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艺术 探访大隐工匠芦山“毕加索”

探访大隐工匠芦山“毕加索”

唐雪元唐国富1955年生于雅安芦山,从艺30多年。中华传统工艺大师、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芦山县博物馆原馆长。1999年,汉白玉雕《文翁》半身像立于成都石室中学;2012年,红泥陶《老成都》一套三件荣获四川省工艺美术精品展…

唐雪原

唐·

1955年出生于雅安芦山,从事艺术工作30余年。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大师,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原鲁山县博物馆馆长。

1999年,汉白玉雕刻的文翁半身像矗立在成都石狮中学;2012年一套三件红泥陶《老成都》获四川省工艺美术展银奖,2013年木雕《老村长》获中国乌木根雕艺术之都首届展览金奖。许多石雕、木雕和书法作品被编成各种经典。特别是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荥经黑沙陶器制作陶瓷作品的方法进行了研究和改进,开创了艺术新天地。

“大的藏在朝,中的藏在城,小的藏在野”的说法,自古流传甚广。讲的是人活到了一定程度后,对和平而深远的生活的追求。“隐士”境界有三种:有能力者,看透人生者,欲归田,忘世,与世无争,沉溺于世外桃源,借助周围环境隐居,是“小隐居”;真正有能力的人,隐居在嘈杂的市场里,不理会别人和噪音,从而寻求内心的平静,是“隐居”;那些顶尖的人,他们隐于朝廷,面对人间的污秽、纷争、勾心斗角,却保持着懵懂、淡然,保持着清净、悠远的心境,不与世争,不与世浑,悠然自得地活着,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大隐”。

2021年6月,天府之国媒体热议:雅安市芦山县一位名为“唐”的艺术家,居然有两幅作品入选韩中美术协会在韩国西归浦市艺术厅(州)策划的“起源:当代画展”,另有12幅作品获得推介。展览将于2021年6月12日至18日举行,展出约70幅精选画作!

芦山县,位于四川盆地美丽山区的西缘,汉代属蜀郡。因其丰富的乌木材料和扎根于此的根雕艺术而被称为“蜀根”。

“西蜀名工多,庐山之遥,实为二雄”。那时候一代文豪郭沫若先生,还听到庐山工匠的赞誉,现在却有了一个“唐”了。带着几分敬佩,几分自豪,几分好奇,我从成都驱车出发,决定专程去庐山拜访这位深藏不露的大工匠...

艺术之初,坎坷,执着,梦想驱动。

第一次见到唐的时候,很难想象这位皮肤黝黑,衣着朴素,长着巴掌大的长胡子的老人,居然是一位美术大师。环顾四周,我以为他是跳出红尘的和尚,不在五行中。当我第一次握着他像树皮一样坚硬的长满老茧的手时,就好像我触摸到了他的雕塑和过去四五十年被这双手抚平的艰难时光。

“我的兄弟,你的艺术之路一定不容易,对吗?只要一握住你的手,我就能感受到你不一样的人生。”我调侃道。

“那不容易,相当不容易!我的一生是雕刻的一生!”唐听了爽朗的笑声后,也幽默地回了一句。

“当初是怎么想到走艺术这条路的?”为了知道他的传奇故事,我想提问。

“为了心中的梦想!”说完,耳边还是他那极具磁性的笑声。

梦想是人一生的最高追求,一个有梦想的人,一定要有执着坚定的步伐。唐的梦是他懵懂时期的雕塑梦。他告诉我,在他的梦里,曾经有三千尊佛,盛开的紫罗兰花,醉醺醺的和尚,奇形怪状的岩石,还有数不清的历史情境,世间的各种情境。“几乎当年在我梦里出现的一切,现在都展现给你了。”他的目光落在面前的雕塑上,仿佛一位慈爱的父亲在看着他心爱的孩子。他说他“喜欢这些东西到骨子里”。

于是,在唐大师楼的画室里,在一壶上好的普洱茶中,我翻开了采访本,认真聆听了大师的“梦想之路”...

唐说的梦想来源于他的父亲。他父亲从事摄影行业已经几十年了。“60年代初,照相馆就在文化中心旁边,我们就是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所以被艺术氛围感染了。”他天天围着汉代的石雕兽玩耍,在兽背上爬着长大。另外,他从小喜欢画画,受到文化馆老师的关注。老师们教给他绘画的基础知识,为他后来的雕塑艺术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我小学三年级的时候,中国涌现出一个叫欧阳海的英雄。他看到一匹驮着大炮的马惊恐地沿着火车轨道奔跑。为了保护列车乘务员的安全,他不顾个人安危,将受惊的马推出了列车轨道,却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为此,出版社还出版了漫画《欧阳海之歌》。

唐郭芙,一个天真烂漫的男孩,从他的老师那里借了这本漫画书。他和那个时代的大多数少年一样,被跌宕起伏的故事和高大辉煌的英雄形象深深吸引。但真正触动他内心,让他刻骨铭心的,是小说封面上的雕塑。童年没有褪去,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情怀也只是一知半解,但鲜活的形象却震撼了他。军人刚毅坚定的眼神,烈马暴虐的踢腿,英雄的伟大形象瞬间凝聚...

“辗转反侧,放不下,日思夜想,这就是我当时的真实写照,也算是我对艺术和美的第一次感悟吧!”说到这段往事,唐接连用了三个成语来形容。

不久后,庐山电影院上演了阿尔巴利亚电影《八是铜像》。在那个年代,看一场电影对别人来说是一件乐事,对唐来说却是一种奢侈。兄弟姐妹多,家里条件差,不敢跟父母提五毛钱电影票的事。最后父亲看出他心不在焉。问清楚情况后,背着哥哥姐姐给了他一毛钱。

“少年不知愁。当我兴高采烈拿钱买票的时候,怎么会想到这是一家人一天的伙食费。我记不清电影的情节了,但是一群雕塑家创造的场景让我永生难忘。揉捏,揉捏,雕刻...普通的泥巴,在主人的剑下,已经化为一尊气若游丝的英雄铜像。这个镜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我不禁惊叹。这是诡计吗?如此神奇又如此有趣!也许,从那一刻起,成为一名像剧中那位一样优秀的雕塑家,成了我最初的理想!”唐记忆犹新地告诉我,看完这部电影,第二天老师去他家,他父母去学校找他。没有人知道他去了哪里。直到天黑,他父母在城外找到他的时候,他正背着一大袋泥从城外的砖窑回家。看到父母,他说:“我长大了要当雕刻家!”从此他乐此不疲,一有空就挤那堆泥。

唐上一年级的时候,家乡有个“灭螺”英雄。学生们都用自己的话歌颂英雄,但他独树一帜,用泥塑表达了对英雄的崇敬。英雄的半身像做出来后,大家因为立体印象不好,没看到他刻的是什么,还被同学取笑。

“我不相信雕刻不好。”汤是一个固执的人,在反复修改他的雕塑后完成了他的第一个雕塑。

学生时代总是轻松而短暂的,但唐的学生时代却充满了雕塑梦。这期间,他开始了最原始的石雕,用钉子敲石头,用了很长时间,造出了一个可以运动的便携式举重器。他当时觉得很自豪。

到了初中,唐就开始有了做一个雕像的冲动,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做。于是他给四川美院写信,美院很认真的给他寄了一个四川大邑出租屋的泥塑,让他很兴奋,也让他更有信心通过摸索去学习和提高。

1972年,唐初中毕业后,和当时大多数同龄人一样,自觉响应领导号召,来到了一片“广阔天地”。他怀着大有作为的理想抱负,来到我县磨东乡黎明村后石石笋生产队,主动要求成为一名“贫下中农再教育”的知青。白天在地里干活的时候,上班的时候,要吃的。很快,你的皮肤变得黝黑粗糙,饭量越来越大。但是空的闲暇时间越来越少,学雕塑才合适。日子一天天过去,他变得抑郁、颓废、悲伤,害怕这辈子只能和土地、牲畜打交道。至于艺术和理想,最后可能只是一个梦,渐行渐远,他变得更加无助。

一天傍晚刚下班,父亲突然来到他的住处,只见他蒙着头躺在床上。他父亲大声叫醒他,架起小板凳,倒上他带来的酒...那天晚上,两个人喝了很多酒,吃了很多花生。到最后,唐心里的话只有一句:“宝贝,你喜欢揉泥,就好好揉,出人头地。如果真的喜欢,选哪个?”

“第一次和父亲聊天喝酒之后,我想明白了,我不能选择我的人生,但我总能选择我的理想!按照现在流行的一句话,人生不仅仅是活在眼前。那晚之后,我收拾了心情,重新燃起了信心。”就在这时,唐从的茶几上拿起倒满的茶杯,一饮而尽,眼角闪烁着晶莹的东西。

唐说,从那以后,白天下地干活,黄昏挖泥,晚上雕塑,就是他的全部生活。好在庐山满山遍野,是雕塑的基本材料——黄土。没有工具。他向生产队的老师借了唯一一本美术书,自己制作了人生中的第一套雕塑工具。“借了一本雕塑书,自己用刀砍了十几把雕塑工具。”最值得注意的是,唐在那个时候开始雕刻他的头,甚至在晚上点煤油灯。作品完成后,他还举办了私人展览,受到了很多村民和知青的好评,让他心花怒放,很有成就感。

后来做了一些反映知青题材的作品,参加县区两级的画展,参加短期培训,提高了对雕塑艺术的认识。

艺之道雕塑生活塔格行

飞得远的要换新羽毛,建得好的先清旧基地。

1976年5月,在芦山县文化馆的组织下,唐有幸参观了在成都举办的艺术展览。出生在小镇,又经常生活在田间地头,这就像进了展厅后置身于艺术殿堂。精美的绘画和艺术品让他眼花缭乱,他迫不及待地将它们全部记录在脑海中,以供欣赏和消化。“这次展览给了我很多启发。原来雕塑还可以这样,人物还可以那样表现!这是意料之外的,也是以前没有过的。同行的人都已经参观完了,我却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别人,忘记了身边的一切。即使连续访问三天,也不够。真是徘徊其间,挥之不去。”唐坦言,展览结束后,自己收获了很多,但同时也陷入了沉思:前辈们为什么有这么高的艺术造诣?为什么能把艺术和生活结合的如此完美?虽然我自己的一些差的作品也参加了市县展,也有幸得到了一些好评,但是和前辈相比,差距就差了一千多里了!

他开始明白闭门造车是不可能的。自学存在致命缺陷,缺乏方法、标准和方向。时间长了就变成了自恋,自我欣赏,自我蒙蔽,在不自信中找到自信!

1976年,党和国家的建设进入新阶段,唐终于结束了知青生涯,回到县农具厂当了一名工人。

1977年10月27日,恢复高考制度。接踵而至的消息让唐喜出望外:1978年,四川美术学院宣布正式招生的启示。当时重庆成立了考点,成都四川音乐学院也成立了考点,报名人数上千人。

“我要去考试了!”经过初试和复试,当唐“过五关斩六将”,有幸拿到四川美术学院雕塑系的准考证时,他觉得自己的大学梦和艺术家梦正在向他招手!

考试前几天,他经常睡不着。反复思考自己在考场上会遇到什么问题和困难,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是什么,考砸了会怎么样……等等等等。那段时间,他好像患上了强迫症。他不喜欢做几个泥塑。他砸了又刻,刻了又砸。他完全找不到自己的感觉和自信,仿佛平时所学所悟的东西在这段时间突然离他而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120秦关归楚。

勤劳的人,天不负,愿意努力。三千多甲能吞吴。

到了考试的时候,唐选择了表达知青的主题。结果他的作品在28个候选人中名列前三,信心倍增。然而,在后来的素描考试中,他最终失败了,因为他从来没有学过,他被命名为孙山。这是唐艺术人生的一个转折点。

这个打击让他重新思考人生的意义:“中国传统艺术都是民间的,谁是学术的?我唐郭芙没进美院,我还是要追求我的人生道路。”

就像唐说的,庐山出来的能工巧匠,能征服自然界的废弃品,他们的手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是因为他们受过专业的训练,而是因为他们生长在泥土里,与顽石烂木为邻。他们每个人的故事,就像他们手中的作品一样,一波三折却始终向上。

1982年,唐离开县农具厂,接了父亲的班,调到服务公司的照相馆。影楼以人像摄影为主,他主要负责暗室工作。起初,他对自己的工作不满意,觉得自己没有涉足雕塑。一有时间,他就拿着泥巴干自己的事,但他并不全身心投入工作。一天晚上,他想利用照相馆的寂静,继续塑造白天没有完成的人像。没想到一进门就看到父亲站在工作台前,手里拿着他冲洗好的照片,仔细观察着他的雕像。看见他进来,他父亲把声音陡地提高了一个八度,非常严厉地对他说:“做人就像雕像。作者心不正。雕像可以是直的吗?”说完,老太爷就离开了,他的话,就像是当头一棒,让唐无地自容,然后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

1986年,鲁山县纪念红军长征50周年,他的红军长征半身像受到专家学者和领导的高度赞扬。靠着对梦想的坚持,1987年被调到鲁山县博物馆。在“江城”长大,从小热爱历史文化,他如鱼得水。在博物馆里,他向老同志们认真学习,不断努力学习钻研,学会了文物的画线、修复、野外考古清理等知识,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肯定。1991年,他被单位推荐到北京参加为期一个月的“古人类头骨外貌复原培训班”。期间有幸参观了中国美术馆,更加坚定了他的信心。

好风,凭借它的力量,送我去青云。

1997年6月,香港回归前夕,唐在宝兴汉白玉上精心雕刻了一尊“惠”形母子戏头像,命名为“回归”。作品简洁明快的线条,将浓浓的母爱融入其中。这幅作品送到成都展出时,观众如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收藏家求助于唐,提出10万元购买,但被他拒绝。四川教委领导看了之后说:“这么好的作品,应该让更多的人知道。”于是,唐·把它拍成照片,投给了《人民日报》(海外版),没过多久就发表了。一位诗人看后写了一首诗,恰如其分地表达了“归”的意境:

我非常想念我的家人,爱我的母亲和儿子。

回归怀抱,幸福百年。

2004年,这幅作品入选《中国文化报》“21世纪中国名家作品展”。而这也预示着唐真正实现了他儿时的梦想——成为一名雕塑家!

艺术的变迁,对著名四重奏的继承和发扬。

烟塔,革命诞生,这里有火花;

人间风云,每到春寒料峭,处处是谈雷之声。

经过不懈的努力,唐的雕塑和书法作品屡见报端:

——1998年3月,他的根雕《牛升天》在成都展出,后在《四川日报》发表,并配诗一首:“牛根于红豆杉,神韵生动,气势磅礴。冲动如战神,天人合一如童心。”很快被一位收藏家以18万元买下。而且他用这笔钱在庐山买了房子。

——1999年12月,他的汉白玉文翁半身像竖立在成都石狮中学。

——2002年4月,他的黑木雕《瑞兽》获2002年“首届中国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优秀奖。该工作由雅安市人民政府交给南京市人民政府。

——2003年6月,其《香樟木雕梦》入选《中国中青年艺术家作品选》大型画册。同年12月,他的乌木《瑞兽》和红豆杉《醉》入选《中国当代艺术家作品选》。《醉》表现了一个年轻女子为爱陶醉,为爱陶醉。

——2005年1月,被评为四川省第五届工艺美术大师。7月,吴木雕《启蒙》、《前进》入选《中国中青年优秀美术教师作品选》和《美术大观》杂志。

——2007年6月,其书法作品《天道酬勤》获纪念欧阳询诞辰145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金奖。7月,书法作品在庆祝香港回归十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获得金奖。10月,被特聘为《四川根雕·奇石》大型画册编委。11月,在纪念康有为逝世80周年全国书画大赛中,书法作品获得金奖。

——2012年9月,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陶瓷艺术《老成都》获银奖。作品采用了汉代的陶土,结合了汉俑抽象、夸张、滑稽、幽默的表现手法,展现了老成都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

——2013年3月,中国乌木根雕艺术节“根雕艺术展”,其根雕《老村长》获金奖。同时获得第十四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及国际美术博览会铜奖。小说中的老村长以其憨厚的面庞、善良的外表、憨厚的气质,直接表达了人性的真与善、复杂与简单,其质朴的表达散发着作者内心的不羁与哲思的态度。鸡蛋石雕《岁月》获第四届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作品展金奖。

——2014年10月,青铜作品《眼罩》在英国邓迪和伦敦展出。

……

不要去注意那在森林里跳动的雨声,梅一边唱着长口哨,一边悠闲地走着。

“继名作《归来》之后,众多获奖作品中,哪一部给你印象最深或最受重视?”面对唐那一堆五颜六色的获奖证书,我冒昧地问了这个问题,以为这是一个没有答案的问题,却没想到,的唐一点“大师”架子都没有,他如实而认真地回答:“是瑞兽”。瑞兽,自古就有,代表吉祥、善良、正义、勇敢。不同朝代的瑞兽造型大同小异,但以汉代庐山石刻最为生动传神。

见我一脸懵,唐一边给我倒了杯水,一边讲着故事——

2000年6月,鲁山县发现汉代门神兽,立即在考古界引起轰动。中国历史博物馆原馆长余先生也专程到庐山进行了实地考察。他认为庐山出土的兽首是典型的汉代石雕。在全国独一无二,可以说是考古史上的重大发现。这让唐的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也萌生了通过神话动物的运用让世人了解庐山的汉文化及其悠久历史的想法。

机会往往给有准备的人。当时,时任雅安市副市长的孙谦经常带人去芦山参观文物。唐当时是鲁山县博物馆的馆长,业余时间在博物馆的院子里教学生雕刻技术。这一幕被孙乾看到了,记在了心里。

2002年初,孙乾找到唐,交给他一个任务——完成一件根雕,作为雅安市政府送给南京市政府的礼物。

这时,瑞兽的形象突然跳进了唐的脑海。从构思到选材再到雕刻...唐没有辜负他的重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工作。同年,金丝楠木“瑞兽”获“中国首届旅游纪念品设计大赛”优秀奖。如今,唐的“瑞兽”已成为庐山的特色旅游纪念品,受到游客的欢迎。

十年寒窗无人问,做天下第一闻。

成名之后,唐是否安于现状,过着舒适的生活?

答案是:有也没有!

有突发事件。2013年4月20日,芦山发生7级地震,数十件唐作品在地震中受损。震惊之余,他开始自我安慰:黑暗中真的有命运吗?这是命运吗?他不是一个忠实的人,但他在创作的道路上走了40多年,从来没有认真审视过去,总结自己。尤其是这几年,有了一些成绩,很多正面的评价和好评,有一种自满的情绪,有一种固步自封的倾向!未来的创作之路是怎样的?

2014年至2015年,唐参加了一些国家级和省级的展览和培训交流,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关心和指导。特别是得到了中国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浙江艺术家高公博等名师的指导,有感而发。叶教导他要开放思想,博采众长,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勇于打破常规,勇于创新。高泽一直教导他,要始终将“天下为公,慈善为仁”的宽广胸怀融入创作之中。也是在你们老师的鼓励下,他的创作得到了提升。

“现在,我的创作理念就是十个字:做不到,就做得到;做不到就做不到。”唐笑着介绍,自己一直保持着一种求新、求变、求新的心理常态,力求今天与昨天不一样,明天与今天不一样。确保每件作品背后都有故事、有观点、有想法,在石雕、根雕中寻找陶瓷艺术的自我表达,形成一个有特色的艺术符号——“怪头怪脑”,在其中无事生非,不像不丑,奇中有美。

果然,他“奇形怪状”的工作室里有很多石头。房子里有上百块石头,都被赋予了人性和灵气。每块石头上都雕刻着不同人物的五官和表情,或喜或悲,或调侃或深沉,风格各异。

“穿上凉鞋,走自己的路,不重复别人,也不重复自己。”唐说,他在从事创作的时候,不会全盘构思,不会深入设计,也不会画草图或者概念图。他认为创作本身其实是发自内心的最自然、最纯粹的冲动,没有固定的创作模式、过程和表达方式。直接上架,盘泥条,堆泥块,自然做自己想做的,打心眼里做自己想做的,绝不束缚手脚!因为泥的厚度不一,到一定高度就会变形。唐郭芙不注重作品的工整,不喜欢刻意死板的造型。这种变形的不确定性让他着迷。正是这种自然的变形,赋予了它一种创造空的方式,将无形变有形,或圆,或刚,或凝重,或突兀,或写实,或厚重的意味。在变化的过程中寻找灵感,在变化的过程中打磨塑造,在变化的过程中为作品注入思想灵魂,这就是他所理解的“无形即有形”。

也许是基于他的“太极”观念,“怪头怪脑”的作品都是抽象的或相似的,其艺术趣味在潜移默化中回归自然,深化艺术,当然也超越了自我。

2020年5月,旅居美国的画家周平珖第一次来到庐山,立即被他风格各异的作品所震撼。

“天哪,这件独一无二的作品是我第一次在中国艺术界发现。作者可以简单地称之为“东方毕加索”。一定是来自一个饱经沧桑的老人!周平珖想了想,问解说员:“大师还活着吗?"没想到,解说员笑着告诉他,"师傅,今年还不满70岁呢!"

所有的爱都是关不住的,一段恋情就出来了。

2014年,汤被四川省档案学校聘为客座教授,培训一个由15名学生组成的班级学习泥塑和木雕。到目前为止,他已经培养了120多名学生,其中15名学生获得了省根雕大赛的金银铜奖,甚至有3名学生像他一样获得了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称号。他动情地说:“我会继续培养雕刻学员,争取近几年再培养100多名。希望通过雕塑引导人们的文化观、生态观、自然观。因为触动人心的是这些传统的力量,是情感的力量,是智慧和美好的力量,这一切都是永恒的。”

这是唐大师的志向和风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2834.html
上一篇怎样欣赏中国画
下一篇 在役保家卫国 退役挥毫泼墨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