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历史 第一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变化,第一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变化,传统广播体操

第一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变化,第一套广播体操时代在变化,传统广播体操

朱琳近代中国受鸦片侵蚀、战争摧残,匮乏的物资生活让国民人均寿命普遍较低,据1999年出版的 《二十世纪中国重灾百录》显示,新中国成立前,国民人均寿命仅35岁,婴幼儿死亡率高达20%,吃饭成了最大问题。羸弱的国力,让国民自尊心受到严重打击,“…

朱莉

近代中国被鸦片侵蚀,被战争摧残,物质生活的匮乏使得人民的平均寿命普遍偏低。根据1999年的《20世纪中国百年重灾实录》,新中国成立前,人民平均寿命只有35岁,婴儿死亡率高达20%。吃饭成了最大的问题。国力衰弱对民族自尊心造成了严重打击,“东亚病夫”充满了大国对旧中国的嘲讽。1936年柏林奥运会,为响应国际号召,中国政府派出了140人的代表团参赛,并申请了近30个参赛项目。最终只有一名撑杆跳高选手进入复赛。一时间,大国的脸面荡然无存。

建国后,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国民体质根本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抗美援朝战争爆发时,一个简单的入伍体检就把很多热血青年挡在了部队之外。

糟糕的国民体质让毛泽东非常担心。如何组织群众进行体育锻炼,已成为毛泽东等中共高级领导人面临的首要问题。毛泽东两次写信给当时的教育部部长马叙伦,建议采取行政措施解决学生的健康问题。他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时说:“是时候讨论体育了,这是关系到六亿人的大事!”

及时的报告。

如何让人加强锻炼,也成了当时国家体委主任贺龙的头等大事。长期的军旅生涯使贺龙特别注重通过体育锻炼增强官兵体质,提高部队战斗力。他拓展了这种体育意识,提出要想把新中国的体育事业抓起来,就必须从一开始就重视民族体育。

1950年冬天,一份手写的报告悄悄送到中国体育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办公室,建议新中国创建一套全民健身操。主讲人是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书记、归国华侨杨烈女士。她的报告与总体委想优先发展群众体育的想法不谋而合,一下子就被上级批准了。

杨烈出生在越南一个富裕的华侨商人家庭。学生时代,她去日本学习体操和体育管理。抗日战争爆发后,她中断学业,前往延安投身革命事业。因为她参加过大型团体操等体育活动,成为国内不可多得的体育人才。新中国成立初期,负责体育工作的廖承志亲自带她到北京,担任体育总会筹备委员会书记,请她为新中国的体育出谋划策。

上级对体育的高度重视让杨烈的报告申请工作进展顺利。为创编一套适合国民的广播体操,她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率领中国代表团对苏联几大城市的体育发展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她发现苏联的全民体操运动发展十分全面,一般有三类,即卫生操、辅助性体操和器械体操。而卫生操便是在早上根据广播进行的一种体操,由 8节到12节组成,时间为10 分钟到 15 分钟,分为老年体操和妇女体操两种,是一种弱性体操,由于不受场地、设备、服装和器械的约束,因此便于大范围推广。由于杨烈对体育的高度重视,他的申报工作进展顺利。为了打造一套适合百姓的广播体操,她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带领中国代表团对苏联几大城市的体育发展进行了深入考察。她发现苏联的民族体操全面发展,一般有三种,分别是卫生体操、辅助体操和器械体操。卫生体操是根据广播所说的早晨的一种体操,由8至12节组成,持续10至15分钟。分为老年体操和女子体操两种。它是一种弱体操,不受场地、器材、服装、器械的束缚,容易大范围普及。

贺龙在参观时也对苏联的体育制度有过细致的了解,对苏联的“劳动卫生制度”模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劳健制”是“准备劳动,保卫国家”的体育制度,通过体育项目的等级测试,促进国民特别是青少年积极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以提高他们的体力、耐力、速度、灵巧等素质,并对不同的年龄段制定不同的标准。后来贺龙组织建立了中国的“劳动卫生制度”,并在全国推广,大大加强了工农兵干部的体育锻炼意识。

受苏联模式的启发,杨烈回国后和代表团成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最终,国家体育联合会筹备委员会决定学习苏联的经验,发展体育。在经济恢复时期,全国不举办大型运动会,从学校到工厂,从部队到地方,从城市到农村,逐步推广具有中国特色的广播体操。

不仅如此,为了督促全民健身,更好地执行“劳动卫生制度”,一些地区还规定,如果早上不做操,就要扣工分。大型播音演练采取半脱产的形式,记录工作要点进行强化训练。

艰难的创作过程。

广播体操曾被称为“社会主义运动”。有趣的是,它起源于最强调自由的美国。1925年,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在凌晨播出了一个名为“晨练”的节目,这是广播技术诞生后,世界上第一次将广播与体操结合起来。然后日本人借鉴,传入亚洲。1928年,日本广播体操发展委员会成员大谷武一在他参与合编的《补充运动辞典》中对广播体操的定义如下:“通过广播系统演奏音乐和指挥声音,并进行特定的动作,而这种身体活动称为广播体操。从此,广播体操的日本官方名称为:全民保健体操。”

杨烈有了创编体操的想法,准备工作也有了进展,但她还很难真正创编一套全民健身操。当时人们根本没有“做操”的概念,而创造体操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次。在体育人才匮乏的时代,哪里能找到合适的人选?这时,她突然想起了总筹委会的老同事刘一祯。

刘一祯出生于北京师范大学体育系。早在大学期间,她就坚持做了一套叫做“辣椒操”的练习。据她回忆,当时体育系有一台录音机,还有一张唱片叫《辣椒操》。当刘一祯早上起床拿着录音机在操场上做操时,会有一些学生跟着她,人数会逐渐增加,最多时有100人。

这套“辣椒操”最初是从日本传入的,并配有音乐。电台播放音乐,指导大家一起做。由于日语“广播”的发音与汉语“辣椒”十分相似,中国人逐渐称之为“辣椒操”。据说日本的广播体操是当时从美国水兵那里借来的一种锻炼方法。

在受邀参与体操创作后,刘一祯兴奋地告诉杨烈,“我有当时日本五套广播体操的全部资料,我能做出来。这份工作对我来说应该不难。”而她的“辣椒操”是她大学时从日本请来的体育老师教的。

参考了日本广播体操的结构后,刘一祯很快为新中国第一套广播体操定下了一个基本框架:共有10个小节,总长度约5分钟。第一节是下肢锻炼;然后第二节是肢体运动。这两节是前奏。从第三节的胸部动作开始,动作强度会逐渐加大,然后是侧移、转体动作、收腹动作……第八节的跳跃动作结束,就是收尾动作。为了满足人们的需要,刘一祯在日本体操的基础上创造了呼吸操作为整套体操的结尾。

刘震编创广播体操动作顺序的思想,后来成为所有体操运动员共同遵循的原则:首先,要从负荷较小的远离心脏的上肢或下肢动作开始;它由中胸侧对侧身体旋转和腹背部运动组成,逐渐增加运动的幅度和负荷;然后,转向负荷最大的更激烈的全身运动和跳跃运动;最后,它以一个放松的练习结束。

广播体操的动作编排顺利完成了,刘以珍才发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广播体操作为全民健身运动,需要面向全国人民,这和自己平时上体育课完全不同。要想向全国各地的人们推广,去哪里找相应的体育专业人才进行示范和喊口号?再加上国民对“体育”的陌生,如何推广变成一个伤脑筋的问题。在广播体操的编排成功完成后,刘一祯发现真正的麻烦还在后头。广播体操作为全民健身运动,需要面对全国人民,和上体育课完全不一样。如果要向全国人民推广,去哪里找相应的体育专业人士示范,喊口号?再加上“运动”的国民陌生感,如何推广成了伤脑筋的问题。

因为当时刘一祯不知道很多体操术语,所以很多动作无法解释清楚。尤其是一些日语专业词汇,不知道怎么翻译给中国人听。像脖子还是脖子?叫小腹还是小腹?叫斜直还是侧提?这些混乱的问题经常困扰着刘一祯。如果没有科学统一的解释,大家以后肯定会做各种练习。最后,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筹委会决定向全国发行一套带有文字说明的广播体操动作挂图。

挂图解决了广播练习推广的难题后,又出现了另一个问题。广播体操需要音乐,但找到能与广播体操完美结合的音乐并不容易。一般音乐都有自己的节奏和连续性,而广播体操动作需要分节拍和停顿。播放体操的背景音乐是必须的,节奏和节拍要和动作完全合拍。

当时参与广播体操创作的中央乐团乐手们为此事伤透了脑筋,经常抗议,“我们的音乐想表达的东西还没说完,就要硬停下来,迁就我们的动作,跟上节奏,这对我们来说完全是尴尬。”但为了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音乐人在技术设备落后、录音条件艰苦的情况下,终于制作出了广播体操的第一套配乐。不幸的是,这个原声带现在很难找到。

1951年11月24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广播体操正式颁布。此时,距离杨烈首次提交《全国广播体操创编报告》正好一年。

引发全民健身热潮引发全民健身热潮

1951年12月1日,第一套广播体操在电台正式播出,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这种“边听音乐边做操”的锻炼形式在旧中国是从未有过的,各界人士的热情顿时大增。国家体育总局没想到的是,广播体操在全国掀起了健身热潮。

在中央政府的号召下,广播体操在学校、政府机关、部队、厂矿和农村得到了推广。每天早上10点,大喇叭一响,无论南方还是北方,纺织工人都在纺织机附近,政府官员在办公室,学生在操场上,甚至还有人在马路两边或者楼顶做操。城市变成了游乐场,人们步调一致,整齐划一。不仅如此,如果在火车上听到广播,火车停下来,人们就会跑下站台去做操。而且车厢里的人也不会闲着,乘务员会带领大家一起做操。

广播体操也成为学生们的新宠。1952年9月,7岁的谢东在重庆一所兵工厂子弟小学学习。他还记得第一节体育课是教他们做广播体操。因为重庆多山,学校的小操场正好建在连绵起伏的山丘上,学生们会被老师带到操场上进行体育锻炼。以前,高中生(五六年级)会被允许做男生操,中小学生(三四年级)会“射莲花枪”,而像谢东这样的小学生会学习新颁布的广播体操。以前威武帅气的男生练习难度大,只能给高年级和小学生练习。而中小学生则会“射莲花枪”,即雕刻空竹竿,在里面放铜钱,铜钱有一米多长,然后围着玩。那时候的谢东科很羡慕比自己大4岁的哥哥,因为他总是穿着学校发的豆沙制服,做艰苦的男生练习。但在谢东学习广播体操的第二年,清新、有趣、帅气的广播体操让童子功和“射莲炮”逐渐消失,哥哥姐姐们开始跟着谢东学习广播体操。

在娱乐活动很少的时代,每天通勤的单调生活让广播体操成为全民喜爱的运动,甚至比足球、篮球更“热”。如今70多岁的黄兴全,回忆起当年做广播操的画面,依然激动不已。“那时,操场是用泥土或煤渣铺成的。没有录音机,也没有播放音乐的旧唱片。我们跟着教官的口号做操,没人敢动。更有意思的是,还有一个扩张运动。我们手伸得很长,腿踢得很高,经常撞到前面的人。”

在广播体操盛行的年代,一些人的人生轨迹也被广播体操改变。李静(化名)从小就因为身体协调性和柔韧性好被选进了业余体校,后又去了某著名体校学习体操。在农村期间,由于她强健的体魄,即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她也能保持健康。也是因为她有体操运动员的背景,所以她很幸运地有机会进入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她被分配到一所大学,成为一名体育老师。

北京长桥小学有一个小学生,因为体态婀娜,被选为全校的指导老师,还上了一个当时少有的新闻纪录片。正是这次亮相显示了他的运动天赋。后来被什刹海体校老师选中,开始学习武术。这个幸运的学生的名字叫李连杰。

除了李连杰,还有很多名人都和广播体操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马启伟,中国著名体育教育家马跃汉之子,是第一套广播体操挂图的模特。奥运冠军李宁还担任了第七套广播体操挂图的模特。

苏联诗人吉洪诺夫在20世纪50年代访问过中国,他对所有人在街上锻炼的画面感到惊讶。他曾在一首诗中写道:“当北京人出来做广播体操,把最后的噩梦从睡梦中赶走的时候,城市里整齐的小巷突然变成了游乐场。”

从集体化到多元化

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广播体操在上世纪70年代之前被称为“全民体操”。除了健身,更像是一项政治任务,具有政治动员的功能。外国友人曾称新中国为“广播体操最壮观的国家”。1979年前后,法国、埃及和伊朗代表团来华考察广播体操。看到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在公共场合做集体运动,他们认为广播体操充满了意识形态的色彩,并称之为“真正的社会主义体育”。

为了巩固新的社会主义政权,广播体操的诞生更像是一种身体政治。它巧妙地将国家意志、灵魂和集体归属感联系在一起。在演习中,个体融入集体,仿佛向世界宣告,集体主义下的新中国正在彻底摆脱“东亚病夫”的贬称。

第一套广播体操成为新中国的集体标志之一。在人民心中,财产属于国家,身体属于国家,心也交给国家。为祖国的健康而工作是最幸福的事。此时的广播体操更像是一种工农兵的“爱国”语言。尤其是在朝鲜战争硝烟弥漫的时候,人们不仅在《爱国公约》中承诺捐赠财产抗美援朝,还在公约中增加了一个新的承诺:“每天早上一定要做早操。”这种无形的约束力,让人在伸展开手脚的时候,忘记了个体的存在,从而产生了集体感。对于当时刚刚成立的新中国来说,广播体操成为凝聚国力、构建国家工业体系、向世界展示新中国面貌的一张名片。

除了制度的保障,媒体也加大了广播体操的宣传力度。作为党报,《人民日报》发表了《让我们都做广播体操》等文章。在这一号召下,全国各地的教育、卫生、工会、青联、妇联等联合组织了广播体操促进委员会、广播体操重点培训班、广播体操教学站。半年后,人民日报再次发表文章,总结推广的丰硕成果。

由于广播体操强调抛弃自我、发扬集体主义的特点,作家于戈曾写道:“全国人民像马戏团里的木偶一样重复着一个固定的动作,体现了公共权力的强制性,以集体主义乌托邦为终极价值,个人和自由的消失。本质上,团体操的审美是人性的格式化。”

应群众要求,第一套广播体操普及后,编导组又陆续推出了第二套、第三套……每一套都伴随着许多与时代相融合的新元素,这种做法一直到文革都没有停止过。语录是文革时期大时代特征的产物。它将整套动作融入了毛主席语录的精神,每一个动作都配有相应的语录,以表达人们对中国共产党和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无限敬仰。慷慨激昂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教导我们要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提高警惕,保卫祖国!“是从第五套广播体操开始的。在这种强烈情感的激励下,体操运动员必须同时大声朗读语录。

改革开放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成为时代精神。娱乐活动的丰富使集体广播体操逐渐被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新颖欢快有节奏、时尚动感、深受人民群众喜爱的健美操、迪斯科等。

这时的中国人开始慢慢打破过去的集体主义思想,转而单纯关注个人。人们开始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健身方式,不再习惯强制的广播体操。在一些中学,一些男孩宁愿在臭烘烘的厕所里呆上一刻钟,以避免做练习。在他们眼里,迪斯科远比几百个风尘仆仆的人做广播练习时髦。这一变化无不揭示了国家权力在国家生活中的退出,集体主义的渐行渐远,以及公民个人权利和自我健身意识的兴起。

1999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停播体操。这种曾经伴随人们从计划经济走向市场经济时代的锻炼形式,为国民体质和社会主义体育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全民健身开了一个好头。最后,它又回到了个人,成为普通人的一项体育活动,一种多元化的健身方式。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了奥运会,这是中国强大国力的见证。为纪念北京奥运会,2009年,国务院将每年的8月8日确立为“全民健身日”。

2014年10月20日,国务院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提出了营造健身氛围、倡导健康生活的多项措施,鼓励每一个公民参加体育健身。

回顾半个多世纪,广播体操的诞生顺应了国家建设和革命的需要,为发展中国体育事业、增强国民体质发挥了重要作用。如今,它与时俱进,在不经意间完成了“去意识形态化”的进化。

几乎每个人都有学生时代广播体操的记忆,无论岁月如何变迁,也从未被彻底遗忘。或者人们可以记住一个动作,或者他们可以命名一个练习。广播体操已经深深嵌入了人们的唠叨乡愁,成为很多人温馨美好的回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50433.html
上一篇朱元璋节俭吗,朱元璋奢侈
下一篇 解放军骑兵剿匪,解放军骑兵剿匪,来一个剿匪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