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

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

张宇欣《摩登时代》· 1936本届北京电影节的“重磅影人”单元共放映了8部卓别林的经典作品,以《摩登时代》(1936)开始,以《城市之光》(1931)收尾,它们正好是有声电影被发明出来后卓别林坚持创作的两部最终收获影史赞誉的默片。本次展映的…

衰败的大时代,精致的小人物

张雨欣

《摩登时代》· 1936现代,1936年

本届北京电影节“重磅电影人”单元共放映了卓别林的八部经典作品,从《摩登时代》(1936)开始,到《城市之光》(1931)结束。它们恰好是有声电影发明后卓别林坚持创作的两部无声电影,最终赢得了电影史的赞誉。

这次展览中卓别林的大部分作品都在北京地质礼堂展出。电影院有一种老剧场的氛围,两层的观影台上放着红色的麂皮椅子,地上铺着带污渍的暗红色地毯。在第一部《摩登时代》开始前,依然漆黑的银幕不时发出“滋滋”声,与受损的无声电影拷贝的音质意外一致。

《摩登时代》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大萧条时期。片头字幕沾满油污的卓别林和他的工友们在工厂流水线上夜以继日地工作。在接下来的经典场景中,为了补救一颗丢失的螺丝钉,他穿过工友们,整个身体被运送到传送带上。然后,他被一个巨大的旋转齿轮组卡住了——一个远程镜头显示了他在齿轮中有多僵硬。救他的唯一办法就是转动机器,让他从齿轮上被传送回来。不出所料,他被工头严厉批评了,因为他拖慢了整个装配线的效率。

有意思的是,作为一部有声时代的无声电影,本片的人物对话都是由延时字幕提供的。卓别林的意思似乎是,在工业的异化中,人的声音并不那么重要。影片中,除了几乎无时不在的机器隆隆声,我们实时听到的几段演员台词,都是工厂老板通过视频监控大声给工人下指令:让机器加速,然后再加速。

影片的笑点主要来自于卓别林在工人的四肢被资本彻底异化后的夸张表现:看到螺丝钉之类的东西,忍不住上前动手。街上一个穿着时髦束腹的女士被他骚扰,工人的鼻子也逃不过他的钳子。在后面的场景中,业务员向工厂演示了可以压缩工人午餐时间的自动送料机。倒霉的卓别林被选中了。他像一个别无选择的理发店顾客一样被压在椅子上。喂食机以很快的速度给他喂汤、面包、玉米。他的进食速度跟不上快速运转的喂食机,但是喂食机无视这些,把他吃不下的蛋糕贴在脸上,快速、温柔却粗暴地擦着他的脸。随着传送带的不断加速,拧螺丝成了卓别林停不下来的动作。他因为精神崩溃被送进了医院。

《摩登时代》中的这位工人拥有卓别林电影中所有主角的典型元素:他戴着一顶圆顶礼帽,穿着一套窄窄的西装和一条不太合身的宽松裤子,拄着一根竹拐杖,留着小胡子,走路时大八字,逃跑时非常灵活。这个流浪汉形象诞生于他的第二部电影《阵雨之间》(1914),之后又出现在他的数十部短片中。流浪汉查理总是笨拙而聪明,被警察追捕,最后安然无恙。

卓别林最早的故事片《寻子遇仙》(1921)在这次展览中放映。标题字幕这样介绍这部电影:“一张带着微笑的照片——也许还有眼泪。”这基本可以用来概括卓别林所有的电影主题:小人物的悲欢离合。

在《寻子遇仙》中,住在狭小阁楼的流浪汉查理在一条萧条的街道上找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孤儿。他几次想把婴儿送走,都失败了,只好自己抚养。五年后,相机给了一个穿着小脏围兜的聪明孩子,他捡起了地上的一些石头。然后,我们看到查理背着玻璃板出去了。五岁的孩子用石头砸碎了邻居的窗户玻璃,然后跑了,然后查理好像不经意地路过,承担起了换玻璃的业务。大的和小的配合默契,完美又搞笑又悲伤。

在《寻子遇仙》之前,卓别林已经拍过几十部电影了。他的父母是伦敦音乐厅的艺术家。当他还是个孩子的时候,他在床上发烧。当他的妈妈回家时,她会给他看外面发生的有趣的事情。1894年,不到五岁的卓别林被发现是一名喜剧演员:他在自传中提到,他为在士兵面前突然失声的母亲临时登台表演,而且非常成功。十几岁时,他靠打杂谋生。14岁时,他正式得到了一份表演工作。1912年,他随卡尔诺哑剧团赴美,后留在加州。在很小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他需要控制电影。1918年,他创建了自己的电影公司。后来,他创作并导演了所有著名的作品。

《寻子遇仙记》的结局光明:当年抛弃孩子的穷困生母成了有钱的明星,愿意寻回孩子,并且做到了。但卓别林仿佛要给观众指出这一希望的虚幻,在孤儿被看到报纸上重金寻人启事的旅店老板偷偷抱走后,查理做了一个梦,他屋外的所有人都戴着天使的翅膀。这场荒诞而无意义的梦后,查理醒来,小孩和母亲都来到他身边。

《寻子遇仙记》·1921《寻子遇仙》有一个光明的结局:当年遗弃孩子的穷亲生母亲,变成了一个有钱的明星,愿意去找孩子,并且做到了。但卓别林似乎给观众指出了这种希望的假象。在《寻找看到报纸重金的你》中孤儿被客栈老板偷偷带走后,查理做了一个梦,梦见他家外面的每个人都戴上了天使的翅膀。做了这个荒唐又无意义的梦后,查理醒了,孩子和他妈妈来到他身边。寻子遇仙的故事,1921

和《寻子遇仙》一样,卓别林的其他故事片几乎都以大萧条为背景,展现了流浪汉查理的生活。比如在《淘金记》(1925)中,他扮演去阿拉斯加淘金的查理,住在悬崖边上的小木屋里,煮皮鞋充饥,被另一个饥饿的淘金者当作火鸡追赶,被大雪吹下深渊。在《城市之光》中,可怜的查理遇到了一个失明的卖花女,做着各种廉价的劳动来支付她的房租,购买食物,节省医药费,但善良的查理却被误认为是小偷而被送进了警察局。

由于他在电影中对底层人民苦难的执着表达,他通过嘲讽和丑化整个美国官僚体制来制造笑料(在他的电影中,警察总是追逐穷人,被穷人的智慧所愚弄),卓别林长期被视为共产主义者,这样的身份在当时的美国是不受政府欢迎的。在根据卓别林自传改编的电影《卓别林》(1992)中,在一次庆祝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的晚宴上,时任联邦调查局局长的约翰·埃德加·胡佛(john edgar hoover)说,应该控制这部电影,卓别林是在丑化美国的移民政策。小罗伯特·唐尼·卓别林像魔术师一样摆弄着手里的两片面包,这样回答胡佛:“如果人们努力工作却没有得到应得的钱,他们会乐于看到上流社会受到诋毁。”

《马戏》(1928)促成了一场经典的追捕:查理因为被误认为小偷,被警察堵在一个大娃娃屋里。他不小心跑进了一个镜子迷宫,镜子里映出了许多查理。他设法逃脱了,房子外面还有一名警察。他机械地摇着头,转过身去,试图假装成一个洋娃娃来欺骗警察。他曾经成功过一次,后来又被抓住,再次逃进了镜子迷宫。在有限的空房间里,很多查理被很多警察追杀。警察抓不到他,最后生气地问他,你刚才怎么出来的?

如果说上述电影只是较为温和地讽刺大萧条时代,那么他的有声片《大独裁者》(1940)和《凡尔杜先生》(1947)则犀利得多。

《马戏团》·1928如果说上述电影只是对大萧条的轻度讽刺,那么他的有声电影《大独裁者》(1940)和《凡尔都先生》(1947)则尖锐得多。马戏团,1928年

1938年,卓别林决定拍一部嘲讽希特勒的电影。他之前一直无法接受有声电影,认为“让戴高帽的人说话就是判他死刑”。但是《大独裁者》成了他的第一部有声电影,也是他唯一一部针对政治的喜剧。当时美国政府和人民都不希望过于靠近欧洲战场。卓别林回忆起卓别林与同父异母的哥哥西德尼的争论:后者严厉地说,射杀希特勒是一个错误的决定,而卓别林则说:“我什么也不说,我为此感到羞耻。”

在《大独裁者》中,卓别林本人饰演希特勒和一个勇敢参与一战后失忆的犹太理发师,片头字幕很搞笑:“犹太理发师查理长得和独裁者希特勒很像,真是巧合。”有些理发师就像是之前流浪汉角色的延续。和女生约会的时候,他还是穿着宽松的裤子,戴着礼帽,拄着拐杖。

在虚构的国家“托梅尼亚”,“希特勒”用卓别林发明的托梅尼亚语(夹杂着英语和德语的废话)发表演讲,然后按照剧本翻译的下属话语不知不觉地传递给大众。他发号施令的时候会因为太过激情而被口水呛到。他在众人的注视下滚下台阶。他太注重法西斯姿态,闹了很多笑话。他视犹太人的生命如粪土,在国宴上和暗指墨索里尼的“纳·帕里格尼”吵架打架,像两个杂耍小丑。

影片结尾,理发师忍受不了法西斯对犹太人的迫害,决定逃到自由国家“奥德利”,偷了军装,被边境大面积驻军误认为是希特勒的到来。他摆脱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穿上它。纳粹宣传部长“加里克”(戈培尔)请他发表演讲,宣布占领奥德利。理发师战战兢兢地上台。然后,他的眼神变了,看起来很严肃。说话的不是理发师或希特勒,而是卓别林本人:

“我想帮助所有人,犹太人、非犹太人、黑人和白人。我们应该互相帮助……我对听到我说话的人说:不要感到绝望。我们现在遭受的灾难完全是由贪婪和愤怒造成的。害怕人类进步的人疯狂制造灾难,从而带来这种恶果。很快,人类的仇恨就会消失,独裁者就会被消灭,他们攫取的权力也会归还给人民。只要我们不怕牺牲,自由就永远不会被消灭。士兵们,你们不能成为那些野兽的牺牲品。他们侮辱你,把你当成奴隶,试图控制你。他们操纵你的行动、思想、感情,进一步把你训练成牛马,任其摆布,给你吃不能坏的饭,拿你当炮灰。不能成为这些没有人性的人的牺牲品,因为他们只有和机器一样的心和头脑……”

这是大独裁者的最后一幕。2021年9月,北京地质大礼堂,黑暗的银幕下,观众的掌声经久不息。

《大独裁者》之后,《凡尔登先生》中的凡尔登是一个完整的反英雄,其原型是一战中的法国连环杀手,但卓别林把电影背景移植到了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时期失业的银行职员(与之前的流浪汉不同,Verdu来自中产阶级)意外得到了一种可以轻易置人于死地的毒药。他不断地用诗歌来欺骗富有的中年妇女与他们结婚,杀害她们并侵吞财产。同时,对妻子和孩子来说,他是一个可靠的男人。他最终向警方自首,但他并不后悔自己的行为。

1947年,卓别林在电影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如果你要同情凡尔杜这个人物,你就应该了解罪犯和他的本质。我更愿意理解他的罪行,而不是谴责他。”影片在人物和情节上都很有寓意,镜头语言简洁,从凡尔登数钱的手切换到弹钢琴的手。与以往所有的流浪汉查理不同,弗杜精通口语。在影评人伊格纳蒂·维什涅维斯基(Ignatiy Vishnevetsky)的一篇文章中,维尔杜的声音被描述为“像一件美丽的乐器,细腻而丰富,它的吐字如此清脆,以至于你可以听到句子中的标点符号。他把这个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他的人为奉承、被误解的叙述和随意的谎言就像喜剧音乐”。

卓别林认为,凡尔登所犯下的罪行是恐怖世界的缩影。这部电影名叫《卓别林变了!可以吗?”口号,但票房惨淡。原因之一是他被认为是亲共产主义者,这部电影遇到了阻力。

卓别林一直是政治家们的眼中钉肉中刺。在拍摄《大独裁者》的过程中,轴心国达成了协议,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也签署了。这部电影于1940年10月在纽约上映,同年12月在伦敦上映——当时英国正遭到德国军队的攻击空。在一些欧洲国家和拉丁美洲,大独裁者被禁止。佛度先生之后,麦卡锡主义盛行,埃德加·胡佛监听卓别林的电话,向媒体渲染卓别林的个人道德缺失。一名参议员向司法部提出了将卓别林驱逐出境的议案。

五年后卓别林拍完《舞台春秋》(1952),在回伦敦度假以及参加首映礼的船上,收到了美国政府撤销他再次入境许可的消息。此后20年他定居瑞士,过着他在《舞台春秋》里的角色卡尔费罗提到的生活:彻底退隐,养花种草。直到1972年他受邀参加奥斯卡颁奖礼,领受终身成就奖荣誉,美国当局才给他发了为期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

《大独裁者》·19405年后,卓别林在舞台上拍完《春秋》(1952年)后,在回伦敦度假和首映的船上,他收到了美国政府撤销他重返许可的消息。20年后,他定居瑞士,过着他在《春秋》中扮演的角色卡尔·费罗所说的生活:他完全退休了,开始种花种草。直到1972年,他应邀出席奥斯卡颁奖典礼并获得终身成就奖的荣誉,美国当局才给他发放了两个月的一次性入境签证。大独裁者,1940年

《舞台上的春秋》(1952)是卓别林的最新作品,该片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影人”单元放映。某种程度上,这就像卓别林的反身电影:60岁的主角卡尔·费罗是一个滑稽的明星,有过几次糟糕的婚姻。影片中很少有卓别林以往作品中的搞笑镜头。卡尔费罗在他简陋的房间里挂着自己的剧照。晚上梦见自己在台上表演,台下没有观众,然后就醒了。

感觉“与观众脱节,无法温暖他们”是卡尔费罗涉足酒精的原因。从此他一上台就要喝酒,不喝酒就不能搞笑。如此恶性循环,他喝多了就不再搞笑了。

“搞笑真的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影片中,被他救下的年轻舞者听完自己的经历后感叹道。

“别人不笑的时候更痛苦。”卡尔费罗回答道。

卓别林不像很多默片时代辉煌一时的明星,在进入有声片时代后迅速被残忍淘汰(如电影《日落大道》里的主角和配角们)。他本人隐退得并不狼狈。但他在电影里狠狠讽刺了卡尔费罗——当卡尔费罗终于收到经纪人的一个演出通知时,他想了解和他同臺的演员的咖位及其薪酬,经纪人说,这些都不重要。

《舞台春秋》· 1952与默片时代的许多辉煌明星不同,卓别林在进入有声电影时代后(如电影《日落大道》中的主角和配角)被迅速而残酷地淘汰。他自己也毫不尴尬地退休了。但他在电影中讽刺了卡尔费罗——当卡尔费罗终于收到经纪人的演出通知时,他想知道和他同台的演员的座位和薪水。代理人说这些都不重要。舞台春秋,1952年

“我是金字招牌。”

“不,你一文不值。你的名字叫票房毒药。”

果真如此,卡尔费罗的开场玩笑让很多观众打了个哈欠甚至离场,剧团也提前结束了和他的合同。他匿名成为一名街头表演者,同时与他的老朋友准备一部由另一位无声喜剧天才巴斯特·基顿扮演的小说音乐喜剧,试图重获尊严。在两个老家伙的表演开始前,这位已经成为首席芭蕾舞演员的年轻舞者偷偷向观众指出哪里该笑,所以即使连续镜头对准了正在笑的观众,屏幕外我们也无法判断卡尔费罗这次是否真的取悦了观众。这次演出前,为了追求最佳效果,卡尔费罗喝了酒,最后他摔下舞台,卡在一个大鼓里。“我想继续,但是我卡住了。”这是他的谢幕。观众笑着鼓掌。他在后台死于心脏病。他临死前说:“从现在开始,一切都变好了。”

《舞台春秋》中,当舞者因为心理障碍而无法跳舞时,卡尔费罗照顾并鼓励她:“继续战斗。仅此而已。”成功后,舞女毫不犹豫地爱上了他,并向他求婚。

在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和50年代的电影中,卓别林变老了,但他的女主角永远年轻。在《淘金记》中,他帮助年轻的舞蹈演员摆脱了暴发户的骚扰。淘金成功后,他在回国的船上遇到了一个失意的舞者,结局暗示他们会在一起。在马戏团,他无私地帮助马戏团的年轻舞者,在城市之光,他帮助年轻的卖花女,在现代,他与一个漂亮的街头女孩组成了临时的家,甚至在凡尔登,凡尔登放过了一个年轻女孩。在舞台上的《春秋》中,卡尔费罗不断拒绝与他的舞女谈恋爱,试图让她和一个有前途的年轻作曲家在一起,但舞女却不断表白,“我爱你。”

用这些情节回顾卓别林自己的爱情生活,会有点滑稽:他的第一任妻子接受他求婚时只有16岁,他和她离婚后,又娶了第二任16岁的妻子。1943年,他的最后一任妻子,18岁的乌娜·奥尼尔,剧作家尤金·奥尼尔的女儿,在他54岁时与他相遇。尤娜一直陪在他身边,直到生命的尽头,和他生了八个孩子。

在卓别林的一生中,他与年轻(甚至未成年)女性的感情关系是他最受诟病的一点。他的个人生活中有很多模糊的部分。在传记片《卓别林》中,安东尼·霍普金斯饰演的狡猾的传记作家不停地向卓别林询问自传中的暧昧之处,但卓别林却不愿提及这些:比如童年生活经历母亲精神错乱,家里经济拮据,不得不去救济院;他不在的父亲(“他写了一些歌,死于酒精中毒。我能说什么呢?”他回答传记作者。);他的一些婚姻和诉讼;关于孩子是否是亲生的丑闻。

"他的事业无可挑剔,但他的个人生活却恰恰相反。"卓别林评论卓别林。

1977年圣诞节,卓别林在瑞士的家中去世,享年88岁。

关于自己的谜团,他曾回应道,“如果你想了解我,看我的电影就够了。”

他的笑中带泪的电影,即使100年后也不会过时,能让人忘记外面世界的艰难岁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5930.html
上一篇寂静的声音歌曲
下一篇 贾樟柯:朝向铝合金门窗外的海洋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