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资讯文摘 合阳跳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合阳跳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杜尚儒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合阳跳戏是黄河流域重要传统文化资源,虽然只流传于陕西合阳黄河边的十多个村庄,但一代又一代传承不断,且极有研…

合阳跳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吗

杜尚如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留住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秧歌剧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虽然仅流传于陕西合阳黄河沿岸十余个村落,但却代代相传,极具研究和保护价值。专家认为,政府部门应出台相关措施传承和发展河阳舞剧,尽量利用一切文化活动、节日、节假日或旅游景点为舞剧提供演出机会,保护舞剧艺术不被传播。

位于黄河西岸的陕西省合阳县,有许多需要研究、保护和传承的民间艺术形式,跳戏就是其中之一。

Tiāoxì应该按照合阳方言发音,但是跳远和跳高的tiào,不能按照现在的普通话发音。在当地,舞剧又叫“调调”、“调调”或“鼓鼓杂戏”。中国傩戏研究会会员、合阳县文化馆原副馆长史耀增,对跳戏颇有研究。他说,跳戏和合阳布袋戏一样,都是合阳人的文化瑰宝。2008年,舞剧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前世:出自动作很多的《武侠》。

舞蹈是一种古老的表演艺术,关于舞蹈的起源没有可靠的文字资料,但它是戏曲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最早有剧本,分角色,所以被称为“研究中国戏曲史的活化石”。原合阳县文体广电局局长王鹏在《合阳舞剧》一书的序言中认为,关于舞剧的起源有三种说法。一是由古代民间游戏的驱邪迎神演变而来,二是由宋代宫廷的队舞演变而来,三是源于金元时期的锣鼓杂戏。第三个说法,出自清光绪年间翰林所编,合阳宋家庄人安熙侯的诗。他在《仁臣春舍》诗中写道:舞上春台,溯金大鼎。钹鼓传关怀,时与年清风。

然而,金的观点也受到了一些专家的质疑。陕西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黄认为,跳戏是古代军傩的一个分支。军傩最晚出现于黄帝时代,起源于氏族社会军土司制度部落战争中的祭祀乐舞。他指出,河阳的儿子安熙侯,对汉唐戏曲并不了解,只是从河阳的《说大话》曲调改到了晋初。他的诗《仁臣春舍》误开了艺人传世的周秦之舞,耽误了几千年。

石耀增的儿子、合阳县文化旅游局干部石培红也学过这个舞蹈。他分析了一些专家的意见,认为这种舞蹈的原始形式源于古代的驱魔驱邪,然后吸收了唐宋宫廷舞蹈的一些元素。到了金元时期,受锣鼓影响,基本趋于定型。

河阳民间传说,元代禁止私人私藏铁器,但对乐器的监管相对宽松。当时民间流行锣鼓杂戏。当地官员为了接待娱乐,在综艺节目中让农民喝酒,民间则在综艺节目娱乐的掩护下练武,后来演变成了今天的专场戏。史耀增说,舞剧中,动作比重确实比台词、戏文多,就是“说”的少,“打”的多,基本属于“武打”。

舞剧看似“武侠剧”,却不乏文采。史耀增说,舞剧有完整的剧本,就是有台词、有戏文、有人物故事、有服装,但是没有唱腔,没有固定的曲调。舞蹈没有弦乐伴奏,而是用农村的唢呐和锣鼓伴奏,表现出粗犷朴实的民间艺术特色。每次演出中,开场锣鼓(俗称“打担子”)敲响后,台上都有一个春官,称为“春官打台”或“春官开台”。

管春的出场是穿着绯红官服,白皂靴,圆翅纱帽,丑脸豆腐块,或手拿花扇,或两个轿夫做个桥段式的出场。演春官的都是舞团里的能人,或者说是舞团的“顶梁柱”。和现在的主持人差不多,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善于即兴发挥。

史耀增、史佩虹在著述中专门介绍了河阳舞剧中的“春官上台戏”,“春官词”又叫“开线”。在主戏开场前,他们要么列举当地的名胜古迹,要么称赞演员阵容。史耀增解释说,《管春词》也可以说是舞剧的序幕。字的长度不长,没有一定的节奏。它的表演形式就像诵经、念经、演戏、说话。它的内容,或借古讽今,或“讲好来年”,嬉笑怒骂,都被感受到了。专家认为,这种形式类似于元明杂剧中的“末开”,但内容更丰富。回过头来看,这种“一春官打台”的形式,与唐大曲中的“给口号”和宋杂剧中的“引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据史耀增介绍,历史上,河阳舞剧产生了许多当地百姓耳熟能详的经典剧目和名人名作。比如徐秉鉴(没有。洽川李绅村的是清代乾隆年间的举人,著有《洽阳集略》和《竹窗杂文》,为保存当地文化做出了诸多贡献。他不仅和哥哥龚升许凤建以及村民们一起登上舞台,还为班社创作了剧本《夫妻桥》,流传至今,成为新力舞社的保留剧目。有一年元宵节,新立村里演了一场舞,徐凤建用春官的话说:“我哥今年七十三了,‘单刀赴会’还是跳下去了。西河立教子夏,对得起五公康来山。”我大哥,年事已高,还在《单刀赴会》中扮演关羽,称赞他与在西河(河阳西河古称)传授和传播儒家文化的儒生夏紫一脉相承,其跳剧之书堪比写明剧《中山狼》的武人康海。

据记载,1919年元宵节,合阳县邢家庄著名拨师(即主任)党万寿担任春官。介绍的时候他说了两句:“清朝和民国都是普通的。哪个官员不爱钱?”台下有人说:“你就是个小春官,没事找事?”方万寿已经准备好落座了。他听了这话,回过头来又加了两句:“敢当面骂袁世凯,何况巡抚贾香山!”贾相山当时是合阳县令,在民间的名声很差。党万寿话音刚落,全场掌声雷动。1946年元宵节,邢家庄春官词曰:“去年舞白水潭难;谁能在今年的跑步开始时跳“宁武关”?“我哀悼一个著名的阶级俱乐部的死亡。在这个村子里,有一只背驼扮演着旦的角色,被称为“郭尔旦”。他和擅长舞武的党润初,都是上世纪初邢家庄有名的艺人。

相传,在赵(公元1034-1038年)统治时期,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宫廷里唱过河阳的民间舞蹈。清代道光、咸丰年间,舞剧达到鼎盛,合阳县沿黄河一带有30多个村剧团,甚至北至韩城,西至成县,南至大理,黄河对岸的山西临猗、万荣、运城等地。史耀增说,现有资料显示,1900年至1949年,合阳县新池乡的邢家庄、宋家庄、北顺、南顺村(1987年行政区划,下同),东王乡的李绅村、南一村、程村,富留乡的坤龙村,纸堡乡的临高村,郑萍乡的白坂村,马家庄乡。

此生:无人生还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调戏中管春词的内容也发生了变化。1957年,合阳县专家庄东、西两个班、社参加陕西省第三届民间乐舞汇演,获表演一等奖,为合阳舞剧赢得了很高的声誉。

1962年1月,陕西话剧团副主任李敬慈(合阳县邢家庄人)率工作组到合阳对舞剧进行全面调查。当了多年小学教师的党在邢家庄表演舞蹈时担任春官。仲晶非常喜欢跳舞。早在1946年,他就挑选了20多名小学生,排练了《八锤闹朱仙镇》,在学区比赛中大出风头。当事人仲晶也喜欢收集有关舞剧的信息并撰写相关文章。这次作为春官,他提前精心准备,把舞剧的历史渊源编成了春官的话,引起了办案人员的注意。史耀增说,可惜春官词没有保存下来,但当事人仲晶为台上两出戏写的对联却流传了下来。对联写道:“我生在中国,我成了亡命之徒,我成名了,我唱歌了。伊尹亲自作词,在黄河两岸演奏,去过唐、宋、北京。一个综艺节目成就,一个人的脸可以换个没完没了;在中国,她哺育自己,哺育自己的太阳,被称为李诺。孔子在法庭上观看它,并通过秦晋和其他国家歌唱,它通过文明的一代。今天的曲子,我怎么能记住人生的几何?”阳谷,古称“幽神国”,是商代伊尹的故乡。

史耀增在著述中说,河阳舞剧在民间俗称“舞本”或“舞文”,表演时又分为“广场舞”(即哑舞)和“台上舞”两种形式,剧本也各不相同。《哑巴跳》的剧本没有文字,只是单纯的表现武术动作。因为《哑巴跳》的剧本只有“导演”(导演)传世,所以所有流传至今的《台上跳舞》的剧本都是“台上跳舞”的剧本。

河阳舞剧擅长武打,剧本中有很多展现武打的场景。剧多为故事完整、结构严谨的大剧,内容多来源于《万国公报》、《女神》、《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说唐》、《汤灿王朝》、《杨家将》、《忠烈传》、《彭公案》、《石公案》等。据不完全统计,舞台上的书有五六百本之多,广场上有六百本。1962年和1963年,陕西话剧团两次调查合阳舞剧,共收集剧本八十五个。“文革”后,合阳县大部分村庄的跳书都被毁了,幸有30多本跳书保存在邢家庄。

1982年元宵节,历经30多年演出的舞剧《夫妻桥》在东王乡李绅村重新编排。演出的开场台词先说了该剧的情节:“古来调情,夫妻桥段,朱将与赵相会于一出戏中。这个疯子狂妄自大,满嘴丑态,不检点。江湖兄妹赛朱华彪,想摆脱尴尬,假扮小姐,去了大宅,碧云陪着新嫂子,鸳鸯雇了百年。真是太巧了。”接着,描述了实行生产责任制后农村的新面貌,表达了农民的喜悦之情:“过年了,元宵节和春耕来了。为实现四化,大力推行农、林、牧等指标。联合支付,专业承包,仔细研究,投资少。通过学习科学技术,可以提高产量。齐心协力,谈笑风生,政策好。”前后两部分堪称一部押韵的长联。

史耀增在1998年发现,当时只有新池乡的邢家庄能表演一些整部的舞剧,东王乡的李绅村还有五六个民间艺人,其他村的舞剧已经消失了。

传承:非遗保护与创新

2005年,有媒体采访史耀增。原因是记者了解到,合阳还有一个比木偶戏更古老的舞剧。当时史耀增感叹,舞剧现在只存在一个村,会跳舞的也就十几个人。很多老河阳人都不知道这个。并担心,“再过几十年,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可能就再也不会被人看不起了。”同年,文化部、中国美院等单位到邢家庄录扩时,前村支书党建华担任春官。他用幽默的语言讲述了舞剧后继乏人的情况,呼吁政府给予切实保护。

2006年,河阳舞剧被列为戏曲,并被渭南市批准申报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申报材料显示,合阳舞剧处于濒危状态,乡村演出设施陈旧,急需维护。比如邢家庄的戏楼就成了危楼,无法演出。舞者少,民间舞团缺乏经济支撑,县城没有商业演出,社会基础相当脆弱。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对传统艺术失去兴趣,不愿意学习舞蹈,导致舞蹈的传承和发展举步维艰。

2008年,河阳舞剧被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邢家庄民间艺人中信是首批省级舞剧传承人。同年,合阳舞剧被列入中国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中共中信被认定为国家级传承人。

据史耀增介绍,河阳舞剧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得到了政府部门的重视和支持。剧团俱乐部有演出的地方,演出的机会更多。过去,它只在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和一些传统庙会上表演。现在,在洽川景区和县城的一些重大活动中都可以看到。目前,合阳县有四个能表演舞蹈的剧团和单位,包括县剧团、董卿村、新立村和邢家庄。2014年元宵节,邢家庄照常表演舞蹈,担任春官的是当事人中信。他用春官的话说,赞扬了村里调整产业,种植红葡萄后给村民带来的效益,赢得了全场的掌声。

近年来,已退休的史耀增仍致力于河阳舞剧作品的整理和写作。2017年编辑出版《河阳文化丛书》之一《河阳舞剧》。2019年完成国剧《致河阳舞剧》(河阳舞剧被列为全国350个剧种之一)的创作,并应邀赴Xi建筑科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高校及陕西省美术馆介绍河阳舞剧及河阳地方。

史耀增坦言,目前舞蹈最大的困难是传承问题。村里年轻人少了。他们通常出去工作,年底回来。过完年,他们匆匆离去。74岁的国家级传承人中信说,平时表演的机会很少,除了春节的时候,县里有活动或者外地的专家教授来表演。我一年大概能演五六部戏,但是身体没以前好了。我不能再表演大本钟的戏了,只能表演一些选段。中信还表示,目前,该村有20多名表演者和乐队。虽然国家对传承人有补贴,但是推广、办班、表演远远不够。据了解,合阳舞剧有1名国家级传承人,1名省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

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留住老祖宗留下的宝贵遗产。”秧歌剧是黄河流域重要的传统文化资源。如何继承和发展,需要有关方面认真研究对策。有人建议,在农村舞蹈演员短缺的情况下,可以考虑充分发挥专业文艺团体的作用,在非遗传承人的指导和引导下,由市县剧团组织演员排练表演舞蹈演员的传统古典戏曲。在此基础上,介绍了传承和发展河阳舞剧的相关措施。政府提供专项资金,剧团提供师资。以培训班的形式,在农村选拔培养青年舞蹈演员,精心挑选排练的舞蹈演员,尽可能利用一切文化活动、节日、节假日或旅游景点,为舞剧提供表演机会,保护舞剧艺术得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管理窝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 https://www.guanliwo.com/a/zx/60858.html
上一篇神木:在黄河“几”字弯城市群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下一篇 黄河流域的什么文化与什么文化
管理窝

作者: 管理窝

这里可以再内容模板定义一些文字和说明,也可以调用对应作者的简介!或者做一些网站的描述之类的文字或者HTML!

为您推荐

评论列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