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张载一生的贡献

张载一生的贡献

刘泉张载一生,无论是事兵、为官还是讲学著书,其实都贯穿着一个理念,那便是“开太平”,这也是张载人生终极的生命志趣。“四为精神”在张载的一生中经历了萌芽、孕育、诞生、践行到凝练的全过程,涉及到人类的价值目标、生命意义、文化传承、社会理想等诸多…

张载一生的贡献

刘权

张载的一生,无论是当兵、做官还是讲学、写书,其实都贯穿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讲和”,这也是张载的终极人生趣味。在张载的一生中,“四种精神”经历了萌芽、孕育、诞生、实践、凝练的全过程,涉及人的价值、人生意义、文化传承、社会理想等诸多方面,展现了张载的大爱、远大志向和强烈的使命感。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对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乃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都具有重要意义。

张载(1020-1077,字厚,学者称其为横渠先生)是管雪的集大成者,北宋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张早年喜好用兵,欲以武力收复失地。拜见了范仲淹,读了《中庸》,投身于复兴儒学的事业。其间,我虽有来回于佛典的经历,却把心转向了“六经”和孔孟。张登帝(1057年)后,多次担任地方官,被召为崇文书院教师(1069年),入朝同治太常院(1077年)。熙宁十年(1077),病逝于临潼,葬于蓟县横渠镇。

张载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关中讲学,致力于地方教育和治理。本文以张载的生平为基础,分析和阐释了他人生境遇的三次转折及其“讲和”的人生旨趣。

张的人生境遇

(1)读完《中庸》:弃武从文。

张载年轻时主张武力和军事,有收复失地的野心。所以,范仲淹(989-1052)去陕西当使臣助理,知道兖州(1040)的时候,21岁的张载就写信拜谒。范仲淹认为张载是个人才,就告诫他“儒家自有名教可乐,故兵当何从”,并督促张载认真学习儒家经典《礼记》中的中庸之道。我们很难知道他们到底谈了些什么,但张载确实是由衷地接受了范仲淹的规劝,并对《中庸》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了自己的哲学体系。

张的人生转折是他人生道路上的重要一步。从这段经历来看,张载的勇敢不仅体现在他的军事野心上,更体现在他意志和性格的坚定上。张载放下自己多年坚持的观念,接受并实践范仲淹的建议,无疑是一种“弃武从文”的行为。但是,如果我们纵观张载的一生,这些都是为他的终极理念“和平”服务的。

(2)易经上,京师:放弃异学。

读完《从文》,张研究了儒、释、道百家著作和思想。虽然爱上了“六经”和孔孟,但难免“复杂”。这一时期,张载的学术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在关中地区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如《邢星》所言:“(张载)方未先时,文(文彦博,1006-1097)因其故判长安,闻先生美名,聘其系帛,延其书房宫室,礼异时,士子自傲。”(《张载集》,第382页)此时张载35岁,人生已经过半。

两年后,宋仁宗嘉祐元年(1056年),37岁的张载进京参加下一次科举考试。在京师期间,张载常常披着虎皮坐在那里给大家讲授周易。当时听众很多。从此可以看出张载在学术上的自信,也可以看出张载当时的学识确实不凡。

一天,程颢(1032-1085)和程颐(1033-1107)兄弟二人来看望堂弟张载,叔侄二人深入交流研究《周易》的经验,共同探讨道教建设中涉及的核心问题。第二天,张载再次发言时,坦言:“与二程相比,我更了解易道,可以向你学习”(《张载文集》第386页),然后揭去虎皮,不再公开发言,继续与二程讨论知识。这件事也是张载勇于读书的体现。他敢于公开批判自己,赞美同胞的宽广胸怀,这是他“勇于造道”的必要条件(《宋元个案研究》第662页)。

张载通过与二程分享道家的精要,受益匪浅,消除了心中的种种疑虑和积郁,对孔孟之道的儒家思想更加自信,感叹道:“我自性自足,所以无所求!”于是,“我放弃向他国学习,变得纯粹如我”(张在基,第386页)。这件事无疑是张载人生的第二个转折点。既是对他20年来探索的终结和回应,也是对范仲淹说自己有教可乐之名的透彻理解。同时,在现实中,张载在更深层次上认识了志同道合、可以互相学习的人(《宋元案例研究》,第664页),同时确定了自己事业的终极目标。在此基础上,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百姓立命,续前事不忘,万世太平”的思想就可以逐步提出来了。

(3)浙东案狱:隶属横渠。

在进士引进后的十年间(1057年),张载“不时为官,越来越精通学问”(《张载文集》第382页)。宋神宗熙宁二年(1069年),50岁的张载迎来了人生的第三次转折。这年冬天(闰十一月),张载被招至京师,见到了宋神宗,并向三古代阐述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想法。他的文章是《张载集》中的《策文》。但他并没有得到宋神宗的实际任命,而是得到了崇文大学教师的职位。然而,命运是不可预测的。在王安石(1021-1086)的安排下,张载被派往明州办理狱案。当时,张载的推荐人吕公著(1018-1089)和他的亲友程颢都努力过,但都失败了。

张载从明州返回京城时,其弟张謇(1030-1076)被王安石罢官。他对时局感到失望,无意参与这场政治斗争,于是辞职回到横渠镇。他死后,张载“终日坐在危房里,左右编短书,俯下身子,回想,知道自己有什么,或半夜坐起来,拿蜡烛看书”(《张载集》,第386页)。在这七八年间,张载的主要活动就是独坐著书,召集弟子讲学,在地方上试验古三代的制度。

张载51岁的这个决定,基本预示着他政治生涯的结束。虽然在生命的最后一段时间被召入朝中,任同知太常院,但对中央政府混乱的礼仪感到失望,再次辞职回国。毕竟横渠里没有真正的隐士,只是埋在横渠里。也许由于时事的缘故,张载的酝酿已久的思想精华,丁的顽固、沉闷的愚人(即明、董明),也许又回到横渠来了。上一部《长生之书》和第二部《骗术之书》用词谨慎,两部书合在一起,足以看出《正梦》(张载集,第3页)中“凡事有备”和“硕果累累”之点。

张的人生趣味

张载的一生,无论是当兵、做官还是讲学、写书,其实都贯穿着一个理念,那就是“讲和”,这也是张载的终极人生趣味。

(一)收复边界:为和平而战。

1、不太喜欢谈论军人

张载对军事的兴趣无疑与其早年的成长环境、生活经历以及在这一过程中形成的人生性格密切相关。张载出生于长安,随父亲在福州生活了大约十年。他15岁回到关中,迁居横渠后,常年住在关中。

当时,地处边陲的长安和关中是北宋和西夏军事活动频繁的地区。另外,在古代,关中地区人民的英雄气息是非常浓厚的,而且是在当时的真实情况下酝酿的。这就很好理解了,张载和西安(今陕西宾县)人焦殷交朋友,喜欢他的谈兵,更感兴趣的是组织战友收复失地(山西洮河以西)。

2.写作和提出建议

张载不仅有强烈的报国之志,而且对兵法有深刻的理解和研究,并有著述和描述。例如,晁的《翟军》记载了《张载注》《廖伟子》,现已失传。现存文献中,与军事有关的有范仲淹《青州大顺城年谱》(1042年)、《边议》(1043年前后)、《贺薛四号》(1066年),以及《与蔡帅画边事》(1)、《陆策部议边事》等。

张载的努力一方面是为了确保北宋统治下的边境地区的稳定与和平,另一方面是在可能的情况下,努力收复被其他民族占领的北宋领土。因此,它的根本愿望是通过加强军事实力来实现领土完整和确保国家稳定。

(2)有志三代:以为政平。

1.政治生涯:做官与“问政”

经张介绍,先后在从军,任儋州云岩县令,在潍州签军判官,任省务秘书。经吕公著推荐,他被召至京师,要求治国之策,并授予崇文书院书。同年,他被派往明州处理苗振的狱案。次年,报横渠镇。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经吕大方(1027-1097年)推荐,张在富被召为崇文大学士,亦称太常院。张认为公司的礼仪制度与公司格格不入,于是辞去了他的职务,回家了。途中在临潼病死。

张为官时间不长,现存的相关文献也很有限。可见,张载在任丹府云岩郡(今陕西宜川县)统治时期,政治上主要集中在“固本与良俗”(《张载记》第382页);在周琦(今河北安国市)、潍州(今甘肃平凉)、明州(今浙江宁波),以军事参谋和越狱为主;在文秘省和崇文院,主要是写作,整理书籍,教学生;在泰昌院,我们讨论国家礼仪制度的制定。纵观这些记载,可以看出张载在政治上基本没有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唯一能表明他的政治理念的是宋神宗写的《策文》,即通过采场,逐渐还原到三代。但他的新政主张与当政的王安石的主张相矛盾,两者相互不满,相互冲突。不得已,张载回到阳横渠后,在地方上进行了自己的变法实验。

2.地方自治:实验与村庄契约

张回到横渠后,对自己的政治主张还是很有信心的,于是和弟子们进行了一系列的自主实验。《邢星》说:“你对三代统治感兴趣,你想看看。待人接物首先要讲究法制,有备无患。如果对我们有用,我们应该采取措施。尝曰:‘仁必从天下起。贫富不对等,受不了教育。虽然他们直言不讳,但他们都同意。世间病难除,但在开始时,不以强占富人田地为借口。不过这种方法的旅行会让很多人开心,而且要好几年才能摆脱,生病的人不用受惩罚就能康复。奈颜说,‘就算做不到,也还可以考一个国家。与士子议古之道,共置田地,画几口井,不输公务,退守私适之界,分宅立财之法,广存,兴学,成俗,救病,抑末,足以推前诸王遗志,今可行。这是野心的问题。”(张载集,第384页)《张载传·宋史》总结道:“其家婚丧祭祀,以先王之愿为之,而傅则以现礼为之。论设置矿场、宅、集、校的方法。他们都想整理成一本书,这样他们就可以犯错误了。”(张载集,第386页)因此,张载的地方治理体现在如下制度中:

(1)雷区,即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公私分明,使人民富裕起来,稳定人口和社会基础设施,为后来的礼教奠定经济基础。

(2)封建主义,通过改革政治制度和简易程序来提高效率,以加强和提高“矿场”带来的生产力,进一步促进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非常强调管理者的美德和才能,以及土地的合理分配,以避免土地兼并和贫富差距过大。

(3)宗法制度,通过重建宗族、编家谱(族谱等。)和制定村规民约,儒家(道德、知识)教育和礼仪的传承才能在基层社会得以实现,从而为国家储备各种人才,比如为国家带来和平与稳定,从而“世世代代和平相处”。张载弟子蓝田(1029-1080)制定的《国约》和《国仪》,可视为张载政治理念和新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从“宗法”到“村约”,是公私观念的重要拓展,从家庭到公共领域,到以“约”的形式组织起来的“团体”。这个“群”只是儒家“纪和治和”中被忽略的一环,而“群”的建构正是因为这一重要的实践价值,才使得儒家的伦理观从“家”向“国”演进,从朱(1130-1200)到王阳明(1472-1529)、(1536-1618)、(1611-1677)

矿区、封建制度和宗法制度从经济、政治、文化三个方面相互联系。在张载的构想中,这三者是其“道-学-政”思想的具体化。在实践中,它们有利于基层经济的发展、社会结构的稳定和道德的提升,从而为国家的长治久安奠定坚实的基础。

(3)讲学与写作:我认为学习可以讲和。

1.召集弟子讲学

张的讲学生涯可能是在与泰州人交游时显露出来的,但当时他的理论主要是关于军事的。他转学后,十余年间,遍寻佛典,还六经。35岁时已经在关中小有名气,于是被文彦博(1054)录用。这是有记录的,更早的张载讲学记录。之后有嘉祐元年(1056)京师易经讲学,至平三年(1066)京兆郡讲学,熙宁元年(1068)武功鹿野阁讲学,熙宁十年(1077)洛阳讨论。张讲学和收徒多在梅县横渠镇,有时与弟子二成等人书信往来,如现存的樊宇(?——约1094)、陆大临(1040-1093)、李富(1052-1128)等人的书信,以及程颢的《质书》、《知仁》等。

在求学和讲学的过程中,张载以其道德知识和人格魅力吸引了众多学者,其中主要是关中学者,形成了北宋时期蓬勃发展的管雪学派。宗熙宁二年(1069年),御史吕公著向朝廷推荐张载,说:“张载之学有本,四方士皆属之。”(《张载集》第382页)“四方诸子皆属之”的局面,说明张载管雪学派的发展进入了繁荣期。同样,程颐也描述了张载在家乡讲学、士从远方来的盛况:“[张载]生活的家乡,士从千里之外来,我愿闻其面,闻其言,以为楷模。”(双向收集,第564-565页)

张于1066年作了一次“多教人以德”的讲演,希望士人“少考科举,顺尧舜之域”。从横渠退休后,“在对全体学生讲课时,告诉他们要有礼貌,要改变他们的气质,就要像圣人一样学习”,指出“知人而不知天,求贤而不求圣,自秦汉以来就是如此。”(《张载文集》第382页)张载讲学、授徒,致力于为社会培养有实践能力的人才。他们可以对外御敌,对内富国,最后治理地方。总的来说,他们很在意“和平”。

2.写一本书。

“学者集中于一点所得,即志之笔纸,易忘而失良知。得了就灌满滋养心田,设千题,旋笔记,勤换。改了就有了。当你开始写作时,你必须有许多单词来包含意思。”(张载集,第275页)张载并不以撰写专门的经学注释为目的。他研究经典,探索天地之道和道教的起源。张洁的儒家经典都强调自以为是。他认为“此道自孟子起已逾千年,今又知。如果这条路不清楚,今天也不会让人知道。即使人们知道了,似乎也有理由再看一次。委身于道者,能自证其义者,成就也。”(张载己,第274页)还告诫学者“自立要明确,不可附遗言”,并引用孟子的“无章可成”、“四体自明”说“这不是孔子曾经说过的,而是孟子说过的,是一种心解”(张载己,第275页)。因此,就实体体例而言,张载的著作,如《郑蒙》、《薛婧李库》、《张子语录》、《横渠艺说》、《诸经说》、《文集》等,多为其历年读书笔记和文本的汇编。

从《诸经说》、《薛婧李库》到《正孟》,可以认为《正孟》作为张载的核心哲学著作,集中体现了他的哲学观点和思想体系,是张载真正的著作,形成于他51岁回到横渠之后。早中期的所有作品,包括《朱镜说》和《薛婧李库》,都可以作为张载创作《正梦》的原始材料。《正梦》的编纂既是张载重新思考和再创造的过程,也是张载对旧作的整理和选择。张精心挑选,经过几年的深思熟虑和实践,宁于1076年将全本手稿交给弟子,(约1054-1104)根据《论语》、《孟子》编撰了十七篇。

张载作品的演变,可能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即“诸经之说”——“经学”——“正孟”。《诸经说》是其研究早中期主要人物的一种辑佚,薛婧是其研究中后期主要人物的一种辑佚,郑蒙是最后一位大师。当然,这并不妨碍我们今天看到的《朱镜说》和《静雪梨洞》有后期的思想。毕竟,关于这些作品的成书和原貌,并没有详细的文献记载,关于它们的版本也有很多不为人知的猜测。至于《张子语录》,它没有什么特色,只能算是张载其他作品的补遗。总之,张载真正意义上写的唯一一本书是《正梦》,这是他说的。包含了张载“立心、立命、续学、讲和”志向下的儒家理论体系和三代人的实践经验。

张载的历史地位

朱曾感叹,“这本书(正孟)深奥难窥。”(《程书》卷三,《惠文公先生文集》)王夫之(1619-1692)对张载之学评价甚高,说他“承孔子、孟之志,存赖子之失,如一日之明,无隐居之所,无烛之所,无圣人之所复,无能改其道者也。”钱穆(1895-1990)说:“横渠之学,是一门瑰丽之学,能抒人性,能学经典,能以言管身,能开古。”(《朱学五略》)“北宋理学四大家中,二程很少探讨宇宙玄学。屯溪和横渠在这里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朱薛七世论纲》)唐君毅(1909-1978)说,“横渠中的正孟,是以天理为根据的。”(《中国哲学基础原论》)这些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张载思想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崇高地位确实是不可动摇的。张载学术的历史地位仍需全面研究和评价。

(一)理论贡献

张一圣最大的贡献是“古为今用”,他在50岁以后思想成熟时完成了他的理学思想体系的构建。张说,“最近的一些思想和想法,使得上亿度的反复使用成为可能。由于上亿度反复使用,你可以受到很大影响。我要第一个唱出这绝学。”(张载集,第329页)在长期的“思义理”过程中,创造性地建构一套涵盖天、道、性、心的理学体系(“成第一次”)是张载一生的目标,这一目标最终在其思想成熟期得以实现。

张在其代表作《正梦太和篇》中总结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从太虚,有天名;由气化,名有道;虚实结合,性之名;性与知觉,心之名。”(张载集,第9页)这四句话是张载晚年精心构建的思想纲领。其中涉及天、道、自然、心四个范畴,自上而下、层层递进,是张载管雪体系的形而上部分。其中形而上的部分主要是指张载的礼仪学,面向当下社会,规范和指导个人行为、社群关系和国家政治秩序。其具体内容是教育哲学和政治哲学。

首先,张载帮助道家解释儒家,借助道家的“太虚”观念改造儒家的“天”观念,为儒家重建“天”作为宇宙本体和超越本源的价值源泉。太虚是最高本体,包括精神实在和物质实在。它既是自然本体论,也是价值本体论。它是宇宙万物的终极根源,构成了张载的“太虚本体论”(或称“天论”)。

其次,张载认为世界是由太多的气组成的,宇宙万物也是由太多的气组成的。这就是张载的“空齐宇宙论”(或称“道论”),这是一个连接宇宙本体论和宇宙生成论的基本命题,是关于世间万物生长条件的起源、动力、变化过程和顺序的理论。“万物皆可形,有也;哪里有,他们都一样;每头大象都生气了。”在万物的创造过程中,气为万物的创造和存在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质和活力。气的变化过程构成了世间万物,并促进万物的不断生存和变化,这就是世界运行的规律。太和是张载对宇宙万物运行、发展、变化的总称。

“太虚不能无生,气不能万物而不聚,万物不能太虚而不散。”(正梦泰和)“天”、“道”体现了中国古代哲学家通过经验、感受和理性思考总结出的世界万物的终极根源和变化规律,不同于当代的实证科学。但在哲学层面有其价值意义,原则上符合科学精神,即承认客观世界的物质存在和世界永恒变化的规律。

第三,张载揭示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万物的共同起源。宇宙万物的本质,包括物理属性和人性,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气化形成的,即“天地之性”,另一部分是世间万物的属性,即“性情”,简称自然、气。两部分的统一构成了世间万物的存在和变化,故可称为“虚气成自然之论”(或“自然之论”)。

张载认为:“天之性极善于道,气之昏不足以蔽之;天命之人,性极善,遇吉凶不足为窘;忍不住躲起来的都是没学过的。自然在气之外,生命在气之内,气无内外,所以是假有形。故思人不能不知天,尽其所能而后能死。”“形而后性情,善相反,天地自然。故性情之性,君子有之性情。”(见郑蒙程明)

本性和性情有始有终。天地之性是“至善”,具有仁、义、礼、智等道德内涵。但是,气质是善与恶的混合体,在每个人身上的表现是不一样的。如何回归天地自然的本源,张载提出了改变性情的修炼功夫。所以,张载把超越的、普遍的、永恒的本体性善,即天地之性,作为人性的本源和基础,而后天的、不同的、友善的气质,则需要人去改变。

第四,张载提出在人的形成过程中,在两种人性的影响下,对人的知觉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起到两种不同的作用。(1)“知之知”是感官知觉和性情的结合,即感性认知和肤浅的理性认识;(2)“德性之知”是对心灵和天地自然的感知的结合,它不同于感性的知识。主要指向深刻的理性认知和德性认知,指向主观能动性的高度发挥,甚至是极端发挥。

“世界之心,止于狭闻。圣人性满,不以所见而计较其心。他把世界上的一切都当成了我。孟子说,全心全意,知性地认识世界。世间外无,有外心不足以配天心。知识的知识是事物的知识,而不是美德的知识;德性知,而不萌于知。”(郑梦大信)张载认为,人类的认识应以“德性之知”为主导,以避免感性认识所带来的局限性,但不是完全否定所见所见之知的作用,而是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认识,这是中国古典哲学关于“认识论”(或认识论)的开山之作。张载强调人性对感知的制约、规范和引导作用。这是张再新理论的特点,它确定了人的感性思维能力的基础,并为后世学者从多角度提供感性思维的类型提供了可能。

第五,张载的礼仪学。程称张载之学为“以礼立教”,宋史称张载之学为“尊礼敬德”,都凸显了张载重礼论的鲜明特色。张载认为,礼仪有三个根源,即从天(太虚)、理、心或情。同时指出礼的作用有三:(1)第一层次是德性实践的礼。就个体而言,提高和实现其道德人格的有效途径是学习和认识礼,并依礼而行,使其行为符合礼的要求。(2)第二层,社会教育的仪式。指农村生活中,尤其是家庭生活中常见的礼仪,如加冕仪式、婚礼仪式、葬礼仪式等。,可以起到维护和调节宗法关系的作用。(3)第三层,养民治国之礼。礼的政治功能是传遍天下,发挥养民治民的功能,促进社会和谐。

张载“以礼为教”的教育理念,具体表现为:(1)在教育原则上,一是强调先学礼,将礼作为教学实践的支点,来确立个体的道德人格;二是突出强调“礼”对实现仁的积极作用,是对“克己复礼为仁”的继承。张载曾说“某所以使学者先学礼者,只为学礼则便除去了世俗一副当世习熟缠绕。”(《张子语录下》)(2)在教学目的上,张载强调“先正其志”与“成德”。(3)在教学内容上,“学礼”、“知礼”、“行礼”。(4)在教学过程上,强调“推广”,“成不独成”。“今欲功及天下,故必多栽培学者,则道可传矣。”(《经学理窟·义理》)“学在乎推广,而不可以不思。”(《横渠礼记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754.html
上一篇关学主要思想
下一篇 张载被称为什么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