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面对面]袁隆平:高产更高产

[面对面]袁隆平:高产更高产

张明萌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他曾获得“共和国勋章”,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逝世当日,载着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

[面对面]袁隆平:高产更高产

2021年5月22日13时07分,袁隆平因多器官衰竭在长沙逝世,享年91岁。获得共和国勋章,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逝世当天,载有袁隆平院士遗体的灵车经过长沙市区,长沙市民自发观看,鸣喇叭致哀。在“袁爷爷,一路走好”的连续呼唤中,灵车回到了他生前工作生活的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随后送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人们到达长沙,奔向杨明。晚上9点,距离明阳山殡仪馆两公里的道路,依然在智能地图上用红色封锁。道路两旁停满了汽车,手捧菊花、百合、大米的人们从汽车上走下来,走向殡仪馆。直到5月24日袁隆平的追悼会,这样的场景不断上演。大批自发为袁隆平默哀的民众称他为“全国无双”。

在一篇讣告中,人们对袁隆平的尊敬与农耕文明有关。文章说:“中国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的重要性超过畜牧业、战争和贸易,是一切生物的基础。没有粮食就没有粮仓,没有粮仓就没有国家,就没有中国——袁隆平院士背后的极度悲痛,是这片土地上的人民最朴素、最本能的情感投射。”

袁隆平的脸和几代中国人在一起,和“解决十几亿中国人的吃饭问题”这样有分量的表述直接相连。在很多人眼里,袁隆平等于丰衣足食。在媒体的叙述和人们的认知中,袁隆平代表了国人公认的优秀品质:朴实、努力、勤奋、自强、执着...《纽约时报》的讣告称:“袁隆平的研究使他成为民族英雄,成为中国坚持科学追求的象征。”

长期以来,他以各种方式拒绝升职。在多次采访中,他自称“只是一个种水稻的普通农民”。从研究杂交水稻开始,他就有两个梦想:“杂交水稻覆盖全球”和“草下乘凉”。第二个梦来自他的真实的梦——超级杂交水稻长得比高粱还高,稻穗比扫帚还长,水稻比花生还大。他拿了一把蒲扇,躺在稻子下面乘凉。

他最初对水稻研究的兴趣往往被理解为他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2016年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他将其归因于自己的学术经历。小学一年级,老师带他和同学去参观一个资本家的园艺场。树上挂满了红色的桃子,葡萄藤上挂满了葡萄,路上撒满了五颜六色的鲜花。他想起了他看过的卓别林的电影《摩登时代》。窗外有葡萄,他可以用手摘。牛奶不一定要挤,它流入杯子里。“两者的印象在脑海里叠加,让我特别向往田园的美好和农业的快乐。”

对于袁隆平的家庭来说,学农业并不是最合适的选择。袁隆平出生于北京协和医院,父亲袁兴烈毕业于东南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是当时不可多得的知识分子。袁隆平的英语也受到了她的影响。抗日战争爆发,袁隆平一家颠沛流离,辗转湖北、湖南、江西、重庆等地。大学时,他不顾父母反对报考农业,进入西南农学院,成为建国后第一批大学生之一。1952年,他以优异的成绩从这所大学毕业,怀着“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志向,在湖南偏远的安江农业学校当了一名教师。担心地方偏僻,袁隆平说:“我有个主意。我会拉小提琴。”

50年代末的饥荒,让袁隆平饥寒交迫。冬天,他暖了手脚,钻进冰冷的被子里。第二天,他还是很冷。他热衷于游泳,但他太饿了,不能游泳。他见过饥饿,听过无数次“金元宝不如两个馒头”。这一经历将他田园般的憧憬带回了现实。他的目标是增加粮食产量和保持粮食安全。他把研究重点放在增加水稻产量和收入上。

袁隆平在大学的时候,把米楚林和李森科的“无性杂交”理论奉为圭臬,说通过嫁接和胚胎嫁接,利用两个物种的优势,可以创造出新的物种。他们否认基因的存在,在欧美痛斥孟德尔-摩根的遗传理论是唯心主义,是阶级敌人。袁隆平为此尝试了三年,一无所获。后来,他转向孟德尔和摩尔根的遗传学,并根据他们的理论致力于寻找改良的水稻品种。

中国科学院院士、植物生理学家许智宏告诉《纽约时报》:“袁隆平的根本天赋一直很明显:他对水稻及其生长模式有细致的观察。”

1961年7月,袁隆平在学校试验田里选种,发现一株形态极佳的水稻,有230粒。他算了一下,当它作为种子使用时,水稻亩产会有一千斤,而当时的高产水稻只有五六百斤。经过一年的培育,收获令他大失所望,但他想,也许这是一种天然的杂交水稻,雄蕊退化,雌蕊正常,使水稻有了杂交的可能。通过培育这种雄性不育水稻的种子,可以与正常的显性常规水稻授粉,产生大规模的杂交水稻种子。

他构思了“三系”法的技术路线,培育水稻雄性不育系,利用保持系使不育系不断繁殖;选育恢复系,恢复不育系的育性,产生杂种优势,带来大规模、大范围的增产。

于是,袁隆平开始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植物。1964年夏天,他钻进稻田,在洞庭发现了早籼稻品种的雄性不育株。1965年7月,他在14000多株稻穗中发现6株不育株,其中4株成功繁殖1-2代。这使他得出了“水稻也有杂种优势”的结论,三系法的猜想得到了证实。他把初步研究成果写成论文《水稻雄性不育》,提交给当时中国最权威的学术杂志《科学通报》,该杂志在文革后停刊,并于1966年2月发表。

“文革”期间,袁隆平的一次无心之言成为把柄。安江农校查阅袁隆平档案准备批斗材料时,在他的档案里发现一封來自国家科委的来函,肯定了他在《水稻的雄性不孕性》中作出的预言,责成湖南省科委与安江农校支持他的研究。这把他从政治批斗的危险中解救出来。

1976年,袁隆平(右)与同事李必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生长情况。图/新华社“文革”期间,袁隆平的一句无心之言成了把柄。江农校查阅袁隆平档案进行批判时,在他的档案中发现了国家科委的一封信,肯定了他在水稻雄性不育方面的预测,并指示湖南科委和江农校支持他的研究。这使他免遭政治批评的危险。1976年,袁隆平(右)和同事李碧湖在观察杂交水稻的生长情况。图/新华社

1967年6月,以袁隆平为首的水稻雄性不育研究组成立。但与目前主流的“坚定”研究相比,令人费解的是,他却致力于“不孕”的研究。他在“文革”中的转危为安也令人羡慕。“袁隆平是个不折不扣的技术骗子”“雄性不育实验不能再进行下去”等舆论不绝于耳。他的幼苗不止一次被人类破坏。最糟糕的情况是,试验田被彻底摧毁。他在一口井里发现了漂浮在水面上的五株幼苗,保存了研究资料。

这件事之后,袁隆平离开工作单位,到云南、贵州、海南、广东、广西等地进行实验。春节他七年没回家。他遇到台风和地震,从危机中救出种子和幼苗。

1970年,袁隆平的助手李碧湖和农场技术员冯克山在海南发现雄性不育野生稻,命名为“白烨”,并用于远缘杂交,为研究打开了突破口。1972年,杂交水稻被列为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袁隆平育成的不育系二九南1号培育成功,成为第一个用于生产的不育系水稻。1973年,袁隆平和他的团队首次培育出三系杂交水稻“南优1号”,使水稻亩产从300公斤提高到500公斤以上。1975年,籼型杂交水稻进入大面积种植阶段。1976年,《人民日报》首次报道了袁隆平和杂交水稻的成果。随后几年,杂交水稻产量突破,与改革开放的转型产生共鸣,中国人对饥饿的恐惧逐渐缓解。到1988年,我国杂交水稻面积已达1.94亿亩,占水稻总面积的39.6%。

袁隆平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时总结了这段经历:“1964年开始研究,1973年才成功。九年间,每年都有一点进步,虽然有挫折,但是反复。然而,我看到了光明的未来。为什么?我的大方向是对的——杂种优势。杂交水稻利用了水稻的杂种优势,这是生物界的普遍现象,从微生物到人类。虽然有过一些失败,但是也有一些进步,支撑了我的技术。最后总结一个教训,做研究不要怕失败,怕失败的人就不要做研究。那么怎么会有一帆风顺呢?”

袁隆平的学生邓云起认为,袁隆平是坚定的,从不害怕挫折和困难。“1964年,别人看到凌乱的分离都在忙着难过。他反过来想,这不就是杂交一代吗?三线未成功,稻高不壮。还有人嘲笑他,说人不吃草。如果他们这样做了,你的杂交水稻就有用了。他觉得通过杂交,水稻变高了。这不就说明杂交确实有优势吗?这两个系统是一样的。别人不做,袁老师却一直在认真思考这个事情。”

“挑战权威必须有强大的动力。”袁隆平的秘书杨对说道。

1981年,国家科委和农委联合召开授奖大会,把国家首个特等发明奖授予了袁隆平等人。

2021年5月23日,群众自发到长沙明阳山殡仪馆追悼袁隆平院士。图/翁洹1981年,国家科委和农委联合召开颁奖大会,授予袁隆平等人首届国家特别发明奖。2021年5月23日,群众自发前往长沙明阳山殡仪馆,瞻仰袁隆平院士。图/翁欢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仍在继续。1987年,他提出了“杂交水稻发展战略”。1995年两系杂交水稻研究成功,比同熟期的三系杂交水稻普遍增产5%-10%。两系法水稻宣布成功不到一年,国家就提出了超级稻计划:第一期到2000年亩产700公斤,第二期到2005年亩产800公斤。1997年,袁隆平在《杂交水稻》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一文,随后迅速立项。他在两系法的基础上研究超级杂交水稻。

两系法研究成员、现任《杂交水稻》主编袁隆平的第五个博士生廖福明回忆,当时他和袁隆平共同研究两系法的遗传漂变,研究结果与袁以前的结论有出入。他不敢在文章中明确提出,袁自己看了之后加了一段“……原法不足,治标不治本”。“我能感受到每个人在科学上的风范,他也能指出自己的不足,这可能也是他在科研上不断进步的原因。我认为我是一个年轻的科学家,他是一个权威,但他说,‘我的力量不怕权威。如果一个年轻人有什么新想法,他不会假装自己是权威。如果他觉得你有前途,你可以提出来,支持你。这就是头脑。”廖福明说道。

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影响了整个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自从成为袁隆平的秘书以来,新从未觉得自己比差。她说,“袁老师能把这个科研坚持几十年,做到世界领先的科研水平,最高的产量。它不仅仅是一个技术上的东西,更是一座精神上的丰碑,对我们各个方面都有激励作用。同学聚会的时候,别人以为我只是像个农民一样在地里干活,我根本不这么想。我是做科研的,技术含量很高。”

2000年,超级杂交稻实现了100亩示范片亩产700公斤的第一期目标。2004年,超级杂交稻实现百亩示范片亩产800公斤的第二个目标。袁隆平没有让数字止步于此。他提出了2015年第三阶段900公斤,2020年第四阶段1000公斤的新目标。2011年突破第三阶段目标,2014年提前达到第四阶段目标。他还提出了每公顷生产16吨粮食的五个阶段目标。

2016年10月10日,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百千万”工程百亩芯片研究基地亩产达到1013.8公斤,创下高纬度杂交水稻新品种亩产世界纪录。2017年10月16日,袁隆平的超级杂交稻团队亩产1149.02公斤,创下新的世界纪录。

2020年11月2日,第三代杂交水稻“三优1号”晚稻平均亩产达到911.7公斤。当年7月,衡南基地高产攻关田早稻平均亩产619.06公斤,早晚双季稻第三代杂交水稻平均亩产突破1500公斤,达到1530.76公斤,再次刷新世界纪录。90岁的袁隆平老人因为身体原因没有到达现场。他一边看着现场的录取直播,一边大呼“岂止激动!”

几乎在每一次面试中,“两个梦想”都和“高产、更高产”一起出现。“随着人口的增加,耕地不增反减。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追求高收益和更高的收益率绝对是永恒的主题。”袁隆平重复了很多遍。

在生命的最后几年,海水稻成了袁隆平最大的课题。他在2019年博鳌论坛上与李克强总理会面,他想谈的主要内容也是海水稻。一旦海水稻得到推广,粮食产量将大大增加。

每年11月和12月,袁隆平都会离开长沙去海南研究水稻育种。2021年3月,他在海南摔伤,从此身体状况大不如前。4月7日转往长沙治疗。5月9日,三亚杂交水稻基地“超优钱豪”通过验收,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袁隆平一直强烈主张将自己的突破性工作与世界分享。1979年,三系杂交水稻技术传入美国,随后在印度、巴西和墨西哥推广。向袁隆平国际水稻研究所捐赠关键水稻品种,开发也能在热带地区生长的杂交品种。他和他的团队向东南亚、南亚和非洲的许多地区传授杂交水稻种植技术。1982年,袁隆平在菲律宾参加一个国际研讨会,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斯瓦米纳森邀请他走上讲台。在屏幕上方,他输入了“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2004年获得世界粮食奖,2006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

袁隆平逝世后,联合国正式发表声明致哀:“袁隆平院士为促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惠及民生做出了突出贡献!”联合国经济和社会事务部表示,袁隆平院士开发的杂交水稻让数百万人摆脱了饥饿,是“真正的粮食英雄”。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曲东宇表示,袁隆平院士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帮助数十亿人实现了粮食安全。

袁隆平去世时,他的学生、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培育室主任李建武正在长沙东北角的一片农田里播种。这是袁隆平亲自部署的实现亩产1200公斤的攻关项目。播种计划于5月22日完成。他去世7天后,袁隆平挑选的这些稻种发芽了,长出了嫩叶。

(参考文献:袁隆平我的现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去世:帮助世界解决饥荒和贫困,袁隆平:农业科学家一生守望土壤,走向丰衣足食的世界,国家科学家:袁隆平1960-2013年的国家叙事,还原袁隆平:在简单的世界里呵护他的水稻,饶毅:50袁隆平论文的意义,不会退休的袁隆平, 生病前天天去地里观察海南三亚水稻长势袁隆平的世界时代和我面对面杂交水稻是怎么育成的——袁隆平口述自传大师境界走近袁隆平袁隆平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6260.html
上一篇杂交水稻研究所为什么在湖南
下一篇 土耳其首都是哪个城市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