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陕西高质量发展

陕西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通过对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进行监测指数进行测算,可发现陕西目前存在对外开放仍不充分、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创新驱动有待加强、发展活力尚显不足、收入水平整体较低等…

陕西高质量发展

推动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确定发展思路、制定经济政策、实施宏观调控的根本要求。通过测算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监测指数,可以发现目前陕西存在对外开放不够、经济结构不合理、创新驱动有待加强、发展活力不足、整体收入水平不高等问题。解决陕西高质量发展瓶颈,关键在于不断加大对外开放力度,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不断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提高民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着力提升民生温度,集中力量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2020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陕西,提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内陆改革开放高地,推动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加强民生保障和社会建设,推动全面从严治党深入发展”五点要求。这符合2015年2月提出的赶超和“五个扎实”的要求,也是解决陕西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根本途径。也是努力谱写新时代陕西赶超新篇章的内在要求,为今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本文梳理了近年来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情况,深入分析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了破解陕西高质量发展瓶颈的路径。关键在于抓住重要战略机遇环境,不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大对外开放力度,推进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升民生温度等。,从而集中精力推动陕西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内涵概述

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概念,在实践中不断拓展。

狭义的高质量发展是从投入产出效率的角度,可以理解为以最少的投入获得最大的产出的高效率发展。学者王一鸣认为,在微观层面,高质量发展是指产品和服务的质量;中观层面是指产业和区域发展质量;宏观上是指国民经济的整体质量和效率,通常可以用全要素生产率来衡量。从投入产出关系来看,高质量发展是指投入少、产出多、效益好的发展。

广义而言,高质量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等因素,还包括动力、区域、生态、开放和民生等因素。是“三大转变”和“新发展理念”的融合。要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面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实现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学者赵昌文认为,高质量的发展可以通过找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突出的不平衡和不足来确定。比如城乡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大,环境污染严重,创新能力不足,不是高质量发展;相反,促进共同繁荣、创新驱动发展、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才是高质量发展。

本文认为,高质量发展不应局限于注重财富和产出增加的经济领域,还应反映一般社会关系的发展变化,即涉及非经济领域的诸多问题。因此,本文更倾向于从广义的角度理解高质量发展,即经济、社会、生态、文化等诸多领域的一种效率提升、结构优化、成本降低、分配改善等积极的运行质量。

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本文试图建立一套促进陕西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以全面反映陕西高质量发展的效果,发现不足,探索促进陕西高质量发展的途径。

(一)评价方法和指标选择

本文运用综合指数评价法对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综合绩效进行了测度。这种方法处理系统的复杂性相对简单,能给出直观简洁的评价结果,因此在统计综合评价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准确理解高质量发展内涵的基础上,按照科学性、系统性、导向性、可操作性原则,综合考虑数据的可得性,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思想,从综合质量效益、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人民感受等7个方面选取30个指标,建立了促进陕西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

(2)指标权重的确定

在比较国内外赋权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结合陕西省情和"赶超"定位,在"等权法分步实施"的基础上,对综合质量效益和创新模块给予更高权重,以期建立更符合陕西发展方向和要求的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3)数据处理和标准化

因为指标体系中有一些反向指标(如贫困发生率等。),本文采取对原指标求逆的方法使其为正。考虑到评价指标体系中选取了总量指标、比率、增长率等多种指标,为了消除不同类型指标的差异,对所有指标进行了标准化处理。

数据标准化的计算公式为:

其中z是归一化值,x是变量值,μ是总体平均值,σ是总体标准差。

为方便数据使用,本文进一步将Z值线性转换为T值。

进一步线性变换的公式为:T=10Z+50。

(4)计算方法

在研究中,本文设定2015年为基期,即2015年的指数为100,其他年份参考2015年的标准化值,然后根据权重对各领域指数和总指数进行加权。数据来源为陕西统计年鉴及相关部门数据。

计算公式为:

其中,d为总指数,Di为第I个指数,Wi为第I个指数的权重,Ti为第I个指数当期的归一化值,T0为指数基期的归一化值。

实证分析:陕西省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

(1)总发展指数波动上升。

计算结果显示,从以2015年为基数的定基发展指数来看,2016-2019年推动高质量发展总指数分别为99.25、101、98.69和101.16,呈波动上升趋势;以上年为基数的同比发展指数,2016年至2019年的指数分别为101.75、105.87、108.41和112.84,呈持续上升趋势。可以看出,2016年以来,陕西推动高质量发展成效显著,但2018年、2016年同比发展指数有所下降,说明推动高质量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

(二)综合质量效益稳步提升。

2019年,陕西人均国内生产总值66649元,比2015年增长19348元,年均增长6.7%,按年平均汇率计算达到9661美元,为推动高质量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宏观经济基础。2019年,陕西全员劳动生产率(不变价GDP与就业人数之比)达到114757元/人,比2015年提高28331元/人,年均增长7.3%。经济发展的“含金量”进一步提高。2016-2018年,陕西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总体合格率分别为91.4%、92.7%、92.8%,2019年上半年达到95%,呈逐步上升趋势。2019年,税收收入占陕西地方财政收入的80.7%,比2015年提高18.1个百分点,财政收入质量持续改善。

(三)“新发展”迈出新步伐。

1.创新驱动发展固若金汤。

2019年,陕西综合创新水平指数达到67.04%,比2015年提高1.38个百分点,居全国第9位,其中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75.42%,居全国第4位。技术合同成交额1467.83亿元,全国排名第六。获得国家最高科技奖和万人发明专利数量居全国首位。2015年以来,全省研发经费投入强度从2.18%提高到2.27%,创十年新高,居全国第七位。科技进步贡献率稳步提升,从2015年的56.8%提高到2019年的59.2%。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重点区域,2019年,陕西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10.7%,比2015年提高0.6个百分点。制造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16.4%,为2017年以来最高。代表先进生产力的高技术产业继续保持两位数增长,2019年增长11.1%,高于规模以上工业5.9个百分点,为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

2.全面协调发展蹄疾步稳。

2019年,陕西第三产业增加值11821.49亿元,比上年增长6.5%,连续5年高于GDP增速;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5.8%,比2015年提高3.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投资占67.9%,是投资的主要方向。2019年,陕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54.6%,比2015年提高1.2个百分点,成为陕西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强劲增长点。受户籍制度改革、居住证制度全面推广等多重政策影响,陕西农业人口转移进程加快,城镇化持续推进。2019年末,陕西常住人口3876万人,比2015年增加83万人;城镇化率为59.4%,比2015年提高5.5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农村居民收入增速连续十年快于城镇。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从2015年的3.04∶1下降到2019年的2.93∶1,实现了“十三连降”。

3.绿色集约发展继续增强。

2019年,陕西高耗能行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4.8%,比规模以上工业低0.4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25.6%,比2015年下降1.1个百分点。2016年至2019年,陕西单位GDP能耗下降13.58%。2019年底,陕西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71%,比2015年提高1.69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71%、39.32%和11.62平方米。生态保护和修复得到大力推进。2016年以来,累计完成造林1475.72千公顷。截至2019年底,累计治理水土流失8039.84千公顷,比2015年增加10%。陕西的绿色地图正在逐渐由浅绿向深绿转变。

4.对外开放的活力显现。

2019年,陕西实现进出口总额3515.75亿元,是2015年的1.9倍,年均增长16.7%,其中进口年均增长19.5%;外贸依存度达到13.63%,四年提高3.04个百分点,与全国差距缩小7.1个百分点。2019年,陕西实际利用外资77.29亿美元,是2015年的1.7倍。2019年,陕西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30.4亿美元,2016年至2019年年均增长7.7%。陕西正逐渐成为向西开放、向东布局、辐射“一带一路”的重要门户。

5.成果共享,发展,质量改进和扩大。

2019年,陕西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666元,全国排名第19位,比2015年前进了两位;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5.2%,比2015年提高0.5个百分点,2016年至2019年年均增长8.1%;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水平的76.9%,提高0.9个百分点,年均增长9.1%。陕西居民收入占GDP的比重(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之比)为37%,比2015年提高0.2个百分点,反映了收入分配结构的进一步改善和人民群众在经济发展中取得的更多成就。贫困发生率从2015年的9.02%下降到0.75%,脱贫目标将如期实现。2019年底,陕西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91.3人,比2015年增加21.3人,其中医生28人,增加7人。

(四)人民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持续增强。

高质量发展水平的提升,不仅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上,更体现在群众对发展成果的满意度和获得感上。陕西公安民意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陕西公安评价满意度为94.81%,比2016年提高1.77个百分点,连续多年呈上升趋势。全省生态环境满意度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人民群众对全省生态环境满意度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2019年,陕西城市环境空燃气质量平均综合指数为5.01,较2015年累计改善19.8%,已连续三年改善;地级及以上城市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到72.7%,比2015年提高3.2个百分点。

制约陕西高质量发展的六大关键问题

从国际上看,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世界经济陷入二战以来最严重的衰退,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国内,国民经济复苏过程中新旧问题交织,结构性矛盾凸显。同时,西部地区由于外向型经济程度低、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增速普遍下降,在全国经济增长版图上呈现出“南快北慢、东高西低”的特点。当前,处于新时代陕西奋力赶超的关键时期,国内外挑战明显上升,陕西持续推进高质量发展存在诸多隐忧和挑战。

(一)从供给方面看,产业结构不佳是制约发展质量的重要因素。

一是第三产业占比低。受原有基础薄弱和现代服务业发展缓慢的影响,陕西产业结构仍以第二产业为主。虽然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从2015年的42.7%提高到2019年的45.8%,但比全国平均水平低8.1个百分点,排名全国倒数第二,比2015年后移动了6位。同时,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019年,第三产业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为48.7%,低于全国10.7个百分点。分行业看,传统行业中,批发业、零售业和房地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3和1.8个百分点。现代服务业中,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占比分别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2、0.6和0.5个百分点。

二是制造业发展缓慢。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陕西制造业规模较小,工业化发展水平滞后。2019年,陕西制造业营业收入占规上行业的71.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7个百分点。在行业中,营业收入最大的前六个行业中,陕西有四个是能源行业,汽车制造和非金属矿物制品只有两个是制造业。除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外,其他五个行业均为制造业。特别是引领转型升级的陕西装备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18.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8个百分点。同时,纵向来看,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在降低。2019年,陕西省制造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54.2%,比2016年同期下降5个百分点。

(2)从内部需求来看,投资和消费的疲软是制约发展的重要因素。

首先,投资驱动的增长模式是不可持续的。改革开放以来,陕西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四十年中有三十五年投资增速一直高于两位数,但路径依赖空一直在缩小,投资的边际效益一直在下降。投资增速也从2016年的12.3%降至2019年的2.5%,增速大幅下降,经济增长后劲明显不足。从投资内部结构来看,近两年,随着基础设施投资从高位回落,工业投资持续低位运行,陕西固定资产投资主要由房地产开发投资拉动。2019年,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比固定资产投资增速高7.9个百分点。陕西的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以土地为主要因素的房地产业。后期随着依托房地产的资本原始积累阶段的完成,大规模投资房地产或房价飙升导致产能过剩,难以为继。

二是消费增速连续多年下降。陕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从2015年的11.1%降至2019年的7.4%,这是近25年来增速首次降至个位数。从“三驾马车”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来看,2019年全国最终消费支出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7.8%,内需成为中国经济的“压舱石”。但陕西消费增速持续下滑,消费贡献率仅为41.4%,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4个百分点,直接制约了陕西经济增长。陕西消费不足的主要原因在于全省居民收入水平低。2019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排在全国第19位和第27位,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导致购买力相对较弱。同时,家具家电家装相关的住房消费和汽车等大宗商品的消费需求已经趋于饱和,传统消费难以有效支撑市场。

(三)从外需看,对外开放不足是制约发展的突出短板。

一是外贸总体规模小。陕西对外开放起步晚,步伐慢。2019年进出口总额仅占全国的1.11%,比GDP低1.49个百分点。与地处西部的四川、重庆相比,陕西进出口总额仅为四川的51.9%,重庆的60.7%。陕西外贸依存度仅为13.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8.2个百分点,比四川和重庆分别低0.9和10.9个百分点。

二是外贸结构比较单一。受产品竞争力弱、加工贸易发展水平低等因素影响,2019年陕西省加工贸易占进出口总额的58.8%,多以外资企业简单加工产品为主。陕西本土外贸企业在参与全球竞争中处于弱势。从区域来看,Xi安的进出口占全省的92.2%,全省外贸严重依赖Xi安。从主体来看,只有美光和三星的进出口占全省进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其余3700家企业占剩下的49%。外贸主体集中在少数跨国公司,本土外贸企业培育不足,外向型产业支撑不强。

(四)从内生动力看,创新驱动不足是制约发展动力的一大瓶颈。

一是企业RD的主体地位没有形成,导致创新成果转化不足。近年来,虽然陕西企业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RD投资快速增长,但仍远远落后于经济发达地区乃至全国的平均水平。企业资金投入不足,RD活动不活跃。2019年,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的51.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4.9个百分点;有RD活动的受监管工业企业1250家,占受监管行业的17.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6.2个百分点。新产品的投入产出效率低。全省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开发投入产出比仅为9.67∶1,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82,排名第28位。

二是科技供给与产业需求的联系不够紧密。陕西虽然在创新资源和成果方面具有较好的比较优势,但创新能力并没有完全参与到经济建设中,没有完全转化为经济领域高质量发展的优势。2019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10.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8个百分点。高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产业的比重为10.8%,比全国低3.6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规模小,产业支撑能力弱。

(5)从发展活力来看,民营和县域经济薄弱是影响发展潜力的两个问题。

一是民营经济发展乏力。陕西作为“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国有经济比重较大。长期以来,其经济增长主要由资源要素和投资驱动,导致市场化改革内生动力不足,民营经济实力较弱。2019年,陕西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为54.6%,低于江西5.4个百分点,与浙江、江苏等发达省份差距更大;相比2015年仅上升了1.2个百分点。同时,体制机制创新不足,营商环境虽有所优化,但制度性交易成本依然较高,民间投资意愿不足,中小企业融资难,创新创业相对困难,市场化指数远低于东部沿海城市,导致企业成长性和竞争力较差,难以自动孕育经济快速增长的内在动力机制。

二是县域经济发展不强。陕西经济强县少,严阵头上有断层。2019年,全省77个县中,总产值超过500亿的县只有2个,比安徽少2个;断层发生在400-500亿区间,比安徽少8个。陕西平均GDP为142.29亿元,仅为安徽省2018年县域平均水平的61.4%。县域经济实力和活力薄弱,是后期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同时,陕西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比全国平均水平低1.17个百分点,比内蒙古、宁夏、江西分别低3.94个百分点、0.43个百分点和0.12个百分点。城市化发展水平不高。

(6)从发展成效看,居民收入低是制约成果共享的薄弱环节。

一是居民收入水平明显偏低。近年来,陕西省加大民生投入,给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但民生水平与全国平均水平仍有一定差距。从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的比值来看,2019年陕西为37%,低于全国平均水平6.4个百分点,位居全国第28位,西部省份倒数第一。2019年,陕西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全国排名第19位。与GDP总量第14位相比,说明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协调,经济增长的“含金量”不足。与此同时,陕西与全国的绝对收入差距从2015年的4571元扩大到2019年的6067元,且逐年扩大。城镇单位职工平均工资不高。2019年,陕西城镇非私营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为82114元,全国排名第19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1269元,而首都北京同期已达到陕西的2.1倍。

二是城乡收入水平不平衡。与全国平均水平相比,2019年陕西省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全国的76.9%,比全部居民低3.3个百分点。农村收入水平与全国的差距比城镇更明显。与人均GDP相比,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当于人均GDP的18.5%,居全国第28位,落后城镇9位。农村分享经济发展成果的水平低于城镇。与此同时,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绝对差距继续扩大,从2015年的17731元扩大到2019年的23772元。

推进陕西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1)抓住和用好重大战略机遇和政策环境。

今年以来,疫情带来了全球产业链的重组。中国提出“加快构建以国内大流通为主体、国内国际双流通相互促进的发展新格局”,建立以双流通和国内流通为主体的发展新格局,有望进一步加强对外向型经济为主体的西部内陆地区的支持。陕西应抓住产业转移的机遇,进一步扩大上下游产业的发展。同时,把握三大国家战略机遇,将国家战略的实施与自身资源禀赋优势相结合,不断完善陕西发展定位。一是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大格局,发挥陕西比较优势,建设面向“一带一路”的国际门户枢纽,高标准建设内陆开放高地。二是以新时期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为契机,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升级版”这一难得的历史新机遇,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补齐标杆先进地区的短板,强化枢纽优势,强化门户功能,进一步增强各类资源的辐射能力。第三,全力实施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黄河陕西段719公里,覆盖全省65%的国土、76%的人口、87%的经济总量,对陕西影响巨大。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国家战略,促进陕西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促进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

(二)继续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中之重,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习近平总书记在陕西考察时指出,要在巩固、提高、提升、畅通上下更大功夫。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具有陕西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第一,继续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2019年,陕西省工业企业利润总额下降11.7%。今年以来,受新冠肺炎疫情和全球产业链传导影响,国内外需求骤然下降,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困难,微循环受阻。企业利润从原来的低基数上持续走低,企业难以生存。因此,我们必须继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不断提高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更好地满足多样化、多层次的社会需求,巩固“三去一降一补”成果,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新动力。

第二,强化工业强省战略,做强做大先进制造业。2016-2018年,全省工业投资增速仅为1.1%、1.8%、5.3%。工业投资的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工业增速的下降。考虑到工业投入产出两到三年的周期,2019-2020年新增工业产能自然有限。工业增加值占陕西GDP的37.3%,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加快提升产业质量。一是继续加大产业投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纵向拉长上下游产业链,横向提高匹配率。第二,继续推动能源产业走向高端。根据市场需求、资源赋存特点和区位优势,以规模化、基地化、上下游一体化、全产业链为发展方向,提高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的转化效率。三是围绕汽车、装备制造、新信息技术、新材料、医药、现代化工等产业领域重点项目建设,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形成“错位、互补、协同”的区域产业布局。

三是做大做强现代服务业。服务业已成为拉动陕西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源泉,也是未来经济结构升级和劳动就业的主要空间,但陕西服务业占GDP比重居全国倒数第2位,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相差甚远。要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从陕西制造业向服务业价值链纵横延伸布局,推进制造业向高附加值的现代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同时,着力在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咨询、新兴消费等领域培育发展一批产业集群,推动服务业与信息化深度融合,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182.html
上一篇陕西省政府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
下一篇 传好铁人精神,做好铁人后代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