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绿色 深山护林员,深山护林员,护林员坚守岗位

深山护林员,深山护林员,护林员坚守岗位

耿国彪1998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一场大洪水,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损失。痛定思痛,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这是我国林业从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转变的起点。2000 年至 2020 年,天保一期、二期工程相继实施,…

耿郭彪

1998年,长江中下游的一场洪水给国家财产和人民生活带来了巨大损失。痛定思痛,天然林保护工程开始实施。这是中国林业从木材生产向生态建设转变的起点。2000年至2020年,天然林保护工程一期和二期相继实施,特别是2016年以来,我国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通过停止采伐、限制采伐、全面停止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实施封山育林、飞播造林、人工造林、退耕还林、森林抚育、人工促进自然更新和培育后备资源等措施,使天然林得到保护和恢复,森林得到休养生息。

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天然林资源恢复性增长不断加快。第九次森林资源清查(2018)结果显示,天然林面积和蓄积量实现“双增长”,全国新增天然林面积4.28亿亩,天然林蓄积量37.75亿立方米,生态屏障功能得到巩固。各省区市森林覆盖率大幅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8%提高到现在的23.04%。全世界都惊呼中国变绿了。

在这场巨变中,有一个群体功不可没。它们常年与毒蛇猛兽为伴,与丛林中的飞鸟为伴,无论是高山峡谷,还是蜿蜒的雪山,都有它们的身影。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虽然山路崎岖,但他们矢志不渝,致力于保护祖国的绿水青山。他们是孤独的流浪者。

7月12日至16日,记者随国家林草局组织的“探访红色圣地,看绿色新貌”采访团来到贵州省黔东南州和赤水市,采访了多位护林员,面对面感受他们保护绿水青山的艰辛和付出。

雷公山的守护神

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具有综合管理效益的亚热带山地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秃杉(Taiwania flosiana)等珍稀生物的自然资源。保护区总面积4.78万公顷,横跨雷山、台江、剑河、榕江4个县,涉及10个乡(镇)、42个行政村、8900户、3万余人。保护区内有25个村庄,3300多户,13000人居住,其中一个村庄位于保护区腹地。保护区林地总面积4.54万公顷,森林覆盖率92.34%,森林蓄积量416万立方米,其中集体林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1%。是典型的南方集体林区自然保护区。该地区的社会和森林条件复杂,管理和保护非常困难。

遇到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西江管理站护林队队长李胜清的时候,我正在雷公山山顶。这里山高林密,气候多变。薄雾中,李胜清和两名护林员穿着迷彩服,穿着解放鞋,肩上扛着水瓶,正在山上巡逻。

李胜清今年58岁。李胜清已经当了31年的护林员。31年来,他以山为家,以林为伴,常年冒着酷暑和寒风,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只为心中的绿水青山。他在自己平凡的护林岗位上,甘于寂寞,书写人生,在密林深处铸就绿色。他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大山的守护神”。

“我从小在雷公山脚下长大。出门到门前,是一座大山。当我看到山上的绿色时,我对它有特殊的感情。我有责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来保护青山。”李胜清说。

所辖西江管理站辖区雷公坪,是雷公山自然保护区的国有林区,森林覆盖率达98%,资源丰富,占地2万多亩。地处雷山、台江两县交界处,山势跨越,丘陵起伏,绵延数百里,地形复杂。恶劣的自然环境并没有让李胜清退缩和退步。一年四季,无论严寒酷暑,他都坚持巡山护林,每次都是早出晚归。

雷公坪是雷公山的原始森林区,鸟兽经常出没。李胜清常年行走在家和管理区之间,无论刮风下雨,还是大雪封山,从不停歇。护林是辛苦的工作,孤独更是难以忍受。每隔三两天,他就会把自己负责的两万多亩林地全部巡查一遍。从他家到雷公坪,有一段28公里的崎岖山路。很多时候,来不及返回的时候,他就在山上过夜。他要忍受蚊子,水蛭,蛇,野兽的叮咬,根本睡不着。尤其是在烈日当空空闷热的时候,毒蛇猛兽经常会去雷公坪的水源地饮水纳凉。他总是绕道走,不打扰那些生物。因为那是它们的栖息地。

作为一名护林员,制止盗猎、扑灭森林火灾是常事。每次巡山制止盗猎和扑救森林火灾,李胜清总是冲在最前面,因为他有敢于制止盗猎和非法狩猎的经验和熟练的灭火技能。面对工作任务,他从不把自己当近60岁的人,敢于和年轻人较劲。31年来,李胜清参与办理大小林业案件10余起,没收作案工具36件、野生动物50只、木材20余立方米,罚款近6000元,参与扑火17次。他所在的区域很少盗猎和偷猎,也从未发生过重大森林火灾。

李胜清家有六口人,年人均收入3000元左右,是当地的精准贫困户。护林员工资低。从最初的50元到现在的2600元,李胜清的工资已经支付了水电费、手机费、油盐米液化气等费用。和他一起护林的同事都觉得待遇低,纷纷离职,他却一直没什么感觉。村民们说他是个老傻瓜。他说:“我在雷公山长大。这里的水清澈透彻。这里的树终年常绿。我爱雷公山。我想让子孙后代享受这里的好山好水好生态。”

一个人待久了,李胜清的话也不算多。采访时,他经常仰望蓝天。也许当他走过茂密的森林时,头顶上的一小片蓝天就是他最大的依靠。

和李胜清类似的,还有其他像杨光华这样的流浪者。他是杨光华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方巷管理站的护林员,在山里已经呆了31年。不同的是,他的二儿子杨长武随父亲加入护林队,成为雷公山护林的一名父子兵。

他是杨光华圪头村人,熟悉这里的情况。管理站安排他负责管理圪头地区。

头村位于雷公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山麓,深山峡谷中。全村159户700余人,总面积3.18万亩,森林覆盖率达95%以上。主要植被类型为以秃杉为主的常绿阔叶混交林,是雷公山自然保护区森林植被保存完好、动植物资源最丰富的地区之一。也是珍稀植物,尤其是我国面积最大、株数最多、原始性最强的国家ⅱ级重点保护植物——秃杉。

头村地处高寒地带,由于山区的气候条件,不适合农业发展。另外,粗放的耕作和极低的粮食收成,使得自产粮食不足半年的口粮,全部靠国家倒卖和收购高价粮解决。农民生活困难。2005年以前,圪头村还没有通公路,村民都在爬山种地,经济发展比较困难。为了生计,村民们“眼观山,背山砍树”,“烧地不肥火”的历史传统陋习依然存在。保护资源与发展生产的矛盾日益突出,盗伐、滥猎和森林火灾时有发生,给资源保护带来很大困难。

为了保护圪头村的秃杉原始森林,杨光华上任后,每天起早贪黑地巡山护林。晚上,他在驻地组织村干部开会,宣传护林防火。起初,他经常和其他同志一起,挨家挨户,一个接一个地宣传教育村里的人自觉遵守森林法和自然保护区条例,不准盗伐树木,不准乱打猎,上山不准带火种等等。

杨光华说,“其实护林员很辛苦,也很孤独。”头村有近3万亩林地。每天都要巡山,来回走30多公里。就算走直线,也就不到1000亩林地。一个月不休息,不一定能覆盖全村区域。因此,杨光华通常会选择重要路口、重点区域和村民往返工作的区域进行巡逻。没有其他交通工具,所有巡逻只能靠双脚完成。

护林员的工资很低。起初,每个月只有50元。其他地区的护林员觉得待遇差,工作辛苦,所以每年都陆续离开。很多时候,杨光华也动摇过,想放弃,但当他看到曾经疏林的山坡在自己的经营下变成了一片森林,他很有成就感,毅然决定留下来继续。

"森林保护是一项非常危险的工作,经常受到毒蛇猛兽的威胁."杨光华说:“由于圪头地区植被良好,是贵州的蛇区,毒蛇猛兽很多。在巡山护林的路上,有无数的蝮蛇、竹叶青等蛇。我记得有一次,我差点被蝮蛇咬了。那时候我年纪小,反应快。如果我现在说,也许你不会看到我,”杨光华开玩笑说。"还有来自野生动物的威胁."1997年3月17日,他在山上巡逻时,在一片密林深处遇到了一只豹子。他吓得赶紧爬上树,对着树吼了半天。豹子见他在凶猛地吼叫,也不敢靠近。天快黑了,豹子不见了,他三步并作两步匆匆赶回家。回到家,他不敢告诉家里人,怕他们担心。还有黑熊,野猪,猴子等动物吓他们不下10次。

杨光华的巡山执法不徇私情。他参与制止和处理了三起非法采伐和偷猎珍稀动植物的案件,但这三起案件的嫌疑人都是他的表亲。在亲情和法律面前,杨光华与执法人员一起严肃对待,三名违法者分别被罚款3000元、有期徒刑四年和五年。

由于杨光华对森林保护的严厉,许多亲戚和邻居被冒犯了,他们经常被报复。1992年10月的一天,保护区管理局组织护林员捣毁了山上的非法炭窑。他们一起摧毁了340多个炭窑。最后因为杨光华离队伍比较远,10多个人跑过来围攻他,鼻子流了血。幸好同事及时前来疏通,否则后果不堪设想。

经过31年的森林保护,杨光华太老了,不能在山上巡逻。此时,他30岁的二儿子杨昌武接了父亲的班,成为第二代游侠。杨光华说,森林保护应该一代一代做下去,他希望他的儿子为他保留山林和保护绿色。

记者见到杨昌武时,他正穿着父亲的红袖,沿着父亲走过的树林里的小路,小心翼翼地守护着他。他告诉记者,父亲仍然时不时带空陪他上山旅游,给他指路尽快熟悉地形,给他讲自己的亲身经历,讲那些不为人知的护林趣事。

正是因为有了杨光华父子、李胜清等一大批愿意在孤独中守护青山的护林员,雷公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森林面积、森林蓄积量、生物种类、森林覆盖率”四项指标的大幅增长。只有在我们的眼睛里,才能看到参天古树和郁郁葱葱的森林。

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王告诉记者,天然林保护工程实施以来,保护区投入天然林保护资金800多万元,长期聘用60多名天然林保护护林员;每年用中央转移支付510万元聘请510名生态护林员,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个古代遗迹的避难所。

竹林深处的守护者

赤水市位于贵州省北部,赤水河中下游,与四川省南部接壤。是黔北通往巴蜀的重要门户。因美丽神秘的赤水河贯穿全境而得名,也因红军长征“四渡赤水”而闻名。赤水革命老区积淀了深厚的红色文化,红色精神一直激励着赤水人奋进。

赤水有着深厚的红色文化,是一座名副其实的绿色城市。这里的森林覆盖率高达82.51%,居贵州省之首。城市景区空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高达每立方厘米5.2万个,空空气优良率常年保持在95%左右。水源达到国家一类或二类水质标准,饮用水源水质达到100%。连绵不断的天然林让赤水的山更绿、水更清、空气更清新,为长江上游构筑起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1998年中国发生特大洪灾后,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的重大战略决策。1999年,我市被列入天然林保护工程县市,2000年正式实施。20年来,在广大干部群众的不懈努力下,赤水天然林保护取得了良好的成效。”赤水市林业局局长廖殷飞告诉记者,赤水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20多年来,全市森林面积从2000年的171.3万亩增加到目前的224万亩,森林覆盖率从2000年的63.4%提高到目前的82.51%。

赤水市天然林保护中心主任雍永勇告诉记者,随着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等林业工程的不断实施,特别是天然林保护管护任务的落实,该市森林生态系统日趋完整,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能力不断增强,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赤水河排入长江的泥沙量每年减少400多万吨。实现这一切的背后,有着林人的艰辛和努力。赤水市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以来,“十三五”期间,已吸纳天然林保护管理人员900余人,为森林管护提供了有力保障。

赤水市林业局副局长李作龙告诉记者,2016年9月以来,赤水共选聘(续聘)3033名生态护林员建档立卡,极大充实了管护力量。生态护林员就像林业部门的眼睛。在田间地头或者崎岖的山间都能看到他们巡逻的身影,基本实现了每一个山头都有人巡逻,每一个路口都有人把守。

“流浪者队真的非常努力。他们隐居山林,吃、住、行、爱森林。他们翻山越岭,披荆斩棘,就是为了保护这片郁郁葱葱的山林。”勇勇说。

当他在赤水竹海国家森林公园茂密的竹林里,遇到呼市国有林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护林员袁时,他正穿着迷彩服,手持一把打磨得锃亮的护林刀,走在护林路上。周围的楠竹挺拔耸立,像一群整齐列队的卫士向他敬礼。

袁告诉记者,他常年行走在竹海的群山之中,守护着这片绿色的海洋。每天早上,他总是早早起床,穿上迷彩服,带上护林刀,脚上穿上还没来得及清理泥土的胶鞋,腰上挂个森林防火宣传的小喇叭,就这样开始了他一天的工作。

“砰,砰,砰......................................................................................................................................................................每年的早春,新鲜的春笋从地里冲出来迎接第一缕阳光,但这是山里的野生动物们乐此不疲的时候。竹笋特有的香味会招来无数“客人”,包括野猪、猕猴、刺头等等。

为了保护森林资源不被大面积破坏,袁想出了一个妙招:用大声喊叫或敲打竹筒发出清脆的声音来吓跑它们,既能保护竹笋的生长,又不伤害野生动物,一举两得。这种梆梆声是元春季护林的常态。

从1980年到现在,58岁的袁几乎走遍了林场10多万亩森林,为后来的护林员总结了很多工作经验。

每年清明节、端午节都是森林防火的关键时期。所有护林员高度戒备,开展路口蹲守,家里宣传等等。元有一天突发奇想,说:“我们可以用鲜花换香,用纸钱换祭品吗?”仔细一想,真是个好主意!立即采取行动。他立即组织人员在林区内外的重要路口摆放鲜花,并挂上了文明祭祀的标语。当看到山上祭祀的人上前宣传文明祭祀的重要性,用鲜花换取他们祭祀用的易燃物,从而杜绝了野外用火的隐患。忙了几天,没有发生安全事故,为群众树立了“文明祭祀”的理念。

站在高高的望海楼上,袁俯瞰着一望无垠的竹海,仿佛在看自己的孩子,眼神平静安详。他告诉记者,林场改革以来,由于我们林区分散,管理区域比较广,山高路长,人数逐渐减少,平均年龄高达54岁,工作难度越来越大。但他们会以坚定的信念和代代相传的“守护精神”,继续肩负起森林防火宣传、森林病虫害防治、野生动物保护、防止森林盗猎和森林培育的重任。在高山林区、田野、农家,永远回荡着《森林防火条例》的优美旋律和他们对绿色的执着守护。

和袁一样,赤水市笏石镇高柱村1组31号高柱村生态护林组长王树兵也在满腔热情地坚守着山山水水。

笏石镇是赤水市林业大镇,森林覆盖率达85%以上。森林防火和生态保护的任务十分艰巨。王树兵自从当了生态护林带头人,就把森林防火和保护生态资源的责任深深地刻在了心里。他带领全村32名生态护林员,走遍了高柱村的每一个角落,搜查了林区的每一处隐患,宣传了每一位农民的森林防火知识,为高柱村筑起了一道安全的生态屏障。

“做好工作就是做好工作。”这是王书兵对游骑兵说得最多的一句话。为提高专业技能,他经常组织护林员学习护林业务知识,规范巡逻记录书写,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向当地林业站汇报,带头整改提高,督促每一位护林员把工作做实、做细、做好。

夏冬季是森林火灾的多发季节,也是生态护林员最忙碌的时候。王军兵总是自费开着三轮车,带领生态护林员排查全村的森林火灾隐患。一旦遇到危险,他总是第一时间向林业主管部门汇报。正因如此,他每月的护林收入几乎不多,却像爱护眼睛一样,时刻守护着家乡的山水。

“做一名生态护林员,不仅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还要积极为村里分忧”。王树兵告诉记者,他将努力成为团结邻里的“和平使者”。

五年来,在他的带领下,解决了180多起群众林权纠纷。双方都被他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所感动和钦佩,没有一起纠纷被悔改或上诉,得到了群众的好评。

让王树兵头疼的是,村里的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劳动力稀缺,推动竹子原料采购的压力巨大。他经常放弃晚上休息时间到人家家里做思想工作,劝人家砍竹子。遇到缺劳力的农户,他亲自上门,组织护林员和群众帮助完成采伐竹子原料的任务。

王树兵说:“良好的生态是群众致富的法宝。做绿水青山上致富的文章,你也会是受益者。生态好了,环境才会更美。环境优美了,人们的生活就会更幸福。我将把我的全部力量奉献给我的生态护林工作,共同维护家乡良好的生态环境。”

几年前,王树兵的儿子和他的家人搬进了这座城市。看到年近六旬的父亲每天还是那么忙碌,儿子难免抱怨:“工资不高,为什么不能尽快去城市和家人团聚?”王书兵总是淡然一笑:“人要懂得感恩。党和国家给了我们太多的恩惠。我正在从事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我要坚持下去,让我的人生有价值,无怨无悔。”

贵州省天然林保护中心发布的《贵州省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省级自评报告》显示,2016年起,贵州省开始遴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到2020年,全省生态护林员达到18.28万人。来自国家林业和草原局的数据显示,2016年以来,中央层面已安排1500多亿元用于贫困地区林业和草原;中西部22个省区市聘用110.2万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3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增收,有效保护了森林、草原、湿地、沙地等资源。

生态护林员是生态扶贫的“践行者”,是森林资源保护的“排头兵”。在全国各地,这群游侠依然常年与孤独和寂寞为伴,视大山为亲人。他们每天坚守在一望无际的大山上,守护着那里的一草一木,用实际行动捍卫着绿色家园。是他们的孤独和寂寞给我们带来了绿色的山川,是他们的无私付出把祖国的大好河山染成了绿色。

接下来的时间里,游侠和山林的感人故事还在继续,每一棵树,每一片树荫都会记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42839.html
上一篇重庆彭水:石漠化治理让荒山披绿变“金山”
下一篇 红色润心绿色润肺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