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三农 “害虫克星”是怎样炼成的

“害虫克星”是怎样炼成的

罗旭“云南南部是一个重要的季风通道,很多迁飞性害虫都是从这里飞入国境,其中就包括‘超级害虫——草地贪夜蛾。”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副院长吴孔明说,“正是因为我们的农业科研工作者在这里常年驻守,我们才能屡屡及时研发出对重大…

罗旭

“滇南是重要的季风通道,许多迁徙性害虫从这里飞入国内,包括‘超级害虫——草地螟’。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农业科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吴孔明说,“正是因为我们的农业科研人员常年驻扎在这里,才能反复、及时地研发重大农业入侵病虫害防控技术,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植根于土壤,就能长成参天大树”

2018年2月27日上午,在北京村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一间办公室里,吴孔明指着中国地图的西南角,对博士一年级的孙和硕士三年级的赵胜园说:“这是一条很有代表性的昆虫迁徙通道。进进出出的虫子多,在这里肯定能有所建树。”

于是,两人都是1990年出生,当天从北京出发,赶往实验现场。

“当时车开了几个小时,越来越黑,越来越偏僻。”孙回忆说,“我们的住处离边境只有几公里,中国移动已经提醒我们,你们已经到了老挝边境。”

"这是我在调查中选择的测试点."吴孔明说,“在这里,你可以第一时间掌握外来入侵害虫的行动轨迹,繁殖昆虫,观察它们的习性,第一时间开展相关的科学研究。”

每天早上,孙和赵生园都要到几户农民的房顶上,从高空灯上取下装满昆虫的集虫袋,用来诱捕昆虫。上午的工作是逐一清点每个袋子里的各种昆虫,清点数量并制作标本,喂养、观察、解剖培养中的昆虫。

“这样可以准确掌握各种昆虫的迁徙周期,及时发现第一次入侵我国的害虫。”赵胜说。

“我们其实是在为国家守边疆,但是我们守的是农业病虫害的边疆。”孙对说:

中午过后,他们会去试验田观察害虫的分布和生长情况。当地的太阳很毒。有一次,孙觉得脖子很痒。他伸出手,想擦擦汗,却抓到了一层皮——脖子被太阳晒得露了出来。

“农业研究一直是以问题为导向的。这个导向来自于行业的需要,更多的来自于国家的需要。”吴孔明强调,“农业科研人员的成长没有捷径可走。在田野里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非常重要。只有深深扎根于草根土壤,才能长成参天大树。”

“下好棋,率先向‘超级害虫’宣战”

2018年11月底,随着气温下降,过境昆虫数量减少,孙离开实验场,赴京完成了一些在村里无法进行的室内实验。

这时,吴孔明一直在担心一件事:“我派博士生到云南进行监视,主要是为了等蚂蚱。虽然没有发现他们入境,但我坚信他们迟早会来的。”

2019年1月,吴孔明决定在云南再增加两个实验点,形成草地螟迁徙和进入的监测链。孙和赵生园奉命再次出发,在瑞丽市和江城县设立新的考点。

为什么蚱蜢让吴孔明如此着迷?

“这是一种原产于美洲的‘超级害虫’,超级能育,超级能吃,超级不会飞,能造成玉米、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的灭绝。”吴孔明说,“只有预控预警,才能及时拿出科学有效的解决方案,最大限度地减少和避免灾难性的病虫害爆发。”

果然,这一次,孙和赵胜园到达云南江城后,听说有人发现了蚱蜢的下落。当地的同事对昆虫的形态不太清楚,不敢正式确认和报道,于是邀请了吴孔明院士团队协助鉴定。

后来,他们做了一个收集的成年人的标本。经过专家讨论,一致认为这是草地螟。“我当时觉得很值得。我们今年的等待没有白费。”孙对说:

2019年10月,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助理研究员杨贤明也被吴孔明派往云南,专注于甜菜夜蛾的研究和分析。

“刚到云南的时候,我去实地调研,看到一块土地上什么都没有种。农民告诉我,种了小麦,麦苗却被虫子吃光了。”杨贤明道:“我们去实地看看。青苗被啃得只剩一点根,挖到土里全是虫子。”

“当时我们非常震惊,真切感受到农业科研人员肩上的巨大责任。”杨贤明说。

“耐得住寂寞,心中也要有爱”

“近两年来,蝗虫的入侵是中国最令人担忧的农业问题之一。”吴孔明说,幸运的是,2019年上半年,团队通过室内实验筛选出了有效药物名单,并提交给了农业农村部。

2020年8月26日,农业农村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草原甜菜夜蛾防治效果好于预期,目前未造成较大危害。

2021年1月7日上午,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堡镇水城村,已经是三年级医生赵胜园起床后第一件事,还是收虫。

“在这里做有趣的研究项目其实挺开心的。”自2019年1月以来一直住在水城村的赵胜园说,让他感到辛苦的其实是孤独。2020年疫情期间,他一个人被困在实验场。“一个多月没见人了。”他说。

“越是驻扎在这里,越能感受到农业科研的重要性。”赵生说,“农业科技的主战场还是在田间。只有在农业第一线,你才能发现并解决真正的科学问题。”

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副所长陆也有同感。鲁也是的学生。10年来,每年3月至11月棉花生长期,他和研究生都要在新疆的6个试验点驻点。他们每天都要到田间去观察、捕捉和分析各种害虫。

“从事农业科研,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吃苦耐劳能力都很关键。”鲁说:“蹲在乡下,在田间地头发现和解决科学问题,是我们从吴先生等前辈那里传承下来的科学美德。”

学为人师,做为人师表。20世纪80年代,棉铃虫成为我国棉花产业的主要害虫。盛年的吴孔明一头扎进棉花主产区,从事棉花害虫生物学及防治技术、转基因抗虫棉环境安全性研究十余年,成功解决了棉铃虫防治难题。

“能耐得住寂寞,一辈子做一件事,是农业科研人员的常态。”吴孔明说,“青年农业科研人员必须了解‘三农’,热爱‘三农’,才能真正为国家、农民、农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29667.html
上一篇门沟红薯
下一篇 马庄桥头:他们一直在守护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