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苏州:岁“网红”书叟守望岁“文学山房”

苏州:岁“网红”书叟守望岁“文学山房”

“五一”假期,深圳《晶报》总编辑胡洪侠和夫人作家姚峥华,来到苏州后,忙不迭地赶赴钮家巷深处一家旧书店。见到今年96岁的“掌柜”江澄波先生,夫妻二人颇为激动。因为他们上一次见面还是14年前,那一次,他们在这家名为“文学山房”的书店买了不少书,…

苏州:岁“网红”书叟守望岁“文学山房”

五一假期,《深圳鲍静》总编辑胡红霞和他妻子的作家姚正华抵达苏州,赶往牛家巷深处的一家旧书店。见到今年96岁高龄的“掌柜”姜先生,夫妻俩都相当激动。因为他们最后一次见面是14年前,那一次,他们在这家叫“文学山房”的书店买了很多书,还被推荐买了几锭徽墨,至今还是福分。

再一次,还是认出了姜先生这一对“老顾客”。他仍然记得当他们没有足够的钱时,他们跑到银行去取现金...

胡夏和他的妻子姚正华都是“书迷”。他们不仅自己藏书写书,还发起了颇具影响力的“深圳读书月十大好书”评选活动。这次来苏,他们除了淘书、访作家外,还回访了江·。他们买了两本蒋先生新再版的书,特地请他签名。胡夏说,96岁了,还在开书店,还在守书店,这在深圳绝对找不到。如今,每天都有许多外国读者来拜访江先生。胡夏感慨,真不敢相信蒋先生成了“网络名人”。五代书商,接力经营

蒋家书业的故事,始于蒋的曾祖父蒋春山。这个浙江湖州人因为战乱来到苏州,在苏州长门的书店“扫叶方善”当店员。江家早在产地就擅长研究古籍,所以后辈多从事这方面的工作。

叶山房,位于苏州长门,始于明朝万历年间。它的主人是苏州洞庭山区的名门望族石。书店直到清初还很繁荣。姜春山之子姜兴喜,13岁进入书店行业,先在嘉兴海尔桥二手书店当学徒。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蒋兴熙来到苏州,决定自己创办一家名为“文学山居”的书店。此时的苏州正处于古代书店业的辉煌时期,一直持续到抗战前期。位于苏州湖龙街嘉鱼坊巷拐角处的文艺山居,经过两代人的经营,已经名扬江南。

自古以来,吴中藏书家多,但善变,尤其是各种战乱之后。文学山居传至蒋兴西之子蒋景兰。他擅长收购旧书,曾收到黄丕烈、潘祖荫、、叶、冯桂芬、关、谢家富、沈秉诚、山珍、刘知思等名家的赠书。许多珍本书籍在文学山居出售,包括手稿,手稿和名人的稀有插图。

江静兰不仅买卖书籍,还重印收藏的书籍,出版过活字系列。如姜的居正版《丛本》4集共28种。原著如此珍贵,不得不影印再版,成为许多藏书家难以忘怀的一卷。

姜波对古籍非常感兴趣,多次和爷爷、父亲一起外出藏书。对于书籍的修复,姜先生已经练就了一手真本事。目前国内的图书收藏机构和个人藏家,遇到这种“疑难杂症”,都愿意向他求助。

20世纪50年代初,就开始参与编写他一生的第一部著作。这本名为《文学山房明刻集锦》的书数量很少,出版后引起了一场争议。蒋回忆说,这本书的灵感来源于著名编辑,特别是顾和潘主编的第一版《明代篆刻图册》。“我想如果能把明朝的破页装订起来解释一下岂不更好?”姜对说道。

当时,文学山房已经与很多名家建立了很好的合作关系,如章太炎、李根源、黄裳、叶圣陶、钱穆、顾颉刚、阿英、郑振铎、胡绳等。江澄波去上海四川北路大中国图书局拜访了顾颉刚,把书店出书的想法告诉了他。顾颉刚大加赞赏,表示愿为此书作序。后来,这部由顾廷龙作题签、顾颉刚作序的限量本出版后,大部分都入了各家图书馆。

当时,文学山居已与章太炎、李根源、黄裳、叶圣陶、钱穆、顾颉刚、阿英、郑振铎、胡绳等多位著名艺术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江波在上海四川北路大众图书馆出版社拜访顾颉刚,告诉他在书店出书的想法。顾颉刚给予了高度评价,并表示愿意为这本书作序。后来这本由顾签名、顾颉刚作序的限量版出版,大部分进入各个图书馆。

顾颉刚在序中说:“苏州文学山居久书林中翘楚,蒋君敬兰和他的文学郎程波几代人所积,序美如传家之宝。每次看到都会用一切去寻求,让古书不至于略显抑郁。因此,近年来,大量的理论被分散开来。姜军所学的片段很多。随着岁月的积累,可以刻一百六十种。留着可惜,弃着可惜。关海棠老师的杨《留真谱》共分30篇,可作为班本学者研究实物的镜鉴。非刻形式,即纸张的墨色,也是一目了然。以保存古代文献为目的,远非新版目录学《刘震普》的翻版。是一个书赢家,按版本目录一看,就有了明朝刻书的来历,心中有数。”

但这本书出版后,也引起了“破坏文物”的争议。为此,著名藏书家李玮先生专门撰文:“也有人撰文批评这本书,说用实物做书是破坏文物...后来在天津图书馆善本馆看到了第一版的《文学山居图明雕集锦》。我觉得那本书编的真的很好,书的包装也很好看。善良部主任李国庆称赞这本书非常有用。他说看这种实体书比看照片真实多了,可惜没人能继续。”

自从有了这本书,就决心继续经营古籍。文学山居并入苏州旧书店后,他依然努力工作,为国家寻找善本。他的女儿蒋也进入了这一行业,从事藏书和修书,成为蒋古籍业的新一代传人。保存珍本书,物尽其用。

3月16日至4月底,由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参与的“册府千华——苏州市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苏州图书馆展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迷前往观展,江澄波特地电话祝贺。

3月16日至4月底,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参加“书屋千花——苏州市馆藏国家珍贵古籍特展”在苏州图书馆展出,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书迷前来参观展览。姜特意打电话向他道贺。

苏州图书馆的一些珍贵善本都和他有很深的关系。例如,现在苏州图书馆的宋代雕版书《容斋随笔》就是一本受欢迎的书。据江介绍,这本书是1973年苏州前更子巷一位居民偶然得到的。这本书的作者是宋代学者洪迈。宋嘉定五年(1212年)在江西章贡县出版。字体严谨,文笔极佳。这本书流传有序,后面有藏书家苗的题词,还有很多标记在里面。期间曾在日本,后归浙江南浔张。

早年,江挨家挨户在废品回收站、废纸堆里“抢救”古籍,有的书成了图书馆里的珍本。一些古籍也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如毛的《梅花图》和吉剑。吉谷馆抄了南宋的棚书,金毛、毛毅、王石忠交给图书馆。与苏州图书馆宋版《容斋随笔》为同一藏家。当时《国图》中有翁同龢的《毛旧集》一册,但蒋递过来的这些书,是、毛寿子、毛寿寿校本印刷的,应该说比原集要好。该书也得到了国家图书馆文献学老专家赵万里先生的肯定。为此,在苏州与江进行了一次长谈。

赵万里还因一本书而受到称赞,即牛叔虞的《说文新府考》,这本书是由清代藏书家顾手书并亲自批注的。这本书是新中国成立初期苏州东山叶氏家族收藏,后赠苏州文管会。1962年初春,赵万里从京赴苏州,鉴定此书为不可多得的地方文献,现藏苏州博物馆。

藏书家阿英的女儿钱莹致力于保护和推广中国昆曲和苏剧。在编辑《中国戏曲年谱》(江苏卷)时,由于当时资料缺乏,她向蒋求助。没想到他手里有很多资料,尤其是很多明朝嘉靖、万历年间的稀有史料,还有明末的江南戏曲资料,帮助很大。蒋还设法从故宫博物院和南京博物院查找戏曲、文物、戏文、画卷,并积极帮助考证古代戏曲名人李日华、张大富等的同名讹误,使《江苏卷》的编纂尤为准确和充实。她说,她的父亲生前与江建立了深厚的友谊。父亲的万卷藏书捐赠给芜湖市图书馆后,她特意委托蒋先生帮忙整理书目。姜波为苏州博物馆、戏曲博物馆、碑刻博物馆、苏州图书馆等文化机构的文献收藏做出了贡献。他总是一收到好书就通知公共机构,希望他们能留在公共文化机构,发挥他们的传播作用。

江还记得他第一次接到宋本的时候。当时是苏州一个大户人家在苏州人民路的一个鱼竿店里卖的。书名是《东莱鲁太师文集》,宋嘉泰四年(1204年)出版。他买下后,很快又转卖给苏州文管会,现仅存于苏州博物馆,成为苏州古籍中不可多得的善本。

类似的还有很多,比如苏州的云塔藏书。2012年,苏州古楼收藏的宋版《锦绣花谷(部分)》拍出2亿多元的天价。对于此次拍卖,蒋认为,有些古籍善本不能用货币价值来衡量,他认为应该归属于公共文化单位,而不是在拍卖场上显示其价值。

对于这本宋版书的另一部分,先生回忆说,上世纪90年代初,他在苏州的一家旧书店工作。时任江苏省主要领导的刘麟要求,“一定要把江苏的《云塔集》保留下来”,因为顾家的《云塔集》分家后被很多家族保留,其中有一部分在苏州的顾兄弟手中。南京图书馆一直想购买。江波找到了的顾先生,但对方没有立即同意。后来,姜找到女士转达她的意见。没过多久,顾就通知江来取书,上海家的书也被转移到南京图书馆。当时价格还不算太高。2012年的拍卖会后,江偶然遇到了顾先生,对他说:“我当时的所作所为(把书送给南图),现在想想,有点愧疚。”顾煌说:“我和你绝交,所有的书都是南图的,你也没拿我一分钱。”江对说,这可以看出顾对兄弟有爱国之情,是尊重的。

蒋除了为各单位收集珍贵的历史书籍外,还注重记录自己的职业经历,出版了《古刻名》、《抄经与眼》、《江苏活字印刷书》、《吴门卖书集》等书籍,记录了他的古籍梗概、江南藏书家的兴衰、中国藏书家的传记以及他与众多著名藏书家的交往。现在这些书都再版了,销量都不错。书店是这座城市的中心。

文艺山居最早是蒋兴喜贷款300元开的。卖书只能说勉强够用,后宫用刺绣补贴家用。最终,文学山房在江南开辟了一片天地,徐世昌还为文学山房题写了店匾。曾经营苏州赖清阁书店的杨守启在《五十年前苏州书店的状况》一文中记载:“直到1937年侵华日军入侵,只有江兴溪的文学山房支撑着苏州的旧书业。”

面对战争和社会变迁,文学山房一度隐姓埋名,成为国营书店的一部分。蒋和的父亲都在苏州旧书店工作。后来,江和他的女儿在旧书店工作多年,为国家收集了大量珍贵的古籍,为一些研究机构和专家提供了珍贵的史料。

进入新世纪后,已经年过七旬的姜决定恢复他的旧书店。因为孩子负担重,孙辈又在上大学,那时候他只想增加收入贴补家用。但是店名的选择有些问题,因为文艺山房已经并入旧书店,不能用了。店名是“文峪山居”(苏州话的谐音),后来又恢复了原名。店面最后定在古城牛家巷,著名藏书家潘故居(一馆)对面。店面不大,只有20多平米,一个房间三四排书架,古籍和当代书籍。

经过姜多年的经营,新文学山庄逐渐在业内有了一些名气。姜波坐在书店里,每一个来访者问起苏州的历史,或者书籍作者的故事,他总会热情地讲解,其中不乏旧书界的名人轶事。比如历史学家钱穆,曾经躲在耦合园写《史记地名考》,遇到要引用的内容,就直接从装订好的书里挖出来,贴在书稿上;再比如著名学者顾颉刚,邀请别人一起买旧书。他总是让别人先挑,剩下的都打包买...

江波肚子里有一本大书。他试图用苏州普通话向人们介绍书和人的传说,并乐在其中。他还有一个可爱的举动,就是每天抓一把糙米喂麻雀。这种善良的习惯坚持了二十多年。他曾把书店比作一座城市的眉毛。他说,对于一个人来说,眉毛看起来不重要,但是没有眉毛,五官就没意思了,再好看也没意思。所以一个城市离不开书店,这可能是他坚持开店的原因。经商80年后,这位老人成了“网络名人”

如今,已经96岁高龄的姜除了视力不如以前之外,与人交流没有任何障碍。有时他一个人坐在店里的书桌前,静静地收拾着残破的古籍;有时候我会坐在门口,看着周围千变万化的建筑和街景。

世界各地的读者络绎不绝。前段时间,江先生坚守旧书店的故事出现在一份外文报纸上。在书店看他的照片,周围全是英文句子。蒋先生像个孩子一样,让年轻人翻译。后来这篇英语报告进入了高中英语试卷,一下子引起了很多年轻人对这个老人和书店的关注。

今年4月,大学生网报的大学生记者来到文学山居进行社会调研。“这家书店是我祖上传下来的,已经是第三代了。到现在已经122年了。”江波又一次耐心地讲述了他和书店的故事。“我平时一直在收集古籍。收藏好之后,我会修复,重新装订,然后收藏。我做这个已经很久了……”学生们听得津津有味,似乎在从新生代的角度寻找一位老人坚持传统书店的原因。

这几年,很多媒体都来报道姜坚守旧书店的故事,一些新兴的短视频平台、直播平台也来找他录制节目。人们说蒋先生成了一个成功人士。姜波总是冷冷一笑。当被问到书店的收入时,他有点激动地说,我最困难的时候已经过去了。“我一个月退几千,最近又涨了。我的孩子也有退休保障,我的孙子孙女们也都工作成家了。你还有什么不满意的?现在最好了!”老人卖书的时候,总会在折扣上放一点钱。如果是熟客来修古籍,只收象征性的费用。

文艺山居,在苏州繁华的市中心,显得有些落寞,但周围有三四家老书店,它的存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道风景。

胡夏夫妇带着江的厚书回到深圳后,仍然兴奋不已。胡红霞专门写了一篇文章记录这次重逢:

十四年前,我在苏州文学山居买了一本签名的平装本初版。那时,先生已经八十二岁了,他的脸红红的,很平静。他坐在一面装订成册的墙前,静静地看着胡同里来来往往的车辆,像一位享誉世界的大师。这一次,我匆匆赶回山房,我看到蒋先生的脸上并没有增添多少岁月的痕迹。谈世界人事还是那么哲学,谈眼前所见,消息还是那么灵通。唯一没有太大变化的是,一口“Sup”还是很好听却很难懂。我买的每一本书,他签名的时候都特别注明“老人96”。写这些话的时候,他一定是满满的冷漠和喜悦。(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编辑/吴燕萍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733.html
上一篇新闻马拉松
下一篇 三联书店创始人是谁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