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季羡林散文选

季羡林散文选

王兆胜生于1911年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他从年轻时开始发表散文;晚年更是笔耕不辍,成为少有的丰收季。用“四季常青”概括他的散文创作与思考,可以说并不为过。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眼前常晃动着四季常青的古老松柏,那就是季羡林给我留下的清晰形象…

季羡林散文选

王兆生

1911年出生的季羡林活了将近一百岁。他年轻时就开始发表散文;晚年,他辛勤劳作,成为难得的收获季节。可以说,用“四季常青”来概括他的散文创作和思想并不为过。在读他的散文时,我的目光常常晃动着那常青的古松古柏,那是季羡林留下的清晰形象。1.小情大爱

世界上总有一个“爱”字。尤其是散文,非常重视情感,无情的散文难以阻挡,更谈不上引起心灵共鸣和知己之感。季羡林认为,不仅抒情散文,一般的推理散文也不能无情。散文理论家林飞曾把“真情实感”形容为散文的“生命线”。事实上,真理贯穿于季羡林散文的始终,是理解其散文和人生的关键和枢纽。

小抒情、个人情爱写作成为季羡林散文的重要特色。这其中包括母子之间的深情,夫妻之间的恩爱,朋友之间的亲情,宠物的善良,娱乐的快乐,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自己生活的感受。在这里,感情,尤其是真情,像血液一样流动,表现出知与感之间的生命力的飞跃。《给予永远的遗憾》是季羡林散文的代表作,充满了对母亲令人心碎的感情,因为他自六岁外出求学以来,只回过三次家,包括参加母亲的葬礼。直到后来,作者才明白这位多年来一直盼望心爱儿子归来的母亲的心情。除此之外,季羡林还写了很多回忆录,尤其是关于老人和朋友的文章,其中最难得的是一个“爱”字。它们就像经过多年酿造而变得醇厚美妙的老酒,滋润着读者的心灵。小爱和私爱,尤其是深情,让季羡林的散文接地气,也是真实的自我流露和表达。

博大的爱,是季羡林散文的另一种境界和品质。如果只是写一个人的个人感受,即使真实感人,也很难达到洗礼的效果,更谈不上让人的心灵和精神进入一个神圣的地方。季羡林的散文能从自我情感走向大爱,使作品骤然升华。《三个小女孩》描写了两岁、五六岁、十二岁的陌生女孩对“我”的依恋,作者称之为“人生一大乐事,也是一件怪事”。树木、岩石、小动物常常可以进入季羡林的作品,变成博爱的丝线,所以它们博取读者的同情。《咪咪》讲的是一只小猫,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柔软和善良。所以作者在文章中说:“我一直主张,殴打儿童、小动物等弱者是犯罪。”其实也不奇怪,因为有对弱者的同情和爱护,所以孩子和小猫都不设防,愿意和作者“我”亲近。是两颗童心连接着年轻人和老年人,人和动物。

爱国是对爱情的另一种弘扬,所以在《一个老知识分子的心》中,季羡林写了这样一句话:“我这辈子优点不多,却自称爱国,不敢做后人。即使我被烧成灰烬,每一片灰烬依然爱国。”当然,他绝不是狭隘的爱国者,而是有人情味的,这就是为什么他在《喜雨》中写道:“请我们的主天分享一部分现在正在下的春雨,带着全体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送到非洲去,拯救那里的人民、飞禽、动物和植物,让全世界分享这一场雨。”

自爱似乎是一棵大树的根,而博大的爱就像从天而降的无私阳光。季羡林的散文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所以有天地之情,也给散文注入了生命力和高尚的精神品质。2.平淡而神奇

在一般人眼里,季羡林无论是学术生活还是散文创作,都过于平淡。所以,说起季羡林,人们总会说他长相普通,说他被误认为是清洁工。其实人们太过强调季羡林的平凡,反而容易忽略他的神奇。

的确,透过季羡林的文学人生,我们可以看到他素雅的绅士形象,这是他与张中行的共同点,也是目前最缺乏的精神气质。人和散文都是如此。这也正好符合散文平实自然的本质,是得道者隐的大道。正如林语堂在《谈本色之美》中所说:“有一点高见的文人,看不起堆砌辞藻,都在变得平淡,以平淡为文学的最高之美。”但林语堂接着说,“平淡而巧妙的构思,用之足矣,必成天地之间的杰作。”同样适用于季羡林的散文,尤其是《奇思妙想》,季羡林的散文有自己的风格。

《神奇丝瓜》讲的是植物,题目是《神奇》,所以作者向我们展示了普通的、不被人注意的丝瓜的奇妙。这不仅表现在丝瓜藤和丝瓜的飙升速度上,还表现在它本身的调节功能上,甚至充满了未知的智慧。他写道:“我好像觉得这个丝瓜有思想,它能考虑问题,它能行动,它能阻止不能承受重量的瓜的生长;它可以在有利的地形中找到一个可以承载大瓜重量的地方,给这样的瓜特殊的待遇,让它们疯狂的生长;可以让吊瓜平躺。”“这是沉默的奇迹。瓜苗好像是一根神秘的绳子。”这样的文章有一双发现神奇的雪亮的眼睛。

“红色”也是摆脱黑白平淡的一种方式。整篇文章的主线就是写那个卖绿豆的摊主,一脸单纯。然而,摊主对着孩子的“我”的微笑,吓了我一跳。更重要的是,这个人是个土匪,后来被抓了,杀了。作者写道,小贩被杀时,“我眼前闪过一朵红色的莲花。我眼花缭乱。你看,夕阳正在地平线上形成一朵大红花。”这样的故事和笔法,再加上对“红”的敏感,一下子把作品引入了“红”的意境,给人一种神奇和不可预测的感觉。这是一篇用平实的语言写出的神奇之作,显示了季羡林散文的神奇之处和思维方式。

《槐花》是一篇关于平凡与神奇的辩证关系的散文。作者说,他在北京特别是北京大学朗润园从未感到洋槐的特殊,但一个外国朋友却为其美丽和香气感染;同理,他在印度为耸入云天、红如朝阳的木棉树大红花惊诧,本国人却并不感到神奇。为此,季羡林总结道:“越是看惯了的东西,便越是习焉不察,美丑都难看出。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是容易解释的:一定要同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客观地去观察。”这几乎是一个关于平凡与神奇的哲学问题。

《槐花》是一篇关于平凡与神奇辩证关系的散文。作者说,在北京,尤其是在北大朗润园,他从未感受到相思树的特殊性,但一位外国友人被它的美丽和芳香所感染。同样的,在印度,他被木棉树的大红花惊呆了,它直冲云霄,红得像太阳,而他的本土人却并不惊讶。为此,季羡林总结说:“越是习惯看事物,越是学会如何看待事物,美与丑都很难看清。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上很容易解释:我们必须与客观存在的东西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客观观察。”这几乎是一个关于平凡与神奇的哲学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607.html
上一篇直播带货带来的创业机会
下一篇 功勋人物的精神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