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人物 杂交水稻研究所为什么在湖南

杂交水稻研究所为什么在湖南

王佳薇 景婷婷图/本刊记者 方迎忠“永远不会离开”在袁隆平身边工作十余年,李建武总有种错觉,“觉得袁老师好像永远不会离开。”2020年12月20日,两人一起在三亚南繁开会时,“袁老师精神状态还特别好。”那场围绕着“超级杂交水稻亩产1200公…

杂交水稻研究所为什么在湖南

王伟静婷婷

图/本刊记者 方迎忠图/本报记者方

“永不离开”

在袁隆平身边工作了十几年,李建武总有一种“袁老师好像永远不会离开”的错觉。

2020年12月20日,两人在三亚南繁见面时,“袁先生精神状态特别好。”“超级杂交稻亩产1200公斤”研究会议由袁隆平亲自主持。他召集了全国各地的专家,讨论如何实现“超级杂交稻亩产1200公斤”的目标。

在袁隆平的会议上,布置了两项任务。一是单季稻亩产1200斤;另一个是双季稻亩产3000斤。袁隆平听取了20多个基地的实际情况并作出部署后,两个小时过去了。老人仍然兴致勃勃,对将要实现的目标感到兴奋。

“高产、高产、再高产”的目标贯穿袁隆平的一生,也是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以下简称“水稻中心”)年轻人努力的方向。

袁隆平创办水稻中心时54岁。在接下来的30年里,无数的研究项目在这里成形,在这里我们见证了“亩产700公斤、800公斤、1000公斤……”的目标从构想到实现的超级杂交水稻。

1982年,袁隆平育成的“南油1号”投入推广生产不到十年。胡出生在湖南郴州的一个农民家庭。那时候他们家还种常规水稻,一家九口,只有4亩地。更别说产量低了,我们还得留出一部分作为来年的种子。“再饿也不能吃。”因此,胡对的贫困有着深刻的记忆,并发誓要通过读书摆脱务农的命运。

“但最后,我种下了土地。”从中国农业大学农学专业毕业后,胡进入水稻中心,担任《杂交水稻》杂志主编。在做研究的时候,他去了田间。“虽然我在家种了这么多年的水稻,但对科学知识了解不多。”

地里的人没有一个是白皮肤的。在田间地头呆久了,胡的皮肤晒得黝黑,头顶的头发略显稀疏。“那就是阳光的作用。”他告诉《南方人物周刊》,在米中心,辨别一个人研究方向的方法之一就是看“肤色”。工作十几年,他一直没有发胖的烦恼。一年365天,“我们有360天在田里”,这让他更像一个农民。他记得,2005年初他进米中心的时候,在电梯间遇到了袁隆平。袁说:“小伙子瘦。”胡毫不怯场,回答说:“短小精悍。”

入行后,成了胡最幸福的时刻。育种是“累并快乐着”。“我儿子我可以让他一个人呆一个星期,但我一天不看我的田,我全身都不舒服。”田里的情况每天都不一样,就像新生儿一样,变化是以天来衡量的。

对胡来说,科学研究最迷人的地方在于他能按照自己的目标组织材料。水稻杂交没有固定的套路,每个研究者都有不同的想法。90%的情况下,杂交水稻没有像预期的那样生长,这在他看来很正常。“所以袁老师说,‘知识、汗水、灵感、机遇。”有时,他会在1964年7月5日想,“如果袁先生睡在家里,历史不就改变了吗?”“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胡最近忙着播种4000多粒种子,其中有1000多粒材料没有记录下来。在交叉、观察、记下每个品种的人物、标题、拆分时间后,他的工作笔记被堆成厚厚的一摞,整齐地堆放在办公室书架上。

多数时间,胡忠孝都待在田里。随着长沙市的城市化发展,位于芙蓉区远大路的水稻中心周边环境已不再适合水稻种植。三年前,水稻基地搬去了长沙县春华镇,他的工作地点也转移过去。占地四百多亩的基地,他在那儿有二十多亩田。

袁隆平与胡忠孝。图/受访者提供大部分时间,胡都呆在地里。随着长沙城市化的发展,位于芙蓉区远大路的水稻中心周边环境已经不适合水稻种植。三年前,水稻基地搬到了长沙县春华镇,他的工作地点也随之转移。基地占地400多亩,他那里有20多亩田。袁隆平和胡。图/由受访者提供

胡习惯了自由散漫,很少打卡上班。有时候他醒的比较早,习惯看一会稿子。当天空稍亮时,他就去田里了。将近40公里,开车要一个小时。他休息时间很少,工作日去田间地头,周末复习,像陀螺一样,没完没了。

采访当天,胡刚刚参加完湖南省委宣传部的出版培训会。他匆匆回到水稻中心后,没寒暄几句就开始聊他的农学研究。几袋种子随意堆在桌脚。这就是他本周要播下的种子。

和李建武一样,胡最后一次见到袁隆平是在三亚南繁。对于育种研究者来说,要对不同生长周期(早稻、中稻、晚稻)的水稻进行观察和记录,这样在时间平衡的基础上,“长沙只能种一季,三亚只能种一季。”每年11月到次年4月,水稻中心一半以上的工作人员都会去南繁基地做研究。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袁隆平每年都在这里过冬。3月,胡在袁老倒下前几乎每天都见到他。90岁的袁老不再和他们一起打排球了。他年纪越大,肺部问题就越严重。但这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说起饭来依然精神抖擞。

虽然后来的情况大体可以预料,但这些年轻人怎么也没想到,老人的病情转得这么快。5月22日,袁隆平死亡的假消息公布后,胡立即哭了。“很难接受。”下午1点多,消息确定后,他带着一双儿女去米中心见了袁先生最后一面。

“你为什么带孩子?”

“我想他们长大后会记得这一天的。”有其父必有其子

这一天,长沙下着小雨。

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被证实三个小时后,载着他灵柩的车队从湘雅医院出发,经远大路,直驶进大米中心。

一起为他送行的,还有不少闻讯赶来的市民,细密的雨丝落在围观者严肃的脸上。车子绕着水稻中心,黑色的“悼念袁隆平院士”横幅一直延伸到路的尽头。

吴没有顾得上见袁老师最后一面。作为米中心的后勤部主任,他忙着安排安保、车队、现场管理,“没有心思悲伤。”

有一件事,吴一直记在心里。三亚高产攻关会一开始,袁隆平反复对他说:“你要认真搞科研。”吴前前后后琢磨了一下这句话,估计袁一直不想因为行政后勤放下科研。

"他总是让我做更多的研究。"2016年,在吴被任命为龙山县主管科技的副县长两年后,组织部找他谈话,打算让他继续留任。他私下跟袁老说了这件事,老人说,我连政治都不懂。吴决定放弃,回到水稻中心管理后勤,同时继续研究水稻种植。

2013年,吴被袁隆平指派攻关“超级稻”高产问题。然后在青岛市委的提议下,“海水稻”(耐盐水稻)的概念就有了。

这个概念引起了争议,不看好的人说:“良田里的人都不愿意种,那还有什么海水稻?”当地农田撂荒严重,粮食便宜,农民不愿意种水稻。“这种情况全国都有,所以袁老师一直提出要补贴伙食。”吴介绍。

吴觉得袁隆平有一颗宽容的心。无论是学生还是水稻中心的成员,只要从事杂交水稻事业,他都是乐于支持的。2020年10月,山东耐盐水稻含盐量突破5%,亩产突破450公斤,离袁隆平“把一亿亩荒地变成良田”的愿望又近了一步。“我们做的每一件事都是通过测试结果来审核和分析的,没有人可以靠吹嘴唇来获得工作的认可。”

其他时候,对于赵-,袁隆平几乎就是一个父亲。袁隆平喜欢称吴为“吴司令”,认为他“做事效率高,能做到他吩咐的一切”。吴每次到袁老家做客,老人见到他总是说:吴司令来了。能为你做什么?

袁隆平的第一位博士生吴,入学时31岁。除了科研,袁隆平还关心他为什么不结婚,私下问了他的硕士导师。

袁隆平让赵来办公室谈找女朋友的事。”他不直接问,而是讲述自己的经历。遇到好的,我就去找。当我恋爱然后分手的时候,不要太难过。”吴对说:“别人都没有这个待遇。”袁隆平在接受采访时告诉记者,你们电视台有很多女生。给我的学生做宣传,看看有没有合适的对象。结果,吴的手机当时就“爆炸”了。他对袁隆平说:“嗲嗲,你弄疼我了”,语气中带着撒娇。后来遇到现在的老婆,吴带她去见袁老,袁老很满意,催他们那年结婚。

“嗲,嗲”是湖南方言中对亲戚长辈的称呼。对于整个米中心来说,袁隆平是大家的领袖,“就像他的父母一样”。生前分管水稻中心的人、财、事,大到3万多元的支出,小到科研方向的规划和任务安排,每一个细节都由他处理和主持。

在袁隆平身边工作了16年的胡已经熟悉了这位老师的风格。“他安排任务后,我们自己去做,不用早晚上报。他完全让你做。”他当然关心结果。“成功了,他很高兴,像个孩子。没有成功,他觉得有点不开心,鼓励大家明天继续做。”

大家的“袁嗲嗲”走了。几天来,水稻中心笼罩在悲伤的阴影下。胡忠孝说,“没关系的,过几天我们就好了,照样下田。”5月24日,接回袁老的骨灰后,胡忠孝就下田去了,“科研还得继续。”

因为常常在田里写观察笔记,胡忠孝的本子总是沾有泥点。图/本刊记者 王佳薇大家的“元嗲嗲”都没了。一连几天,米心都笼罩在悲伤的阴影中。胡对说,“没关系。过几天就好了,照常下地。”5月24日,收到袁老的骨灰后,胡下到田里。“科学研究还得继续。”因为经常在地里写观察笔记,胡的笔记本上总是沾着泥。图/本报记者王家卫

在南繁基地,吕启明( 左二) 与他的同事们。图/受访者提供在南繁基地,陆(左二)和他的同事们。图/由受访者提供

“趴在地上”

袁隆平曾说,“分子技术和常规育种的结合,如虎添翼。”这句话被印在了水稻中心综合实验楼一楼的墙上。

实验楼建于2012年,共8层。鲁的实验室在一楼。毕业后,他在导师的推荐下加入了水稻中心,那是大楼建成后的第三年。“我们都知道杂交水稻的产量比常规水稻高,我们想挖掘出它的内在影响基因。”他的研究偏向于基础研究,侧重于杂交水稻的遗传规律。

读博士时,很少去田间地头,大部分时间都在实验室里做基础研究。水稻中心讲究“脚踏实地”,科研人员要到全国各地的基地去实地取样观察。问题总是层出不穷。他们直接面对水稻生长中的问题,并逐一研究寻找解决办法,比如耐盐碱水稻的应用。

鲁喜欢到田野里去。他的博士生大部分去了研究生院,有些留在了大学。时间长了,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他发现对方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做得非常透彻细致,“但是离生产有点远”。习惯了实验室和基地两头跑之后,他觉得“还是多接触接触比较好”。

这与唐力不谋而合。小时候,她在安江农校长大。1984年袁隆平离开农校时,唐立一家搬进了袁隆平居住的水塔下的房子。那年唐莉才两岁,对袁隆平印象不深。我爸爸也是饲养员。唐立同年轻的时候,很少见到他。他觉得自己像一只候鸟。他很努力,但他“非常渴望”。

唐丽的第一份工作是当老师,后来她加入了大米中心。她记得当她第一次来这里时,实验楼还没有建成。“那时候分子技术平台还很薄弱,每年的经费可能也就三四万。不像现在,国家每年都会拨款几百万支持。”

就在陆加入公司的同一年,唐丽从行政岗位调到了研究岗位,研究低镉大米。“袁老师一生都在为粮食安全做贡献。他追求产量,我们追求食品质量和安全。”唐力说。在袁隆平追求产量的前提下,水稻中心的这些年轻人在幕后研究稻瘟病抗性、镉低积累水稻的分子育种、杂交水稻亲本的遗传规律等。

邢遇到了年轻一代研究人员可能面临的所有困境。2013年,他从美国留学回来后,决定投身于抗稻瘟病的研究。这不是一项容易的任务。当时国内抗稻瘟病的研究相当少,筹集资金建立实验室和团队特别困难。后来袁隆平亲自资助研究。

类似的故事也经常在饭中心上演。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提问,每个人都可以讲一讲自己和袁老师的联系。

似乎没有人否认,“有了袁老师这棵大树,只要你做出点什么,基本上全国都能看到。”

三十年来,袁隆平的名声保护了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该研究所占地面积不大,位于长沙麻婆岭一角,拥有多个国家平台和国家水稻工程实验室。

袁隆平去世后,对于研究中心的年轻人来说,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走。“我觉得我一下子失去了很多。以前很多事都是袁老师替我们操心,我亲自参与。”在接受《南方人物周刊》采访的当天下午,李建武打算参加一个由水稻中心举办的科研会议。后来因为人少,会议延期了。“慢慢的,一定要把这个思路搞清楚——延续袁老师的精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6259.html
上一篇谁来养活中国人有一定道理
下一篇 [面对面]袁隆平:高产更高产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