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虞云国细说宋朝txt

虞云国细说宋朝txt

刘潇2021年9月18日,虞云国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虞云国新作《从中州到钱塘:虞云国说宋朝》。73岁的虞云国健步如飞,满头白发根根竖起,大大的眼镜片后面是一双 观察者的眼睛。一进屋 便亲自弓腰搬椅子,听从摄影…

虞云国细说宋朝txt

刘晓

2021年9月18日,虞云国在北京接受本刊记者采访。(本刊记者 侯欣颖 / 摄)2021年9月18日,于在京接受本报记者采访。(记者侯欣颖/摄)

虞云国新作《从中州到钱塘:虞云国说宋朝》。余新作《从中州到钱塘:余论宋》。

73岁的余老人步履蹒跚,满头白发。在他的大眼镜后面是一双观察者的眼睛。一进房间就弯腰自己搬椅子,摆出摄影师问的姿势,一副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样子。坐下后,他小心翼翼地从挎包里找出预先打印好的面试大纲,摘下眼镜,看着贴近卷子的题目。

由于“文化大革命”,余只能在30岁时参加恢复高考后的第一次考试。"到现在,30岁的年轻人已经取得了成绩."他大声说道。十年前,他从上海师范大学退休。现在他很享受“科研体系外的生活”。没有考试的压力,他用自己的诗节阅读和写作。有时候他的作品重印,他会主动修改手稿,只收取象征性的费用。“在我这个年龄,我可以无忧无虑地追求‘现实’。”他口中常说的“真实”,就是40年历史研究追求的真实。“能够最大限度地接近这种‘现实’,我这辈子就是完美的。”

他脑子里藏着一整个宋朝的世界,小到桌椅茶具,大到朝代。他在《水浒传·为宋》中孜孜不倦地探索宋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购物。《从中州到钱塘》中,讨论朝代;从《南陈》看宋代对后世制度的影响。他以严谨的历史态度和普及历史的责任感,写《猪队友》,谈《人的设计》,谈《穿越》,生动有趣,考证透彻,读之津津有味。

同时,在“为所欲为”的年纪,他愉快地拥抱了新技术和新媒体。当《环球人物》记者问及在Tik Tok开直播的初衷时,他问道:“为什么要拒绝这样一个让现在的年轻人学习历史、敬畏历史的交流机会?”哔哩哔哩Tik Tok现场直播

“为什么我要预约今天下午的面试?因为我早上要睡觉。”余笑着告诉记者。每天吃完饭,他就开始看书写字到第二天凌晨3点,睡到中午11点才起床。采访过程中,记者和他的对话被一个电话打断了两次。到达的是他在网上买的书。

去年疫情高峰期,余也没闲着,全程直播。第一次是去年在哔哩哔哩举办的世界读书日,他讲述了一位来自他家乡的北宋考生进京赶考的经历。他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详细地描绘了一幅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北宋画卷:这位考生先雇了一顶轿子到县城,再和县城的同乡考生“拼车”,坐大太平车到“省城”,从“省城”乘船经运河到汴河,一路北上到北京。进京后住在鸡雏局子,潘楼旁边。晚饭吃了当地的菜,早上被早市吵醒。早餐吃豆腐汤和烧饼,晚上在“夜总会”喝酒看歌剧。

在这次直播中,于只是事先列了几个提纲,但直播结束后观众反响热烈。在余工作人员的提示下回答了弹幕问题。直播结束后,很多观众问:老头下次直播是什么时候?当被问及直播时是否紧张时,他笑称,“反正看不到观众的反应,也不太关注弹幕评论。当然,主要是不知道哪里能看到弹幕。”

从那次直播开始,余做起了“直播生意”,请柬纷至沓来。第一次直播后不到一个月,陆家嘴读书会邀请他以《从樊楼到水浒传为宋》为题,深入讲解北宋的夜生活。它是北宋时期樊楼东京的大酒楼,也是北宋夜生活发达的缩影。他还被上海聚珍邀请到哔哩哔哩和Tik Tok进行现场直播,题目是《谈宋太祖》,受到好评。精细的《清平乐》,还吸了不少粉。

直播结束后,工作人员会给他看评论,有的会夸他“老人真精神”“老人会用流行语,很新潮”。他看起来更有活力了。有了经验,于在直播中已经能做到“因材施教”。如果受众广,他会用“猪队友”“人设”等网络用语;面对更专业的观众时,比如浙江图书馆温岚讲坛哔哩哔哩直播中,主题更学术,更多的是探讨宋代的制度和历史走向。

在历史随笔集《敬畏历史》自序中,他写道:“史学的社会功能是学术功能的延伸与补充,社会更有必 要让当今全体国民知晓历史,敬畏历史,这是造就现代公民素养的必要前提。”他开直播,目的是普及历 史知识,在普及中寄寓学术理想,让受众尤其是年轻 人了解历史,敬畏历史。他说:“直播也是产生思维 火花的地方。”

虞云国在B 站直播,通过解读连续剧《清平乐》,细说宋仁宗的性格对当时社会体制的影响。他在《对历史的敬畏》历史文集的序言中写道:“史学的社会功能是学术功能的延伸和补充。社会更需要让今天所有的人了解历史,敬畏历史,这是培养现代公民素养的必要前提。”他的直播旨在普及历史知识,在普及中植入学术理想,让观众尤其是年轻人了解历史,尊重历史。他说,“直播也是一个思维火花迸发的地方。”在于b站现场直播,通过阅读《清平乐》系列,详细阐释了的性格对当时社会制度的影响。

历史的“真实”

140年,宋军在顺昌和郾城打败了金军,但宋高宗和秦桧忍辱和解。次年,与徐进签订了“绍兴和会”。宋高宗重用秦桧,杀了岳飞。从此,中国历史从北宋的对外开放,转变为南宋的对内保守。这就是“绍兴制度”——于用这个词来指代王朝的政治制度。

“绍兴体制”是于宋史研究的重点。如果选择这一点,就能看透两宋的不同。“绍兴制度”对后世影响很大,甚至在中国后来的帝制中也是如此。

作为北宋皇族中唯一逃往南方的皇子,宋高宗“忘父兄之怨,忍宗亲之耻”,远赴东南,推行文字狱,建立专政,宣告“以士大夫治天下”的良性政治生态死亡。对此,史学家痛惜“以天下为己任”。于承认,出于个人感情或历史原因,他没有宋立科,但把整个士大夫阶层“无条件地提倡以天下为己任的意识”也是一种偏颇的理论,误以为宋宋三百多年。

同时,他也肯定了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在“绍兴体制”下,朝鲜中央政府的许多士大夫被迫退居山林,沉到社会底层,建立宗族制度治理乡村,客观上稳定了乡村环境,以至于“与北宋相比,南宋几乎没有发生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江南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为南宋延续152年注入了强心剂。“这就是历史的‘现实’,有好有坏。”

但他反对将“宋粉”讴歌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黄金时代”的所谓宋代,指出在研究南宋历史时,同样不能一概而论,江南的社会经济面貌不能代表整个南宋。“历史学家应始终秉持价值中立,平衡感性与理性成分,从而把握‘真实’。”同时强调“大宋史”应包括与宋朝并存的辽、西夏、金、蒙古。他跳出民族情绪,以开放的心态讨论中国多民族政权共存的历史。生活和宋朝的历史就像“渡海”

从中州到钱塘,从陈桥到孤山,从北宋初年到南宋末年,四十年的宋史研究生涯,让于的宋代世界越来越大。他说:“我老了,但越研究宋朝,知道的就越少。就像渡海一样,游不到终点。”

基于历史学家的“职业病”,他把自己的研究经历比作“断代史”,分四十年。1982年发表的第一篇论文是他研究宋史的开始,1991年是第一个十年,在此期间他研究历史,积累学术知识。第二个十年,去日本留学,回国继续研究宋史。第三个十年,开始普及历史写作;2012-2021是第四个十年。退休后,他致力于普及历史。正是在这第四个十年,历史学家的使命感变得更加清晰。“这十年我没写过几篇像样的论文。而是把学术研究融入历史普及文章,把学术文章翻译成白话,让大众读者看得懂。”

1948年,余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人阶级家庭。1965年,余上高一。当时他对宋词情有独钟。“文革”期间,哥哥的去世对父母打击很大,于是母亲对上级说,希望把小儿子留在身边。作为一个年轻的孩子,余不必“在广阔的世界里再教育”,而是“留在城市里干一顿”。然而,哥哥去世的阴云一直萦绕着他。从此,他的脑海里一直有一个疑问:在历史上,权力是如何失去了原有的正常程序,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文革”最后两年,他开始教中学语文,成为没 有编制的老师。当时,批《水浒》、批宋江的运动如 火如荼,虞云国被要求在校电台讲《水浒》,给学生 提供“批判素材”。他将这项工作看作读书的好机会, 只讲“素材”,将“批判”交给学生们。多年以后, 他写了《水浒乱弹》《水浒寻宋》等相关著作。

左上图: 虞云国作品《水浒寻宋》 。右上图:虞云国作品《南渡君臣》。下图:2018年,虞云国参加作家讲座。“文革”最后两年,他开始在中学教语文,无编制当老师。当时批判水浒、批判宋江的运动正如火如荼,余被要求在学校广播上讲水浒,给学生提供“批判材料”。他把这份工作当成学习的好机会,只讲“材料”,给学生“批评”。若干年后,他写了《水浒传》、《水浒传为宋》等相关著作。左上:余的《水浒传·寻宋》。右上:于作品《君臣南渡》。下图:2018年,余参加一个作家的讲座。

《中兴瑞应图卷》为宋高宗赵构中兴故事拟意而作,虞云国认为,这不过是政治宣传画。《中兴瑞影图卷》是为讲述中兴在宋高宗赵构的故事而作。余认为这只是一张政治宣传图片。

1977年,恢复高考。余所在的浦东张家浜街道有900多名报名者。他是获得一等奖的两个候选人之一。30岁了,不敢折腾,也不敢报北大。没想到分数对北大来说绰绰有余。好在他就读的上海师范大学专门研究宋史,导师程应礼先生(与刘同音)曾参与《标点二十四史》中的“宋史”项目。程先生告诉他:研究宋史是有前途的。总之,没想到会成为他的终身事业。

从大二到大三,于读完了大量的历史书籍,如《宋史断句》、《资治通鉴续》等。大三时,他写了一篇暑假作业,程应礼看后大加赞赏,推荐他参加宋史研究会成立大会。余自豪地回忆,“我应该是当时唯一一个参加大会的本科生。”

一九八二年,34岁的余本科毕业。程应城很看重他的才华,让他留校做助教。余一直对宋代制度的演变很感兴趣,并把它作为自己硕士论文的方向。在《宋史》的资料中,有一队进谏台湾的官员引起了他的注意。台湾的谏官和由此建立的监察制度,在北宋实现了“中枢相对平衡的权力结构”,但到了南宋高宗时,这个“相当不错的制度突然崩溃了”。这篇硕士论文后来成为专著《宋代台湾谏制度研究》,今年是第四版。近年来,他对宋高宗的《中兴瑞英绘本》进行了探究,认定这是宋高宗《中兴故事》绘制的绘本,却是宋高宗的政治宣传画,证明了宋高宗政治环境的剧变。

为了开阔自己的研究视野,上世纪90年代,他去日本各大学研究宋史,住在东京一栋老房子的二楼,埋着日本同行的著作,寻找散落在日本的宋代古籍。看到他微薄的研究经费,日本同事主动提出资助他,他婉言谢绝了。“我不讲究吃住。我是来做研究的。”

“我研究宋史的40年,也是中国历史研究大发展的40年。”对他来说,研究宋朝的历史就像在茫茫大海中漂浮一只小船。“越航行,越感受到大海的无边无际。”寻找历史的通感

上世纪70年代,余的家在上海的老胡同,家里有一个小阁楼。“三尺见方,一尺高,他想迎上去”。取名“一心三音楼”:风、雨、读书,声在我耳中;家事,国事,天下事,关心一切。2018年,余已经搬进了高层公寓,条件和以前不可同日而语。但他仍称自己的书房为“三楼”。他把近年来的随笔整理成书,边读边回忆,集成了《三声楼札记》,这是他少有的“感性作品”之一。在书中,他致力于现代学术人物的考证,并融入了自己的日常思考。他跳出了理性的研究框架,游走在更广阔的文化空中。

“完全没有自己的情绪投射是不可能的。”在历史散文《历史的通感》中,余写道:“前代历史中的一个对象之所以促使这位历史学家产生当代的兴趣,是因为古今之间必然有一个交汇点引起了他的共鸣。这种从历史走向现在的共鸣,可以看作是历史的通感。”作为一个历史学家,他认为把自己的兴趣爱好投入到历史研究中去,找到通感是必不可少的。对权力失衡的反思、历史人物的沉浮、对兄长的怀念、对过往感情的追忆,是他引入历史研究的通感来源。

他在研究历史人物的心理活动时,常常情绪激动。他以陆游名曲《钗头凤》为题,叙述了陆游与前妻唐婉的相遇。"红黄油手和黄酒就像两个特殊的场景."他深情地评论陆游悼念唐婉的《古今断肠作》和《沈园二首》。“沈园成了陆游最梦幻的地方,他们之间的最后一次相遇留在了他的记忆里,唐家最后的身影定格在了他的脑海里”。

在研究宋史的著作中,为什么有一部是专门研究陆游情感的?记者好奇地问。余郭云咧嘴一笑,“这个我不能告诉你。”

[简介]

于郭云

1948年出生于浙江慈溪上海。宋史著名专家、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宋史研究会理事,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特邀学者。著有《从中州到钱塘:于谈宋代》、《宋代台湾谏制度研究》、《三圣楼札记》等著作。主编《宋代文化史词典》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886.html
上一篇戴进,被宫廷嫌弃的一派宗师
下一篇 李安平,捐出个亿的抠门企业家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