受到了社区园林小案例的巨大价值”。“这种价值不是政府自上而下发起的,而是社会组织自下而上推动的。”

同济大学原常务副校长、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吴江也撰文对社区花园的实践给予了高度评价。“我一直认为,城市是生命体,作为一个生命,不可能永远大规模地进行新陈代谢活动(指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模式),就像任何生命体一样。人体的代谢活动是在细胞层面的。”刘悦·赖和四叶草汤团队多年努力的结果让他大吃一惊。“参与微更新是有机更新的重要实验,以社区花园为代表的微更新是细胞层面的有机生长。”吴认为,这些细微之处的成长都指向了一个重要的方向——“共同努力,创造一个城市之间空最适合人们生活工作的环境,创造一个属于每一个市民的睦邻家园,才是一个城市的根本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582.html
上一篇刘昕:探索向下前进或向上后退的可能性
下一篇 守好每个人心中的塞罕坝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