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黄河夯歌

黄河夯歌

叶剑秀庚子年秋末,去河南省中牟县参加一个文学颁奖会。返程数日,所有的荣耀和亢奋早已消磨在庸常的时光里,唯有那黄河岸边的打硪号子,不时在脑海里萦绕,挥之不去。去的地方是雁鳴湖镇太平庄村,坐落在黄河岸边。在河堤下平坦的地基上,我们观摩了一场精彩…

叶剑秀

庚子年深秋,我去河南中牟县参加一个文学奖颁奖典礼。经过几天的回程,所有的荣耀和兴奋都已经在平凡的时间里度过,只有黄河岸边跳动的歌声不时萦绕在我的脑海里。

要去的地方是位于黄河岸边的雁鸣湖镇太平庄村。在河堤下平坦的地基上,我们观看了一场精彩的民间表演,这是黄河文化的瑰宝——弹战锤之歌。

伙计们,努力吧!

嘿嘿嘿嘿!

拉起我们的夯锤!

嘿嘿嘿嘿!

这里打鼓,那里敲锣,我们渡过黄河!

嘿,那个,嘿,嘿!

蓝天空辽阔而静谧,秋日阳光灿烂,空黄河故道宽阔,微风习习,四周河流欢腾。随着夯锤从地面升起,又突然在疾风中落下,一起落下,抖啊抖,那种瑰丽的震撼植入了内心。瞬间的鞠躬和赞赏,短暂的抬头,似乎是从远处传来的沉重的圣歌。黄河岸边一代又一代的孩子,负重前行,历经沧桑,抗击洪水,夯实基础,稳固美好家园。

我漫步在蜿蜒曲折的黄河古道上,从泛黄的历史深处拾起一页书,读着我的前世今生。据《宋史·河曲志》记载:“凡数百人或数千人用定福,一齐唱之,置一陋处,谓之岸。”这种“杂唱”就是歌。

清乾隆二十六年(公元1761年),乾隆皇帝下诏,大学士刘统勋联合大学士赵辉,赶赴黄河修筑署(今中牟县杨桥堤口),治理黄河,修筑堤防。他们以工代赈,广泛发动民工在河堤上战斗,战斗的活动越来越强烈。从手指算,中牟黄河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历史的页码翻到今天白话文的词条,勾的定义更清晰了。黄河自古泛滥。早在人类社会出现之前,黄土高原就已经遍布山谷。周期性的洪水,覆盖着泥土和沙子,创造了一个广阔而肥沃的冲积平原。河南地处黄河冲出峡谷的特殊位置,而中牟地处中下游交界处,经常决堤,形成苦难深重的洪泛平原。为了治理黄河,保护堤防,防止洪水,生活在这里的先民在抗洪斗争中齐心协力,互相配合,逐渐演变成一种有一定节奏、有一定规律、有一定起伏的声音。这是流传在民间的劳动歌曲。

锤子是用圆石制成的夯锤,一般重约40公斤。在石锤周围绑上几根绳子,十个人合力拉松,这样石锤就有升有降。这叫锤锤,主要用来夯实地基,加固土层。在开裂过程中,要把握好升降的“温度”,步调一致,发力均衡,才能保证工程质量。

流传于黄河岸边万滩、雁鸣湖、狼城岗等乡镇的中牟杜万,源于历代人民治理黄河的演绎和传承。这种来自民间的艺术形式是劳动实践的民间歌谣,旋律简单,节奏明快,雄浑有力。

治理黄河,施工忙,劳动重,容易疲劳。吹小号就像戏剧中的锣鼓。一人领喊,众人附和。只要号角一响,就能鼓舞士气,振奋人心。

壮阔的劳动场面,一群群黑压压的壮汉,石头的起落,一片片莲花从松软的土地上砸出,号角声震天响。四季,太阳和月亮可以互相学习。在古老的黄河路上,黄河儿女坚毅、果敢、乐观、豪迈,展现了人与自然抗争的不屈精神,见证了黄河岸边的劳动人民统治黄智慧千百年。

我和一位在场的老人进行了一次对话,老人诉说了自己的烦恼和担忧。现在,在他们村里,除了60多岁的老人知道这些文化遗产,年轻人都不知道打仗是怎么回事,更别说打仗了。

值得庆幸的是,2009年6月,黄河大曲一号被列入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近年来,在当地非遗中心和非遗传承人的挖掘和保护下,记录了黄河大曲一号的曲谱,为这项工程的保护和传承珍藏了真实有效的数据基础。

演奏黄河号子既是治理黄河实践的文化浓缩,也是一朵艺术奇葩,经过百年的沉淀,已日趋成熟。它散发着独特的魅力,不仅丰富和完善了黄河文化,而且填补了世界河流文化的空白,只有船夫歌,没有劳动歌。它具有非常重要的民族音乐价值、文化价值、民族价值和社会价值。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525.html
上一篇油茶复兴
下一篇 流庄寺记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