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辩证法

默示冬天的塞外高原,寒气逼人。临近山西右玉县城,却有另一番景象:蓝天白云下,县城南端的南山森林公园内,数十万亩松柏林铺开,绿色一望无际。站在园内制高点“丰碑”雕塑前放眼望去,县城和周邊的村庄掩映丛中。右玉地处晋蒙交界、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一个…

暗示

冬天,长城以外的高原寒冷刺骨。在山西省右玉县附近,则是另一番景象:蓝天白云下,县城南端的南山森林公园里,数十万亩松柏铺展开来,绿色一望无际。站在公园制高点的雕塑“纪念碑”前,县城及周边村庄掩映在树丛中。

右玉,位于晋蒙边境,毛乌素沙漠边缘,是一个只有十几万人口的小县城。70年来,右玉县历任县委书记带领全县干部群众,不懈努力植树造林,让这片曾经风沙肆虐的不毛之地变成了一片绿洲。“天气也很晴朗。看那鲜红的太阳和美丽的绿色大海。”“纪念碑”的雕塑底座上镌刻着这句出自《右玉绿化赋》的话,是对右玉县近70年来造林成效的最好总结。

去年8月,山西省政府正式发文,批准右玉退出贫困县。右玉扶贫基于绿色发展理念,以特色种植、生态畜牧业、文化旅游、光伏风电等绿色能源产业为支撑。

“10亩板蓝根纯收入13000元,4亩山药鸡蛋刨几万斤。”大姚乡黄家窑村村民周晓掰着指头算着今年的收入。村支部书记张保军说:“去年村里种了230亩板蓝根,今年又种了530亩。通过种植板蓝根,2016年全村37户贫困户全部脱贫。”

经过几十年的绿化植被和种植沃土,右玉县全力发展中药材种植,主要是板蓝根、党参和黄芪。培育3家全县发展潜力大的中药材加工龙头企业,建设20个特色中药材种植示范村,发展30万亩中药材种植基地,打造10亿元中药材产业,形成完整的中药材产业链。

沙棘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具有养胃、健脾、益肺的养生功效。右玉县种植沙棘树20多万亩固沙,现已成为一大特色种植业。在右玉县农特产品展示中心,沙棘汁、沙棘籽油、沙棘酵素等沙棘产品包装精美。

威镇张千户岭村香河岭上循环经济生态产业园负责人张洪祥说,他们建设的免费牧场,已建成1.3万亩燕麦草、禾谷类草种植基地和1万吨饲草加工项目。园区数万只羊无论是自由觅食期还是饲养期,都有充足的饲草来源保障。产业园里有国家地理标志认证的“右玉羊”。今年能卖几万只羊,销售收入6000万元,带动周边村1000多户农民致富奔小康。

“十山九无头,风往四方”,右玉遭受风灾数年。从暴雨灾区到风电、光伏新能源基地,10年来,右玉“逐日追风”的步伐越来越快,清洁能源总装机达到百万千瓦。

游宇的实践告诉世人,坚持不懈的植树造林才能出绿水青山,绿水青山通过合理利用最终会成为金山银山。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局长张建龙指出,要实践好“山清水秀是无价之宝”的思想,就必须在实践中探索实现这一思想的有效途径。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充分认识绿水青山的极端重要性,全力保护和恢复绿水青山,优化资源利用方式,坚持科学利用绿水青山,让绿水青山越用越好,努力走绿色可持续发展之路。

植树造林出青山绿水。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右玉作为重点县,抓住机遇,提前2年完成一期工程,植树造林面积由不足40万亩猛增到120余万亩。为解决苗木短缺问题,时任县委书记常禄发动县乡村大力建设苗圃基地,培育针叶树品种达十几种。针对造林人才短缺问题,常禄从干部里选教员办起林校,2年时间培养出50多名林业人才。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启动“三北防护林”建设,作为重点县的右玉抓住机遇,提前两年完成一期工程,造林面积从不足40万亩猛增至120多万亩。为了解决苗木短缺的问题,时任县委书记的常路在县乡村展开了轰轰烈烈的苗木基地建设,培育了十几个针叶树品种。针对造林人才短缺的情况,常路从干部中挑选教师创办林业学校,两年间培养了50多名林业人才。

正是由于张荣怀、常路等领导干部坚持不懈地带领群众植树造林,右玉县的森林覆盖率从不足0.3%提高到了54%。右玉人民不仅创造了沙漠变绿洲的生态奇迹,也锻造了迎难而上、长期拼搏的“右玉精神”。

塞罕坝机械林场,位于河北省最北部,浑善达克沙地南缘,是河北省林业厅直属的大型国有林场。自1962年建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经过半个多世纪的不懈努力,在贫瘠的土地上营造出广袤的森林,成为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奇迹生动地解释了“清澈的水和郁郁葱葱的山是无价的资产”的观点。

历史上塞罕坝水生植物丰富,森林茂密。经过多年的破坏,原始森林完全丧失,风沙肆虐,人迹罕至。为消除风沙威胁,1962年,林业部决定建立塞罕坝机械林场,127名农林院校毕业生和当地干部职工组成创业大军。他们在极其恶劣的气候条件下克服困难,义无反顾地投入到林业建设中。他们攻克了高寒高海拔地区育苗难的难题,成功实现全光育苗,增加了育苗量;我们改进了苏联制造的机械和工具,创新了育苗方法,提高了育苗速度,使造林成活率在两年内提高到90%以上。目前,林场有林面积从24万亩增加到112万亩,增长了4倍,森林总蓄积量从33万立方米增加到1012万立方米,增长了近30倍;森林系统每年提供的生态服务价值超过142亿元。

为了这片百万亩森林,塞罕坝人用忠诚和执着锻造了“牢记使命、艰苦奋斗、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在人们心中筑起了一座高高的绿色丰碑。第一,有牢记使命的崇高品质。塞罕坝人听从党的号召,牢记“为首都堵沙源,为京津涵供水”的使命,迎难而上,一代又一代人不懈努力,坚持了半个多世纪,创造了“退耕还林”的伟大业绩。第二,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塞罕坝人为了大家放弃家庭,从零开始,努力学习,克服困难,创造一流的业绩。他们“先治坡,后治窝,先产,后活”,吃黑燕麦粉,喝冰雪水,住马架,睡地铺,冒着风雪,垦荒种树,创造了非凡的业绩。新世纪,塞罕坝人用肩、马、驴等方式送苗。,人工刨鱼鳞坑,集中力量啃下陡坡路段造林这块硬骨头。第三,绿色发展的不懈追求。塞罕坝人咬定青山不放松,一张蓝图绘到底,用实际行动谱写了绿色发展的美丽乐章。与建设初期相比,塞罕坝及其周边地区无霜期增加20%,年平均大风日数减少到53天,年降水量增加到460毫米;。每年为滦河、辽河下游涵养和净化淡水2.38亿立方米;固碳81.41万吨,释氧57.06万吨;有陆生野生脊椎动物261种,鱼类32种,昆虫660种,大型真菌179种,植物625种,成为“华北绿肺”、“天然氧吧”和物种基因库。他们积极探索开发利用新路子,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少砍树致富,走出了一条现代化林场发展的成功之路。

安徽省旌德县隶属于安徽省宣城市。它位于安徽省南部,毗邻黄山,森林覆盖率达69.2%。号称“山区小县,林业大县”。2017年6月,旌德县在全省县级率先推行林长制,完善森林资源保护和开发体系,呈现出“以林长制林长,不砍树致富”的良好态势。

旌德县建立了县、镇、村三级林长建制,坚持党政同责,由县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担任林长;县委、县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副林场场长。全县共设置了8名县级林主任、40名镇级林主任、200名村(社区)级林主任,实现了林主任全覆盖,确保一山一坡一园一林都有人管。

他们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优先的方针,实施森林质量提升行动,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水土保持等重点工程。2018年1-6月,森林采伐面积和林地利用面积较去年同期明显下降。同时还进行了林业绿化增效。2017年造林1.35万亩,退化森林恢复1万亩,森林抚育12万亩,幼林抚育3.8万亩,国、省、县道林廊抚育51公里,正在创建5个省级森林村。2018年完成人工造林3893.3亩、封山育林1.3万亩、退化森林恢复3000亩、森林抚育4.8万亩。

森林体系给旌德县带来了一流的生态环境,山更绿,水更清。

2005年8月15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安吉县天荒坪镇渔村调研时,首次提出“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概念。作为“两山”理念的发源地,十几年来,安吉广大干部群众守护、转化、共享、延续着“绿水青山”,让安吉的颜值越来越高,让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人民生活质量更高,践行“两山”理念已成为大家的共同意志和自觉行动。

安吉县位于浙江省西北部,总面积1886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6万,森林覆盖率70%以上。2015年以来,安吉县新增平原绿化6万亩,森林抚育12万亩。安吉县创新工作模式,全面开展项目管理和专业化造林,坚持栽植与管理并重,提高造林成活率,组织相关部门开展造林进度和养护效果“回头看”行动,并纳入各乡镇年度综合考核,量化指标,全程监管。三年来,县政府开展了“绿色种植和绿色补充运动”,以加强宣传和发动植树造林。启动县乡人大代表义务植树制度,连续五年开展县CPPCC委员公益林植树活动;我们在15个乡镇(街道)开展了30个公民义务植树点。完成全县珍贵彩色林总体规划,在全省率先创建“珍贵彩色林示范村”。2015年以来,已营造珍贵彩林12.1万亩,种植珍贵树种225.2万株。

如今,安吉用行动践行着“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用努力追求着“生态美与民富”的有机统一。

在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的辩证关系中,绿水青山是决定性因素。只有保护和恢复绿水青山,才能从根本上守住金山银山。历史上,由于种种原因,中国的绿水青山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主要自然生态系统严重退化。一些地方变成了荒山野岭,湿地减少,河流被污染,绿水青山逐渐消失。经过长期不懈努力,中国生态状况逐步改善,全国森林覆盖率达到21.66%,但仍远低于31%的全球平均水平。人均森林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7。中国天然草地面积居世界第一,但退化十分严重。人均草地面积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我们必须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绿色山川,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绿色山川,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努力培育更多更好的绿色山川。

把“山”字读好,致富。

浙江省龙泉市宝溪乡位于浙闽交界,总面积148平方公里,辖11个行政村。全乡森林覆盖率达88.3%,林木蓄积量近百万立方米。近年来,包西乡下大力气读“山”字,做活“水”文章,推进林业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砍树看树,林区改景点,农村改景点,农民换老板,农民腰包鼓了。

近十年来,包西乡树木年采伐量从2.5万立方米下降到1.3万立方米,降幅近52%;计划建设公益林9.8万亩,占林地面积的45%。该乡森林植被茂盛,水质在二类标准以上。饮用水源水质达到100%。空气体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的96.2%,每立方厘米负氧离子数达到18000个。皮云山被列为浙江最美山峰、最美森林。2017年,成功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林权规范有序流转盘活了林地资源,惠农资金保障解决了产业资金。生态富民产业持续壮大,初步形成了毛竹、香榧、油茶、香菇、黑木耳、高山蔬菜、茶叶等特色种植业,油茶、灵芝、香菇、黑木耳、茶叶、蜂蜜、瓷土资源等加工业,皮云山等自然生态景观户外体验,龙窑青瓷烧制活动。全乡共建成竹林3万亩,竹路180公里;发展油茶、灵芝、高山蔬菜等生态高效基地6700多亩,年产值5600多万元;培育农家乐、民宿59家,2500多个座位,800多个床位,2100多个就业岗位。

砍树不再是村民们唯一的出路。从“砍树”到“看树”的转变已经成为共识。林农可以通过贷款套现,也可以依托绿水青山发展生态旅游。“活树”变成“活钱”,“树叶”变成“门票”,“绿水青山”变成“金山”,已经成为现实。十年来,全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翻了两番,从4759元增加到19304元。

风景错落有致,生态文化淳朴淳朴,生态产业兴乡富民,宝溪绿水青山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素有“林改第一县”之称的福建省武平县人民,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用行动践行“碧水青山是无价之宝”的理念,用实干追求“生态美与民富”的有机统一。

随着改革的深入,武平林业遇到了“评估难、担保难、仓储难、流通难、贷款难”的“新五难”。武平人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当年“惠民”的教导,努力克服困难,实现“三个第一”。

一是率先发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有钱投资林业发展。2004年6月,武平县在全国率先开展“林权抵押贷款”试点;2013年7月,在全省率先开展林权直接抵押贷款;2017年7月,率先推出“普惠金融?卡琳是一种新的金融产品,林业金融的创新振兴了万重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35245.html
上一篇我国世界地质公园数量世界第一
下一篇 汪国武让“白日梦”成“花果山”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